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信叁世因果的道理,
就能尊重中國五千年的文化,
尊重過去的祖先流血流汗遺留下來的種種財富;
有這種尊重心,就知道要報恩。
因爲相信叁世因果的道理,就能尊重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尊重過去的祖先流血流汗遺留下來的種種財富;有這種尊重心,就知道要報恩。
例如,臺灣現在很安定,即是過去的努力。過去政府初到臺灣,生活非常困苦,便提倡克難運動,上下一心,默默的耕耘,終于經濟複蘇、發展。經濟發展後,年青人就不知道過去先賢,受多少辛苦!所以不知道珍惜、愛惜目前安樂的福報;有人不但不感激,反而還說過去不好,假使沒有過去,怎會有現在的臺灣?每個人都應該尊重過去純美的道德及良好的製度。
如果每個人都能夠知恩、感恩、報恩,社會一定愈來愈富樂、光明。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系之介說(十)
天堂、淨土就在我們的心中,
心清淨,就是淨土;
心中時時刻刻都充滿光明,就是天堂。
人生有叁世因果。所以有的人修行,希望完全放在未來,爲了要生淨土、生天堂,現在才努力做善事;如果沒有未來,現在就不會努力。佛法當中,除了生天堂、生淨土之外,還要更進一步知道天堂、淨土在哪裏?
天堂、淨土就在我們的心中,心清淨,就是淨土;心中時時刻刻都充滿光明,就是天堂。白天修六波羅蜜,精進不斷,晚上作夢,就夢到七寶宮殿,夢到佛菩薩摩頂受記,即一般人所言:「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切法不離這一念心。白天對某件事物不斷思惟,晚上就會作夢;如果作惡夢,第二天早晨,就會煩惱、憂愁不安;如果作好夢,第二天精神就很歡喜、愉快。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修行,第一步不要作惡夢,這就必須不起惡念。第二步,要作好夢,必須起善念、修善法。第叁步,最高的境界--不作夢,以不生滅心爲因,不生滅心爲果,這念心不著兩邊,即能達到所謂「聖人無夢」的境界。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系之介說(十一)
所謂不執著,
就是心不生罣礙,
不將一切事物當作是真實的,
否則即會心生罣礙、煩惱,念念不忘,
因而造業。
智慧高的人,深明佛法是真理,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不生執著。所謂不執著,就是心不生罣礙,不將一切事物當作是真實的,否則即會心生罣礙、煩惱,念念不忘,因而造業。
要以不生不滅心爲因,不執著過去、現在、未來,當下這念心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將來就成就無上菩提佛果;世間有世間的因果,出世間也有出世間的因果,諸法皆以這一念心爲根本,人人皆可成佛。
佛經中有一則記載:有一位白淨比丘尼(女衆出家受具足戒者,稱爲比丘尼,男衆稱爲比丘)。出生時,身上即裹覆一張白淨的毯子。這即是白淨比丘尼過去世中,至誠供養如來所感召的殊勝果報。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系之介說(十二)
白淨比丘尼出生時,
即裹覆一張雪白、淨潔的毯子。
出家之後,
那張雪白淨潔的毯子就化成了袈裟。
沒多久就證悟羅漢果的境界,
阿難就問釋尊,
白淨比丘尼爲什麼有這麼殊勝的福德?
白淨比丘尼出生時,即裹覆一張雪白、淨潔的毯子。長大之後,身相端嚴,她的母親便准備爲她選擇一位夫婿;但是白淨比丘尼宿世有善根,不願結婚,希望出家修行。母親見其心願堅定,便成全了她出家修行的請求。
白淨比丘尼出家之後,那張雪白淨潔的毯子就化成了袈裟。釋迦牟尼佛指示白淨比丘尼向大愛道比丘尼學習,沒多久就證悟羅漢果的境界。此時,阿難就問釋尊,白淨比丘尼爲什麼有這麼殊勝的福德?佛就告訴阿難,白淨比丘尼有其前世的善因:在過去毗婆屍佛住世時,白淨比丘尼的前生,名爲譚依伽,她非常的貧窮,家徒四壁,甚至連衣服都沒得穿,惟一的財産只有一張毯子。譚依伽夫婦平日靠乞食維生,因爲僅有一張毯子,所以只能輪流披覆這張毯子裹覆身體外出乞食。
兩夫妻就是過著這麼貧苦的生活。
一天,有位比丘至譚依伽的住處化緣。此時的譚依伽非常貧窮,根本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供養;比丘就告訴譚依伽:今生的窮困,是因爲過去世沒有布施、供養,所以現在更要發大心,想辦法布施,方可不再貧窮困苦。
譚依伽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便決定無論如何一定要供養比丘,種無上福田。想來想去,身上只有一張賴以維生的毯子,但是這張毯子如果布施了,兩夫妻就無法外出乞食,屆時,連生命都很難維持。既使如此,她還是不願放棄這麼難得的機會。與丈夫商量後,兩人便決定既使犧牲生命,也要修福報,才不至于生生世世皆無法解脫貧窮、煩惱。于是,就很虔誠恭敬地將毯子供養比丘。
比丘受供回去時,毗婆屍佛正在爲皇帝、文武百官等王公貴族開示說法,比丘就將這張毯子轉供養毗婆屍佛,佛很歡喜地接受了供養。
當時,與會聽法的王公貴族,見到毗婆屍佛接受又髒又臭的毯子,都覺得很納悶,心想:如此臭穢的毯子,一般人也不願接受,尊貴的佛陀怎麼會接受呢?
