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在在地从心当中去修,身为菩萨行者,要做到平等普度,心行平等。进了道场,就是与道场有缘,愿意亲近道场的人,也许是向往这里的道风,或者是来寻幽访胜,不论是来参访或是来发心,我们都可以借机接引他,让他种个善根;如果是来修行学佛的,可以再进一步的劝发菩提心。要本着慈悲心、平等心来普度众生,不可以貌取人。
--------------------------------------------------------------------------------
(十)950820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次日,也就是第二天。「祖潜至碓坊」,五祖悄悄地来到碓坊。碓坊是指舂米的磨坊。「见能腰石舂米」,看到惠能在腰上绑着石头来增加重量,辛勤地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五祖告诉惠能,求道之人的确应当如此为法忘躯。惠能为了求法,拚了命不顾自己的身体,实实在在是做到了这一点。
人最重视自己的身体,假使现在有一个人,请他到碓坊去舂米,发现自己踏都踏不动,那他绝对会藉此因缘退下来,为什么?为了保重自己的身体。认为踏这个碓很重,身体可能会累出病来!可是惠能不这么想,即使是踏不动,也要想办法克服,所以「为法忘躯」,绑石头在身上。这不是一般人想得出来的,只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来求法,来爱护常住、供养大众,才做得到。所以五祖大师肯定地说:「当如是乎!」真正应当像你这样啊!
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乃问曰:「米熟也未?」于是问:「米熟了没有?」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惠能回答:「米早已成熟,就是还没有人为我印证。」舂米,要把米谷表皮舂掉,在这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细微的米灰、碎糠,必须经过筛子,把所有的米灰、碎糠统统从筛孔刷下来,才能成为白米。此处是用舂米的过程来譬喻开悟之理。「米熟了没有?」五祖大师不是真正问这个米有没有熟,而是问惠能开悟了没有?见道了没有?心性在哪里?功夫保任好没有?六根还有没有妄想?心当中还有没有烦恼?如果这念心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还有烦恼、妄想,还有贪、瞋、痴,这个米就还没有熟!所以五祖大师是用米来譬喻心性。
「米熟了没有?」这句问话,没有开悟的人就不懂,还以为真正是在问米。譬如说,开悟的人来参访,问他:这位上座从什么地方来啊?开悟的人绝对不会讲:「我是从台中来。」「我是从外双溪来。」而没有开悟的人不知道从理上回应,必然从事上来回答:「我是从台北来。」「我是从某个道场来。」这种回答就表示没有开悟。所以问在答处、答在问处,这就是禅机。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米已经熟了,指这念心已契悟了无为法,契悟了心性,没有贪、瞋、痴了。可是熟也好、没有熟也好,只有自己知道。「犹欠筛在」,只欠还没有人来证明。听了这样的回答,五祖明白惠能已经悟了道,真正契悟了本心,而且保任程度也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惠能悟了什么呢?「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五祖知道惠能是初步的悟道,就再测试他一下,再激励他,希望惠能大彻大悟。所以进一步,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五祖大师用禅杖「击碓三下」。击,就是敲打。碓,就是舂米的碓窝。碓窝中间有一个洞,米就是倒到这个洞里面,然后用木棒或是石头去舂,这称为碓。五祖以杖击碓,打了三下就离开了。这是什么意思?假使不解祖师意,打三下也与自己没关系,而惠能完全知道其中大意。即会祖意,当下契会五祖意旨,也知道三下是什么意思。三下,是要惠能三鼓时分,即三更,到方丈室来。所以当夜惠能大师「三鼓入室」。
--------------------------------------------------------------------------------
(十一)950827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祖以袈裟遮围,惠能到了五祖的丈室,纸窗里点着油灯,五祖大师恐怕外面的人看见室内的动静,对惠能会有所猜忌,就用袈裟将窗户围起来,遮住灯光。为说《金刚经》,为惠能讲授《金刚经》,直到讲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义理,惠能就真正大彻大悟了。
惠能是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有些人诵《金刚经》,看到这句话时,却充满疑问:「我们这念心既是本具的,为什么《金刚经》上还要无住、还要生心?那生出来的就不是本具的了?」什么是「住」?有想有念就是住。佛法的道理,一是小乘,一是大乘,要能圆融会通。住,看是住到什么地方?假使安住在实相上,就是最实在的!如果是修四念处等观行,则不是安住在实相上,而是一种方便的法门。因为我们这念心若没有依靠在观行上,就容易打妄想,想东想西、患得患失,或者感觉无聊,乃至于造恶业。所以,第一步先要有所住。念佛、诵经、持咒……这些都是有所住。念佛,把心依靠在佛号上;诵经、持咒,把心依靠在经文、咒语上。有所住,是从方便到究竟的第一步。
