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見性成佛 第二十五天▪P2

  ..續本文上一頁般若經】說:

  「聲聞空如毛孔空,菩薩空如太虛空。」

  「空」者是大智慧,阿羅漢的智慧太有限了,就像一個毛孔,一個小小的洞,由此看出虛空只有二、叁公分而已,代表智慧很渺小。菩薩空,就是菩薩的智慧如太虛空,不必用一個筒子把它固定一個範圍,把它拆開以後整個虛空看得清清楚楚,全方位的、立體性的。所以菩薩空和阿羅漢的空千差萬別了,毛孔的空如何和太虛空較量呢?換一句話,菩薩的智慧遠遠勝過聲聞的智慧百千萬億倍,不然菩薩要如何度衆生?你對世間的真相完全不了解,衆生一問之下東倒西歪,一問叁不知,如何解開衆生的心結?解開衆生的迷惑?解決衆生的需要呢?所以菩薩的智慧是百千萬

  來的,要博學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全都要學。菩薩,什麼叫做菩薩?不簡單啊!有人聽到這裏就被嚇了。哎喲,我那裏做得成啊?成佛就是不簡單啊!

  所以「佛」,我不必解釋爲「佛,叫做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見性成佛。」不必這麼講。什麼叫做「佛」?「佛」就叫做「不簡單」。如果簡單,我們早就成佛去了。開悟證果以後佛的意境,成佛不是沒事情了,要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度化無量有情,所以證到佛的境界大空,大空大有啊。相對的不空就不有,但是諸佛而言他大智慧,就有大慈悲。我們今天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道,要成就佛道必然要經過大智和大悲的圓滿。所以我們要講的重點就是曆代聖僧說的這句話:

  「若能從假入空,即成大智,若能從空出假,即成大悲。」

  諸位,我們修道有時候心外求佛,求菩薩求感應,求佛祖會不會爲我放光加持、摸摸額頭對不對?這種都不一定正確哦。中下階層根機的人有這種用功。頓根機的、上根機的人不會以音聲求佛祖,在一切顔色當中求佛,看有沒有什麼感應,上根機的人不會這麼做,他都怎麼做呢?佛祖這麼說: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是我們要講的話「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說明一位修道人你要「破相顯性」,一切現象界都是生滅法,不是我們的訴求,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因爲一切法皆是因緣法,因緣法都是生滅法如夢幻泡影,所以要「破相顯性」。譬如我的四大五蘊之體是可壞性,但是你何曾知道我四大五蘊裏面,有一個清淨莊嚴的法身呢!我們的訴求在此。如何見到我們的法身?見到佛性?這是每一位修道人當今之務。

  諸位,他告訴你「修道」,若認爲佛祖是紅色、黑色、白色,在有色無色中認真。或是說佛祖的聲音很好聽,用音聲來求佛祖或佛祖的音聲是八音,這都是看到佛祖的「性」之用,沒有看到他的「體」。「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意思是看到佛祖的肉體,聽到他的音聲,這不是象征佛祖甚深法身的存在,法身是無形無相。有人把佛祖的聲音當作「八音演說法」,或是像迦陵頻伽的聲音那麼美妙,當做佛祖。你誤會了,那是佛祖法身的妙用之用,他沒有看到體,看到他全方位的佛性,把音聲當作是佛祖,誤會了!所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想要見到如來法身,難啊!「是人行邪道」。

  我們要如何「見性」呢?要參悟本性或者用持戒的方式達到身心清淨,最後回歸本性,這樣也是可以。因爲你的戒是心戒,心戒是無形無相,看到無形無相的心戒也能見到他的法身。所以在佛陀時代有兩個比丘,發一個口願,佛祖來人間不容易,百千萬億

  難遭難遇,在此狀況之下,既然佛祖在人間,這兩位比丘就是要見佛祖,兩人結伴外出。因爲印度有沙漠,經過沙漠要見到綠地不容易,要看到一小漥水更不容易。所以走了七天七夜,身上帶的水都喝完了,口很渴,在沙漠地區很難得發現一小漥的水,很高興,兩人跑去以後就想要喝水。但是一位比丘看到水中有蟲,所謂「佛觀一杯水有八萬四千蟲」,佛祖用佛眼不用顯微鏡來看就知道水裏面有很多細菌、微生蟲。比丘看了,想起佛祖說:「甯願持戒而死,也不願破戒而活。」所以持戒的精神和戒相應,他就堅持不喝這些水。另外一位比丘就說話了,你若不喝水你走不到佛陀身邊,在半途就會因口渴而死,我們要喝水才對,然後再去見佛祖啊!但是這位比丘堅持要把戒持好,另一位比丘就沒有持戒,把那些水喝完。當然,你喝水時,蟲被你喝到肚子裏去也是會死啊,殺生。在此狀況下這兩位比丘的心境不相同,一個堅持要喝一個不喝。後來兩人繼續走,因爲堅持戒律不喝水的比丘口渴半途支持不住,身體幹掉就死了,無法見佛祖,另一人有喝水可支持久一點。結果橫過沙漠來到佛陀的精舍,求見佛陀向他頂禮叁拜,很高興的說:「佛陀,我今天可見到釋迦牟尼佛,這是我百千萬億

