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见性成佛 第二十五天▪P2

  ..续本文上一页般若经】说:

  「声闻空如毛孔空,菩萨空如太虚空。」

  「空」者是大智慧,阿罗汉的智慧太有限了,就像一个毛孔,一个小小的洞,由此看出虚空只有二、三公分而已,代表智慧很渺小。菩萨空,就是菩萨的智慧如太虚空,不必用一个筒子把它固定一个范围,把它拆开以后整个虚空看得清清楚楚,全方位的、立体性的。所以菩萨空和阿罗汉的空千差万别了,毛孔的空如何和太虚空较量呢?换一句话,菩萨的智慧远远胜过声闻的智慧百千万亿倍,不然菩萨要如何度众生?你对世间的真相完全不了解,众生一问之下东倒西歪,一问三不知,如何解开众生的心结?解开众生的迷惑?解决众生的需要呢?所以菩萨的智慧是百千万

  来的,要博学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全都要学。菩萨,什么叫做菩萨?不简单啊!有人听到这里就被吓了。哎哟,我那里做得成啊?成佛就是不简单啊!

  所以「佛」,我不必解释为「佛,叫做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见性成佛。」不必这么讲。什么叫做「佛」?「佛」就叫做「不简单」。如果简单,我们早就成佛去了。开悟证果以后佛的意境,成佛不是没事情了,要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度化无量有情,所以证到佛的境界大空,大空大有啊。相对的不空就不有,但是诸佛而言他大智慧,就有大慈悲。我们今天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道,要成就佛道必然要经过大智和大悲的圆满。所以我们要讲的重点就是历代圣僧说的这句话:

  「若能从假入空,即成大智,若能从空出假,即成大悲。」

  诸位,我们修道有时候心外求佛,求菩萨求感应,求佛祖会不会为我放光加持、摸摸额头对不对?这种都不一定正确哦。中下阶层根机的人有这种用功。顿根机的、上根机的人不会以音声求佛祖,在一切颜色当中求佛,看有没有什么感应,上根机的人不会这么做,他都怎么做呢?佛祖这么说: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是我们要讲的话「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说明一位修道人你要「破相显性」,一切现象界都是生灭法,不是我们的诉求,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因为一切法皆是因缘法,因缘法都是生灭法如梦幻泡影,所以要「破相显性」。譬如我的四大五蕴之体是可坏性,但是你何曾知道我四大五蕴里面,有一个清净庄严的法身呢!我们的诉求在此。如何见到我们的法身?见到佛性?这是每一位修道人当今之务。

  诸位,他告诉你「修道」,若认为佛祖是红色、黑色、白色,在有色无色中认真。或是说佛祖的声音很好听,用音声来求佛祖或佛祖的音声是八音,这都是看到佛祖的「性」之用,没有看到他的「体」。「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意思是看到佛祖的肉体,听到他的音声,这不是象征佛祖甚深法身的存在,法身是无形无相。有人把佛祖的声音当作「八音演说法」,或是像迦陵频伽的声音那么美妙,当做佛祖。你误会了,那是佛祖法身的妙用之用,他没有看到体,看到他全方位的佛性,把音声当作是佛祖,误会了!所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想要见到如来法身,难啊!「是人行邪道」。

  我们要如何「见性」呢?要参悟本性或者用持戒的方式达到身心清净,最后回归本性,这样也是可以。因为你的戒是心戒,心戒是无形无相,看到无形无相的心戒也能见到他的法身。所以在佛陀时代有两个比丘,发一个口愿,佛祖来人间不容易,百千万亿

  难遭难遇,在此状况之下,既然佛祖在人间,这两位比丘就是要见佛祖,两人结伴外出。因为印度有沙漠,经过沙漠要见到绿地不容易,要看到一小漥水更不容易。所以走了七天七夜,身上带的水都喝完了,口很渴,在沙漠地区很难得发现一小漥的水,很高兴,两人跑去以后就想要喝水。但是一位比丘看到水中有虫,所谓「佛观一杯水有八万四千虫」,佛祖用佛眼不用显微镜来看就知道水里面有很多细菌、微生虫。比丘看了,想起佛祖说:「宁愿持戒而死,也不愿破戒而活。」所以持戒的精神和戒相应,他就坚持不喝这些水。另外一位比丘就说话了,你若不喝水你走不到佛陀身边,在半途就会因口渴而死,我们要喝水才对,然后再去见佛祖啊!但是这位比丘坚持要把戒持好,另一位比丘就没有持戒,把那些水喝完。当然,你喝水时,虫被你喝到肚子里去也是会死啊,杀生。在此状况下这两位比丘的心境不相同,一个坚持要喝一个不喝。后来两人继续走,因为坚持戒律不喝水的比丘口渴半途支持不住,身体干掉就死了,无法见佛祖,另一人有喝水可支持久一点。结果横过沙漠来到佛陀的精舍,求见佛陀向他顶礼三拜,很高兴的说:「佛陀,我今天可见到释迦牟尼佛,这是我百千万亿

