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我们修道要记得「道」在我们的心。所以禅宗处处都说「道就是心,心就是道。」既然求道,求道就是求心,求心就是求道,也惟有见你的自性,悟你的自性,才有道可得可求。所以「道」在心里,既然在心里就不可外求,离心求道全都是外道,即使尽你的未来际都无法见性成佛。所以开悟圣僧这么说:
「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第一句告诉你「道源不远,性海非遥。」就是说,「道」并没有离你很远,就在你的心里而已「道源不远」。「性海非遥」性海就是指你的佛性而言,也没有离开很遥远啊!「但向己求」只要你平时常静坐,你就能够回光返照照见本性。「但向己求,莫从他觅。」千万不可离开自心向外追求你所谓的自性,这样不对。性在心里,向外怎么找都找不到,纵然让你得到、让你找到,那也不是你自性的东西。所以禅宗就是这么干脆俐落告诉你「道源不远,性海非遥。」道理在此。
总之,你我大家都有一个清净的本性,都具足了,何必向外追求呢?如果你向外追求,当下就远离你的自性、远离道,颠倒了。所以禅宗千言万语告诉你,「道」就是你的「心」。我常说如本法师的偶像,就是六祖惠能大师,看六祖惠能大师怎么说:
六祖惠能祖师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剎那即是真。」
这样诸位了解了吗?他说不可离开「道」去另外找「道」,因为「道」就是你的「心」,怎能离开你的心另外去找自性佛呢?他告诉你「离道别觅道」,你不要离开道又另外去找道,也就是离开你的心另外去找心,如此就算尽你一辈子,乃至未来际永远找不到。所谓的「道」要怎么找呢?他教你「性中各自离五欲」,只要你的自性遇到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之境,你不要被污染,远离将它净化就对了。当你净化了「见性剎那即是真」当你远离五欲时,光明的菩提本性显露,此时,剎那就见性了,「性」就是真。不然你看到外在的一切「相」,相不是性,凡夫众生都看到四大五蕴之体,当作是他追求的对象,这样不对。四大五蕴的东西是生灭不实在、空幻不实的。你要认定你的性,那才是真正的东西。再念一遍: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剎那即是真。」
修道要注意,过去的诸佛启示我们,所有证果的菩萨和祖师也这样交待我们,你要先见到自性,见到自性以后一切就都好说了。自性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就是未来佛。所以六祖惠能大师他又说了: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你我大家如果能向自性去契会、去见,才可能构成你成佛的因。【楞严经】云:「依不生不灭的因作为修道因,这才见到不生不灭涅槃性。」「真」是真什么?见到你的法身就对了。见到法身的人,诸佛菩萨会为你授记最后成佛。「有真即是成佛因」如果你没有见到自性,又向心外追求一切佛、一切菩萨,这些起心动念都是大痴人、愚痴排得上等第的,现在人说:「饭桶挂车轮,修行颠倒。」诸佛菩萨、三藏十二部教典、所有开悟圣僧一再交待我们,说你修道要「回光返照,照见本性。」你的心离开心向外追求一切佛,那怕是尽未来际永远都见不了佛,都是大痴人啊!说得很有道理。所以让我联想到过去的开悟圣僧也说了几句话,他说: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在我们早课诵本上有这么说,这是开悟圣僧讲的话,「佛在灵山莫远求」这灵山是指我们的心地而言,不要错解了、说错了。「灵山只在汝心头」在你的心里。「人人有个灵山塔」这灵山塔指你有一个佛性的意思,你有一个心地,你有一个光明藏,你有一个如来藏性,有一个一真法界,有一个妙觉,有一个佛性的意思。所以佛祖开悟证果告诉你:
「奇哉,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觉性,只因妄想无明遮住了,如果远离执着、远离妄想、净化无明,无师智、自然智自然现前了。」
「人人有个灵山塔」同这个道理。「好向灵山塔下修」你好好的把心地安住下来,要回光返照照见本性,用你的性去用功夫,离一切相、净化一切妄念,要塔下修。
但是,我们这些话让外道拿去用以后,都说错了。一贯道将这四句话拿去用,人说「邪人说正法,正法亦得邪」有道理。「正人说邪法,邪法亦得正」事在人为。你观念若不正确,邪知邪见偏斜了、歪掉了,那怕是正法,也被你解释得歪七扭八,一连串都偏离正轨,因不真,果报就歪七扭八。所以同这个意思,一贯道将它怎么解释呢?叫做「玄关窍」。一贯道去领到三宝以后,手合同,双手合握在子和亥的地方,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辛酉戌亥,双手握在子和亥叫做「合同」,命终之后要见「老母娘」要手合同,口念真言叫做「无太佛弥勒」二宝又加一宝,点传师在两眉之间点一下,此处叫做「玄关窍」喻为「灵山塔」。解释错误了,说灵山塔就在那里,这样是错的。灵山塔是指我们清净光明的本性而言,怎能说成在两眉中间那一点。说这里是生死门,经过点传师点下去以后,你平时不可随便指随便戮,戮一戮、指一指,以后会塞住将来你命终后,神魂无法由此脱出,邪知邪见啰。所以说「邪人说正法,正法亦得邪。」道理在此。所以我们很同情、很怜悯、也很烦恼一贯道拿佛法去用,经过解释以后窜改历史、窜改教理。难怪现在是末法时代,邪人说法如恒河沙,道理在此。
