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忏悔,再念一遍:
六祖惠能大師雲:「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
所以再次強調,我們每一個人在學佛的過程中,要記得一句話,過去無知造業,已經是過去了不要去在意。念念過去的罪業耿耿于懷甚至不能忘懷,這是障礙向前走最根本的絆腳石,對你而言是不公平的,是可憐的、是墮落的。所以一些人常常在吐大氣︵歎息︶,坐在那邊沈思,坐在那邊很苦惱,因而悲觀帶來不積極連鬥志都沒有了,因爲都沈浸在:「我很多罪、我很多罪。」于是意志力、生命的活力,都因此丟到太平洋去了。可憐!所以過來人六祖惠能大師教你,再大的罪業也如同霜露,只要你虔誠願意的話,將它忏悔業障就消除,他才說「端坐念實相,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這真理一講出來以後,我相信要怎樣忏悔,如何修道、如何讓你自性解脫?你老人家心中冷暖自知啰。
如果你真正見性了,有修道、聽經聞法的話,你會念念見自本性。比如我講話我自己最清楚不過是自性的妙用,你在聽法也是自性的妙用,走路也是自性的妙用,講話應答也是自性的妙用,擔柴運水也是自性的妙用,但是生活在自性的世界裏面,你何曾同時見性呢?如果見性了向你恭喜。還未見性的,我這樣說,你是否能意會得進去呢?如果念念見自本性,再大的重罪也如同霜露,慧日能消除。如果見自本性的人,沒有失去本念,那麼這個人日日修道、日日步向菩提,最後成就佛道的人也是自己啊。所以希望大家在修道過程中,要謹記「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
有人說:「師父,你常說見性見性,性如何見呢?性在哪裏呢?我怎麼看不到呢?」如果看得到,一切都好講呀。就是看不到、摸不著、抓不到,這才是頭痛之所在。也就是一般人無法善根成熟、無法來修道的原因,以爲無「性」,認爲人死後一切都沒有了,因此主觀、錯誤的想法就産生出來。我常說:不會因爲你的否認,不會因爲你不去肯定有一個佛性的存在,因此佛性就消失了。有肯定無肯定,有看到沒看到,佛性總是存在的,你說沒有性我能講經說法嗎?無性哪裏有辦法聽經聞法?無性哪裏可以在二六時中行住坐臥?都是性在主宰、驅使、運籌,你自己都無法見性,應該要感到很悲哀才對呀!所以要如何見性呢?我引用開悟祖師法語:
「性體本寂,智用獨照,寂照無二。」
本性之體本來寂靜,本來智慧的妙用能普照大千;自性在寂靜當中,有普照的作用,在普照的當下又是寂靜的,叫做「寂照不二」。
我們的「佛性」是長成什麼樣呢?在叁藏十二部教典中,處處向我們聲明,不能落入文字,不能落入語言,不是在清淨、不清淨,不是在增加、減少、大小、長短當中來認識他,要超越這些觀念去意會我們清淨的佛性。所以佛陀常常在形容:
「佛性者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來無去,非大非小,
此乃自性本體。」
這就把佛法講完了,說到精髓裏去了,說到核心裏去了,說到重心點去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非大非小,無來無去。」這意境不可落入大小形象。佛性,你不可以說他大,大是無外;小,小是無內的。你要如何說他大小呢?大小是自性的妙用,他的變化而已。你不能說佛性是清淨、汙垢,你的佛性還有清淨相,這樣並無解脫尚有法塵。佛性不能說他是汙垢的,如果充滿貪瞋癡永遠不變的話,爲何有很多人淨化叁毒成佛呢?不能說他垢啊!不能說他增,不能說他減,什麼叫做增減?難道你成佛以後有增一點點或一塊嗎?成佛後佛性並沒有增加,處在凡夫衆生的生死輪回當中,也沒有減少一點點,實在不增不減啊!但是凡夫的錯覺以爲有增減,所以佛陀才說不增不減。凡夫生活在不生不滅的自性當中,因爲錯覺還沒有悟性,以爲我們人有生有滅,可是菩提自性本身是不生不滅的。