  ,包含這一世最大的榮幸,我最高興最快樂的就是見到佛陀你本尊。」佛陀講話了:「仁者仁者,不是你先見到我,是你的同參道友先見到我。」比丘嚇一跳說:「他不是在半途因口渴而死了嗎?怎麼會先見到佛陀呢?」佛陀說:「持戒,戒不是黑、紅、青、白,戒是心戒,清淨光明解脫的,戒就是如來法身慧命,他首先見到戒的真谛,見到戒的本來面目,他見到法身他才真正見到如來,因此先你而見我。你因爲沒持戒、不了解戒的實質,不了解戒的意義,不了解戒的本來面目,戒就是心戒,心戒是無形無相,法身那裏是用戒可見呢?若不是對戒有相當認識的人,當然就見不到。你犯戒就是因爲不了解法身,因此,你不但犯戒還沒見到我,你看到的我,是我的外表四大,地水火風的肉體而已。所以你看到相,沒有看到法身,你那個同參道友看到我的法身,同時也看到我的色身了,你要用功才行啊!快馬加鞭參你的自性,好好忏悔你的犯戒。」

  此時,這位比丘就非常忏悔說:「哎呀,我這同參道友可貴,是我很好的同參道友,是我的善知識,我不能了解他對戒深深的認知。」此時這位道友有忏悔之心,讓佛陀一點化之後,也證成初果阿羅漢。所以佛陀才說:「若佛子不能持戒,離我八萬四千裏,如果能持戒,在我左右。」這話說明一位修道人,如果了解「戒」沒有黑紅青白,就是「心戒」,不論是戒內戒外,戒總是心地之戒,他每天能持戒如同在我身邊左右,每天見到我,見我的法身。沒有持戒不了解持戒的人,雖然在我的左右,在我四周圍卻如同離我八萬四千裏遠。

  同樣的道理,【金剛經】所講的這四句偈,就說出了我們要「破相顯性」不可看到外面的表相而已,要看到如來無形無相的法身才對喔!因爲如來的法身不是用色可見的,用音聲可以求的,要見那見不到的,聽那聽不到的,那個無形無相而又存在的法身才對。他才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其實我們的法身是「無相無不相」,也可以說是「無相無無相」。因爲無相的法身雖然看不見、摸不到、抓不著,不能說它幾兩重,也不能說它黑紅青白、或是四方形、橢圓的,全都無法讓你摸得到、看得到,但是又能存在。所以佛的法身是無相,無相無無相,能顯無量相度衆生。所以證到初地以上的菩薩自然能百界現身,就是已證成初地菩薩,達到無生法忍見到法身了,你可以將一個身體變現成一百個身體,到一百個世界,同時成佛,這叫做「權巧佛」。法身大士就可以示現成佛的模樣,叫做權巧的佛,不是實教的佛,變現一百個身體去一百個世界同時成佛,度化一百個世界不相同的人民百姓,能讓那些衆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來修行成佛,初地就有這樣的能力了,叫做「百界現身」。那麼二地呢?叫做「千界化身」,也就是你證成二地菩薩以後,能將一個身體變現一千個身體,去一千個世界同時成佛,爲那些人民百姓,講不同的語言,因爲那裏風俗不同對治那裏的風俗,讓那些人善根流露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修行成佛。

  如果是叁地菩薩呢?叫做「萬界化身」,將一個身體變現一萬個身體,到一萬個世界同時示現成佛,度化那些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修行成佛。以此類推到佛的時候,叫做「無量百千萬億化身」,要加上「無量」,無量百千萬億化身喔!看到無量就數不盡了,化現到十方世界去度化無量衆生,現在人說我分身乏術,我一個身體沒有辦法應付那麼多單位、那麼多地方去度衆生,我覺得有此遺憾。你成就佛道以後就沒有這個遺憾了,叫做「無量百千萬億化身」去無量世界,度化無量衆生,讓那些無量衆生來成佛。所以成佛的好處無量無邊啊!廣說不盡。

