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P2

  ..续本文上一页正觉。

  「不觉」即是众生没有开悟,时时刻刻在起贪、瞋、痴,造杀、盗、淫,凡事只为自己着想,这就是不觉,不觉就称之为众生。

  「正觉」即是听闻佛法之后,知道人生是苦,要赶快修行,断除贪、瞋、痴、慢、疑、邪见,转识成智,断见思惑;见思惑断尽,就是正觉。正觉的修证也有深浅不同的境界,如罗汉圣人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深浅不同的果位,每一果位所断的烦恼、所证的境界都不相同。罗汉及缘觉圣人的心经常都是清净的,觉性时时刻刻现前,不会再造杀盗淫,所以都是属于正觉的境界。

  菩萨的境界较罗汉更高一层;菩萨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广修六度万行,不仅自觉又能觉他。然因菩萨的功行、智慧、德行尚未完全圆满,所以仍不及佛的境界。待菩萨行圆满了,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惑全皆漏尽,能够普度众生、成就一切众生的善根,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就佛果,如释迦牟尼佛,这就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十)

  佛性中具足空性,本性本空,

  当中含有功德、智慧、神通妙用,

  与虚空的空、空洞不明的空是不相同的。

  假使不明了佛法中「空性」的道理,就容易产生误解。佛法讲「空」,不是虚空的空、空空洞洞的空,虚空虽然是空,但里面没有智慧;佛性中具足空性,本性本空,当中含有功德、智慧、神通妙用,与虚空的空、空洞不明的空是不相同的。

  「空」分为几种:一、「我空」,二、「法空」,三、「本性本空」。罗汉、缘觉之声闻圣人,就是破除我执,证悟我空的境界;菩萨即是破除法执,证悟法空的境界;佛是我空、法空都破除,这念心不住空、不住有,离开二边,常行中道,彻证本心本性,这种空就是本性本空、真空妙有的境界。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十一)

  若不了解空性的道理,

  就会执着色身、乃至万事万物为实有,而迷失本心;

  因为迷失本心,智慧、神通妙用即无法现前。

  「明心见性」即是悟到本具佛性,契悟当前这一念觉性;觉性中具足真空妙有,空有是一如的,就如心经所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不了解空性的道理,就会执着色身、乃至万事万物为实有,而迷失本心;因为迷失本心,智慧、神通妙用即无法现前。

  所以,修行学佛,第一、要破除执着。例如修我空观,证我空,然后证法空,到最后空也不执着,就能见到本性本空。「空观」即是破除执着的法门。第二、去除邪见、断除烦恼、增长福德智慧,进一步契悟本具觉性、佛性,契悟之后,还要继续修道,直至漏尽无明、圆满菩提圣道。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十二)

  修行学佛要以佛的知见为自己的知见,

  并且这念心要时时刻刻回光返照,

  方可契悟本具真心。

  修行学佛要以佛的知见为自己的知见,并且这念心要时时刻刻回光返照,方可契悟本具真心。契悟之后,还要随缘修行,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在禅宗即称之为「保养圣胎」。

  「保养圣胎」有四种过程:第一、「凡夫随顺觉性」,第二、「贤位菩萨随顺觉性」,第三、「地上菩萨随顺觉性」,第四、「如来随顺觉性」。觉性就是佛性。经过这四种层次直到烦恼漏尽、觉行圆满,才是究竟成佛。

  由凡夫到究道成佛,须经历一段精进的修行过程;有很多人看到禅宗祖师提及「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之后,不了解要经过这四种过程的修习,不知要时时刻刻回光返照,就产生贡高、我慢,认为心即是佛,所以就不礼佛、不打坐、不修善了,这样即是知见产生了偏执、错误,与佛道相去益远。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十三)

  信要有真信、正信,

  即是要真信因果,真信众生皆有佛性,

  从因上努力,断除烦恼、持戒、修定、修慧,

  使这念心清净无染,具足信心、定力、智慧,

  如此才是真信、正信。

  一般人接触佛法时,通常有二种毛病:第一种、有信心没有智慧;第二种、有智慧没有信心。

  例如有很多善男信女只知道很虔诚地拜佛,天天向佛菩萨祈求,经过一年、二年、三年,甚至十年,对佛法的道理却始终未去深入,只是在表面上信仰;假使自己的生活、家庭、运气并没有改变,就心生后悔,以为佛菩萨不保佑他,便退失了信心。这就仅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只是初信,有信没有智慧,这种信就不是真信、正信。

  信要有真信、正信,即是要真信因果,真信众生皆有佛性,从因上努力,断除烦恼、持戒、修定、修慧,使这念心清净无染,具足信心、定力、智慧,如此才是真信、正信。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十四)

  有智慧却没有信心的人,

  认为佛法的道理很奥妙,值得探究,

  但始终将佛法当成学术在研究,没有真正的信心。

  有智慧却没有信心的人,认为佛法的道理很奥妙,值得探究,但始终将佛法当成学术在研究,没有真正的信心。

  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儒家亦云: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当中还要知道修行的方法,不知道方法,就会走远路、甚至走错路。

  希望深入佛法堂奥,除了明白道理、知道方法外,还必须落实修行,契悟这念心;契悟之后,还要随顺觉性、保养圣胎,这念觉性时时刻刻都要存在,不攀缘、不颠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此方可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