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是犯过的主因虽由女色的诱惑,犯过的主动者,往往又是男人。是故佛陀偏于男人而诃斥女色,不是轻视女人,乃为保护男人的道心,也为保护女人的安全。但是,佛教对于女人的看法,粗看起来好象是不公平的。现在抄几节佛经如下:
菩萨观诸衰中,女衰最重,刀火雷电,霹雳怨家,毒蛇之属,犹可暂近,女人悭
,瞋谄妖秽,斗争贪嫉,不可亲近。(《大智度论》)
莫与女交通,亦莫共言语,有能远离者,则离于八难。(《增一阿含经》)
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后,诸女人辈,来受诲者,当如之何?」佛言:「莫与相见。」阿难又白:「设相见时,当如之何?」佛言:「莫与共语。」阿难又白:「设与语者,当如之何?」佛言:「当自检心。」(《长阿含经》)
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着,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菩萨诃色欲法经》)
女人之相,其言如蜜,其心如毒,譬如停渊澄镜而蛟龙居之,金山宝窟而狮子处之,当知此害不可近。室家不和,妇人之由,毁宗败族,妇人之罪。(同上)
当知妇人,是众苦本,是障碍本,是杀害本,是系缚本,是怨对本,是生盲本;当知妇人,灭圣慧眼;当知妇人,是热铁华,散布于地,足蹈其上……何因缘故,名为妇人,所言妇者,名加重担,能令众生,负于重担,
周行故。(《大宝积经》)
我观一切千世界中,众生大怨,无过妻妾女色诸欲。于女色等,所缠缚故,于诸善法,多生障碍。(同上)
女人之法,淫欲偏多。(《摩诃僧祇律》)
一切女人皆是众恶之所住处。……其女人者,淫欲难满。……譬如大地,一切作凡,令如芥子,如是等男,与一女人,共为欲事,犹不能足;假如男子,数如恒沙,与一女人,共为欲事,亦复不足。(《涅槃经》)
另在《四十二章经》中,竟有十九章是诃斥女色与情欲的,其它经中诃斥女色的记载,则不胜枚举。我相信,当女性的读者们,读了这些经文的抄录,一定会很生气,但我前面说过,女人本身并无过失,过失只是因了女人而有。正如科学家发现原子核子的本身,并无罪恶可言,而运用原子核子的爆炸来杀人,此制造武器的罪恶,却是因了科学的发明而来。我们只可说杀人是罪恶,发明家并无罪恶。唯于古往今来,「英雄难过美人关」者,不乏其例;由于女色的挑逗而为非作歹者,更是难数;社会凶杀案件,关于女人而产生者,数不胜数。没有女人要追求,追到一个还不够,有了两个尚嫌丑,娶了美妾之后,又会引起他人的眼红而起争斗。所以女人无罪,罪恶往往是由女人而来。所以佛陀要诃斥女色的可怕了。
至于《涅槃经》中,说明女人的多欲,说明女人竟是「人尽可夫」。但据一般的调查,女人的贞操观念,通常要比男人更值得表扬,女人的羞耻心理,也比男人更值得称叹,所以通常的奸情,多是由男人首先发动攻势的。因此,我们更该进一层地了解,佛陀之在《涅槃经》中,说明女人多欲的用心,是在其下文的「诃责女人之相」,什么叫作女人之相?佛说:「若有不能自知佛性者,我说是等名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说是人是大丈夫,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当知是等,即是男子。」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明白:女人可以被人看成女人,但也未尝不可能算作男子,男子固可算作男子,但也可以等同于女人。(世上那些没有骨气的男子,那些毫无丈夫气概的男子,岂不等同女人一样?)女子之中圣贤豪杰,谁说不是大丈夫?是故,男女间的分限,不必在于形体的差别,但视能否自知有佛性而定。自知有佛性者,必然努力学佛而除贪欲,不知有佛性者,当然要沉溺于欲海之中了。如此说来,女性读者们,也可不必生气了,因为她们只要知有佛性,当下就是一位大丈夫呀!
因此,我们更该肯定地说,对于人类的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家庭,女人的贡献,绝对不可抹煞,古来的女中丈夫,巾帼英雄,都是值得歌颂的。即以佛教而言,佛教虽以男性为主,但是女性对于佛教的贡献,我们不能抹煞。佛陀时代的妇女信徒很多,直到现在,佛弟子中也以女性占多数,因为妇女对于宗教的信仰,有一先天性的倾向。故在佛陀时代,初虽不许女人出家,但是女人出家之后,对于佛教的帮助也不少,如婆阇波提与莲华色等,都是尼众的龙象;在家女人如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胜鬘夫人及毗舍佉母等,皆是优婆夷中的龙象。信佛学佛之后的在家男女皆可以证得三果,出家男,可证四果,出家女,同样可证四果。即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竟有十一处参的是女性;地藏菩萨在因地发心时,曾数度为女子;观世音菩萨,应化人间,往往也是化的女身。地上菩萨,虽无女性,应现人间者,常化女身,仅此一点,我们虽应远离女性并愿永不生为女性,但也不得轻视现实中的女性。
五、何谓邪淫与正淫?