  總之,我們在修道的過程當中,佛祖的身體是「無相無無相」的。譬如觀世音菩薩好了,他可以一個身體變現無量百千萬化身,要度國王就示現國王身來度國王,他是宰相、文武百官,他就示現這種身分去度他,他是行政院長、立法院長、司法院長、立法委員,他就示現這種身分去度化他們,讓他們善根大展流露,發菩提心成就無上菩提,這才是佛陀偉大的一面。所以在修道當中,好好用功修道,以後要成就如來果位度衆生,這就是輕而易舉的事了。所以說不定佛祖在你身邊或是菩薩在你身邊,有時示現逆境給你,有時示現順境給你,佛示現在你身邊,他也不會告訴你說他是佛或是菩薩,如果會告訴你,他是佛或菩薩者,那是魔的示現。所以說不定在你身邊那一尊,就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或是佛菩薩來示現的。因爲你沒有五眼沒有佛眼、法眼、慧眼、天眼,不知他的身分來曆,有時候擦身而過,豈不是太遺憾了呢?所以佛祖也常講一句話:「你不要輕視一個初發心的人,你應該將初發心的人當作一切智人。」道理在此。

  因爲初發心的人有時候他是示現的,不一定他就是初發心的人,可能是過來人或多生累

  有修行的人來的。因爲你起了貢高我慢之心輕視他,因而喪失了你親近他的機會了,論遺憾嘛!沒有比這樣更遺憾的了。如果你是低聲下氣的、不恥下問的人,你是謙虛的人,這種人比較容易得到貴人。譬如說,你會又好象不會,半桶水,世間人叫做半桶醋,不會;假裝會,很會

  動。這種人要遇到善知識很困難,到目前爲止,我不會的一定請教諸山長老,請教比我能力好的。當然諸山長老很多,年紀比較大一點,不一定就都很行啦,但是我們也是低聲下氣來請教,我們會也要謙虛一點,大智若愚,稻穗越飽滿越低頭啊!不恥下問這種人比較容易遇到善知識,比較容易遇到貴人、明師、佛菩薩。

  所以有時因爲你的我慢、半瓶醋、半桶師仔(臺語),很愛

  動的人藐視一切,在不會謙虛的情形之下,使得他無法親近善知識。所以釋迦佛祖才說了那些話「我們要尊重初發心的人,如同一切智人。」一切智人就是「佛」的意思。釋迦佛祖說【法華經】、講【楞嚴經】時,也有很多菩薩來捧場,現在的人叫做「捧場」,佛教稱爲「莊嚴道場」,也有很多佛祖來爲他隨喜做影響衆,所以佛祖成佛以後他不會我慢、不會貢高,他替你隨喜很低聲下氣,很了解你的心情,知道你講經說法沒有聽衆,他來做影響衆,幫忙你捧你的場。你看人家成佛越高境界的人那麼低聲下氣,回想自己半瓶醋的人,在那裏沒有定性不住晃動的人,我們反省之下,感覺很慚愧,慚愧是比較斯文好聽,應是羞愧才對。若不知羞愧半瓶醋、半桶水硬撐的人,世間人說「缺角了、缺角了」沒救了,北京語稱爲「完蛋了」。

  所以修道過程中,低聲下氣點比較能遇到善知識,也受人歡迎。越成就的人越有德行的人,他絕對是平易近人、很尊重他人、很了解人性,在你身邊不會給你壓力,在你身邊絕對讓你有安全感,他不會因爲自己已經會了就氣勢淩人,不會讓人覺得一股氣勢的壓力,讓你覺得很難過。如此,即使有善知識,你也無法尊敬得來。所以修道學謙虛一點,絕對對自己有好處,才會增長德行。所以有一句話說「道高龍虎服、德重鬼神欽」越有道的人連老虎都服你,有德行的人連鬼神都欽佩你。有道德的人走在暗路上時,連鬼神都敬佩你,都要喊「立正」向你行注目禮、向你敬禮、尊敬你、向你

  躬。若是沒有德行之人,一些學術界的人自以爲讀了幾本書就貢高我慢,他就是沒有德行,走過暗路時不被鬼神捉弄就萬幸了。

  所以「有道」還要兼「有德」,有道無德不行,你道理全部通達了,但沒有德行,心無慈悲心,你這種人看在別人眼裏是貢高我慢。所以有道要兼有德,有德要兼有道。有些人很有德對人很好,但是沒有道,那也不行。所以,道、德要兩面兼,這樣才是圓滿的聖人。所以在修道過程中要記得謙虛一點,六祖惠能大師也說:「見性就是功、對人謙虛就是德。」所以見性之人,開悟證果之人,他絕對相當有德行。所以期望大家要有道兼有德,有德兼有道,這樣才是完美的聖者,也是修道人的訴求。

  

  

《見性成佛 第二十五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