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見性成佛 第叁十六天▪P2

  ..續本文上一頁」可分爲兩個立場來說,第一站在果地來講,此人修到因圓果滿,快到開悟證果的邊緣,甚至只缺臨門一踢而已。換一句話說,他已修到因果圓滿的時候了,他當下見了性就大徹大悟。另一種是因中說果,他現在見性以後,是見到不生不滅的自性,依此自性去修最後成佛,叫做「因中說果」,叫做「見性成佛」。此是分別站在「因」和「果」來說的,諸位明白嗎?

  「修道」禅宗從頭到尾說一個問題,禅宗並未離開我們的「性」,說性外有佛,性外有行可修,沒有此事。當下承認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如此而已。雖然處在六道輪回還在做凡夫衆生,你的心並無欠缺。有一天開悟證果成佛以後,你的心也沒有多一兩,增一分,厚一些全都沒有,不增不減。不增不減就是你的菩提自性,是我們日夜的訴求,見性的目的。我們來看開悟聖僧怎麼說,他說:

  「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衆生性,性無二別,爲衆生時,此心不滅,爲諸佛時,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能決定信此心是佛,縱使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這些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了,白話文容易了解。他告訴你「此心即是佛」,禅宗爲你建立觀念,你的心就是佛,佛性就是衆生性,因爲佛也是由人修行成就的,他見性了,他福慧圓滿了,所以佛性就是衆生性。在因地而言衆生性是衆生性,佛性是佛性。不錯,但是站在果地而言,佛性能夠離開衆生性嗎?不行。就如昨天說過的,水就是冰,冰就是水,兩個質是一樣的,只是冷度熱度不相同而形成固體或液體的差別而已,但是它們的性沒什麼兩樣,性沒有差別。就像衆生性和佛性,性不是兩種東西。佛是由衆生性的淨化、自覺而成佛的,所以離開衆生性並無佛性,佛性就是衆生性,道理在此,稱爲「性無二別」。

  他又說,那怕你做衆生時,還未開悟證果時,在沈淪時、受苦時、造業時,你的心同樣並無滅掉,沒有遺失。有一天,你若成就佛道成佛時,你的心也沒有增加一點點或增厚一小塊,不增不減本自具足。這讓我們覺得很有尊嚴,如果還不能肯定信你的心就是佛,那怕多生累劫修行,永遠都無法成道。這是聽起來很感動的話,我們聽了這些話以後,能夠沒有信心嗎?聽到祖師這些語錄,能不痛下決心好好用功修道嗎?你若再不善根流露,我說世間人講的一句比較難聽的「絕望」了,你還要沈淪多久?多生累劫生死難了。再聽一次:

  「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衆生性,性無二別,爲衆生時,此心不滅,爲諸佛時,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能決定信此心是佛,縱使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我們凡夫衆生都注重財色名食睡,貪著世間一切榮華富貴,有人說「我雖然在富貴當中,無貪無取。」這句話是很漂亮,不過微細的心,你要反省一下是否有此情形,甚至微細的心,有。粗的心更加激烈,你自己不知不覺,這只是口頭禅,說一些比較快活的話而已,其實你做不到。什麼人不要錢財,不要名望,不要地位呢?人人都要。所以如果不透過修行慢慢的淨化,你想要達到解脫,難哪!因此世間擁有的人天福報,一切有爲的福報,這是暫時借我們用一下,這也無妨,但是不要被汙染,你若貪著這樣就上鈎了,跳入陷阱了。所以有爲生滅的東西再豐富,堆起來比須彌山還高,畢竟也是有爲生滅,和解脫沾不上一點邊。因此我們在有爲當中,如何達到無爲解脫呢?這才是修道的訴求。我運用一位開悟聖僧的幾句話,四句話就解決了,他說:

  「寶滿叁千及大千,福緣應不離人天;若知福德元無性,買得風光不用錢。」

  金銀寶物充滿了叁千大千世界,那要向你恭喜,是你修來的,你多生累劫有布施喜舍作功德,幫忙需要幫忙的人,知道鋪路造橋,乃至知道布施給人建寺供講經說法,度化無量人天,向你恭喜,你的福報是多生修來的。不過你修了那麼多福報,只是有爲生滅,你若不將有爲來淨化,達到無爲的境界,你來世得到人天福報,做人大富大貴,做人王,做大官,這要向你恭喜。不過恭喜之余,這是有爲生滅,沒有解脫並無見性,並無開悟這只是人天福報而已。做天神、天女、梵天王、做帝釋天王、做天子同樣有爲生滅不究竟不圓滿。

  他後面又加了兩句話,這才是重要的「若知福德元無性,買得風光不用錢。」這才是我們要追求的對象,如果你知道這有爲的功德是空性的,你所做的布施、喜舍它是空性的,你和無爲解脫相應,那麼恭喜了。如果你知道福報功德也是空無自性,當下和涅槃相應、和法身相應你當下慢慢見性了。「買得風光不用錢」什麼意思?「買得風光」站在無爲法來講,就是「見性」見到如來藏性,「買得風光」也就是「見性」的時候,方便稱爲「買」其實是沒有買。「不用錢」見性雖然不用半文錢就買得到,不過要多生累劫修來的。見性雖然不用七寶來買,不用花半文錢就能夠明心見性超凡入聖,這種人也並非普通人,是過來人也是善知識,是多生累劫下了很多功夫,在有爲法裏淨化出來的人。他也曾經做過人、天王、享受人天無量無邊微妙快樂過的人,所以今生你不要把他當做泛泛之輩。所以說「買得風光不用錢」等到你見性時,超凡入聖了。我運用此【涅槃經】說:「見性之人不名衆生,未見性者是名凡夫。」所以見性之人他就是聖人,沒有見性之人,他就是凡夫。你若明白福德性,真正悟明心地的人,你不用花半文錢不用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買得風光」就是見性的人,恭喜你了,你不是凡夫,出離叁界的人了。再念一遍:

  「寶滿叁千及大千,福緣應不離人天,若知福德元無性,買得風光不用錢。」

  接下來同樣的偈頌,都說出了我們修道不要沈浸在有爲生滅裏面,不要停頓在人天果報裏,應向無爲解脫、涅槃來相應,和空、和法身來相應才對。所以我們有空閑的時候,看一些了義的經典,圓滿的經典,可以讓你見性的經典,這比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七寶更好。因爲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是有用盡的時候,有爲生滅不究竟不圓滿,讓我們看到叁句、四句的偈頌、了義的經典,可以讓你直上佛道。

  「叁千七寶雖多,用盡還歸生滅;四句經文雖少,悟之直至菩提。」

  不錯,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雖然非常非常的多,可是也有用盡的時候「還歸生滅」。所以生滅法不究竟,有爲法不究竟道理在此。你看這四句經文,只要了義的究竟法,你受用了今生就能夠證成菩提。【金剛經】的四句經文「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了義的經典,這四句經文雖然少,你悟入了,直上菩提。他又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是四句偈,它是了義的,能夠讓你證悟無上菩提。他教你「見性」,「見性」不可以色見佛,不可用音聲去求佛。法身是無形無相的,你用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去見如來那是不可能的事,他才告訴你「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如來就是法身,法身看不見,所以凡夫衆生看到佛祖,只看到他的色身,他的報身,他的化身而已,只看到他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那種莊嚴相而已,佛陀真正的法身他看不到。法身是無相的,實相無相之物,你若用色見他、用音聲來求他,這分明就是行外道法,盡你的終生、未來際都無法見到如來。再念一次:

  「叁千七寶雖多,用盡還歸生滅,四句經文雖少,悟之直至菩提。」

  我們常說「見性,見性成佛」,要見到你的心成佛,這全都對。因爲心和佛是同一體不是兩種東西,所以祖師教你,你要見佛,也就是見性,要先見你的心,心若見到就見到佛了。有什麼證據?開悟聖僧雲:

  「見佛先見心,得見佛而忘心,不忘心爲心所惑,終不得佛。心佛本一體,只言迷悟有別,悟者佛亦心,心亦佛,佛心本不異。」

  這說得很清楚了,見佛見佛,要如何見?禅宗說明心見性就是見佛了。心也好,性也好,見到了你的心當下就是見佛。你要見佛不妨先見你的心,就是明心見性的意思。當你見到心的時候你就見到佛了,見到佛的時候要忘心,什麼意思?你若見到佛還有一個心的存在,就有兩個個別體了,兩個個別體時就有兩尊佛啊!所以你見到心的時候就見到佛,見到佛要將心忘掉,若還佛外有心,如此並未真正見到你的自性佛,叫做「見佛先見心」。當你見到你的佛時,要忘心。如果沒有忘心,會被你的心所惑又迷惑,又變成沒有見佛的時候了。怎麼說?因爲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是一體的東西,只是迷悟的差別而已。所以當你悟時佛也是心,心也是佛,因爲心和佛不是兩種東西,沒什麼差異。

  「見佛先見心,得見佛而忘心,不忘心爲心所惑,終不得佛。心佛本一體,只言迷悟有別,悟者佛亦心,心亦佛,佛心本不異。」

  交待得很清楚了。以後你要見佛,你先見心,當你見到心的時候,也就是見佛的時候,你要把心忘掉,不忘掉心,反而被心迷惑,心和佛不是個別體是同體,所以你見了心就是見佛,見了佛要把心忘掉這很重要,是一個訣竅。

  叁世所有諸佛,都共同證悟了「心就是佛」如此而已。既然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全都是證悟心就是佛,你我大家未證成本性、未悟得心就是佛時,你聽佛祖的話就對了,照他的足迹、照他的理論、照他的方法下去行持,有一天你也能悟到:::唔,心就是佛,向你恭喜了。開悟聖僧雲: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猶如離水無冰,離冰無水。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這是最莊嚴的了,所以如本很喜歡念開悟證果這些聖僧的語錄。我們每天熏習,你沒見性也難哪!你若不學一些見性法門的道理,想要開悟證果終無是處。所以這些凡夫衆生,始終無法看到「見性成佛」的法門和了義的經典,他想要成佛,也是難哪!

  凡夫的難和開悟聖者的難是兩種世界,一個是悟,一個是迷。一個解脫,一個沒解脫,所以希望鄉親們大家空暇時,看看「傳心法要」。這是黃檗禅師開悟證果後所寫的語錄,一流的「傳心法要」。還有過去祖師開悟證果以後,由心地流露出來的法語,所以要你沒智慧也難啊!教你不要證果更加的難。這麼說來,要開悟證果不就很容易了嗎?非常容易。我再念一遍,開悟聖僧雲: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猶如離水無冰,離冰無水。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好一句「無有是處」。所以我們看一些了義的經典,聽講見性成佛的法門,諸位,你開悟證果是遲早的事啊!有人聽如本法師講這「見性成佛」的法門,見性的非常多,這是假不了的,所以一悟永悟,一迷累劫永迷,迷悟一念間而已。言下大悟諸佛的妙理不在文字,你悟的人當下就契會你的心,見到你的自性了,我們明天「見性成佛」第叁十七天,同一時間再會。

  

  

《見性成佛 第叁十六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