所以我常說一句話,凡夫生活在不生不滅當中,經過他的作用以後變成有生滅,因爲迷而變成有生滅。諸佛菩薩悟明以後,他在生滅當中,所看到的都變成不生不滅了。所以有悟無悟、有覺無覺有如天壤之別。
自性本體在作用也好寂靜也好,他當下是不二的「依體起用,當用時體在用中,當體時用歸體,體用非二。」很有道理。我們人活在世間,有開悟沒開悟,有見性沒見性,是凡是聖,統統不外于體和用,只是迷悟有差別,叫做依體起作用。譬如我的自性是清淨不動的,但是宣揚微妙的佛法,必須從我的本體起作用,叫做依體起用。當我作用的時候,我的本體在作用的當中運籌,當我歸體時沒作用,我的作用就歸體了。可見離體無用、離用無體,體和用不是兩樣東西,是「一體兩面」而已。就如水和波,水起漣漪稱爲波,波是由水起漣漪而産生。依此來說,離開水並無波,離開波並無水,水和波是一體兩面的。我們的佛性體用與這個道理相同。當作用的時候,體在作用中,當你沒有作用時,作用歸體,體用不二。我們修道若能悟明這個道理,要用功修道就輕輕松松、快快活活了。
我們常說動靜不二、寂照不二,是如何解釋呢?諸位詳細聽好「寂而能照,照而能寂,離寂無照,離照無寂,寂照不二。」諸位清楚了嗎?這是很重要的道理,是屬于佛門較深的哲學。「寂而能照」是說自性不動,但能起無量的妙用,不動又能起作用,怎麼說呢?有人說既然不動了又能起作用,這道理說不過去呀!你誤會了,這才是功夫呀!這是解脫之後自性所起的作用,但是一位還沒開悟見性的人,他就不能「寂而能照」,他沒這能力,這是功夫的問題。在凡夫來說寂是寂、照是照,寂照差異!爲何說「寂而能照、照而能寂」呢?「寂而能照」簡單說,人的自性無塵、無念、無住、無境,自性解脫,在本體當中不動而寂靜。但是不動而寂靜,並非代表他如枯木、無知無覺無作用,那就誤會了。寂而能照,就像這面鏡子它不動,不動是不動,但它能照天照地。當一個人走過鏡面時,這面鏡子有照人的作用,但是它不會起一念:「我能照,我有普照的作用喔!」它不會講話處于寂靜,但寂靜又能照,走過時不會拒絕。當人走離鏡面時,鏡面不會挽留他說:「拜托一下,停一下好嗎?」它不會起這個念頭,鏡面也不會留痕迹,爲何如此?代表解脫的意思,它寂而能照,照而能寂,這個鏡子在普照的情形下,同時又是寂靜這才是功夫啊!「離寂無照,離照無寂」同此道理,它寂靜的時候難道能離開照嗎?它普照的時候能離開寂靜嗎?全都不可以。因爲寂靜當下就是照,照之當下就是寂靜,寂靜和照同時存在不是兩樣東西,我們菩提自性猶如鏡面的比喻。同此道理,當我看到坐了幾千人,幾萬人的當下,我有普照的作用,但是我的心是寂靜的,在寂靜當中又能普照,自性的妙用和鏡面亦複如是。
凡夫衆生總是不能空,同時又執有,凡夫的病是凡夫不能空,所以煩惱、貪、瞋、癡一大堆,執著一切萬有。所以生死才不能自在,難怪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說:
「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
不受諸因緣,是名爲涅槃。」
凡夫衆生就是無盡執著外面五欲六塵之境,在花花世界裏拚了性命執著,執有不能空叫做凡夫。二乘人能空不能有,開悟的阿羅漢在空寂的涅槃中能自在,但落入現象界中叫他倒駕慈航度衆生,比殺了他還累,只能隨緣度衆而已,所以說二乘人能空不能有道理在此。但菩薩就有不一樣的風範,菩薩能空能有、動靜一如,這才是功夫。菩薩在涅槃的空性能自在,在現象界度衆生也能自在,叫做能空能有、動靜一如。也就是在動態當中能靜,在靜態當中能起自性妙用,達到動靜一如不二,所以層次不一樣。如果層次相同就不用分凡夫、阿羅漢、菩薩和佛了,所以境界有高下。那麼佛呢?他是空有不二的圓滿者,菩薩道圓滿以後就是佛,在還未成佛之前奉行不二法門,也就是奉行實相無相空有不二的過程,還有層次之分叫做菩薩。佛是由菩薩修不二法門圓滿成佛的。
