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见性成佛 第二十五天

  第二十五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这是属于「顿教」的一种教理,顿教的教理不可离开你的自性,也就是「见性」为原则。所以六祖惠能大师有一个口头语这么说:「但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有此道理存在。因为见性以后才知道怎么修行,见性之后才是知道用功的时候,见性之后才知道如何入门、了生脱死的开始。换一句话说,你若还未见性,你所用的功夫都是有为生灭、人天果报,那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全都还未进入边缘,也就是没有进入开悟的边缘。所以一定要先见性再说,六祖惠能大师的意思,不是意味了否认禅定,否认解脱的重要性,因为你若未见性,纵然有办法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八大

  那么遥远,但是八大

  还有一个数字,总是有完结、有尽的时候。

  四禅八定是很可贵,但是他还没出离三界,所以「禅定」是每一位佛的弟子要具备的条件,可是你有禅定没见性的话,也还在三界之内。说「解脱」有谁不要解脱?谁不要证果?谁不要成就佛道呢?解脱非常重要,虽然重要但是你若没有见性,这样胡乱抓一通东撞西撞弄了一辈子,你没有本事成就佛道,没本事出离三界,没本事开悟证果。所以说:「但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道理在此。

  诸位,我们修道见性不能离开我们的生活,所以在这个世界里,「火焰化红莲」就是这个道理。「娑婆出法王」离开俗谛,真谛不可得。所以开悟祖师要讲话了:

  「佛法真俗圆融,互不为碍;清净性中虽无动摇,而不坏方便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是全

  清净之性。」

  太庄严了,「佛法真俗圆融」百分之百正确!「真」就是由「俗谛」由世间法的净化无染尘,故称呼为「真」。可见「真谛」也就是解脱法没有离开世间法,俗谛如果不清楚的话不能成真。以佛祖而言,要佛祖开飞机他会开,讲一下就会了。要佛祖开船,讲一下就会了。要佛祖打篮球,规则告诉他,他就会了。所以解脱并没有离开现象界,只是在现象界中不染尘、净化、通盘了解,了解它的真相,这样就叫做「真」,你若不了解真,真也变成俗了。所以真俗是一体两面的说法,迷、悟、染、净的差别而已。

  所以说「佛法真俗圆融,互不为碍。」解脱不能离开烦恼,离开烦恼无解脱可言。要怎样解脱?烦恼净化,净化就解脱了啊!可见「解脱」这个名词和意境,并未离开「烦恼」这两个字,没离开生活。你每天生活在清凉当中,无忧无愁当中,生活在正觉当中,你就是解脱,圣人只是如此而已。并非开悟证果以后就长一只角,开悟证果以后多一只眼睛,开悟证果以后,双腿就比较粗壮,如果这么说就错了,或是开悟以后体重多了几公斤。成佛后、开悟证果后他还是人,只是生活在正觉、解脱当中,三明六通以后再说了。这样诸位清楚吗?

  论佛法说佛法,佛法说不尽,佛法都没有离开「真俗圆融」的状态,展现出佛法的本质互不为碍。我们清净的自性,虽然没有动摇,不动本尊,能摇动三千大千世界。不动道场能说法无尽期。这是说出了一位开悟证果之人的心境。以这面镜子来说,它是寂静的,但是你走过镜子,镜面有普照的作用。来,不会把你阻挡;去,不会留你,是不是呀?不动能照,照之当下它又不动,这才是真正的功夫。「寂而能照,照而能寂,离照无寂,离寂无照,寂照不二。」就是这个道理。「动寂」也是这个道理,它身不动但是能照能作用,它作用的当下,不会讲话:「我能照。」它没这么说但是能照,功夫正是在此。清净的性当中虽然是没有动摇,不刻意动脑筋来作用,但是不坏方便的应用,这镜子的比喻是形容我们清净的自性和这面镜子没什么两样,镜子只是不会讲话而已,但是它普照和寂静。我们的「性」都具备了这种德性,具备了这个条件,所以才说不坏方便的运用,可以兴慈运悲。虽然是解脱,虽然是清净,虽然是不动,虽然是光明解脱,但是他自性起无量的慈悲心。

  所以佛祖成佛以后,你不用鼓励他,成佛以后,你不用邀请他,就是「不请之友」兴慈运悲、使众生快乐、拔众生的痛苦,让众生脱离三界二十八层天,可以运用大慈悲心度化无量众生。那么他这种「兴运」的运用、作用,在此处当下就是「全清净之性」。全体即是全用,全用即是全体,体用是不二。譬如说,如本在这里讲经说法,难道可以离开我全体的佛性吗?我的全体佛性在作用当中了,当我没作用时,我全部所有的作用都归到本体,无非是在体用当中去见你的本性,佛法也是一样。所以不动本尊,能摇动三千大千世界,这种深深的意境,唯有见性之人才有办法全方位去了解。开悟圣僧的话再念一遍:

  「佛法真俗圆融,互不为碍;清净性中虽无动摇,而不坏方便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是全清净之性。」

  说到这里,让我联想到一位开悟圣僧,他要讲话了:

  「若能从假入空,即成大智。若能从空出假,即成大悲。」

  这四句话说明一个修道人,如果按照这个法门来修,就可以成就他的大智慧和大悲心了。大智慧和大慈悲如果圆满就能成佛。第一、你想要自己自性自度自利,不二法门必须经过「从假入空」成就你的大智慧。凡夫众生不明他的烦恼本空,不明山河大地本空,所以他不了解诸法的假相,当下是空无自性。当他了解一切法、一切万有、一切万境、一切万尘乃至你的起心动念,当下就是空性的,在你的大智慧、大般若观照之下,悟空、证空了!悟空、证空、入空的当下,就是大智慧的现象。凡夫众生不能将假入空,所以智慧始终不能生,永远停顿在现象界,被现象界所骗。所以大智慧之人、学佛之人,了解诸法本来空性,也就是从假入空的道理,成就他的大智慧,此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

  既然证悟了他的如来藏性,也就是他的佛性是空性的,也了解诸法、山河大地一切现象界,全是空性以后,他不以空为证,不以空为住,证入涅槃以后,要倒驾慈航度无量众生,这样叫做「从空出假」。证到空以后要远离空,不要一直沉浸在偏执的涅槃中,佛陀不允许你这么做。所以你一定要「从空出假」不妨称为「真空妙有」、「无住生心」、「倒驾慈航」,这是「从空出假」的意思。你从空出假,也就是证成开悟证果以后,不以开悟证果为证、为住,又回到现象界中度化无量众生,来成就你的大慈悲心,慈悲喜舍,这就是每一位佛的弟子,必须经过的第二阶段。第一个阶段先开悟证果,第二阶段证果以后,要回归娑婆世间度化无量众生。

  那么,凡夫众生的我,如本讲经说法就能够摇动我们全国,每一位朝野上下很多人来学佛修道,能够讲得大家法喜充满、善根大展流露,我是凡夫众生而已。诸佛菩萨来人间,他是乘愿力、神通自在来人间的,他度化众生的话,那不得了了,众生受利益不是用语言能够形容的。你看佛陀住世的时代,度多少人天的人来学佛修道,许多菩萨个个从一地、二地登上三地。有多少阿罗汉从初果阿罗汉登上二果、三果、四果。多少阿罗汉转小乘入大乘。多少人没有善根,因此善根大展流露。多少人不知发菩提心,而发了菩提心,所以佛陀来人间度众生是大不相同,不是凡夫僧所能较量。修道亦同此理,希望诸位修道要发大乘心,也就是发菩提心、修菩萨道。

  声闻也就是阿罗汉这类的,本身证成果位比较快,菩萨就比较慢了,为什么比较慢?因为他不但要自度自利还要利他,所以发挥出来的时间、空间,多数都是以他人利益着想,所以他修道多少要亏损一些。但是以后他究竟成佛啊!阿罗汉就没有了,只顾自己身心清净解脱,见思惑顿断就好了,快则三世人,慢者六十小

  就成就阿罗汉了,什么意思?譬如你现在发心来修行,清净没犯戒达到最后见性的时候,出离三界,自了汉快则三世人,慢者六十小

  。但是缘觉不一样,快则四世人,慢者一百小

  ,他比阿罗汉慢一点,当然他的慈悲心比阿罗汉强烈一点。菩萨又不一样了,要三大阿僧祇

  ,从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一直到十信,登上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十地,最后等觉进入妙觉成佛。五十二阶位圆满,也是六度波罗密万行成就,最后成就佛道,前后刚好三大阿僧祇

  。所以菩萨虽然比较慢成就他的道业成佛,但是相对的,佛祖来人间都鼓励佛的弟子行菩萨道。所以佛祖常常说二乘人声闻、缘觉是为「焦芽败种」。「焦芽败种」就像豆子,放在石头上久了,没有土壤没有水份就干死了、芽干了,芽种坏了,代表他根本就不要度众生。所以我们要感恩佛祖将佛法给我们,感恩这些善知识讲经说法,让我们了解佛法以后,我们才有因缘踏入佛门,了解佛教在讲些什么道理。

  所以修道人再怎么说,佛陀也不希望我们投报,叫我们要报恩啦、回馈他啦,佛祖不会这样。他说你只要好好修行,有能力弘法布教度众生,佛祖很高兴,佛祖是不用你投报的,佛祖虽然没有投报的观念,但是我们自己懂得要有感恩的心。所以你发心,要发什么心?菩萨心、发菩提心成佛,发菩提心的人他自然强而有力,他作为「不请之友」自然由心而发,然后无尽讲经说法度化无量有情。所以难怪菩萨智慧无穷尽,因为多生累

  以来,都发「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智慧是无穷无尽。阿罗汉永远跟不上菩萨,什么理由?因为阿罗汉只要烦恼断尽出离三界就好了,他不必学东学西学一大堆。但是菩萨「五明」要精通,什么是「五明」?医学要精通,叫做医方明。工巧明,一切建筑界建筑师的道理,他都要通达,房子的结构要学、水泥要几包、钢筋要几吨都要清楚。再来语言学全部要学,不论是德国话、苏联话、美国话、客家语、闽南语什么话都要学,各方语言都要学,不然怎么做菩萨?一问三不知要如何做菩萨、解决人家的问题呢?还有内典要学、出世法要学、解脱法要学,不然要如何出离生死呢?所以五明对菩萨而言要精通学尽,如此一来二乘人阿罗汉,如何来和菩萨比呢?所以【大…

《见性成佛 第二十五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