这个地方讲「无所住」,并不是住在四念处上,而是已经超越了。一般众生都有我执和法执。一个人有我执,就会打妄想,佛为了使众生超越我执的烦恼,所以慈悲开立种种法,四念处就是其中的一种法门。借着法让心安住下来,与法相应之后,慢慢地,就能破除我执、我相,进一步可以了生死;但是,如果执着所修的法,有了法执,就无法见到本心。「无所住」,是连法都不执着。为什么不要执着法?法由心生,心生万法,心才是根本。大乘所讲的就是「无所住」。
心有所依靠、有所想,就是「住」,和我们身体的住是不一样的;「无住」,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我们这个世间,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你想到过去、想到现在、想到未来,就住在时间上。东、西、南、北,内、外、中间都不住,也不住在空间上。如果想到东方,那就住在方位的概念上了,但哪个是东?哪个是西?哪个是南?哪个是北?这都是相对待的、变化的,都不是正确的。所以这里告诉我们「无住」,东西南北不住,内外中间不住,善恶美丑也不住。不住大小方圆,不住动静闲忙。不住就是不要想念,而不是把我们的身体离开这个地方。离就是心要能离开,而不是身体离开!
我们的心不染着、不攀缘,就离开有所住。众生心都是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所以就有烦恼、有妄想;有烦恼、妄想,因此没办法离开生死。现在不住,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不想过去,过去的善业、恶业就超越了。不想未来的事情,心不住在未来。而现在也不住,不住现在的这个心,哪里是现在?悟了这念心,就是现在;没有悟,就是生灭。师父在这里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是现在吗?讲第一句能听到,马上再讲第二句,这时听到第一句的那念心又灭了,哪一个是现在?现在心也是在念念迁灭,念念不断地在生灭当中,众生的心就是处在生灭中。想到过去,是生;想到现在,过去又灭掉了。想到现在如何用功,想到未来要成道、要证果,未来要得个名、得个利……这样子想,就是想到未来的事情了,这一些都是念头。想到过去,是念头在活动;想到未来,念头还是在活动;想现在,现在这个心还是在攀缘。这就告诉我们,不但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不可住,十方世界也不可住——你想到东方,是念头在活动;想到西方,还是念头在活动。所以时间也不可住,空间也不可住。
「住」就是想念,就是攀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这念心不攀缘,是什么境界?是个定境。假使我们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也不想未来,不想东西南北,也不想美丑,可是这时候心却在无聊、昏沉当中,这是不是道?这还不是的。所以不但要不攀缘、不颠倒,不住空间、不住时间,当下这念心还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才是「生心」。心不是生出来的,而是本具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本具的!这个地方讲「生心」,是方便随顺众生而说。「生心」——清净心现前了!生,就是指「现前」,不是另外有一个「生灭」的「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佛心,这念心就是慧;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不想时间、不想空间,超越时空这个心就是定。这念心达到定慧不二,一下就契悟菩提心了。
菩提心,就是定慧不二的心。渐次修证,是先要修定,有了定,而后启发智慧。而契悟到「无住生心」的这念心,即戒、即定、即慧,戒当中有慧,慧当中有定,定慧不二,就是本具的清净心。所以,五祖大师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师马上相应,就契悟了本具的觉性。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实相。开悟的人时时刻刻都是「无住生心」,行住坐卧都「无住生心」,这就要靠功夫了。顺境、逆境都一样,穿衣、吃饭都是这个。所以祖师讲「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就是如此。因为挑柴运米,这个心都是无住心,无住心就是神通妙用。起心动念也是神通妙用,不起心动念还是神通妙用。
所以,惠能先前的开悟,和这个地方的开悟又不一样了。这里惠能言下大悟,是契悟了实相,实相是无住,不着空、不着有,不着两边。悟到这念心,就知道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所谓「万法」——有为法、无…
《六祖坛经行由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