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入门▪P33

  ..续本文上一页现实所需而设,岂仅为了人死之後的前途应世?

  七、净土法门略释

  最後,我要说明的是,由於农禅寺举办禅七、禅训等的活动,许多人便认为我们专事禅修,跟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是无关的。其实我们一年举办两次禅七,也举行两次佛七。本寺有禅坐会,也有念佛会。而且净土可分为四等: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不论修禅、修净,其最终目的,皆是常寂光净土。修行而不生净土,岂不是邪见的外道?常寂光净土是诸佛共证同在的大涅槃境,阿弥陀佛称为法界藏身,当然不离四等净土。所以,禅的修行者,既不离弥陀,也必生净土。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主张修持「念佛心是佛」的一行三昧;明末的莲池大师普劝修行念佛三昧,并且主张持名念佛,事念见应身佛,理念见法身佛,事持称名,理持体究,念佛至事一心得定心,至理一心则明心。明末□益大师则以念佛时的断惑多少来配合往生四种净土。此皆是禅与念佛法门同举并扬的例子。

  助念固然是为协助病危者求生净土,同时也是促使助念者自己修行的因缘,助念虽能利益他人,但受益最大的仍是念佛者本人。诸位应当争取受派助念的因缘,并当以感恩之心,感激成就我们去助念的人;不论为谁助念,无不是成就我们於莲邦培养莲胎的殊胜法会。所以,我希望诸位都能发长远心,来参加念佛会助念团的活动。

  

  八、问答

  问:助念的时候,是不是愈快愈好?

  师:不,不可愈念愈快,否则念的人太吃力,而听著默念的人,也会急躁不安,最好是平缓的念。

  问:有些人见到亡者的遗体会害怕,怎麽办?

  师:没有关系的,刚去时会害怕,念佛时就不会害怕了。

  问:有些人认为由於生辰八字不对,在遇到出殡的时候,就会被冲到或煞到,而倒运害病,是真的吗?

  师:那是民间信仰,在佛法里是没有这种禁忌的。皈依了三宝的人,便有四大天王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随身护持,助念是去念佛,不仅善神护持,也得龙天护持。所以不必顾虑民间信仰的禁忌。

  75.1.25.讲於农禅寺念佛会助念团.钱果苏整理

  

  附录一:福慧念佛会唱诵内容

  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 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绕念数匝,再转四字佛号,归位毕坐念,止静)

  三皈依

  自 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自 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自 皈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活动

  时间:每星期六晚上七时~九时。内容:一般念佛的基本行持,指导修行的开示,及会员的修行体验、灵感。地点:台北市北投区大业路65巷89号农禅寺(TEL:893-2783.894-8811)交通:公车217、218、266、269、302,指南2及新店客运(新店-淡海),於「大业路一」站下车。

  

  附录二:农禅寺佛七规矩

  一、殿堂

  1. 七日内禁语,不得阅读、会客、收发电话及信件。

  2. 每晨四时半起香,行者须事先进殿堂肃立等候,不得迟到,迟到者应自动跪香。

  3. 进出殿堂须事先问讯礼佛,问讯时弯腰过半,不得过与不及,他人礼佛时,不应由头前经过。

  4. 绕佛次序:(在家众不搭衣)未穿海青者垫後,男众在前、女众在後。

  5. 不得在佛殿穿脱海青,不得逗留佛殿看油灯。

  6. 绕佛时,不得前後远隔距离,念六字佛号时两手平放在肚脐上三公分处;四字佛号则两手合掌於胸前。

  7. 唱诵本应两手捧之,不能卷摺及放在垫子、蒲团上面。

  8. 唱念须合声装严,注意整齐,不得怪腔异调,不得高低嘶喊或闭口默声。

  9. 共修时间不得手捉念珠。静坐时男众拖鞋放在自己坐垫的右边,女众则放在左边。

  10. 止静时昏沉,请自动下座至指定地点拜佛,或自动请香板,但不得擅自出堂。亦不得弄出声音妨碍他人。

  11. 凡参加精进组者,个人每天固定功课:拜佛三百拜(各自利用休息时间),开大静前如未拜满者应自动跪香,并於补足後方可入睡。

  二、生活起居

  1. 起床盥洗,启闭门户,须轻声,以免扰众。

  2. 用斋时,不得嚼食出声,碗、筷、匙等不得碰击出声。应常视己碗,挟面前菜,不应左右顾视,专挑美味捡食。食毕安详默念佛号,等候结斋。

  3. 随手熄灯、关水,节省用水,洗浴时不得恣意久洗,妨碍後人。浴後请收拾乾净,免後人生恶。

  4. 持午者,於第七支香结束後,可自行先去洗浴,但浴後切勿忘记自己的工作。

  5. 工作时禁语,除职务必要时,宜简短轻声交代。

  6. 随喜参加者,於绕佛时方可进入。在殿外等候时应随声默念佛号,切勿闲谈。

  7. 寮房禁语;空闲时除规定时间,不得进寮房。

  8. 须尊重、服从纠察师及护七人员之指导与纠正。

  9. 休息时间自修不可出声念佛,只可默念。

  

  八、您是佛教徒吗?

