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在家律学概说(果清律师)

  在家律学概说

  果清律师主讲

  二○○二年六月廿二日于慈光图书馆

  三宝弟子王和顺恭录

  甲一、前言

  甲二、解释标题

  甲三、在家律学的重要性

  甲四、讲授在家律学的内容次第

  甲五、在家菩萨如何将戒持好

  甲六、结劝

  甲一、前言

  诸位法师、朱馆长、诸位在家菩萨、诸位莲友:大家午安。今天非常欢喜,果清回到慈光图书馆。在二十几年前,果清常常来恭听雪公恩师讲《华严经》。过去参加内典研究班的时候,也有三年住在慈光图书馆。因为研究班有四年,这边就住了三年。莲社盖好之后,就搬到莲社去,那边就住了一年。一共就有四年的光阴。从大学时代开始,一直到出家,前后大概有十年的光阴亲近雪公老师。二十多年前是来这边听经闻法的,现在出了家第一次回来上这个讲座。这是朱馆长跟几位同仁,到埔里正觉精舍来邀请学人,说:目前讲经说法的人很多,但是讲戒的却是很少。受了戒不晓得开遮持犯,往往就犯戒了。所以,他老人家慈悲就邀请学人,来跟诸位讲一些有关在家律学的课程。因为学人的法务比较忙,除了在精舍担任课程之外,另外其他道场也有课程,所以时间就抽不大出来,但是第一次,总要出来。果清虽然不能亲自来宣讲,但是由几位法师们来代讲,也是一样的。他们学戒也许多年了,对于开遮持犯都比较清楚,所以可以跟诸位共同研究。这是首先要讲的一段话。接著我们就正式入于本题。

  甲二、解释标题

  乙一、在家

  〈在家律学概说〉,第一项就先简略来解释这个标题。先解释“在家”这两个字。在家简别不是出家。在《优婆塞戒经》里头讲到:“善男子,如佛所说,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优婆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这一段经文是什么意思呢?它这么说:“善男子,如佛所说”,如同佛所说的。善男子也包括善女人在里头。“如佛所说,菩萨有二种”,说菩萨分成两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第一种叫做在家,第二种叫做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出家的菩萨就叫做比丘。“在家菩萨名优婆塞”,男众叫做优婆塞,女众叫做优婆夷。“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不为难”,出家的菩萨受持出家的戒法,这个乃是不困难的。“在家菩萨持在家戒”,在家的菩萨受持在家的戒法。“是乃为难”,这个却是很困难。“何以故?”为什么困难呢?“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的人有许多恶的因缘所缠绕的缘故。

  什么是“恶的因缘所缠绕的缘故”呢?这个就如同在《大宝积经》上所说的一样。《大宝积经》在卷第八十二,《郁伽长者会第十九》,它有一段经文解释什么是在家、什么是出家,将在家、出家修行的情形,加以比较一番。《大宝积经》上说:“复次长者!在家菩萨善修学行。所谓家者名杀善根,名不舍过,害助善业,是故名家。云何名在?一切结使在中住故,故名为在”“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若入僧坊,在门而住,五体敬礼,然后乃入。当如是观:此处即是空行之处、无相行处、无作行处,慈悲喜舍四梵行处。是正行正住所安之处。我当何时,舍于家垢?我当何时住如是行?应生如是欲出家心。无有在家,修集无上正觉之道。皆是出家趣空闲林,修集得成无上正觉之道。在家多尘污;出家妙好。在家具缚;出家无碍。在家多垢;出家离舍。在家恶摄;出家善摄。在家没于爱欲淤泥;出家远离爱欲淤泥。”

  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呢?《大宝积经》上这么说:“复次长者”,又复其次,佛对著郁伽长者。他说:“在家菩萨善修学行。所谓家者”,所谓的家叫做杀害善根。它叫做“不舍过”,不能够舍弃过失。它是妨害帮助善业的。因此之故,就叫做家。什么叫做“在”呢?也就是“一切结使在中住故”。“一切结使”,结使就是烦恼。一切的烦恼在当中安住的缘故,所以就称做“在”。

  又复其次,在家的菩萨假若进入僧坊,在家菩萨到寺庙里头去,要特别小心谨慎,要尽到礼节,不要随随便便。他“在门而住,五体敬礼,然后乃入”,五体投地恭敬礼拜,然后再进入僧伽蓝。“当如是观”,应当要如此的观想。“此处即是空行之处,无相行处,无作行处”,这个就是修行三解脱门的地处。什么叫做三解脱门?“解脱”是自在的意思。门是能通达的意义。由这三种解脱门,就能够通达到涅槃城,所以称做三解脱门。第一空解脱门,也就是观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它的体性本来就是空寂的;缘生性空。是无我、我所有,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有。假若能够如此通达,那么对于一切诸法就能够获得自在。这个叫做空解脱门。第二无相解脱门,既然了知一切法都是空寂的缘故,所以观男女一或者异等等的相状,实际是了不可得。假若能够这样通达,一切诸法是没有相,那么也就能够获得自在。这个叫做无相解脱门。那什么叫做无作解脱门?无作解脱门也称做无愿解脱门。假若能够了知一切诸法无相了,那么对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无所愿求。假若无所愿求,就不会造作生死之业。假若没有生死之业,就没有果报之苦,就能够获得自在,所以叫做无作解脱门。所以我们想要到僧伽蓝,到寺庙里头去,要了知这个就是行三解脱门的地处。我们要特别小心谨慎,要恭敬,不可以随便。

