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见性成佛 第十八天▪P2

  ..续本文上一页忏悔,再念一遍:

  六祖惠能大师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所以再次强调,我们每一个人在学佛的过程中,要记得一句话,过去无知造业,已经是过去了不要去在意。念念过去的罪业耿耿于怀甚至不能忘怀,这是障碍向前走最根本的绊脚石,对你而言是不公平的,是可怜的、是堕落的。所以一些人常常在吐大气︵叹息︶,坐在那边沉思,坐在那边很苦恼,因而悲观带来不积极连斗志都没有了,因为都沉浸在:「我很多罪、我很多罪。」于是意志力、生命的活力,都因此丢到太平洋去了。可怜!所以过来人六祖惠能大师教你,再大的罪业也如同霜露,只要你虔诚愿意的话,将它忏悔业障就消除,他才说「端坐念实相,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这真理一讲出来以后,我相信要怎样忏悔,如何修道、如何让你自性解脱?你老人家心中冷暖自知啰。

  如果你真正见性了,有修道、听经闻法的话,你会念念见自本性。比如我讲话我自己最清楚不过是自性的妙用,你在听法也是自性的妙用,走路也是自性的妙用,讲话应答也是自性的妙用,担柴运水也是自性的妙用,但是生活在自性的世界里面,你何曾同时见性呢?如果见性了向你恭喜。还未见性的,我这样说,你是否能意会得进去呢?如果念念见自本性,再大的重罪也如同霜露,慧日能消除。如果见自本性的人,没有失去本念,那么这个人日日修道、日日步向菩提,最后成就佛道的人也是自己啊。所以希望大家在修道过程中,要谨记「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有人说:「师父,你常说见性见性,性如何见呢?性在哪里呢?我怎么看不到呢?」如果看得到,一切都好讲呀。就是看不到、摸不着、抓不到,这才是头痛之所在。也就是一般人无法善根成熟、无法来修道的原因,以为无「性」,认为人死后一切都没有了,因此主观、错误的想法就产生出来。我常说:不会因为你的否认,不会因为你不去肯定有一个佛性的存在,因此佛性就消失了。有肯定无肯定,有看到没看到,佛性总是存在的,你说没有性我能讲经说法吗?无性哪里有办法听经闻法?无性哪里可以在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是性在主宰、驱使、运筹,你自己都无法见性,应该要感到很悲哀才对呀!所以要如何见性呢?我引用开悟祖师法语:

  「性体本寂,智用独照,寂照无二。」

  本性之体本来寂静,本来智慧的妙用能普照大千;自性在寂静当中,有普照的作用,在普照的当下又是寂静的,叫做「寂照不二」。

  我们的「佛性」是长成什么样呢?在三藏十二部教典中,处处向我们声明,不能落入文字,不能落入语言,不是在清净、不清净,不是在增加、减少、大小、长短当中来认识他,要超越这些观念去意会我们清净的佛性。所以佛陀常常在形容:

  「佛性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来无去,非大非小,

  此乃自性本体。」

  这就把佛法讲完了,说到精髓里去了,说到核心里去了,说到重心点去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非大非小,无来无去。」这意境不可落入大小形象。佛性,你不可以说他大,大是无外;小,小是无内的。你要如何说他大小呢?大小是自性的妙用,他的变化而已。你不能说佛性是清净、污垢,你的佛性还有清净相,这样并无解脱尚有法尘。佛性不能说他是污垢的,如果充满贪瞋痴永远不变的话,为何有很多人净化三毒成佛呢?不能说他垢啊!不能说他增,不能说他减,什么叫做增减?难道你成佛以后有增一点点或一块吗?成佛后佛性并没有增加,处在凡夫众生的生死轮回当中,也没有减少一点点,实在不增不减啊!但是凡夫的错觉以为有增减,所以佛陀才说不增不减。凡夫生活在不生不灭的自性当中,因为错觉还没有悟性,以为我们人有生有灭,可是菩提自性本身是不生不灭的。

  所以我常说一句话,凡夫生活在不生不灭当中,经过他的作用以后变成有生灭,因为迷而变成有生灭。诸佛菩萨悟明以后,他在生灭当中,所看到的都变成不生不灭了。所以有悟无悟、有觉无觉有如天壤之别。