說到這裏如本也要講話了,希望我們修道之人要多發菩提心,因爲菩提心是成佛的原動力。「菩提」是梵語,譯成臺灣話叫做「覺」的意思,所以發「覺」的心,就是發「成佛」的心,叫做發菩提心。你發菩提心的當下,當下你就是菩薩,十方叁世諸佛沒有一尊佛說他沒有發菩提心的,也就是發成佛之心。所以發菩提心的當下就是菩薩,爲何要做菩薩?因爲十方諸佛,都是因菩薩道的圓滿而成佛的,換一句話說,雖然做菩薩較辛苦一點,做菩薩較不容易,做菩薩要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最後成就佛道。所以沒有菩薩就沒有佛,佛是由菩薩的圓滿而成佛的。希望諸位,你我大家人人發菩提心來做菩薩,因爲沒有菩薩,佛就無法成就啊!所以菩薩道不簡單啊!諸位,菩薩道不但自利還要利他,不但要自度還要度他,要兩方面兼顧所以他的負擔較重。阿羅漢不一樣,只要將自己身口意叁業清淨,最後頓斷見思惑出離叁界,是名「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證成阿羅漢。」在成就阿羅漢果比較快,所以佛經裏說,阿羅漢快者叁世,慢者六十小劫就能成就。緣覺呢?快者四世,慢者一百小劫就成就緣覺的境界。所以阿羅漢他不去度衆生沒關系,只要將他的身心淨化解脫就好,這樣來得比較容易,他不用度衆生啊!所以開悟證果出離叁界比較快。
但是佛陀的本意不是這樣,他說我們要修行也要關懷旁邊的人,讓他善根成熟可以來修行,就是獨樂樂不如衆樂樂,化小愛爲大愛、化小我爲大我。因爲我們有生死,衆生也有生死。我們有煩惱,衆生也有煩惱。我們有痛苦,衆生也有痛苦,彼此之間人人都有。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將心比心,我們的大慈悲心就流露出來了。你想要出離生死,難道衆生就不想出離生死嗎?你要開悟證果衆生就不要嗎?他也要呀!所以我們要將心比心,自然菩薩心腸就會生出來,菩薩就是觀看衆生沈淪生死而發出大慈悲心來度化衆生的。何況我們爲佛的弟子不可忘恩負義,佛陀不會討人情,但是我們必須了解「我們都是欠佛債者」,因爲你我多生累劫以來,誰敢保證沒有親近過諸佛?之所以能夠聽聞到佛法,其淵源也來自于佛陀的講經說法。今天我們雖然處于末法時代,但是修行的方法也來自于釋迦牟尼佛,所以要懂得飲水思源,吃水果要拜樹頭。
同樣的道理,我們爲佛弟子要有感恩的心,要如何感恩?佛陀不用你報答他,只要你好好修行,好好來講經說法度化衆生,佛陀就很高興了。其實我們修道佛陀何必歡喜呢?佛陀講了一句話,你成佛了,佛陀也沒有多一丁點,你輪回六道中,佛陀也不減一丁點,他永遠都不增不減。所以佛陀常常安住在「大悲叁念住」裏面,什麼叫做「大悲叁念住」呢?就是當有部分的衆生在學佛,佛陀也不會歡喜,其安住在如如不動、不生不滅的涅槃裏面。當部分的衆生在造業、輪回生死或不修行,佛陀也不會煩惱、痛苦,其安住在不生不滅的菩提涅槃自性裏面。有部分的人認真用功修道,有部分的人同時在造業沈淪生死,佛陀既不憂也不喜,既不快樂也不痛苦,他的心永遠安住在冷暖自知、不生不滅涅槃自性裏面,這叫做「大悲叁念住」。換句話說,你沈淪也好,生死也好,證成涅槃也好,佛陀清清楚楚但是心不動。他只是在你沈淪生死時盡量拉你一把、提攜你如此而已。他能做的動作只有這樣而已,因爲佛陀沒有辦法代替衆生修行,也沒辦法代替衆生吃飯,肚子餓要自己吃飯才會飽,修行要自己修,佛陀無法代替你吃飯,也無法代替你修行。所以佛陀會如此理性生活在這個世界裏無盡度化衆生,叫做「大悲叁念住」。
所以希望我們國人好好提起大智慧、大願力,沖破所有一切難關,好好用功修道,我相信佛陀不會耽誤我們,你也不會耽誤自己啊!最後成佛之人,最後的成功者,也非你莫屬啊!
《見性成佛 第十八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