  “慈悲喜舍四梵行处”,是慈悲喜舍修四种梵行的地处。所谓的慈悲喜舍,也就是四无量心。无量是什么意思?菩萨利益众生的心非常广大,所攀缘的众生既然是无量,所以能攀缘的心也是如此。第一慈无量心,慈是什么?慈叫做爱念,也就是给予众生安乐之心、这个叫做慈无量心。也就是说菩萨爱念一切众生,爱护、想念、护念一切的众生。常常求得乐事,随著众生所要求的而能够饶益对方。第二悲无量心,悲是愍伤的意思。愍伤也就是拔苦之心。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常怀著悲悯心,拯救济拔,使令他们能够获得解脱。这个叫做悲无量心。第三叫做喜无量心。菩萨庆喜其他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所以他就欣庆无量。第四舍无量心。菩萨对于所攀缘的众生是没有憎爱之心—没有憎恨也没有偏爱之心,这个叫做舍。又想念到一切众生同样能够获得无憎无爱、无嗔无恨、无怨无恼,这个叫做舍无量心。所以寺庙就是修行慈悲喜舍四梵行之处。

  “是正行正住所安立之处。”“我当何时,舍于家垢”,我当来在什么时候能够舍离家庭的这种垢秽?我当来在什么时候,能够安住如此三解脱门的行为?还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这种行为?所以我们应当生起如此想要出家之心。没有在家他能够修习积集无上正等正觉的圣道。都是出家他趣向空闲之林,修习积集,能够成就无上佛果菩提的。所以像我们世尊就示现出家。所以“在家多尘污”,许多尘垢染污。出家非常微妙、非常善好。“在家具缚”,有种种的烦恼束缚;而出家是没有障碍。在家有许多的垢秽;出家能够舍离许多的垢秽。在家是恶法所收摄;出家是善法所收摄。在家没于爱欲的淤泥;而出家能够远离爱欲的淤泥。

  所以《涅槃经》也这么说:“在家逼迫犹如牢狱,一切烦恼因之而生。出家宽廓,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涅槃经》说:在家是逼迫者。“迫”者就是很狭窄,就好像处在坚牢狱一般。一切的烦恼因它而生起。而出家却是非常的宽大广阔。“犹如虚空”,好像太虚空。一切的善法因此而增长。所以是非常的殊胜。《华严经》的《贤首品》也说到:“家是贪爱系缚所,欲使众生悉免离,故示出家得解脱,于诸欲乐无所爱。”这是《华严经贤首品》所说的。它说这个家是贪爱系缚的地处。想要使令众生完全能够免除离开,所以佛陀就示现出家而获得解脱。对于诸多五欲的快乐,他无所贪爱。这个就解释“在家”两个字的意义。

  乙二、律学

  接著解释“律学”这两个字的意思。律学也就是戒学,它是三学之一。律有三种的名称、四种的意义,还有三聚净戒的内涵。

  丙一、律有三种名称

  我们先解释律的三种名称。第一种叫做毗尼,第二种叫做尸罗,第三叫做波罗提木叉。毗尼就是指佛所制成的教法。这个称做教诠,也就是律藏。尸罗就是教中所诠释的因行,也就是受随两种戒法—受戒跟随戒。受戒就是我们受戒得到戒体,这个叫做受戒。随戒就是随顺戒体生起戒行,这个叫做随戒。尸罗也就是受随这两种的戒法。受戒以后,我们就应当随顺戒体如法的持戒。这个叫做因行,也称做戒行。波罗提木叉属于果诠。因为毗尼属于教法,尸罗属于因行,由此因行决定能获得解脱的果法。因果都在律中所诠释的。这个就是笼总说明毗尼、尸罗、波罗提木叉,三种的名称意义。下头各别再加以说明。

  毗尼就是教,尸罗就是行,波罗提木叉就是果,也就是教行果的次第。首先讲到毗尼。毗尼是梵语,翻做中文叫作律。律也就是法的意思,也就是法律。法,它是以楷定作为意义,是楷正决定是犯或者是持。因为律藏当中有持犯的方法,犯到的话有轻重的相状;或者开缘,或者遮止,或者有因罪,或者有果罪,都在律典当中有剀切地说明,所以叫做法律。也就是用此法律来判断持犯,赏罚分明,所以称做教诠。

  第二尸罗,梵语翻做中文叫做戒。或者翻译叫做清凉。因为这个戒法能够除去我们众生的热恼,所以这是就著它的功用而翻译的,不是它正式的翻译。假若就著它的义理还有作用,正式翻译就叫做戒。我们可以拿六度来做证明,因为六度尸罗波罗蜜翻译就叫做戒度,可见正式的翻译就叫做戒。戒有警的意义,也就是警策我们身口意三业,相对前面的境界能够远离过非。戒是能警之法;三业是所警之行。又戒有性的义理。性它通善恶。假若持恶戒就禁止作善,像屠夫打猎的人等等。假若受持善戒,他就禁止造作恶法,就如同受佛戒就是。善恶的体性互相…

《在家律学概说(果清律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菩萨学处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