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容纳,所以这是采取它禁止的意义。所以戒经上说:“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受了佛戒,我们就应当要止息一切恶法,要行一切的善法。这是比丘等事业,其他的在家众都包括在里头。也就是策进我们修行的人能够舍恶向善,舍凡趣圣—舍弃凡夫,而趣向圣人的阶位。所以叫做禁戒。
第三种叫做波罗提木叉,这也是梵语,翻译中文的意思叫做别别解脱,或者叫做处处解脱。戒属于因行,必定能够获得解脱。有因行,必定能够达到这个果德。这里有两点的意义:第一叫做近解脱,也称做近果。第二远解脱,也称做远果。先说近解脱。就如同比丘两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还有像在家众受五戒、八关斋戒,或者受在家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或者受《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戒法;能持一条就获得一条的解脱,持十条就获得十条解脱。我们全部持的话,就全部得解脱,就不会被业力所缠缚而不能够解脱,所以它就叫做别别解脱。又者,也可以三业来讲,我们身体不造作杀盗淫,我们的身业就能获得解脱。口不造作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我们的口业就能获得解脱。我们的意业不起贪嗔痴等分的烦恼,我们意业就能获得解脱。所以叫做处处解脱。正当我们身口意三业,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著五欲六尘这些境界的时候,就考验我们所受戒行之力,是否能够依靠止持能够诸恶莫作、依靠作持能够众善奉行?假若被业的境界所缠缚,随著境界而犯戒,我们就不能获得解脱。反过来讲,我们身口意三业对著境界的时候,假若戒行清净,戒体光洁,那么就不会被业力所缠缚,所以就叫做解脱。这个就是属于近果。受戒为因,不犯为果。第二种是远解脱,也称做远果。“远”就是指未来来讲的。我们今天持戒属于因行,希望未来能够断除惑业而成就圣位,所以这个就称做远解脱,也就是远果。因此,在因行当中,我们戒德清净,就能够生起诸多的禅定。定心现前,我们般若的智慧才能开发。有了这个般若智慧,我们就能够断烦恼,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这个就是远果,就是远解脱。所以近的解脱是从因行的持戒,不被业力所牵引而言。远的解脱是对望后来证得圣人的果位,能够破惑证真来讲的。所以第三个名称—波罗提木叉的解脱,属于教当中所诠之果,所以称做果诠。
这三种名称也就是教行果。毗尼是教诠;尸罗是因行;波罗提木叉就是果诠。教是如来所制;戒就是因中所修;果是修因所得的结果。这乃是律的三名。
丙二、律有四种意义
接著再讲到四种的意义。戒它有四种的意义。哪四种的意义?第一叫做戒法,第二戒体,第三戒行,第四戒相。现在说明第一的戒法。
在《资持记》—也就是灵芝律师解释《行事钞》的,他说:“圣人制教名法”,圣人所制的这个教就叫做法。在《行事钞》,它就这么解释,什么叫做戒法?假若对著法来叙述的话,它不局限凡夫跟圣人,直接说明这种法,必定能够轨范成就出离的圣道。必要使令受戒的人,要相信了知有这一种的戒法。所以这一种戒法,也叫做圣法,是圣人所制的。这个就是所谓的戒法。
第二种叫做戒体。什么叫做戒体?灵芝律师解释说:“纳法成业名体”,领纳戒法成就无作业性,这个叫做戒体。《行事钞》它就解释:“十法界尘沙”,若尘似沙,这个境界就太多太多了。十法界就是四圣六凡。四圣就是佛、菩萨、缘觉、声闻。还有六道的法界: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合起来叫做十法界。我们受戒要怎么样得到戒体呢?要好好观想,才能够得戒体的。这个戒体所对的对象是非常广大的。它的对象是什么呢?就是十法界如尘似沙真俗二谛等等的这些法。用自己要约期限之心,来施造方便:我们身体礼拜,口请师,意业来观想。又善于清净我们这一念心,不要随便打妄想,不可以还想要造恶,这个就不能够得戒了。必须“善净心器”,将这一念心安住在正念上头:安住在“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者。”然后观想十法界微妙的如尘似沙真俗二谛等等之法。我们以前未受戒的时候,对这些境界都是生起恶劣之心,现在我们受戒了,就反对这个恶心,变成善好之心,都要度脱他。譬如我们持不杀生戒,对十法界的有情众生都不杀害的。不但不杀害人类,就是一切蠢动含灵、小的众生,都不故意去杀害。所以这个心多么广大,因此持戒的功德无量无边非常广大就是如此。因为它所对的境界,领纳如尘似沙的这些境界,为我们的佛陀所制的戒法加被上去,这些境界都是戒法,都是我们持戒的范围。所以这些境界、戒法,心未观想的时候,心跟这个戒法没有相应。一经我们观想,对于十法界有情、无情众生这些境界,我们缘想“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者。”这样子的话,我们就能够“冥会前法”,冥会前面所对的戒法,和戒法所对的尘沙万境。譬如受五戒就尽此身形寿命;受八关戒—通常只有一日一夜,也可以随著时间长短来受。以此要约期限之心,跟这个微妙的戒法就相应。所以在这个戒法上就有缘起的意义。领纳在我们心里头,就成为戒体。这个就是戒体。我们这个戒体是怎么样呢?它是依于众生的真如本性。以众生的真如本性作为所依,能依的就是这个戒体—无作戒体。