  ,包含这一世最大的荣幸,我最高兴最快乐的就是见到佛陀你本尊。」佛陀讲话了:「仁者仁者,不是你先见到我,是你的同参道友先见到我。」比丘吓一跳说:「他不是在半途因口渴而死了吗?怎么会先见到佛陀呢?」佛陀说:「持戒,戒不是黑、红、青、白,戒是心戒,清净光明解脱的,戒就是如来法身慧命,他首先见到戒的真谛,见到戒的本来面目,他见到法身他才真正见到如来,因此先你而见我。你因为没持戒、不了解戒的实质,不了解戒的意义,不了解戒的本来面目,戒就是心戒,心戒是无形无相,法身那里是用戒可见呢?若不是对戒有相当认识的人,当然就见不到。你犯戒就是因为不了解法身,因此,你不但犯戒还没见到我,你看到的我,是我的外表四大,地水火风的肉体而已。所以你看到相,没有看到法身,你那个同参道友看到我的法身,同时也看到我的色身了,你要用功才行啊!快马加鞭参你的自性,好好忏悔你的犯戒。」

  此时,这位比丘就非常忏悔说:「哎呀,我这同参道友可贵,是我很好的同参道友,是我的善知识,我不能了解他对戒深深的认知。」此时这位道友有忏悔之心,让佛陀一点化之后,也证成初果阿罗汉。所以佛陀才说:「若佛子不能持戒,离我八万四千里,如果能持戒,在我左右。」这话说明一位修道人,如果了解「戒」没有黑红青白,就是「心戒」,不论是戒内戒外,戒总是心地之戒,他每天能持戒如同在我身边左右,每天见到我,见我的法身。没有持戒不了解持戒的人,虽然在我的左右,在我四周围却如同离我八万四千里远。

  同样的道理,【金刚经】所讲的这四句偈,就说出了我们要「破相显性」不可看到外面的表相而已,要看到如来无形无相的法身才对喔!因为如来的法身不是用色可见的,用音声可以求的,要见那见不到的,听那听不到的,那个无形无相而又存在的法身才对。他才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其实我们的法身是「无相无不相」,也可以说是「无相无无相」。因为无相的法身虽然看不见、摸不到、抓不着,不能说它几两重,也不能说它黑红青白、或是四方形、椭圆的,全都无法让你摸得到、看得到,但是又能存在。所以佛的法身是无相,无相无无相,能显无量相度众生。所以证到初地以上的菩萨自然能百界现身,就是已证成初地菩萨,达到无生法忍见到法身了,你可以将一个身体变现成一百个身体,到一百个世界,同时成佛,这叫做「权巧佛」。法身大士就可以示现成佛的模样,叫做权巧的佛,不是实教的佛,变现一百个身体去一百个世界同时成佛,度化一百个世界不相同的人民百姓,能让那些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来修行成佛,初地就有这样的能力了,叫做「百界现身」。那么二地呢?叫做「千界化身」,也就是你证成二地菩萨以后,能将一个身体变现一千个身体,去一千个世界同时成佛,为那些人民百姓,讲不同的语言,因为那里风俗不同对治那里的风俗,让那些人善根流露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行成佛。

  如果是三地菩萨呢?叫做「万界化身」,将一个身体变现一万个身体,到一万个世界同时示现成佛,度化那些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行成佛。以此类推到佛的时候,叫做「无量百千万亿化身」,要加上「无量」,无量百千万亿化身喔!看到无量就数不尽了,化现到十方世界去度化无量众生,现在人说我分身乏术,我一个身体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单位、那么多地方去度众生,我觉得有此遗憾。你成就佛道以后就没有这个遗憾了,叫做「无量百千万亿化身」去无量世界,度化无量众生,让那些无量众生来成佛。所以成佛的好处无量无边啊!广说不尽。