佛教的宗旨,是希望一切众生皆断淫欲,但此希望,也仅是希望而已,因为诸佛虽愿度尽一切众生,却又无法度脱一个无缘的众生。自从无始以来,已有无量无数的众生成佛,未能成佛乃至未曾听到过成佛二字的众生,依旧还有无量无数。同时,众生虽知成佛而愿成佛者,成佛的过程,亦非一蹴可几的,众生从初发心学佛,需要经过三大无数劫,才能成佛。一大无数劫以后,始可登上初地菩萨的圣阶圣位,到了初地菩萨以上,才可不由于淫欲的牵引而投生,但此一无数劫的阶段,是非常长久的。若要所有的众生,一进佛门,就断淫欲,自是不可能的。众生的根器有千差万别,有人虽未登上圣位,仍然有志断除淫欲而发心出家,有的虽然登上了小乘的圣位(初、二两果的在家人),还可享受夫妻的淫欲。佛陀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虽主张离欲,也不一概地要求离欲,但其为达终将离欲的目的,便倡导节欲的法门,于是规定出家的弟子,一律禁欲,在家的弟子,唯戒邪淫,而不禁正淫。
一般人误解佛教,以为信佛之后,就要出家禁淫,并以为如果人人出家,数十年后,人类岂非将在地球上绝迹?其实这是杞人忧天,所谓「如果人人出家」,那只是莫须有的假设之词,因为说这话的人,他就不会发心出家,佛教固盼人人出家,人人成佛,但那终究是盼望不到的事。出家看来容易,实则,若非真大丈夫,岂能真正出家?拿破仑将军能征服半个世界,却不能征服他自己的心。唯有能够征服自心的人,才能真正走上出家之道,所以英雄好当,和尚难做。英雄在于气,出家在于志;失意后的英雄,可能成为低能,艰困忧患中的僧人,却会成为霜后的菊花、雪中的腊梅。所以出家之道,绝非人人走得上的。即或以千千万万个「如果」的假设,假设真的人人出了家,那也正是佛教之所希望的,难道说,大家对此充满了痛苦的世界,还很留恋吗?唯此绝对不是可能的事实,我们又何必去假设?
出家与否,主要是在能否放弃男女的情欲生活而定。男女同处同居的正常生活,虽可障碍出世的通路,但于人间而言,绝不算是罪恶,由女人或者由淫欲而产生的罪恶,往往是从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而来。所以佛陀对于在家的弟子,但禁邪淫而不禁正淫。因为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会造成社会的不安与人心的堕落,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与另外的一个女人或一个男人,发生了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之后,最低限度会破坏了两个家庭的和睦与安宁,甚至演出悲剧的结局。虽然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当其发生关系之际,要比正常的男女关系,有着更多的乐趣,此一乐趣,是由冒险而来的兴奋之感,正像赌博时赢钱一样,即使赌输者必将输得倾家荡产,但在赢的时候,总是分外地兴奋。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谁都知道那是不该的,那是罪恶的,但于发生关系之时,又是兴奋和昂扬的,这也是凡夫之所以为凡夫的缺陷所在,然此缺陷,我们是应该弥补的,否则的话,人人皆会成为悲剧的主角!
若照常情而论,人类若无文化教育,若无内在道德观念的约束,也无外在法律轨范的制限,男女的关系,将会泛滥到不可收拾,原始人类的母系社会,可能就是如此的局面,甚至不如禽兽的社会。我们看猫、狗等的兽类起性,皆有时节,未到时节,绝不交配。起性之际,虽有许多的雄性追随争逐,经过打斗之后,只有唯一的胜利者达到目的,参加争逐的雄性与雄性之间,可能有其生死的搏斗,对于雌性的一方,则绝无伤害之理;至于鸟类,则多半是实行的「一夫一妻制」。反观我们这个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社会,男女互相追逐,了无时节观念,只要情之所钟,欲之所向,不管已婚未婚,若不能达到目的,上焉者自杀,中焉者毁容或杀人,下焉者屠杀人家的一族一门!这能比得上禽兽社会的男女秩序吗?说来真够使人痛心!
一夫一妻的正常生活,不会形成罪恶,但是甘于恪守一夫一妻的正常生活者,也非轻易之事。男人在外的「逢场作戏」,乃是普通事,女人要做到打内心起的不去「红杏出墙」,也是不太容易。因为人类生来就有一种贪婪的心理,再加上好奇心理的求取尝试乃至满足,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便会相应而生。我曾看到一本书上做着如下的讽刺。男人的理想妻子,有三个条件:带到社交场中是一位公主,对待自己的体贴是一位母亲,一同上床之后是一个妓女;女人的理想丈夫,也有三个条件:谈恋爱时是一位英俊的王子,用钞票时是一位百万的富翁,服劳役时是一只愚笨的蠢牛。这一则讽刺,的确说明了男女相互求偶的心理倾向,正因有了这一心理倾向,邪淫的现象,才会层出不穷。
根据英、美两国的调查报告,美国女人,百分之五十,婚前已非处女,英国与此相同。在美国女人中,一半以上…
《律制生活(圣严法师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