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天
諸位觀衆、諸位菩薩大家好:
這是屬于「頓教」的一種教理,頓教的教理不可離開你的自性,也就是「見性」爲原則。所以六祖惠能大師有一個口頭語這麼說:「但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有此道理存在。因爲見性以後才知道怎麼修行,見性之後才是知道用功的時候,見性之後才知道如何入門、了生脫死的開始。換一句話說,你若還未見性,你所用的功夫都是有爲生滅、人天果報,那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全都還未進入邊緣,也就是沒有進入開悟的邊緣。所以一定要先見性再說,六祖惠能大師的意思,不是意味了否認禅定,否認解脫的重要性,因爲你若未見性,縱然有辦法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八大
那麼遙遠,但是八大
還有一個數字,總是有完結、有盡的時候。
四禅八定是很可貴,但是他還沒出離叁界,所以「禅定」是每一位佛的弟子要具備的條件,可是你有禅定沒見性的話,也還在叁界之內。說「解脫」有誰不要解脫?誰不要證果?誰不要成就佛道呢?解脫非常重要,雖然重要但是你若沒有見性,這樣胡亂抓一通東撞西撞弄了一輩子,你沒有本事成就佛道,沒本事出離叁界,沒本事開悟證果。所以說:「但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道理在此。
諸位,我們修道見性不能離開我們的生活,所以在這個世界裏,「火焰化紅蓮」就是這個道理。「娑婆出法王」離開俗谛,真谛不可得。所以開悟祖師要講話了:
「佛法真俗圓融,互不爲礙;清淨性中雖無動搖,而不壞方便應用,及興慈運悲,如是興運之處,即是全
清淨之性。」
太莊嚴了,「佛法真俗圓融」百分之百正確!「真」就是由「俗谛」由世間法的淨化無染塵,故稱呼爲「真」。可見「真谛」也就是解脫法沒有離開世間法,俗谛如果不清楚的話不能成真。以佛祖而言,要佛祖開飛機他會開,講一下就會了。要佛祖開船,講一下就會了。要佛祖打籃球,規則告訴他,他就會了。所以解脫並沒有離開現象界,只是在現象界中不染塵、淨化、通盤了解,了解它的真相,這樣就叫做「真」,你若不了解真,真也變成俗了。所以真俗是一體兩面的說法,迷、悟、染、淨的差別而已。
所以說「佛法真俗圓融,互不爲礙。」解脫不能離開煩惱,離開煩惱無解脫可言。要怎樣解脫?煩惱淨化,淨化就解脫了啊!可見「解脫」這個名詞和意境,並未離開「煩惱」這兩個字,沒離開生活。你每天生活在清涼當中,無憂無愁當中,生活在正覺當中,你就是解脫,聖人只是如此而已。並非開悟證果以後就長一只角,開悟證果以後多一只眼睛,開悟證果以後,雙腿就比較粗壯,如果這麼說就錯了,或是開悟以後體重多了幾公斤。成佛後、開悟證果後他還是人,只是生活在正覺、解脫當中,叁明六通以後再說了。這樣諸位清楚嗎?
論佛法說佛法,佛法說不盡,佛法都沒有離開「真俗圓融」的狀態,展現出佛法的本質互不爲礙。我們清淨的自性,雖然沒有動搖,不動本尊,能搖動叁千大千世界。不動道場能說法無盡期。這是說出了一位開悟證果之人的心境。以這面鏡子來說,它是寂靜的,但是你走過鏡子,鏡面有普照的作用。來,不會把你阻擋;去,不會留你,是不是呀?不動能照,照之當下它又不動,這才是真正的功夫。「寂而能照,照而能寂,離照無寂,離寂無照,寂照不二。」就是這個道理。「動寂」也是這個道理,它身不動但是能照能作用,它作用的當下,不會講話:「我能照。」它沒這麼說但是能照,功夫正是在此。清淨的性當中雖然是沒有動搖,不刻意動腦筋來作用,但是不壞方便的應用,這鏡子的比喻是形容我們清淨的自性和這面鏡子沒什麼兩樣,鏡子只是不會講話而已,但是它普照和寂靜。我們的「性」都具備了這種德性,具備了這個條件,所以才說不壞方便的運用,可以興慈運悲。雖然是解脫,雖然是清淨,雖然是不動,雖然是光明解脫,但是他自性起無量的慈悲心。
所以佛祖成佛以後,你不用鼓勵他,成佛以後,你不用邀請他,就是「不請之友」興慈運悲、使衆生快樂、拔衆生的痛苦,讓衆生脫離叁界二十八層天,可以運用大慈悲心度化無量衆生。那麼他這種「興運」的運用、作用,在此處當下就是「全清淨之性」。全體即是全用,全用即是全體,體用是不二。譬如說,如本在這裏講經說法,難道可以離開我全體的佛性嗎?我的全體佛性在作用當中了,當我沒作用時,我全部所有的作用都歸到本體,無非是在體用當中去見你的本性,佛法也是一樣。所以不動本尊,能搖動叁千大千世界,這種深深的意境,唯有見性之人才有辦法全方位去了解。開悟聖僧的話再念一遍:
「佛法真俗圓融,互不爲礙;清淨性中雖無動搖,而不壞方便應用,及興慈運悲,如是興運之處,即是全清淨之性。」
說到這裏,讓我聯想到一位開悟聖僧,他要講話了:
「若能從假入空,即成大智。若能從空出假,即成大悲。」
這四句話說明一個修道人,如果按照這個法門來修,就可以成就他的大智慧和大悲心了。大智慧和大慈悲如果圓滿就能成佛。第一、你想要自己自性自度自利,不二法門必須經過「從假入空」成就你的大智慧。凡夫衆生不明他的煩惱本空,不明山河大地本空,所以他不了解諸法的假相,當下是空無自性。當他了解一切法、一切萬有、一切萬境、一切萬塵乃至你的起心動念,當下就是空性的,在你的大智慧、大般若觀照之下,悟空、證空了!悟空、證空、入空的當下,就是大智慧的現象。凡夫衆生不能將假入空,所以智慧始終不能生,永遠停頓在現象界,被現象界所騙。所以大智慧之人、學佛之人,了解諸法本來空性,也就是從假入空的道理,成就他的大智慧,此是轉凡入聖的關鍵所在。
既然證悟了他的如來藏性,也就是他的佛性是空性的,也了解諸法、山河大地一切現象界,全是空性以後,他不以空爲證,不以空爲住,證入涅槃以後,要倒駕慈航度無量衆生,這樣叫做「從空出假」。證到空以後要遠離空,不要一直沈浸在偏執的涅槃中,佛陀不允許你這麼做。所以你一定要「從空出假」不妨稱爲「真空妙有」、「無住生心」、「倒駕慈航」,這是「從空出假」的意思。你從空出假,也就是證成開悟證果以後,不以開悟證果爲證、爲住,又回到現象界中度化無量衆生,來成就你的大慈悲心,慈悲喜舍,這就是每一位佛的弟子,必須經過的第二階段。第一個階段先開悟證果,第二階段證果以後,要回歸娑婆世間度化無量衆生。
那麼,凡夫衆生的我,如本講經說法就能夠搖動我們全國,每一位朝野上下很多人來學佛修道,能夠講得大家法喜充滿、善根大展流露,我是凡夫衆生而已。諸佛菩薩來人間,他是乘願力、神通自在來人間的,他度化衆生的話,那不得了了,衆生受利益不是用語言能夠形容的。你看佛陀住世的時代,度多少人天的人來學佛修道,許多菩薩個個從一地、二地登上叁地。有多少阿羅漢從初果阿羅漢登上二果、叁果、四果。多少阿羅漢轉小乘入大乘。多少人沒有善根,因此善根大展流露。多少人不知發菩提心,而發了菩提心,所以佛陀來人間度衆生是大不相同,不是凡夫僧所能較量。修道亦同此理,希望諸位修道要發大乘心,也就是發菩提心、修菩薩道。
聲聞也就是阿羅漢這類的,本身證成果位比較快,菩薩就比較慢了,爲什麼比較慢?因爲他不但要自度自利還要利他,所以發揮出來的時間、空間,多數都是以他人利益著想,所以他修道多少要虧損一些。但是以後他究竟成佛啊!阿羅漢就沒有了,只顧自己身心清淨解脫,見思惑頓斷就好了,快則叁世人,慢者六十小
就成就阿羅漢了,什麼意思?譬如你現在發心來修行,清淨沒犯戒達到最後見性的時候,出離叁界,自了漢快則叁世人,慢者六十小
。但是緣覺不一樣,快則四世人,慢者一百小
,他比阿羅漢慢一點,當然他的慈悲心比阿羅漢強烈一點。菩薩又不一樣了,要叁大阿僧祇
,從初信、二信、叁信、四信一直到十信,登上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後十地,最後等覺進入妙覺成佛。五十二階位圓滿,也是六度波羅密萬行成就,最後成就佛道,前後剛好叁大阿僧祇
。所以菩薩雖然比較慢成就他的道業成佛,但是相對的,佛祖來人間都鼓勵佛的弟子行菩薩道。所以佛祖常常說二乘人聲聞、緣覺是爲「焦芽敗種」。「焦芽敗種」就像豆子,放在石頭上久了,沒有土壤沒有水份就幹死了、芽幹了,芽種壞了,代表他根本就不要度衆生。所以我們要感恩佛祖將佛法給我們,感恩這些善知識講經說法,讓我們了解佛法以後,我們才有因緣踏入佛門,了解佛教在講些什麼道理。
所以修道人再怎麼說,佛陀也不希望我們投報,叫我們要報恩啦、回饋他啦,佛祖不會這樣。他說你只要好好修行,有能力弘法布教度衆生,佛祖很高興,佛祖是不用你投報的,佛祖雖然沒有投報的觀念,但是我們自己懂得要有感恩的心。所以你發心,要發什麼心?菩薩心、發菩提心成佛,發菩提心的人他自然強而有力,他作爲「不請之友」自然由心而發,然後無盡講經說法度化無量有情。所以難怪菩薩智慧無窮盡,因爲多生累
以來,都發「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智慧是無窮無盡。阿羅漢永遠跟不上菩薩,什麼理由?因爲阿羅漢只要煩惱斷盡出離叁界就好了,他不必學東學西學一大堆。但是菩薩「五明」要精通,什麼是「五明」?醫學要精通,叫做醫方明。工巧明,一切建築界建築師的道理,他都要通達,房子的結構要學、水泥要幾包、鋼筋要幾噸都要清楚。再來語言學全部要學,不論是德國話、蘇聯話、美國話、客家語、閩南語什麼話都要學,各方語言都要學,不然怎麼做菩薩?一問叁不知要如何做菩薩、解決人家的問題呢?還有內典要學、出世法要學、解脫法要學,不然要如何出離生死呢?所以五明對菩薩而言要精通學盡,如此一來二乘人阿羅漢,如何來和菩薩比呢?所以【大…
《見性成佛 第二十五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