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家律學概說(果清律師)

  在家律學概說

  果清律師主講

  二○○二年六月廿二日于慈光圖書館

  叁寶弟子王和順恭錄

  甲一、前言

  甲二、解釋標題

  甲叁、在家律學的重要性

  甲四、講授在家律學的內容次第

  甲五、在家菩薩如何將戒持好

  甲六、結勸

  甲一、前言

  諸位法師、朱館長、諸位在家菩薩、諸位蓮友:大家午安。今天非常歡喜,果清回到慈光圖書館。在二十幾年前,果清常常來恭聽雪公恩師講《華嚴經》。過去參加內典研究班的時候,也有叁年住在慈光圖書館。因爲研究班有四年,這邊就住了叁年。蓮社蓋好之後,就搬到蓮社去,那邊就住了一年。一共就有四年的光陰。從大學時代開始,一直到出家,前後大概有十年的光陰親近雪公老師。二十多年前是來這邊聽經聞法的,現在出了家第一次回來上這個講座。這是朱館長跟幾位同仁,到埔裏正覺精舍來邀請學人,說:目前講經說法的人很多,但是講戒的卻是很少。受了戒不曉得開遮持犯,往往就犯戒了。所以,他老人家慈悲就邀請學人,來跟諸位講一些有關在家律學的課程。因爲學人的法務比較忙,除了在精舍擔任課程之外,另外其他道場也有課程,所以時間就抽不大出來,但是第一次,總要出來。果清雖然不能親自來宣講,但是由幾位法師們來代講,也是一樣的。他們學戒也許多年了,對于開遮持犯都比較清楚,所以可以跟諸位共同研究。這是首先要講的一段話。接著我們就正式入于本題。

  甲二、解釋標題

  乙一、在家

  〈在家律學概說〉,第一項就先簡略來解釋這個標題。先解釋“在家”這兩個字。在家簡別不是出家。在《優婆塞戒經》裏頭講到:“善男子,如佛所說,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名爲比丘,在家菩薩名優婆塞。出家菩薩持出家戒是不爲難。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是乃爲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這一段經文是什麼意思呢?它這麼說:“善男子,如佛所說”,如同佛所說的。善男子也包括善女人在裏頭。“如佛所說,菩薩有二種”,說菩薩分成兩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第一種叫做在家,第二種叫做出家。“出家菩薩名爲比丘”,出家的菩薩就叫做比丘。“在家菩薩名優婆塞”,男衆叫做優婆塞,女衆叫做優婆夷。“出家菩薩持出家戒是不爲難”,出家的菩薩受持出家的戒法,這個乃是不困難的。“在家菩薩持在家戒”,在家的菩薩受持在家的戒法。“是乃爲難”,這個卻是很困難。“何以故?”爲什麼困難呢?“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的人有許多惡的因緣所纏繞的緣故。

  什麼是“惡的因緣所纏繞的緣故”呢?這個就如同在《大寶積經》上所說的一樣。《大寶積經》在卷第八十二,《郁伽長者會第十九》,它有一段經文解釋什麼是在家、什麼是出家,將在家、出家修行的情形,加以比較一番。《大寶積經》上說:“複次長者!在家菩薩善修學行。所謂家者名殺善根,名不舍過,害助善業,是故名家。雲何名在?一切結使在中住故,故名爲在”“複次長者!在家菩薩若入僧坊,在門而住,五體敬禮,然後乃入。當如是觀:此處即是空行之處、無相行處、無作行處,慈悲喜舍四梵行處。是正行正住所安之處。我當何時,舍于家垢?我當何時住如是行?應生如是欲出家心。無有在家,修集無上正覺之道。皆是出家趣空閑林,修集得成無上正覺之道。在家多塵汙;出家妙好。在家具縛;出家無礙。在家多垢;出家離舍。在家惡攝;出家善攝。在家沒于愛欲淤泥;出家遠離愛欲淤泥。”

  這一段是什麼意思呢?《大寶積經》上這麼說:“複次長者”,又複其次,佛對著郁伽長者。他說:“在家菩薩善修學行。所謂家者”,所謂的家叫做殺害善根。它叫做“不舍過”,不能夠舍棄過失。它是妨害幫助善業的。因此之故,就叫做家。什麼叫做“在”呢?也就是“一切結使在中住故”。“一切結使”,結使就是煩惱。一切的煩惱在當中安住的緣故,所以就稱做“在”。

  又複其次,在家的菩薩假若進入僧坊,在家菩薩到寺廟裏頭去,要特別小心謹慎,要盡到禮節,不要隨隨便便。他“在門而住,五體敬禮,然後乃入”,五體投地恭敬禮拜,然後再進入僧伽藍。“當如是觀”,應當要如此的觀想。“此處即是空行之處,無相行處,無作行處”,這個就是修行叁解脫門的地處。什麼叫做叁解脫門?“解脫”是自在的意思。門是能通達的意義。由這叁種解脫門,就能夠通達到涅槃城,所以稱做叁解脫門。第一空解脫門,也就是觀一切諸法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它的體性本來就是空寂的;緣生性空。是無我、我所有,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有。假若能夠如此通達,那麼對于一切諸法就能夠獲得自在。這個叫做空解脫門。第二無相解脫門,既然了知一切法都是空寂的緣故,所以觀男女一或者異等等的相狀,實際是了不可得。假若能夠這樣通達,一切諸法是沒有相,那麼也就能夠獲得自在。這個叫做無相解脫門。那什麼叫做無作解脫門?無作解脫門也稱做無願解脫門。假若能夠了知一切諸法無相了,那麼對于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就無所願求。假若無所願求,就不會造作生死之業。假若沒有生死之業,就沒有果報之苦,就能夠獲得自在,所以叫做無作解脫門。所以我們想要到僧伽藍,到寺廟裏頭去,要了知這個就是行叁解脫門的地處。我們要特別小心謹慎,要恭敬,不可以隨便。