毗婆屍佛知道大衆心裏的疑問,便言:這張毯子的施主,以至誠恭敬心布施,是無上、清淨的大布施,功德實不可思議!毗婆屍佛說明之後,大衆議論紛紛,都希望看看是什麼人,可以將生命、財産全都布施?
于是,毗婆屍佛就派弟子,請譚依伽夫婦前來道場;王公貴族們十分贊歎他們在如此窮困的環境中,竟可發這麼大的心願!便將身上的金銀財寶,與譚依伽夫婦結緣,譚依伽夫婦當下即轉貧爲富。此誠如佛法所雲:「舍一得萬報」。
接著,毗婆屍佛向大衆開示布施的道理,夫婦兩人聞法而生大歡喜心,深感佛法之殊勝難得,便發心生生世世皆願恭敬供養叁寶。乘此布施供養功德,所以譚依伽在釋迦牟尼佛住世時,生而感獲淨潔白毯覆身的果報,並出家修行,得證羅漢果。
此即白淨比丘尼布施獲福的例證。可知佛法所雲:種善因、得善果,因緣果報之理真實不虛。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系之介說(十叁)
修布施行,若能具足此兩種心願:
至誠恭敬心、無相布施心,
即是無上殊勝之布施,
必定感獲無上殊勝之善果。
布施,就是修善法,以至誠恭敬心布施,即是無上功德。佛法雲:修布施行,若能具足兩種心願,功德即不可思議:
第一、至誠心布施。如譚依伽夫婦,以至誠懇切之心布施供養,雖然所布施之物微不足道,將來的果報卻是殊勝無比。
第二、無相布施。所謂無相,即是「叁輪體空」。布施之物、布施之人及受施者,稱爲叁輪。了知叁輪皆是緣起、性空,就是無相布施。
有些人錯解無相布施之義,以爲作功德、修福報之後,不留名作記,才是最殊勝的無相布施。這種想法,亦是一種執著,無相也會變成有相。所以古人雲:「有心爲善,其善不賞;無心爲惡,其惡不罰」。有心、有相,即有執著。
是故,修布施行,若能具足此兩種心願:至誠恭敬心、無相布施心,即是無上殊勝之布施,必定感獲無上殊勝之善果。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系之介說(十四)
因緣果報,是由起心動念所感召的。
不論是佛法或是世間法,
都離不開因緣果報的道理。
希望善報廣大無邊,
即須在日常生活上修一切善法。
古人雲:「有心爲善,其善不賞;無心爲惡,其惡不罰」。因爲有心、有相,即有執著。
「有心爲善,其善不賞。」是指做善事時,並非真正以慈悲心爲社會大衆做事,而是有預謀,動機不純正,希望從中獲取利益,完全是爲了自己。如此,雖然做了善事,也沒有功德可言。
「無心爲惡,其惡不罰。」雖然是做了一件壞事情,但是並不知道這是壞事,沒有預謀,沒有作惡的心念,這就不算過失,無須因此而受罰。
例如,「二十四孝」中,有一位孝子丁蘭,丁蘭對母親很孝順,母親往生後,爲了感念母親生養之恩,便用木頭刻了一尊母親的雕像,日日供養。有一次離家做生意時,就交待妻子,每天要上香、供飯、供水,以表孝心。但是他的妻子非但不供養,不知孝敬,反而以針戳刺木像。說也奇怪,丁蘭返家後,禮拜母親木像時,卻看到木像身上都是血。質問之下,才知道妻子每天以針戳刺母親的雕像。
丁蘭知道妻子每天以針戳刺母親的木像後,認爲妻子實在太忤逆不孝,就寫了一紙休書,不願再同她作夫妻。有時鄰居會向丁蘭借錢,丁蘭都會先到母親的木像前禱告,如果母像面露微笑,就借錢給他;母像不笑,就不借錢給他。有一天,一位鄰居借貸不成,知道是木像的緣故,便懷恨在心,趁丁蘭外出時,就用斧頭將木像劈成兩半。
由于丁蘭始終將木像當作母親生前般侍奉,發現木像被鄰居劈毀,就好象是有殺母之仇一樣,氣憤之下,就將劈毀母親木像的人殺死了。丁蘭因爲殺人,被判處了死罪;後來,皇帝知道了這件事,認爲丁蘭是位難得的孝子,便賜他無罪開釋了。
丁蘭的故事,即是「無心爲惡,其惡不罰。」的例子。
因緣果報,是由起心動念所感召的。
行善布施,也必須要因緣和合才能成就。布施時,無心的功德最大;行善而不執著于善,完全是基于慈悲心、平等心、恭敬心去行善,沒有任何心機,因此所産生的果報也最大。無心是入了平等法界,是在實相當中,實相是沒有邊際的;所以在實相當中行善,善報也是廣大無邊際的。
除此之外,至誠心也很重要;雖然達不到無心的境界,但是對于任何事,皆以至誠心去做,當仁不讓;若以此至誠心行善,善報也是廣大無邊。不論是佛法或是世間法,都離不開因緣果報的道理。希望善報廣大無邊,即須在日常生活上修一切善法。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系之介說(十五)
曆史即是一部因果史,
朝代的興衰存亡,
皆有其前因後果。
無論是佛法,或是世間法,皆離不開因緣果報之理。
現在種善因,將來能夠得善果。例如富貴之後,若失去了正確、樸實的…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系之介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