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信三世因果的道理,
就能尊重中国五千年的文化,
尊重过去的祖先流血流汗遗留下来的种种财富;
有这种尊重心,就知道要报恩。
因为相信三世因果的道理,就能尊重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尊重过去的祖先流血流汗遗留下来的种种财富;有这种尊重心,就知道要报恩。
例如,台湾现在很安定,即是过去的努力。过去政府初到台湾,生活非常困苦,便提倡克难运动,上下一心,默默的耕耘,终于经济复苏、发展。经济发展后,年青人就不知道过去先贤,受多少辛苦!所以不知道珍惜、爱惜目前安乐的福报;有人不但不感激,反而还说过去不好,假使没有过去,怎会有现在的台湾?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过去纯美的道德及良好的制度。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知恩、感恩、报恩,社会一定愈来愈富乐、光明。
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十)
天堂、净土就在我们的心中,
心清净,就是净土;
心中时时刻刻都充满光明,就是天堂。
人生有三世因果。所以有的人修行,希望完全放在未来,为了要生净土、生天堂,现在才努力做善事;如果没有未来,现在就不会努力。佛法当中,除了生天堂、生净土之外,还要更进一步知道天堂、净土在哪里?
天堂、净土就在我们的心中,心清净,就是净土;心中时时刻刻都充满光明,就是天堂。白天修六波罗蜜,精进不断,晚上作梦,就梦到七宝宫殿,梦到佛菩萨摩顶受记,即一般人所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切法不离这一念心。白天对某件事物不断思惟,晚上就会作梦;如果作恶梦,第二天早晨,就会烦恼、忧愁不安;如果作好梦,第二天精神就很欢喜、愉快。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修行,第一步不要作恶梦,这就必须不起恶念。第二步,要作好梦,必须起善念、修善法。第三步,最高的境界--不作梦,以不生灭心为因,不生灭心为果,这念心不着两边,即能达到所谓「圣人无梦」的境界。
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十一)
所谓不执着,
就是心不生罣碍,
不将一切事物当作是真实的,
否则即会心生罣碍、烦恼,念念不忘,
因而造业。
智慧高的人,深明佛法是真理,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不生执着。所谓不执着,就是心不生罣碍,不将一切事物当作是真实的,否则即会心生罣碍、烦恼,念念不忘,因而造业。
要以不生不灭心为因,不执着过去、现在、未来,当下这念心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将来就成就无上菩提佛果;世间有世间的因果,出世间也有出世间的因果,诸法皆以这一念心为根本,人人皆可成佛。
佛经中有一则记载:有一位白净比丘尼(女众出家受具足戒者,称为比丘尼,男众称为比丘)。出生时,身上即裹覆一张白净的毯子。这即是白净比丘尼过去世中,至诚供养如来所感召的殊胜果报。
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十二)
白净比丘尼出生时,
即裹覆一张雪白、净洁的毯子。
出家之后,
那张雪白净洁的毯子就化成了袈裟。
没多久就证悟罗汉果的境界,
阿难就问释尊,
白净比丘尼为什么有这么殊胜的福德?
白净比丘尼出生时,即裹覆一张雪白、净洁的毯子。长大之后,身相端严,她的母亲便准备为她选择一位夫婿;但是白净比丘尼宿世有善根,不愿结婚,希望出家修行。母亲见其心愿坚定,便成全了她出家修行的请求。
白净比丘尼出家之后,那张雪白净洁的毯子就化成了袈裟。释迦牟尼佛指示白净比丘尼向大爱道比丘尼学习,没多久就证悟罗汉果的境界。此时,阿难就问释尊,白净比丘尼为什么有这么殊胜的福德?佛就告诉阿难,白净比丘尼有其前世的善因:在过去毗婆尸佛住世时,白净比丘尼的前生,名为谭依伽,她非常的贫穷,家徒四壁,甚至连衣服都没得穿,惟一的财产只有一张毯子。谭依伽夫妇平日靠乞食维生,因为仅有一张毯子,所以只能轮流披覆这张毯子裹覆身体外出乞食。
两夫妻就是过着这么贫苦的生活。
一天,有位比丘至谭依伽的住处化缘。此时的谭依伽非常贫穷,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供养;比丘就告诉谭依伽:今生的穷困,是因为过去世没有布施、供养,所以现在更要发大心,想办法布施,方可不再贫穷困苦。
谭依伽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决定无论如何一定要供养比丘,种无上福田。想来想去,身上只有一张赖以维生的毯子,但是这张毯子如果布施了,两夫妻就无法外出乞食,届时,连生命都很难维持。既使如此,她还是不愿放弃这么难得的机会。与丈夫商量后,两人便决定既使牺牲生命,也要修福报,才不至于生生世世皆无法解脱贫穷、烦恼。于是,就很虔诚恭敬地将毯子供养比丘。
比丘受供回去时,毗婆尸佛正在为皇帝、文武百官等王公贵族开示说法,比丘就将这张毯子转供养毗婆尸佛,佛很欢喜地接受了供养。
当时,与会听法的王公贵族,见到毗婆尸佛接受又脏又臭的毯子,都觉得很纳闷,心想:如此臭秽的毯子,一般人也不愿接受,尊贵的佛陀怎么会接受呢?