  自性本体在作用也好寂静也好,他当下是不二的「依体起用,当用时体在用中,当体时用归体,体用非二。」很有道理。我们人活在世间,有开悟没开悟,有见性没见性,是凡是圣,统统不外于体和用,只是迷悟有差别,叫做依体起作用。譬如我的自性是清净不动的,但是宣扬微妙的佛法,必须从我的本体起作用,叫做依体起用。当我作用的时候,我的本体在作用的当中运筹,当我归体时没作用,我的作用就归体了。可见离体无用、离用无体,体和用不是两样东西,是「一体两面」而已。就如水和波,水起涟漪称为波,波是由水起涟漪而产生。依此来说,离开水并无波,离开波并无水,水和波是一体两面的。我们的佛性体用与这个道理相同。当作用的时候,体在作用中,当你没有作用时,作用归体,体用不二。我们修道若能悟明这个道理,要用功修道就轻轻松松、快快活活了。

  我们常说动静不二、寂照不二,是如何解释呢?诸位详细听好「寂而能照,照而能寂,离寂无照,离照无寂,寂照不二。」诸位清楚了吗?这是很重要的道理,是属于佛门较深的哲学。「寂而能照」是说自性不动,但能起无量的妙用,不动又能起作用,怎么说呢?有人说既然不动了又能起作用,这道理说不过去呀!你误会了,这才是功夫呀!这是解脱之后自性所起的作用,但是一位还没开悟见性的人,他就不能「寂而能照」,他没这能力,这是功夫的问题。在凡夫来说寂是寂、照是照,寂照差异!为何说「寂而能照、照而能寂」呢?「寂而能照」简单说,人的自性无尘、无念、无住、无境,自性解脱,在本体当中不动而寂静。但是不动而寂静,并非代表他如枯木、无知无觉无作用,那就误会了。寂而能照,就像这面镜子它不动,不动是不动,但它能照天照地。当一个人走过镜面时,这面镜子有照人的作用,但是它不会起一念:「我能照,我有普照的作用喔!」它不会讲话处于寂静,但寂静又能照,走过时不会拒绝。当人走离镜面时,镜面不会挽留他说:「拜托一下,停一下好吗?」它不会起这个念头,镜面也不会留痕迹,为何如此?代表解脱的意思,它寂而能照,照而能寂,这个镜子在普照的情形下,同时又是寂静这才是功夫啊!「离寂无照,离照无寂」同此道理,它寂静的时候难道能离开照吗?它普照的时候能离开寂静吗?全都不可以。因为寂静当下就是照,照之当下就是寂静,寂静和照同时存在不是两样东西,我们菩提自性犹如镜面的比喻。同此道理,当我看到坐了几千人,几万人的当下,我有普照的作用,但是我的心是寂静的,在寂静当中又能普照,自性的妙用和镜面亦复如是。

  凡夫众生总是不能空,同时又执有,凡夫的病是凡夫不能空,所以烦恼、贪、瞋、痴一大堆,执着一切万有。所以生死才不能自在,难怪龙树菩萨在【中观论】说:

  「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

  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

  凡夫众生就是无尽执着外面五欲六尘之境,在花花世界里拚了性命执着,执有不能空叫做凡夫。二乘人能空不能有,开悟的阿罗汉在空寂的涅槃中能自在,但落入现象界中叫他倒驾慈航度众生,比杀了他还累,只能随缘度众而已,所以说二乘人能空不能有道理在此。但菩萨就有不一样的风范,菩萨能空能有、动静一如,这才是功夫。菩萨在涅槃的空性能自在,在现象界度众生也能自在,叫做能空能有、动静一如。也就是在动态当中能静,在静态当中能起自性妙用,达到动静一如不二,所以层次不一样。如果层次相同就不用分凡夫、阿罗汉、菩萨和佛了,所以境界有高下。那么佛呢?他是空有不二的圆满者,菩萨道圆满以后就是佛,在还未成佛之前奉行不二法门,也就是奉行实相无相空有不二的过程,还有层次之分叫做菩萨。佛是由菩萨修不二法门圆满成佛的。