  (一)民间信仰

  中国人填写履历等各种表格时,对「宗教」一栏,多半会填「佛教」二字;换句话说,多数的中国人,自认是佛教徒,除了曾经受过洗,或已参加过入教仪式的天主、基督及依斯兰等各大小新旧教派的信徒,确知他们自己不是佛教徒外,其余多多少少,不论由于自己或亲属等的关系,都和佛教的信仰有点渊源。

  这即是说,只要不否定佛教,不反对佛教的人,就算是佛教徒。所以在中国民间而言,佛教徒的涵义很广,这就说明中国人的信仰宗教,一向是开放、涵容、多元性的。例如对水、火、风、雨等的自然神崇拜,对儒家所谓慎终追远式的祖神崇拜,对历史伟人、名将、烈士、贞女的崇拜,对特定的石头、树木等的灵物崇拜,对历史演义及神话小说中的人物及神仙崇拜,以及对各种神秘现象的鬼神崇拜等,都能互融共存。虽然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民间大众对于这些神道的崇拜和信仰,则由来已久。这既为民间所需,纵然受到唯物论者及一神信仰者的反对,还是普遍地流行,这些并不是正统的佛教。

  

  (二)多神崇拜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秦汉时代,当时,已经有著民间信仰的事实存在,《楚辞》之中即有各种自然神的名称。因此,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之初,也只是在群神的名目中,又添增了一位西方新到的神而已。虽然由于佛经的翻译、流通,日积月累形成了汉文的三藏教典,阐述了佛教不是一般民间信仰的流类,但那也只是属于研读佛经,及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士,才会了知的事。一般人接触佛教的诸佛菩萨,也和接触中国原有的祖神、民族神、自然神等的态度和观念相同。所以,在民间的小说、故事等的传说之中,神与佛并没有差别。例如,一般民间所知的如来佛、观世音,都是从通俗小说如《封神榜》、《西游记》,及民间故事如《观音得道》等书之中得知,不是直接从佛经的研读而了解的。

  (三)灵媒与乩童

  佛教的《华严经》、《地藏经》等,虽也载有各种天神地只之名,而中国民间信仰的多神崇拜,却不是出于佛经的传播,乃是来自所谓仙佛借窍等灵媒的降神,以及一般人所得灵异的感应,最普遍的是出于鸾坛,用扶鸾的方式,由乩童或笔生的口宣及鸾书等所示的诸神。最初多半是流传于民间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及神话故事中的诸种神明,但佛教在中国普及之后,也有假托诸佛、菩萨、罗汉、祖师等的名字,出现于灵媒之口及鸾书之笔的。因为儒、释、道三教的神、仙、圣、贤、佛、祖、菩萨,也都可能轮番出现于任何一个灵媒之口及鸾坛的记录,此即把佛教也视为民间信仰的原因之一。因在民间信仰之中,已掺杂有佛祖及菩萨的崇拜了。

  民间信仰对诸佛菩萨崇拜的目的,不外乎求愿、祈福、消灾、免难、延寿、除病,乃至求财、求子、求婚姻的美满等,这是宗教信仰的基础动机。

  将佛菩萨当作诸神崇拜,也会达成所求的目的,因为一切善神都会护持三宝,并保佑信仰三宝之人;向佛菩萨求愿,即会受到诸天善神的感应,也会受到诸佛菩萨垂愍。由于佛教界普遍信仰观音菩萨及阿弥陀佛,使得中国的民间大众,对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也最感亲切和熟悉,故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之说。既然大众以佛菩萨作为求愿的对象,当然不能说他们不信佛教。

  (四)佛法僧三宝

  其实,佛教徒是以佛、法、僧的三宝为归信或归敬的对象,而不是崇拜流行于民间的诸神,故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最初度化在家信徒,即授三归。所谓三归,便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具体称为归依三宝。

  佛是大觉者,他是自觉、觉他而智慧与福德究竟圆满的人;法是由佛所说成佛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要成佛的道理;僧是学佛求法,并且助佛弘化、广度众生的出家人。初成佛道的释迦世尊,在尚未度出家弟子之前,便对两位在家弟子(商人提谓及婆梨迦)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未来比丘僧。」因此唯有三归具足,才能成为正信的佛教徒。

  如果仅止于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那是盲目的崇拜,便和民间的神鬼信仰类似。如果仅仅探究法义而不信佛,也不信僧,那就相当于一般的学者,看书做学问,与自己的信仰无关如果仅归依僧,即与民间流行的认义父义母、拜龙头大哥等相近。唯有三宝具足,才能学佛、修法和敬僧。

  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因为他们修学佛法,所以是具体地象徵著佛法。

  在释迦佛住世时代,僧已代佛弘法,当佛涅槃之后,更需要僧来传授佛法。

  僧是由出家人组成的团体,又叫做僧团,每一个出家人是僧中之人,称为僧人,在教化的场合,…

《佛教入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念佛生净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