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學處

  太虛大師

  佛教經律,說二處學:一曰比丘學處,是指比丘應學習的律儀言,規定若者應作,若者不應作,使所有如法出家的比丘大衆,都軌納在這個範圍內。一曰菩薩學處,這是把範圍更擴大開來,除包括比丘學處外,且統貫世出世間一切階位漸進爲菩薩的學習,是指依菩薩應作不應作的規律,成爲學習菩薩心行的基礎,其弘深廣大,較前者倍增殊勝。現在所要講的是——菩薩學處。一、菩薩學處釋名

  “菩薩”的名稱,人人都知道;但其真正的意義,多數殊不了了。通常人率以偶像代替菩薩,如見泥塑、木刻或浮雕、金鑄、繪畫、紙紮的形像,都叫菩薩,甚者指洋囡囡爲洋菩薩,這是含有錯誤的,而後者更成爲習俗的最大錯誤。要知偶像中固有菩薩的像,但也有比菩薩更高階位的佛像,也有較低的古聖先賢的像,甚至有牛鬼邪神的像,不能籠統地都稱之爲菩薩。

  同時,菩薩與菩薩像絕不能混在一起,我們活著的人倘有菩薩的心腸和菩薩的善行,這個人便是菩薩。

  “菩薩”原是印度語音的略譯,具音爲“菩提薩埵 ”:菩提義爲“覺”,薩埵 義爲“有情”“衆生”,合之爲“覺有情”。

  “菩薩”的原義,是指能發菩提心的有情,有大智慧上求菩提,有大悲心下濟衆苦,這便是菩薩;所以我們能從菩提心爲出發點,以此上求,以此下化,不唯只有理想,且貴能實踐履行,是名真實菩薩。故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人能自覺,複以之覺他,使自他俱向無上大覺之境進行修習,即是覺的有情,顯然不是無情的偶像是菩薩,而是具有菩提心的我們才是菩薩。

  學習菩薩之道,並非高推聖境,遠在淨土,就是從我們凡夫爲起點,一步一步邁向聖境,創造淨土,從淺到深,轉劣爲勝,最初是大心凡夫地的菩薩,及其優入聖域終入金剛後心則成爲最高等覺地的菩薩。

  我現在所倡導的菩薩學處,是重在啓發初發菩提心願的菩薩,旨在要人盡能成爲大心凡夫的菩薩,不是頓期超過二乘的大菩薩。

  向來對佛法有信心的人,便自稱學佛;求其真能發菩提心願做個大心凡夫的菩薩,卻是鳳毛麟角。有一種人學佛,卻將佛推崇過于高遠,自甘卑屈,既不能認識佛法全般的真相,固執著佛所權宜方便指示一點一滴的法門,如人間善行,天上福報著重個人福業方面極粗淺的說法,于是一生但求個己人天福報爲足。這雖也可稱爲學佛,但去佛學的真精神遠甚,真是方便中的方便,佛曾貶之爲無性闡提。複有一種人學佛,覺得個己的生與死極苦痛,于是偏執著佛所指示的中道法空有兩面的空一方面,以專求了脫個己的生死,精神上得寂滅無爲爲究極。這條路徑雖可通至大乘,倘故步自封,不肯進探中道法的幻有妙有的一面,醉臥于空叁昧中,自然未能貫徹佛學全般的精神,自墮于方便小乘,佛曾貶之爲無性敗種。我今倡導菩薩學處,絕不叫人迷著人天的福報,也不叫人愚耽小乘的寂滅,是指示人人可走之路,個個可修之道,是整個的全般的佛法的總綱,這便是菩薩之學,自下至上,自凡至聖,從我們開始舉足直到佛果的大道。這自始至終徹上徹下的,都不出我們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現在一念願心的菩薩。這好像一個國民從做幼稚園學生起一直到研究院出來的博士止,都是學生;菩薩學亦然,有初發心的菩薩,有金剛後心的菩薩,初心是凡夫,後心鄰于佛,但都是菩薩,始終未離學地。後心鄰于佛果高位的菩薩,是不易學,但也不離于初心易學積漸成就。故菩薩學處,是從易學處說起,曰皈依叁寶;恐人走入歧途,于皈依叁寶時兼勸其發四弘誓願。皈依叁寶是教以不入邪途;發四弘願,是使其不入趣人天福果,不耽著二乘寂滅;這是直趨菩提大道,一定成佛。