  说到这里如本也要讲话了,希望我们修道之人要多发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成佛的原动力。「菩提」是梵语,译成台湾话叫做「觉」的意思,所以发「觉」的心,就是发「成佛」的心,叫做发菩提心。你发菩提心的当下,当下你就是菩萨,十方三世诸佛没有一尊佛说他没有发菩提心的,也就是发成佛之心。所以发菩提心的当下就是菩萨,为何要做菩萨?因为十方诸佛,都是因菩萨道的圆满而成佛的,换一句话说,虽然做菩萨较辛苦一点,做菩萨较不容易,做菩萨要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最后成就佛道。所以没有菩萨就没有佛,佛是由菩萨的圆满而成佛的。希望诸位,你我大家人人发菩提心来做菩萨,因为没有菩萨,佛就无法成就啊!所以菩萨道不简单啊!诸位,菩萨道不但自利还要利他,不但要自度还要度他,要两方面兼顾所以他的负担较重。阿罗汉不一样,只要将自己身口意三业清净,最后顿断见思惑出离三界,是名「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证成阿罗汉。」在成就阿罗汉果比较快,所以佛经里说,阿罗汉快者三世,慢者六十小劫就能成就。缘觉呢?快者四世,慢者一百小劫就成就缘觉的境界。所以阿罗汉他不去度众生没关系,只要将他的身心净化解脱就好,这样来得比较容易,他不用度众生啊!所以开悟证果出离三界比较快。

  但是佛陀的本意不是这样,他说我们要修行也要关怀旁边的人,让他善根成熟可以来修行,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化小爱为大爱、化小我为大我。因为我们有生死,众生也有生死。我们有烦恼,众生也有烦恼。我们有痛苦,众生也有痛苦,彼此之间人人都有。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我们的大慈悲心就流露出来了。你想要出离生死,难道众生就不想出离生死吗?你要开悟证果众生就不要吗?他也要呀!所以我们要将心比心,自然菩萨心肠就会生出来,菩萨就是观看众生沉沦生死而发出大慈悲心来度化众生的。何况我们为佛的弟子不可忘恩负义,佛陀不会讨人情,但是我们必须了解「我们都是欠佛债者」,因为你我多生累劫以来,谁敢保证没有亲近过诸佛?之所以能够听闻到佛法,其渊源也来自于佛陀的讲经说法。今天我们虽然处于末法时代,但是修行的方法也来自于释迦牟尼佛,所以要懂得饮水思源,吃水果要拜树头。

  同样的道理,我们为佛弟子要有感恩的心,要如何感恩?佛陀不用你报答他,只要你好好修行,好好来讲经说法度化众生,佛陀就很高兴了。其实我们修道佛陀何必欢喜呢?佛陀讲了一句话,你成佛了,佛陀也没有多一丁点,你轮回六道中,佛陀也不减一丁点,他永远都不增不减。所以佛陀常常安住在「大悲三念住」里面,什么叫做「大悲三念住」呢?就是当有部分的众生在学佛,佛陀也不会欢喜,其安住在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涅槃里面。当部分的众生在造业、轮回生死或不修行,佛陀也不会烦恼、痛苦,其安住在不生不灭的菩提涅槃自性里面。有部分的人认真用功修道,有部分的人同时在造业沉沦生死,佛陀既不忧也不喜,既不快乐也不痛苦,他的心永远安住在冷暖自知、不生不灭涅槃自性里面,这叫做「大悲三念住」。换句话说,你沉沦也好,生死也好,证成涅槃也好,佛陀清清楚楚但是心不动。他只是在你沉沦生死时尽量拉你一把、提携你如此而已。他能做的动作只有这样而已,因为佛陀没有办法代替众生修行,也没办法代替众生吃饭,肚子饿要自己吃饭才会饱,修行要自己修,佛陀无法代替你吃饭,也无法代替你修行。所以佛陀会如此理性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无尽度化众生,叫做「大悲三念住」。

  所以希望我们国人好好提起大智慧、大愿力,冲破所有一切难关,好好用功修道,我相信佛陀不会耽误我们,你也不会耽误自己啊!最后成佛之人,最后的成功者,也非你莫属啊!

  

  

《见性成佛 第十八天》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