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容納,所以這是采取它禁止的意義。所以戒經上說:“如來立禁戒,半月半月說。”受了佛戒,我們就應當要止息一切惡法,要行一切的善法。這是比丘等事業,其他的在家衆都包括在裏頭。也就是策進我們修行的人能夠舍惡向善,舍凡趣聖—舍棄凡夫,而趣向聖人的階位。所以叫做禁戒。
第叁種叫做波羅提木叉,這也是梵語,翻譯中文的意思叫做別別解脫,或者叫做處處解脫。戒屬于因行,必定能夠獲得解脫。有因行,必定能夠達到這個果德。這裏有兩點的意義:第一叫做近解脫,也稱做近果。第二遠解脫,也稱做遠果。先說近解脫。就如同比丘兩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條戒,還有像在家衆受五戒、八關齋戒,或者受在家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或者受《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的戒法;能持一條就獲得一條的解脫,持十條就獲得十條解脫。我們全部持的話,就全部得解脫,就不會被業力所纏縛而不能夠解脫,所以它就叫做別別解脫。又者,也可以叁業來講,我們身體不造作殺盜淫,我們的身業就能獲得解脫。口不造作妄言、绮語、惡口、兩舌,我們的口業就能獲得解脫。我們的意業不起貪嗔癡等分的煩惱,我們意業就能獲得解脫。所以叫做處處解脫。正當我們身口意叁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著五欲六塵這些境界的時候,就考驗我們所受戒行之力,是否能夠依靠止持能夠諸惡莫作、依靠作持能夠衆善奉行?假若被業的境界所纏縛,隨著境界而犯戒,我們就不能獲得解脫。反過來講,我們身口意叁業對著境界的時候,假若戒行清淨,戒體光潔,那麼就不會被業力所纏縛,所以就叫做解脫。這個就是屬于近果。受戒爲因,不犯爲果。第二種是遠解脫,也稱做遠果。“遠”就是指未來來講的。我們今天持戒屬于因行,希望未來能夠斷除惑業而成就聖位,所以這個就稱做遠解脫,也就是遠果。因此,在因行當中,我們戒德清淨,就能夠生起諸多的禅定。定心現前,我們般若的智慧才能開發。有了這個般若智慧,我們就能夠斷煩惱,了生死,度衆生,成佛道。這個就是遠果,就是遠解脫。所以近的解脫是從因行的持戒,不被業力所牽引而言。遠的解脫是對望後來證得聖人的果位,能夠破惑證真來講的。所以第叁個名稱—波羅提木叉的解脫,屬于教當中所诠之果,所以稱做果诠。
這叁種名稱也就是教行果。毗尼是教诠;屍羅是因行;波羅提木叉就是果诠。教是如來所製;戒就是因中所修;果是修因所得的結果。這乃是律的叁名。
丙二、律有四種意義
接著再講到四種的意義。戒它有四種的意義。哪四種的意義?第一叫做戒法,第二戒體,第叁戒行,第四戒相。現在說明第一的戒法。
在《資持記》—也就是靈芝律師解釋《行事鈔》的,他說:“聖人製教名法”,聖人所製的這個教就叫做法。在《行事鈔》,它就這麼解釋,什麼叫做戒法?假若對著法來敘述的話,它不局限凡夫跟聖人,直接說明這種法,必定能夠軌範成就出離的聖道。必要使令受戒的人,要相信了知有這一種的戒法。所以這一種戒法,也叫做聖法,是聖人所製的。這個就是所謂的戒法。
第二種叫做戒體。什麼叫做戒體?靈芝律師解釋說:“納法成業名體”,領納戒法成就無作業性,這個叫做戒體。《行事鈔》它就解釋:“十法界塵沙”,若塵似沙,這個境界就太多太多了。十法界就是四聖六凡。四聖就是佛、菩薩、緣覺、聲聞。還有六道的法界: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合起來叫做十法界。我們受戒要怎麼樣得到戒體呢?要好好觀想,才能夠得戒體的。這個戒體所對的對象是非常廣大的。它的對象是什麼呢?就是十法界如塵似沙真俗二谛等等的這些法。用自己要約期限之心,來施造方便:我們身體禮拜,口請師,意業來觀想。又善于清淨我們這一念心,不要隨便打妄想,不可以還想要造惡,這個就不能夠得戒了。必須“善淨心器”,將這一念心安住在正念上頭:安住在“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而不度者。”然後觀想十法界微妙的如塵似沙真俗二谛等等之法。我們以前未受戒的時候,對這些境界都是生起惡劣之心,現在我們受戒了,就反對這個惡心,變成善好之心,都要度脫他。譬如我們持不殺生戒,對十法界的有情衆生都不殺害的。不但不殺害人類,就是一切蠢動含靈、小的衆生,都不故意去殺害。所以這個心多麼廣大,因此持戒的功德無量無邊非常廣大就是如此。因爲它所對的境界,領納如塵似沙的這些境界,爲我們的佛陀所製的戒法加被上去,這些境界都是戒法,都是我們持戒的範圍。所以這些境界、戒法,心未觀想的時候,心跟這個戒法沒有相應。一經我們觀想,對于十法界有情、無情衆生這些境界,我們緣想“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而不度者。”這樣子的話,我們就能夠“冥會前法”,冥會前面所對的戒法,和戒法所對的塵沙萬境。譬如受五戒就盡此身形壽命;受八關戒—通常只有一日一夜,也可以隨著時間長短來受。以此要約期限之心,跟這個微妙的戒法就相應。所以在這個戒法上就有緣起的意義。領納在我們心裏頭,就成爲戒體。這個就是戒體。我們這個戒體是怎麼樣呢?它是依于衆生的真如本性。以衆生的真如本性作爲所依,能依的就是這個戒體—無作戒體。