接著讲戒行。依戒体生起护持,这个叫做戒行。我们既然受戒,得到这个戒体秉御在我们心中,必须要广泛修种种权巧的方便,要提起般若智慧,要检察我们身口二业威仪的这些行为。要立志专心来尊崇,并高尚羡慕以前成就圣道的人。那么持戒之心在得戒体之后而生起,义理随顺于前面的戒体,这个叫做戒行。
戒相是什么呢?也就是我们戒行表现出来有威仪,这个叫做戒相。所以这个戒相就是威仪的行门成就了。随著我们所施设、所造作,而一举一动都称合戒法。因此之故,我们美好的德行,就能光大显扬出来,所以叫做戒相。这个叫做戒的四义。
丙三、三聚净戒
其次,我们说到三聚净戒。像诸位有的受了在家菩萨戒,在家菩萨戒就有三聚净戒的意义。这个聚是什么意思呢?聚就是集的意思。戒就是禁戒。这三种戒能收摄一切大乘诸多的戒,所以叫做三聚净戒。所以在《法苑珠林》说:“伟大的圣人度化众生,他的功能德用,唯独在戒法。”《庄严论》说:“最初律仪戒,它是以禁防作为体性。后面的摄善、摄生这两种戒是以勤勇作为体性。”第一种摄律仪戒,律就是法律,是禁止的意义。仪是仪式,就是轨范的意义。这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的律仪没有不收摄在这里头的。所以《法苑珠林》也说:摄律仪戒要紧的唯独有四种:第一不可以为了利养的缘故,自己赞叹自己的德行,而毁谤其他众生。第二不可以故意悭贪,对方贫穷困苦来向你乞求,你也不肯布施给对方,这个不可以。第三不得嗔心打骂一切众生。四者不可以毁谤大乘的经典。持此四法,没有恶法不离开的,所以叫做摄律仪戒。
第二摄善法戒,所行之行能收摄一切善法,也就是我们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法,以及闻思修三慧,六度之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开出来就是万行,无不收摄在里头,所以叫做摄善法戒。
第三摄众生戒,也就是能摄受一切众生。能摄之行就是慈悲喜舍,这些都是收摄众生的。这是简单解释三聚净戒的意义。
乙三、结标题
第二大科,解释标题,已经说完。就是〈在家律学概说〉,“概说”就是概要的说明。这个题目说过了。
甲三、在家律学的重要性
接著第三大科,解释在家律学的重要性。在家律学有什么重要性呢?在《遗教经》里说明了在家律学的重要性,其实也就是戒法对我们修行的重要性。《遗教经》上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汝等比丘”,因为比丘是七众佛子的纲领、首领,所以就以比丘做代表,其他的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都包括在里头,叫做“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在我示现灭度之后。应“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所谓的“尊”就是功德非常高尚殊胜。“重”是利益非常宏大深远。这个“珍”也就是保惜而不失去,叫做珍。“敬”是谨慎来奉行,不要高慢。所以要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刚才说过了,是戒的三种名称之一,这个就是别别解脱、处处解脱,就是以果德来诠释的。波罗提木叉就是佛的法身,它能够去除度脱两种的障碍。哪两种的障碍呢?就是能够度脱烦恼闇障,所以下头的经文说“如闇遇明”,如同黑暗遇到光明,就能够度脱烦恼的闇障。“贫人得宝”什么意思?这种戒法的法身,它能够度脱空无善根的障碍,所以就好像贫穷的人获得宝藏一般。“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应当了知戒法就是汝等的大师,都是我们伟大的导师。佛在世,是以佛为师;佛不在世,就以戒法为师。所以说:“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跟我住在世界是没有两样的。所以我们在家众,诸位也都是念佛,跟我们老师学习净土法门,我们假如配合持戒的话,那就更殊胜了,将来必定在中品中生以上。戒能够持好的话,是如此。
还有《华严经》的偈颂也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则是如来所赞叹。”《华严经》说:戒法就是无上佛果菩提的根本,所以应当具足执持清净的戒法。所谓的“具足”也就是轻戒、重戒都要平等心去受持。持得皎如冰霜,尘点不染。假若能够坚固执持于清净的戒法,那么这是十方如来所共同称扬赞叹的对象。还有《涅槃经》也说到:“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想要照见佛性,换句话说,就是证得大菩提,还有证得大般涅槃,必须以深信之心来修持清净的戒法。在《华严经贤首品》也说到:“…
《在家律学概说(果清律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