  总之,我们在修道的过程当中,佛祖的身体是「无相无无相」的。譬如观世音菩萨好了,他可以一个身体变现无量百千万化身,要度国王就示现国王身来度国王,他是宰相、文武百官,他就示现这种身分去度他,他是行政院长、立法院长、司法院长、立法委员,他就示现这种身分去度化他们,让他们善根大展流露,发菩提心成就无上菩提,这才是佛陀伟大的一面。所以在修道当中,好好用功修道,以后要成就如来果位度众生,这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所以说不定佛祖在你身边或是菩萨在你身边,有时示现逆境给你,有时示现顺境给你,佛示现在你身边,他也不会告诉你说他是佛或是菩萨,如果会告诉你,他是佛或菩萨者,那是魔的示现。所以说不定在你身边那一尊,就是观世音菩萨示现的,或是佛菩萨来示现的。因为你没有五眼没有佛眼、法眼、慧眼、天眼,不知他的身分来历,有时候擦身而过,岂不是太遗憾了呢?所以佛祖也常讲一句话:「你不要轻视一个初发心的人,你应该将初发心的人当作一切智人。」道理在此。

  因为初发心的人有时候他是示现的,不一定他就是初发心的人,可能是过来人或多生累

  有修行的人来的。因为你起了贡高我慢之心轻视他,因而丧失了你亲近他的机会了,论遗憾嘛!没有比这样更遗憾的了。如果你是低声下气的、不耻下问的人,你是谦虚的人,这种人比较容易得到贵人。譬如说,你会又好象不会,半桶水,世间人叫做半桶醋,不会;假装会,很会

  动。这种人要遇到善知识很困难,到目前为止,我不会的一定请教诸山长老,请教比我能力好的。当然诸山长老很多,年纪比较大一点,不一定就都很行啦,但是我们也是低声下气来请教,我们会也要谦虚一点,大智若愚,稻穗越饱满越低头啊!不耻下问这种人比较容易遇到善知识,比较容易遇到贵人、明师、佛菩萨。

  所以有时因为你的我慢、半瓶醋、半桶师仔(台语),很爱

  动的人藐视一切,在不会谦虚的情形之下,使得他无法亲近善知识。所以释迦佛祖才说了那些话「我们要尊重初发心的人,如同一切智人。」一切智人就是「佛」的意思。释迦佛祖说【法华经】、讲【楞严经】时,也有很多菩萨来捧场,现在的人叫做「捧场」,佛教称为「庄严道场」,也有很多佛祖来为他随喜做影响众,所以佛祖成佛以后他不会我慢、不会贡高,他替你随喜很低声下气,很了解你的心情,知道你讲经说法没有听众,他来做影响众,帮忙你捧你的场。你看人家成佛越高境界的人那么低声下气,回想自己半瓶醋的人,在那里没有定性不住晃动的人,我们反省之下,感觉很惭愧,惭愧是比较斯文好听,应是羞愧才对。若不知羞愧半瓶醋、半桶水硬撑的人,世间人说「缺角了、缺角了」没救了,北京语称为「完蛋了」。

  所以修道过程中,低声下气点比较能遇到善知识,也受人欢迎。越成就的人越有德行的人,他绝对是平易近人、很尊重他人、很了解人性,在你身边不会给你压力,在你身边绝对让你有安全感,他不会因为自己已经会了就气势凌人,不会让人觉得一股气势的压力,让你觉得很难过。如此,即使有善知识,你也无法尊敬得来。所以修道学谦虚一点,绝对对自己有好处,才会增长德行。所以有一句话说「道高龙虎服、德重鬼神钦」越有道的人连老虎都服你,有德行的人连鬼神都钦佩你。有道德的人走在暗路上时,连鬼神都敬佩你,都要喊「立正」向你行注目礼、向你敬礼、尊敬你、向你

  躬。若是没有德行之人,一些学术界的人自以为读了几本书就贡高我慢,他就是没有德行,走过暗路时不被鬼神捉弄就万幸了。

  所以「有道」还要兼「有德」,有道无德不行,你道理全部通达了,但没有德行,心无慈悲心,你这种人看在别人眼里是贡高我慢。所以有道要兼有德,有德要兼有道。有些人很有德对人很好,但是没有道,那也不行。所以,道、德要两面兼,这样才是圆满的圣人。所以在修道过程中要记得谦虚一点,六祖惠能大师也说:「见性就是功、对人谦虚就是德。」所以见性之人,开悟证果之人,他绝对相当有德行。所以期望大家要有道兼有德,有德兼有道,这样才是完美的圣者,也是修道人的诉求。

  

  

《见性成佛 第二十五天》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