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我们修道一定要记得,纵然你有布施心,但是不要忘了要「见性」。有喜舍心也别忘了要「见性」。随喜赞叹他人也不要忘了要「见性」。纵然你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乃至学习般若,也处处不要忘了要「见性」。因为「见性」是出三界、开悟证果必须经过的阶段。换句话说,你如果行持六度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做很多功德,但若未见性的话,那仍是三界内人天的福报而已,是无法出离三界证成无上菩提的。如此看来「见性」重要吗?非常重要啊!
一位唐朝开悟圣僧见性以后,他说:
「未曾离一念,光透照十方,
万法皆一如,佛魔有何妨。」
圣僧说「未曾离一念」意指我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没有离开这个念头,离开这一念心,我动怒、耍个性、发脾气,也没有离开这念心。我对他人随喜赞叹,并没有离开这念心。我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没有离开这念心。我笑哈哈,这笑没离开心,我忧愁也没有离开这念心。「未曾离一念」万法不离自性,自性能生万法,一点也没错,「未曾离一念」啊!「光透照十方」是说日常生活没有离开自性,自性能生万法。我的心已经清净透彻,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法身显露 满十方世界。【楞严经】有一句话「净极光通达」意思是说自性已经彻底没有染污,已经光明自在。如此,你的法身能 满三千大千世界。
所以修道能心不染污于五欲六尘,此时就算法身不 满三千大千世界都不可能了。问题在于你的心并未解脱,处处染污五欲六尘之境,这要如何 满十方呢?连家庭都跨不出去了,要如何 满呢?光是社会你都无法超越了,要如何 满呢?仅仅这个国家你都超越不了,要如何 满呢?单是这世界你就无法超越了,要如何 满三千大千世界呢?你在这区域被束缚、染污了,你的范围就局限在这个区域而已。若你没有被十方世界拘束、染污的话,称为「光透照十方」「净极光通达」。
「万法皆一如,佛魔有何妨。」这个时候若知道万法皆一如,就是了解万法是空幻不实而不染污的话,那么魔也是佛,而佛就是没有染污一切法,知道万法皆无自性,而不染一切法。佛就是这样成就的呀!总之,我们讲「未曾离一念」是说你想要成佛,不能离开这颗心,纵然在三界内没有修道但很有成就的人也不能离开这颗心,作魔王也不能离开这颗心。佛、魔都是由心去做,魔能离开心吗?不可以,只是魔染污于五欲六尘之境故称为魔。其实,佛之所以为佛是没有染污而已。
总之,你修道至心空境寂的时候,你的佛性就展现,相对的你心生境生当下魔就出现了,这都是心的问题。佛门常提到「心魔和外魔」的差别。稍微解释一下,什么是「心魔」?「心魔」就是你的心起了贪瞋痴,对别人嫉妒就是心魔。扯人后腿说人是非,就是心魔。你不随喜他人,忿怒生闷气就是心魔。你执着、染污就是心魔。所以「心魔」就是心起了不正常的心态。什么叫做「外魔」?外魔就是确实有他化自在天的天魔来骚扰你、干扰你、破坏你,这就叫做「外魔」。但是这两者比较之下,外魔没什么可怕,可怕的是心魔,为什么?你有能力降伏外魔却没有办法降伏心魔,你若有能力降伏自己的心魔,就是成佛的时候了。你有办法扳倒别人,却没有办法扳倒自己,你相信吗?你讲经说法度人开悟证果,有办法扳倒对方,但是你要扳倒自己却没那么简单。例如,在耍脾气时,你把脾气降伏啊!降伏叫做扳倒,你有这种能力吗?你没有这种能力。你耍个性时,你有办法扳倒它吗?没办法。如果扳得倒,你今天就不会耍个性、发脾气拿枪射人家,拿刀杀人、毁谤别人,你没有能力降伏自己的心魔。所以外魔固然可怕,但心魔更加可怕,你无法不起贪心,你扳不倒它。你无法不嫉妒别人,因为你扳不倒自己。当你在批评别人是非,你无法降伏自己不去批评。人家富有、有成就、有一片天,你就嫉妒造口业,你无法扳倒自己。这么说来心魔是不是比外魔还可怕呢?当然外魔不好,心魔也好不到哪里去,两样都不好,但心魔比较可怕道理在此。
诸位,我们修道有时候心魔会引来外魔。本来没事,自己却起心动念,起贪欲,那么外魔就会来找你,魔也有他心通,附在你身上去偷盗、抢劫。心魔会引来外魔,起淫欲妄想之心,外魔就会破坏你的道行,附在你身上推波助澜帮助你的心魔,促成你造业堕落。所以心魔也好、外魔也好,我们要了解「魔由心生」,离开心并无魔,魔就是由心所生,你若不起心动念,一切心魔就不存在。在【楞伽经】中佛陀这么说:
【楞伽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你若动念头,一切万法就生起,包含好坏是非,佛魔都由心所生。心若灭时,佛相心魔全部灭除,起心动念都停止了还有什么法呢?没有法了,叫做「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是了义的经典,修道就在这个窍门而已。总之心若灭时佛就现前,心若生时魔就出现。你的心若没有净化,起心动念全是魔的境界,你的心若净化,起心动念就是佛的现前,也是妙用,窍门在这里。所以【十地经】佛陀说话了:
【十地经】云:「一念心不生即如如佛。」
我们就是一念心不能灭掉不能停止,无止境的起心动念,造一切业,造业之后就要受果报。你若一念心不生,就万法不生,当下你的自性如来就显露了。叫你五分钟不要起心动念,你做得到吗?你做不到。不要说五分钟,叫你一分钟不要动念头,你坐在这里心想:「等一下坐禅后,去吃一碗蚵仔煎。」喔!坐不了三十秒,念头又来了:「我好象没关瓦斯,如果瓦斯爆炸起火了怎么办?」再接下来,嗯!「很久没有和女朋友约会了,这一次要带她去看电影。」有没有?凡夫的心如心猿意马,叫他停止动念头,他做不到啊!无尽的起心动念,心像开水一样滚滚而动,念头无止境的现前,叫做「心猿意马」。「一念心不生」你若做得到,你就不用轮回生死,不用做六道的流浪汉、三界的苦命儿了。诸佛透过修行的管道,因圆果满而解脱,所以有办法一念心不生,当下就如如佛了,这是境界的问题。所以,为何别人五分钟没有起心动念,一个小时没有起心动念,乃至百千万劫没有起心动念,人家为何做得到呢?那是人家修来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因为我们没有修。你老人家不能不相信,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有修没修,有一百八十度的差别。所以我们能不修行吗?有修行的人早都成佛了。我们在这里听闻佛法,知道佛法这么好,难道还要轻忽、冥顽不灵,继续沉沦下去吗?不要把如此庄严的权益在自己手中丧失,要好好用功修道就没错。
一位开悟祖师说,行六度波罗密,行善布施作功德不要着相,你若着相布施就没有功德可言。你要做到「三轮体空」才能让你的福报 满虚空。所以,开悟圣僧教我们如何布施,达到见性解脱。他说:
「布施莫着相,着相则无功,
能作三空想,福德 虚空。」
这位开悟圣僧教我们如何做功德布施喜舍,他说布施千万不要着相,着相就有病,一切病皆由着相而来,你不去执着就没事,做功德不着相才能解脱。你若着相当下就无功德可言。有一个人布施着相,留恋又执着,结果后遗症层出不穷,所以不要着相执着。他说「若能作为三空想」什么是三空想?就是布施要「三轮体空」的意思,即「布施者、受布施者及布施之物」这三者,当下是空性的。能布施的我,是空性,我布施的对象,也和我一样五蕴四大皆空、幻化无常。被布施的东西,金、银、钻石、玛瑙,包含名誉、地位,全部都是空幻不实之物,是空性的。他说:能作三空想,福德 虚空。
我们就是无法达到三轮体空,布施的我、布施之物、布施的对象三轮不能体空,因而留恋、罣碍、执着,当然就沉沦,无法出世解脱啊!因此布施后悔了、布施痛苦、布施后又留恋,就生出病来。严重的又来要回去,有这种事吗?有的,以前有一位在家居士,很高兴的布施五万元要建寺做功德,后来有人怂恿她,说一些五四三的话︵风凉话︶,她听了之后就起疑心,将布施之五万元又要回去。此人布施没有智慧,心中没有主见,这种情况大有人在。如果是一个入道的人,听这位开悟圣僧的开示,真正与法相应的话,哪里会将五万元又要回去呢?所以开悟圣僧说这些话,对于在家居士和出家人、有心修道的人,是莫大的鼓励,建立正知正见,他说「布施莫着相,着相则无功,能作三空想,福德 虚空。」我们就是要听这些话。既然如此,布施怎可着相,布施若着相、留恋并非全无功德,有,但只是人天果报而已。你若想出离三界,要解脱,那么布施不可着相,要「三空想」,这样才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布施着相绝对无法出世解脱,最多只能得到人天果报而已。
我讲一个公案给诸位听,在迦叶佛时代,有一位女性常布施喜舍,她的相貌非常庄严,在当时是很受人欢迎、尊敬,我相信,这是她多生累劫修来的。这时候佛陀在人间讲经说法,当佛陀离开世间后,这位女性就发心要建一个道场,奉献给出家师父讲经说法,作为弘法的道场,这是她的心愿。她的力量有限,但她动这个念头以后,便召集她三十二位的女性好友,连她一共三十三位一起发心布施建寺,聚沙成塔众志成城,因此成就了一间富丽堂皇的佛寺,然后作一个很庄严的仪式,邀请会讲经说法的出家师父,来寺里讲经说法,再将这间寺布施出来,功德做到了吗?做到了。你看,建寺请法师讲经说法,度多少众生呢?不说别的,如本也是烦烦恼恼、苦苦恼恼的凡夫僧而已,在全国讲经说法,朝野上下、多少人民百姓、文武百官在听经闻法,多不多?很多喔!不可思议呀!士农工商来学佛的人非常的多。所谓:一切布施当中法的供养、法的布施最为第一。在【维摩诘经】以及其他经典处处提及,讲经说法能利益人天,使其在迷中觉悟,在生…
《见性成佛 第十二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