毗婆尸佛知道大众心里的疑问,便言:这张毯子的施主,以至诚恭敬心布施,是无上、清净的大布施,功德实不可思议!毗婆尸佛说明之后,大众议论纷纷,都希望看看是什么人,可以将生命、财产全都布施?
于是,毗婆尸佛就派弟子,请谭依伽夫妇前来道场;王公贵族们十分赞叹他们在如此穷困的环境中,竟可发这么大的心愿!便将身上的金银财宝,与谭依伽夫妇结缘,谭依伽夫妇当下即转贫为富。此诚如佛法所云:「舍一得万报」。
接着,毗婆尸佛向大众开示布施的道理,夫妇两人闻法而生大欢喜心,深感佛法之殊胜难得,便发心生生世世皆愿恭敬供养三宝。乘此布施供养功德,所以谭依伽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生而感获净洁白毯覆身的果报,并出家修行,得证罗汉果。
此即白净比丘尼布施获福的例证。可知佛法所云:种善因、得善果,因缘果报之理真实不虚。
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十三)
修布施行,若能具足此两种心愿:
至诚恭敬心、无相布施心,
即是无上殊胜之布施,
必定感获无上殊胜之善果。
布施,就是修善法,以至诚恭敬心布施,即是无上功德。佛法云:修布施行,若能具足两种心愿,功德即不可思议:
第一、至诚心布施。如谭依伽夫妇,以至诚恳切之心布施供养,虽然所布施之物微不足道,将来的果报却是殊胜无比。
第二、无相布施。所谓无相,即是「三轮体空」。布施之物、布施之人及受施者,称为三轮。了知三轮皆是缘起、性空,就是无相布施。
有些人错解无相布施之义,以为作功德、修福报之后,不留名作记,才是最殊胜的无相布施。这种想法,亦是一种执着,无相也会变成有相。所以古人云:「有心为善,其善不赏;无心为恶,其恶不罚」。有心、有相,即有执着。
是故,修布施行,若能具足此两种心愿:至诚恭敬心、无相布施心,即是无上殊胜之布施,必定感获无上殊胜之善果。
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十四)
因缘果报,是由起心动念所感召的。
不论是佛法或是世间法,
都离不开因缘果报的道理。
希望善报广大无边,
即须在日常生活上修一切善法。
古人云:「有心为善,其善不赏;无心为恶,其恶不罚」。因为有心、有相,即有执着。
「有心为善,其善不赏。」是指做善事时,并非真正以慈悲心为社会大众做事,而是有预谋,动机不纯正,希望从中获取利益,完全是为了自己。如此,虽然做了善事,也没有功德可言。
「无心为恶,其恶不罚。」虽然是做了一件坏事情,但是并不知道这是坏事,没有预谋,没有作恶的心念,这就不算过失,无须因此而受罚。
例如,「二十四孝」中,有一位孝子丁兰,丁兰对母亲很孝顺,母亲往生后,为了感念母亲生养之恩,便用木头刻了一尊母亲的雕像,日日供养。有一次离家做生意时,就交待妻子,每天要上香、供饭、供水,以表孝心。但是他的妻子非但不供养,不知孝敬,反而以针戳刺木像。说也奇怪,丁兰返家后,礼拜母亲木像时,却看到木像身上都是血。质问之下,才知道妻子每天以针戳刺母亲的雕像。
丁兰知道妻子每天以针戳刺母亲的木像后,认为妻子实在太忤逆不孝,就写了一纸休书,不愿再同她作夫妻。有时邻居会向丁兰借钱,丁兰都会先到母亲的木像前祷告,如果母像面露微笑,就借钱给他;母像不笑,就不借钱给他。有一天,一位邻居借贷不成,知道是木像的缘故,便怀恨在心,趁丁兰外出时,就用斧头将木像劈成两半。
由于丁兰始终将木像当作母亲生前般侍奉,发现木像被邻居劈毁,就好象是有杀母之仇一样,气愤之下,就将劈毁母亲木像的人杀死了。丁兰因为杀人,被判处了死罪;后来,皇帝知道了这件事,认为丁兰是位难得的孝子,便赐他无罪开释了。
丁兰的故事,即是「无心为恶,其恶不罚。」的例子。
因缘果报,是由起心动念所感召的。
行善布施,也必须要因缘和合才能成就。布施时,无心的功德最大;行善而不执着于善,完全是基于慈悲心、平等心、恭敬心去行善,没有任何心机,因此所产生的果报也最大。无心是入了平等法界,是在实相当中,实相是没有边际的;所以在实相当中行善,善报也是广大无边际的。
除此之外,至诚心也很重要;虽然达不到无心的境界,但是对于任何事,皆以至诚心去做,当仁不让;若以此至诚心行善,善报也是广大无边。不论是佛法或是世间法,都离不开因缘果报的道理。希望善报广大无边,即须在日常生活上修一切善法。
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十五)
历史即是一部因果史,
朝代的兴衰存亡,
皆有其前因后果。
无论是佛法,或是世间法,皆离不开因缘果报之理。
现在种善因,将来能够得善果。例如富贵之后,若失去了正确、朴实的…
《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