  佛果是怎樣成就?曰:是依于學菩薩之行以成。菩薩學處,是倡導從開始即學習菩薩,最終以通達于究竟之佛陀果。故今所倡導之菩薩學,不是超越二乘聖位的菩薩學,是開始凡夫地的菩薩學,由之漸次深入,上預極果,而皈依叁寶是菩薩學最基本初步的階段。

  這菩薩學處的“處”字,也可指法門說,如佛經中說“四念處”等;但也可指行道之場所說;凡是菩薩所遊履處,所棲 止處,隨時隨處,修菩薩法門,都是菩薩學處,維摩經中說“無處不是菩薩道場”,今說菩薩學處,亦複如是。二、皈依叁寶甲、結緣皈依

  當從信仰佛法者的心中,發生一種熱烈的要求的時候,向著佛法僧住持叁寶面前,以舍身心生命的精神,口自宣誓皈依的詞句:——

  我弟子(自稱姓名或法名),盡形壽皈依佛法僧

  當口中迸出這樣詞句,精神上應起一種莫大的興奮和安慰,當那五體投地一唱一禮的時候,古人形容爲“如大山崩”如弱喪歸來投身于父母的慈懷中去,真是情不自禁,心中燃起火熱的悲欣交集的情緒。

  現在略爲解釋上舉出的皈依詞句。

  “盡形壽皈依”,是說我某人盡此形相色身,盡此畢生壽命,從今日起皈依叁寶,如失巢之禽皈投故林,如孩童之依戀慈母,決不中途變更逃逝,這個生命色身未滅未斷期中,誓永遠皈依叁寶,永遠爲叁寶弟子。

  叁寶,即佛寶、法寶、僧寶;寶是可貴可尊義。有性體叁寶,有聖賢叁寶,有住持叁寶(請參閱佛教文化社出版的“人生佛教”第五章)。

  第一是皈依佛:佛陀是“覺者”義,以能圓滿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徧 覺,故稱之爲覺者,從印度原音簡稱之曰佛。如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他能成就無上正徧 覺,所以稱之曰釋迦牟尼佛。我們皈依佛,便是皈依釋迦牟尼佛,同時也即皈依了由釋迦牟尼所說示的十方叁世一切佛,因爲佛的智慧福德都到達了最圓滿點,在佛與佛之間是畢竟平等,我們雖唯皈依根本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也理所必然的皈依了一切諸佛。皈依,是發出自心生命的全力,把精神注意力集中統一起來,無動搖地向著福智圓滿人類中所謂完人之佛陀全體沒入,這裏毫沒覆藏個己的醜惡或驕矜個己的私智小德,這裏只有恭敬、慚愧、欣慰、肅穆。

  第二是皈依法:叁皈依中皈依法是最重要的。一切諸佛依法爲師,佛所覺悟的便是法,佛所修持的也便是法;到了成佛之後,爲弟子開示自己所修所證的一切法門更無二法,便是只此至高無上圓滿境地的法門。皈依,即是一心一意趨向這法門爲自己修行之尺度和標准,全身沒入這法門中。