  “慈悲喜舍四梵行處”,是慈悲喜舍修四種梵行的地處。所謂的慈悲喜舍,也就是四無量心。無量是什麼意思?菩薩利益衆生的心非常廣大,所攀緣的衆生既然是無量,所以能攀緣的心也是如此。第一慈無量心,慈是什麼?慈叫做愛念,也就是給予衆生安樂之心、這個叫做慈無量心。也就是說菩薩愛念一切衆生,愛護、想念、護念一切的衆生。常常求得樂事,隨著衆生所要求的而能夠饒益對方。第二悲無量心,悲是愍傷的意思。愍傷也就是拔苦之心。菩薩愍念一切衆生受種種苦,常常懷著悲憫心,拯救濟拔,使令他們能夠獲得解脫。這個叫做悲無量心。第叁叫做喜無量心。菩薩慶喜其他衆生能夠離苦得樂,所以他就欣慶無量。第四舍無量心。菩薩對于所攀緣的衆生是沒有憎愛之心—沒有憎恨也沒有偏愛之心,這個叫做舍。又想念到一切衆生同樣能夠獲得無憎無愛、無嗔無恨、無怨無惱,這個叫做舍無量心。所以寺廟就是修行慈悲喜舍四梵行之處。

  “是正行正住所安立之處。”“我當何時,舍于家垢”,我當來在什麼時候能夠舍離家庭的這種垢穢?我當來在什麼時候,能夠安住如此叁解脫門的行爲?還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這種行爲?所以我們應當生起如此想要出家之心。沒有在家他能夠修習積集無上正等正覺的聖道。都是出家他趣向空閑之林,修習積集,能夠成就無上佛果菩提的。所以像我們世尊就示現出家。所以“在家多塵汙”,許多塵垢染汙。出家非常微妙、非常善好。“在家具縛”,有種種的煩惱束縛;而出家是沒有障礙。在家有許多的垢穢;出家能夠舍離許多的垢穢。在家是惡法所收攝;出家是善法所收攝。在家沒于愛欲的淤泥;而出家能夠遠離愛欲的淤泥。

  所以《涅槃經》也這麼說:“在家逼迫猶如牢獄,一切煩惱因之而生。出家寬廓,猶如虛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長。”《涅槃經》說:在家是逼迫者。“迫”者就是很狹窄,就好像處在堅牢獄一般。一切的煩惱因它而生起。而出家卻是非常的寬大廣闊。“猶如虛空”,好像太虛空。一切的善法因此而增長。所以是非常的殊勝。《華嚴經》的《賢首品》也說到:“家是貪愛系縛所,欲使衆生悉免離,故示出家得解脫,于諸欲樂無所愛。”這是《華嚴經賢首品》所說的。它說這個家是貪愛系縛的地處。想要使令衆生完全能夠免除離開,所以佛陀就示現出家而獲得解脫。對于諸多五欲的快樂,他無所貪愛。這個就解釋“在家”兩個字的意義。

  乙二、律學

  接著解釋“律學”這兩個字的意思。律學也就是戒學,它是叁學之一。律有叁種的名稱、四種的意義,還有叁聚淨戒的內涵。

  丙一、律有叁種名稱

  我們先解釋律的叁種名稱。第一種叫做毗尼,第二種叫做屍羅,第叁叫做波羅提木叉。毗尼就是指佛所製成的教法。這個稱做教诠,也就是律藏。屍羅就是教中所诠釋的因行,也就是受隨兩種戒法—受戒跟隨戒。受戒就是我們受戒得到戒體,這個叫做受戒。隨戒就是隨順戒體生起戒行,這個叫做隨戒。屍羅也就是受隨這兩種的戒法。受戒以後,我們就應當隨順戒體如法的持戒。這個叫做因行,也稱做戒行。波羅提木叉屬于果诠。因爲毗尼屬于教法,屍羅屬于因行,由此因行決定能獲得解脫的果法。因果都在律中所诠釋的。這個就是籠總說明毗尼、屍羅、波羅提木叉,叁種的名稱意義。下頭各別再加以說明。

  毗尼就是教,屍羅就是行,波羅提木叉就是果,也就是教行果的次第。首先講到毗尼。毗尼是梵語,翻做中文叫作律。律也就是法的意思,也就是法律。法,它是以楷定作爲意義,是楷正決定是犯或者是持。因爲律藏當中有持犯的方法,犯到的話有輕重的相狀;或者開緣,或者遮止,或者有因罪,或者有果罪,都在律典當中有剀切地說明,所以叫做法律。也就是用此法律來判斷持犯,賞罰分明,所以稱做教诠。

  第二屍羅,梵語翻做中文叫做戒。或者翻譯叫做清涼。因爲這個戒法能夠除去我們衆生的熱惱,所以這是就著它的功用而翻譯的,不是它正式的翻譯。假若就著它的義理還有作用,正式翻譯就叫做戒。我們可以拿六度來做證明,因爲六度屍羅波羅蜜翻譯就叫做戒度,可見正式的翻譯就叫做戒。戒有警的意義,也就是警策我們身口意叁業,相對前面的境界能夠遠離過非。戒是能警之法;叁業是所警之行。又戒有性的義理。性它通善惡。假若持惡戒就禁止作善,像屠夫打獵的人等等。假若受持善戒,他就禁止造作惡法,就如同受佛戒就是。善惡的體性互相…

《在家律學概說(果清律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菩薩學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