所以这些话是启示了,你我人人都有一个清净光明的佛性,你若悟明本性以后,生死就一切解决了。所以六祖老人家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因此不论怎么说,都教你要悟明你的本性,然后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再念一遍: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我们说「法身」「自性」或「佛性」名词虽不一样,都是指我们「妙觉的本性」而言。已悟之人看世界「无佛无世界」。未悟之人经过意识的分别,处处分别,处处执着,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觉悟自性是光明无一物时,无佛无世界,何以见得呢?来看开悟圣僧怎么说:
「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无佛无世界。」
以凡夫众生来看诸佛菩萨,所看的、所听的、所了解的、所分别的,都只是看到佛祖的应身和化身而已,看到色相之身,他无法看到佛的法身,因为他没有开悟证果,没有悟明法身,如何能见到法身呢?他只看到色身的应身和化身而已。等到有一天修道悟明真法性,也就是悟到法身的时候,法身的境界如何?
「若证悟法身之境界,法身是无相、无念、无住、无大无小、无来无去、无净无垢,当下即是无佛无世界。」
所以法身是远离一切尘、一切相、一切境,万法不立、一尘不染的境界,与涅槃自性相应,和法身相应,那是当下见到体的时候了。所以法身是无形相的。虽然法身是无形相,「无相无无相」无相不是代表没有,虽然摸,摸不到,看,看不见,不能说它大小、垢净、来去,不能说它几斤重、几两重,但是始终是存在的。法身是无相,也因为世间人看不到法身,所以否认它的存在,此为断灭。以为人死后尘归尘、土归土,因此他不相信有来世,不相信有善恶因果,等到命终以后,因他的邪知邪见和断灭论、无神论,因此,依其生前所做的因果和业力,照常受业力的支配再投胎转世。不会因为你的不相信,这个事实就消失了。所以佛性的存在,你信它也存在,你不信它也存在,不是你信不信的问题。你信,命终后它也存在,你不信,命终之后你的佛性也是存在,会随着你在生时的一点一滴因果和业力,随业力投胎转世叫做平等,平等啊!
总而言之,法身是无相的,这是本体。但是「无相无无相」它不是断灭,它不是无,它存在。所以「无相」是指它的「体」而言,「无无相」是指它「真空起妙有」。譬如说,如本的法身看不见、摸不到、抓不到,但是他讲经说法到现在,将近二十分钟了,这叫做「以我无形相的体,所起的妙用」,在妙用当中你契会到了吗?你见到了吗?如果没有见到没有契会到,现在我那里有办法讲话,有办法手在这里比来比去,我可以展露出笑容出来?谁在笑?参看看,没有性而会笑,我看大有问题。所以说「无无相」就是「起无量的妙用」。「无相」就是指「性之体」而言。
凡夫众生多生累
以来,都生活在「相」的世界,有「分别」的世界,在现象界无法「破相显性」见不到他的性,永远沉浸在有相的世界,才会沉沦生死不能出离三界。开悟祖师、菩萨和诸佛,就是证悟「无相」因而当下出离生死,他纵然再来人间的话,都是倒驾慈航真空起妙有,从空出假来度化无量人天。譬如释迦牟尼佛,早就已经开悟证果的圣者,再来人间度化无量有情,观世音菩萨也一样,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不要小看观世音,他不是菩萨而已,在过去已经成佛了称做正法明佛,如来就是佛。现前观世音为了度化这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他又倒驾慈航示现菩萨的身分来,在世间示现无量百千亿化身,度化无量众生,叫做「真空妙有,倒驾慈航。」
世间人在修道过程中,为他烦恼、为他遗憾、为他很担心的就是一个问题。现在标榜是科学时代,现在的太空梭、火箭,有办法跑到他方世界别的星球去。跑到他方星球,也没看到诸佛菩萨,也没有看到什么神鬼,因此就否认了神、鬼的存在、诸佛菩萨的存在。严重者甚至认为,人死后尘归尘、土归土什么都没有了,叫做断灭论,这很悲哀。我常说看得见的不一定是真的,看不见的不可因看不见就说没有。我来做个简单的例子,人都自以为是科学的头脑,现代人自以为是知识分子,因此而被知识耽误了、被科学误了。什么叫做被科学误了?科学有许多…
《见性成佛 第三十三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