接著講戒行。依戒體生起護持,這個叫做戒行。我們既然受戒,得到這個戒體秉禦在我們心中,必須要廣泛修種種權巧的方便,要提起般若智慧,要檢察我們身口二業威儀的這些行爲。要立志專心來尊崇,並高尚羨慕以前成就聖道的人。那麼持戒之心在得戒體之後而生起,義理隨順于前面的戒體,這個叫做戒行。
戒相是什麼呢?也就是我們戒行表現出來有威儀,這個叫做戒相。所以這個戒相就是威儀的行門成就了。隨著我們所施設、所造作,而一舉一動都稱合戒法。因此之故,我們美好的德行,就能光大顯揚出來,所以叫做戒相。這個叫做戒的四義。
丙叁、叁聚淨戒
其次,我們說到叁聚淨戒。像諸位有的受了在家菩薩戒,在家菩薩戒就有叁聚淨戒的意義。這個聚是什麼意思呢?聚就是集的意思。戒就是禁戒。這叁種戒能收攝一切大乘諸多的戒,所以叫做叁聚淨戒。所以在《法苑珠林》說:“偉大的聖人度化衆生,他的功能德用,唯獨在戒法。”《莊嚴論》說:“最初律儀戒,它是以禁防作爲體性。後面的攝善、攝生這兩種戒是以勤勇作爲體性。”第一種攝律儀戒,律就是法律,是禁止的意義。儀是儀式,就是軌範的意義。這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的律儀沒有不收攝在這裏頭的。所以《法苑珠林》也說:攝律儀戒要緊的唯獨有四種:第一不可以爲了利養的緣故,自己贊歎自己的德行,而毀謗其他衆生。第二不可以故意悭貪,對方貧窮困苦來向你乞求,你也不肯布施給對方,這個不可以。第叁不得嗔心打罵一切衆生。四者不可以毀謗大乘的經典。持此四法,沒有惡法不離開的,所以叫做攝律儀戒。
第二攝善法戒,所行之行能收攝一切善法,也就是我們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法,以及聞思修叁慧,六度之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開出來就是萬行,無不收攝在裏頭,所以叫做攝善法戒。
第叁攝衆生戒,也就是能攝受一切衆生。能攝之行就是慈悲喜舍,這些都是收攝衆生的。這是簡單解釋叁聚淨戒的意義。
乙叁、結標題
第二大科,解釋標題,已經說完。就是〈在家律學概說〉,“概說”就是概要的說明。這個題目說過了。
甲叁、在家律學的重要性
接著第叁大科,解釋在家律學的重要性。在家律學有什麼重要性呢?在《遺教經》裏說明了在家律學的重要性,其實也就是戒法對我們修行的重要性。《遺教經》上說:“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汝等比丘”,因爲比丘是七衆佛子的綱領、首領,所以就以比丘做代表,其他的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都包括在裏頭,叫做“汝等比丘”。“于我滅後”,在我示現滅度之後。應“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所謂的“尊”就是功德非常高尚殊勝。“重”是利益非常宏大深遠。這個“珍”也就是保惜而不失去,叫做珍。“敬”是謹慎來奉行,不要高慢。所以要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剛才說過了,是戒的叁種名稱之一,這個就是別別解脫、處處解脫,就是以果德來诠釋的。波羅提木叉就是佛的法身,它能夠去除度脫兩種的障礙。哪兩種的障礙呢?就是能夠度脫煩惱闇障,所以下頭的經文說“如闇遇明”,如同黑暗遇到光明,就能夠度脫煩惱的闇障。“貧人得寶”什麼意思?這種戒法的法身,它能夠度脫空無善根的障礙,所以就好像貧窮的人獲得寶藏一般。“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應當了知戒法就是汝等的大師,都是我們偉大的導師。佛在世,是以佛爲師;佛不在世,就以戒法爲師。所以說:“若我住世無異此也”,跟我住在世界是沒有兩樣的。所以我們在家衆,諸位也都是念佛,跟我們老師學習淨土法門,我們假如配合持戒的話,那就更殊勝了,將來必定在中品中生以上。戒能夠持好的話,是如此。
還有《華嚴經》的偈頌也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于淨戒,則是如來所贊歎。”《華嚴經》說:戒法就是無上佛果菩提的根本,所以應當具足執持清淨的戒法。所謂的“具足”也就是輕戒、重戒都要平等心去受持。持得皎如冰霜,塵點不染。假若能夠堅固執持于清淨的戒法,那麼這是十方如來所共同稱揚贊歎的對象。還有《涅槃經》也說到:“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想要照見佛性,換句話說,就是證得大菩提,還有證得大般涅槃,必須以深信之心來修持清淨的戒法。在《華嚴經賢首品》也說到:“…
《在家律學概說(果清律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