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天
諸位觀衆、諸位菩薩大家好:
我們修道一定要記得,縱然你有布施心,但是不要忘了要「見性」。有喜舍心也別忘了要「見性」。隨喜贊歎他人也不要忘了要「見性」。縱然你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乃至學習般若,也處處不要忘了要「見性」。因爲「見性」是出叁界、開悟證果必須經過的階段。換句話說,你如果行持六度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做很多功德,但若未見性的話,那仍是叁界內人天的福報而已,是無法出離叁界證成無上菩提的。如此看來「見性」重要嗎?非常重要啊!
一位唐朝開悟聖僧見性以後,他說:
「未曾離一念,光透照十方,
萬法皆一如,佛魔有何妨。」
聖僧說「未曾離一念」意指我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沒有離開這個念頭,離開這一念心,我動怒、耍個性、發脾氣,也沒有離開這念心。我對他人隨喜贊歎,並沒有離開這念心。我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沒有離開這念心。我笑哈哈,這笑沒離開心,我憂愁也沒有離開這念心。「未曾離一念」萬法不離自性,自性能生萬法,一點也沒錯,「未曾離一念」啊!「光透照十方」是說日常生活沒有離開自性,自性能生萬法。我的心已經清淨透徹,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法身顯露 滿十方世界。【楞嚴經】有一句話「淨極光通達」意思是說自性已經徹底沒有染汙,已經光明自在。如此,你的法身能 滿叁千大千世界。
所以修道能心不染汙于五欲六塵,此時就算法身不 滿叁千大千世界都不可能了。問題在于你的心並未解脫,處處染汙五欲六塵之境,這要如何 滿十方呢?連家庭都跨不出去了,要如何 滿呢?光是社會你都無法超越了,要如何 滿呢?僅僅這個國家你都超越不了,要如何 滿呢?單是這世界你就無法超越了,要如何 滿叁千大千世界呢?你在這區域被束縛、染汙了,你的範圍就局限在這個區域而已。若你沒有被十方世界拘束、染汙的話,稱爲「光透照十方」「淨極光通達」。
「萬法皆一如,佛魔有何妨。」這個時候若知道萬法皆一如,就是了解萬法是空幻不實而不染汙的話,那麼魔也是佛,而佛就是沒有染汙一切法,知道萬法皆無自性,而不染一切法。佛就是這樣成就的呀!總之,我們講「未曾離一念」是說你想要成佛,不能離開這顆心,縱然在叁界內沒有修道但很有成就的人也不能離開這顆心,作魔王也不能離開這顆心。佛、魔都是由心去做,魔能離開心嗎?不可以,只是魔染汙于五欲六塵之境故稱爲魔。其實,佛之所以爲佛是沒有染汙而已。
總之,你修道至心空境寂的時候,你的佛性就展現,相對的你心生境生當下魔就出現了,這都是心的問題。佛門常提到「心魔和外魔」的差別。稍微解釋一下,什麼是「心魔」?「心魔」就是你的心起了貪瞋癡,對別人嫉妒就是心魔。扯人後腿說人是非,就是心魔。你不隨喜他人,忿怒生悶氣就是心魔。你執著、染汙就是心魔。所以「心魔」就是心起了不正常的心態。什麼叫做「外魔」?外魔就是確實有他化自在天的天魔來騷擾你、幹擾你、破壞你,這就叫做「外魔」。但是這兩者比較之下,外魔沒什麼可怕,可怕的是心魔,爲什麼?你有能力降伏外魔卻沒有辦法降伏心魔,你若有能力降伏自己的心魔,就是成佛的時候了。你有辦法扳倒別人,卻沒有辦法扳倒自己,你相信嗎?你講經說法度人開悟證果,有辦法扳倒對方,但是你要扳倒自己卻沒那麼簡單。例如,在耍脾氣時,你把脾氣降伏啊!降伏叫做扳倒,你有這種能力嗎?你沒有這種能力。你耍個性時,你有辦法扳倒它嗎?沒辦法。如果扳得倒,你今天就不會耍個性、發脾氣拿槍射人家,拿刀殺人、毀謗別人,你沒有能力降伏自己的心魔。所以外魔固然可怕,但心魔更加可怕,你無法不起貪心,你扳不倒它。你無法不嫉妒別人,因爲你扳不倒自己。當你在批評別人是非,你無法降伏自己不去批評。人家富有、有成就、有一片天,你就嫉妒造口業,你無法扳倒自己。這麼說來心魔是不是比外魔還可怕呢?當然外魔不好,心魔也好不到哪裏去,兩樣都不好,但心魔比較可怕道理在此。
諸位,我們修道有時候心魔會引來外魔。本來沒事,自己卻起心動念,起貪欲,那麼外魔就會來找你,魔也有他心通,附在你身上去偷盜、搶劫。心魔會引來外魔,起淫欲妄想之心,外魔就會破壞你的道行,附在你身上推波助瀾幫助你的心魔,促成你造業墮落。所以心魔也好、外魔也好,我們要了解「魔由心生」,離開心並無魔,魔就是由心所生,你若不起心動念,一切心魔就不存在。在【楞伽經】中佛陀這麼說:
【楞伽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你若動念頭,一切萬法就生起,包含好壞是非,佛魔都由心所生。心若滅時,佛相心魔全部滅除,起心動念都停止了還有什麼法呢?沒有法了,叫做「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是了義的經典,修道就在這個竅門而已。總之心若滅時佛就現前,心若生時魔就出現。你的心若沒有淨化,起心動念全是魔的境界,你的心若淨化,起心動念就是佛的現前,也是妙用,竅門在這裏。所以【十地經】佛陀說話了:
【十地經】雲:「一念心不生即如如佛。」
我們就是一念心不能滅掉不能停止,無止境的起心動念,造一切業,造業之後就要受果報。你若一念心不生,就萬法不生,當下你的自性如來就顯露了。叫你五分鍾不要起心動念,你做得到嗎?你做不到。不要說五分鍾,叫你一分鍾不要動念頭,你坐在這裏心想:「等一下坐禅後,去吃一碗蚵仔煎。」喔!坐不了叁十秒,念頭又來了:「我好象沒關瓦斯,如果瓦斯爆炸起火了怎麼辦?」再接下來,嗯!「很久沒有和女朋友約會了,這一次要帶她去看電影。」有沒有?凡夫的心如心猿意馬,叫他停止動念頭,他做不到啊!無盡的起心動念,心像開水一樣滾滾而動,念頭無止境的現前,叫做「心猿意馬」。「一念心不生」你若做得到,你就不用輪回生死,不用做六道的流浪漢、叁界的苦命兒了。諸佛透過修行的管道,因圓果滿而解脫,所以有辦法一念心不生,當下就如如佛了,這是境界的問題。所以,爲何別人五分鍾沒有起心動念,一個小時沒有起心動念,乃至百千萬劫沒有起心動念,人家爲何做得到呢?那是人家修來的。爲什麼我們做不到呢?因爲我們沒有修。你老人家不能不相信,不能不承認這個事實。有修沒修,有一百八十度的差別。所以我們能不修行嗎?有修行的人早都成佛了。我們在這裏聽聞佛法,知道佛法這麼好,難道還要輕忽、冥頑不靈,繼續沈淪下去嗎?不要把如此莊嚴的權益在自己手中喪失,要好好用功修道就沒錯。
一位開悟祖師說,行六度波羅密,行善布施作功德不要著相,你若著相布施就沒有功德可言。你要做到「叁輪體空」才能讓你的福報 滿虛空。所以,開悟聖僧教我們如何布施,達到見性解脫。他說:
「布施莫著相,著相則無功,
能作叁空想,福德 虛空。」
這位開悟聖僧教我們如何做功德布施喜舍,他說布施千萬不要著相,著相就有病,一切病皆由著相而來,你不去執著就沒事,做功德不著相才能解脫。你若著相當下就無功德可言。有一個人布施著相,留戀又執著,結果後遺症層出不窮,所以不要著相執著。他說「若能作爲叁空想」什麼是叁空想?就是布施要「叁輪體空」的意思,即「布施者、受布施者及布施之物」這叁者,當下是空性的。能布施的我,是空性,我布施的對象,也和我一樣五蘊四大皆空、幻化無常。被布施的東西,金、銀、鑽石、瑪瑙,包含名譽、地位,全部都是空幻不實之物,是空性的。他說:能作叁空想,福德 虛空。
我們就是無法達到叁輪體空,布施的我、布施之物、布施的對象叁輪不能體空,因而留戀、罣礙、執著,當然就沈淪,無法出世解脫啊!因此布施後悔了、布施痛苦、布施後又留戀,就生出病來。嚴重的又來要回去,有這種事嗎?有的,以前有一位在家居士,很高興的布施五萬元要建寺做功德,後來有人慫恿她,說一些五四叁的話︵風涼話︶,她聽了之後就起疑心,將布施之五萬元又要回去。此人布施沒有智慧,心中沒有主見,這種情況大有人在。如果是一個入道的人,聽這位開悟聖僧的開示,真正與法相應的話,哪裏會將五萬元又要回去呢?所以開悟聖僧說這些話,對于在家居士和出家人、有心修道的人,是莫大的鼓勵,建立正知正見,他說「布施莫著相,著相則無功,能作叁空想,福德 虛空。」我們就是要聽這些話。既然如此,布施怎可著相,布施若著相、留戀並非全無功德,有,但只是人天果報而已。你若想出離叁界,要解脫,那麼布施不可著相,要「叁空想」,這樣才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布施著相絕對無法出世解脫,最多只能得到人天果報而已。
我講一個公案給諸位聽,在迦葉佛時代,有一位女性常布施喜舍,她的相貌非常莊嚴,在當時是很受人歡迎、尊敬,我相信,這是她多生累劫修來的。這時候佛陀在人間講經說法,當佛陀離開世間後,這位女性就發心要建一個道場,奉獻給出家師父講經說法,作爲弘法的道場,這是她的心願。她的力量有限,但她動這個念頭以後,便召集她叁十二位的女性好友,連她一共叁十叁位一起發心布施建寺,聚沙成塔衆志成城,因此成就了一間富麗堂皇的佛寺,然後作一個很莊嚴的儀式,邀請會講經說法的出家師父,來寺裏講經說法,再將這間寺布施出來,功德做到了嗎?做到了。你看,建寺請法師講經說法,度多少衆生呢?不說別的,如本也是煩煩惱惱、苦苦惱惱的凡夫僧而已,在全國講經說法,朝野上下、多少人民百姓、文武百官在聽經聞法,多不多?很多喔!不可思議呀!士農工商來學佛的人非常的多。所謂:一切布施當中法的供養、法的布施最爲第一。在【維摩诘經】以及其他經典處處提及,講經說法能利益人天,使其在迷中覺悟,在生…
《見性成佛 第十二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