  第叁是皈依僧:僧是印度原音“僧伽”的簡稱,僧伽譯義爲“和合衆”,依和合衆而住曰僧,有四人和合衆者曰僧,故僧即指和合團體的通名。依佛法出家四人和合共住者曰住持僧,上之有依法修證得叁乘果位者曰聖賢僧,更上之有直依大乘法門而修而證者曰菩薩僧。說到皈依僧,自然統括了上列叁種僧,但在初心學佛皈依的,是重在依佛法嚴格出家之和合團體之住持僧。緣佛寶法寶之能流布世間,佛之相能現起,佛之法能弘揚,系由住持僧之能住持;皈依住持僧,則因之得聞佛所說之法,依法修行可以成佛。

  菩薩學處中初步結緣皈依,不是選擇其宿具淨智,深入妙理,而是令種善根,泛行結緣,普收衆機,以成佛門之廣大群衆。來受皈依的人,只要能知道佛是最崇高可禮敬的聖人,法是最圓滿堪實踐的道理,僧是最清淨得依止的師父,如是深生仰慕,虔誠皈依,盡此形壽,更不皈依其他宗教,永爲佛門弟子,這便是菩薩學處初位初心的菩薩。這是菩薩應作應爲的行業,即是集中在——

  好善樂施 消災集福

  因爲信仰叁寶是最善處,樂善愛好于善故皈依叁寶。好善者必能依佛所說信受奉行,佛所說善,以恭敬供養布施一切衆生爲第一福田。如修建道場、塑添聖像等,以福智圓滿,應崇信故,是爲敬田;孝順父母、禮念師長等,以于己有德,應酬報故,是爲恩田;病貧無依、老弱殘廢等,以深陷苦境,應憐愍故,是爲悲田。初心菩薩,于此叁者,隨己力之所及,以歡喜心而行布施。如是好善,如是樂施,善心所趨,縱遇災難,亦得化爲吉祥。緣災患生起,是惡心惡行同業別業的反應;今以善心善行赴一切境,其所召感自成福樂。常人所要求的是無病無難,富貴安樂,不向好善樂施去求,是非法求,非法所求到的,終落于悲慘的結果。初心菩薩,應如是行,亦即成爲世間的善人。二是——乙、正信皈依

  正信皈依,大部分是經過結緣皈依的,在廣泛結緣皈依中經相當時日,已更能于佛法深一層的認識和了解的人;或雖未受結緣皈依,但宿根深厚,且曾受過相當教育,學識豐富,而能信樂大乘佛法,不必經過結緣皈依,直接受正信皈依。當受皈依的時候,向皈依本師宣白如是誓願:——

  我弟子(自稱姓名或法名),盡未來皈依佛法僧

  當口中唱如是句,身體行接足禮時,不唯喚起個己精神上熱烈的信仰,且能體會到個己精神的生命和身心的行動一齊溶入于廣大無垠自他平等的叁寶法界中,如滴水投入海水,水性互遍于全海之水,如小空投入大空,空性無別乎大空之空。精神擴展到與叁寶融合無間,這是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的無相境界,不唯達到與諸佛菩薩同一體性,且與群生種性同一悲仰。這在空間上講,是超絕中邊卻是橫遍十方;在時間上講,是超絕始終卻是豎徹叁際。今就站在現在一刹那的理智正信上,誓願自期從過去的無始到未來的無終獻身于叁寶的法界,這是根據正智的信仰,這是永遠不壞的信心。如食小金剛,恒無消化,正示出這顆根本的正信。起信論中說四種信心,余叁信心指信叁寶,第一信根本,正是指上說的正信,論謂此信是“樂念真如法”。一個正信的佛教徒,能樹立這個信心,較之于結緣皈依的初步的菩薩,更進步多多了。于是心中發生一種智慧抉擇的能力,現在稱之爲——

  破迷立信 崇正黜邪

  這是正信的效驗。以能于佛法立堅固的信仰,對于世間的一切不契合于真理的學說,無論任何宗教、哲學,外道的邪論,不唯不能動搖其信心,且以堅固不壞的智信,粉碎了迷真理的邪說邪思。對于契合于宇宙人生圓滿的真理,如佛…

《菩薩學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