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命的源泉──中道思想的介说▪P14

  ..续本文上一页为丑陋。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富长者,因为害怕名誉受损,而把他送入深山。到了深山,飞禽走兽也都不喜欢接近他,丑鬼为此感到十分痛苦。佛陀为了度化他,于是率领一群比丘来到深山。丑鬼见到佛陀与比丘们相好庄严,一时自惭形秽而远远地避开了。此时,佛就变成一个比他还要丑陋的比丘与他相遇。丑鬼一看:居然有人比自己更丑陋!不免心中感到安慰,于是毫不自卑地与这位丑比丘为友。有一天,丑比丘在林中打坐,入定之时,竟然越来越漂亮。丑鬼觉得很奇怪,丑比丘于是告诉他:「我每次入定时,就观想佛陀及那一群比丘的相好圆满,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使我的相貌变得好看起来。」丑鬼听了便效法他,静坐观想佛陀的相好及比丘的威仪,结果,相貌真的变得越来越庄严!当他终于发现:原来这位丑比丘是佛陀所变现的,于是随佛出家修行,不久证得道果。

  

  所谓「物以类聚」,众生总是有同样的业缘才会聚在一起,「同事摄」就是利用这种原理与众生建立关系。如丑鬼因为对自己的容貌感到自卑,见到佛陀及大众僧就远远的避开,若不化作比他还丑的人,则无法与他建立友谊,且更难以度化他了。

  

  弘扬佛法必须要有方便,「四摄法」即是为了众生各种不同的需求而施设方便法门。菩萨没有方便无法度化众生;若不度众生,则无法圆满菩提佛果。菩萨观众生苦而发大悲心,因大悲心而发菩提心,平等视一切众生,乃至运用善巧方便,行四摄法摄受一切众生。因此,大悲心即如同水一般,能滋养菩提苗,终有一天,它会开出灿烂的菩提之花,成就诸佛圆满的智慧之果。

  

  

  

  

  普贤十大行愿(四十五)

  十者普皆回向1──普皆回向的意义

  于自由时报90.06.28(四)刊载

  

  「普皆回向」是普贤十大愿中最后一大行愿,也是前九个行愿的总结,统摄其所修之功德。「回」是回转,「向」是归向,为了去除自心的悭贪,达到无私无我的境界,也为了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发心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普遍施予一切众生,就是「普皆回向」的意义。

  

  一般人做了功德容易执为己有,以为一旦将功德布施出去,自己就失去功德。其实,因果不昧,修了善行必然会有善的功德果报。所以,一旦发心将所积聚的福德善根回向某一特定对象,或以大慈悲心、无尽的愿行,平等布施一切众生,不仅自己所修的功德不失,且依所回向的对象愈广,则能令自己的功德更加增胜。

  

  如《地藏经》中,佛陀告诉地藏菩萨:未来若有人修补塔寺、塑佛形像,或装理经典,即使是纤毫之善,「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但如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若有回向自己所修功德,或劝他人布施供养者,「更能回向,不问多少,毕竟成佛,何况释梵转轮之报。」

  

  回向既有如此大的利益,应如何行之?一般佛法共修的行门中,如听经闻法、礼佛拜忏、诵经、朝山、禅坐等,于法会圆满时,都一定会至诚唱诵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道。」或「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随着这些回向文,以自己所修功德回向他人,并发愿与众生共成佛道。日常生活中,所有一切善行亦可回向父母师长身体健康、业障蠲除,兄弟姐妹事业顺利、一切无碍,子女晚辈平安如意,法界冤亲永离恶道,乃至回向成就无上菩提等等,即是「回向行」。普皆回向之行愿不仅是为了自我求解脱,更希望一切众生皆得解脱,如此心量广大无私,即能达到平等与慈悲的境界。

  

  

  

  

  

  普贤十大行愿(四十六)

  十者普皆回向2──回向的方法

  于自由时报90.06.30(六)刊载

  

  

  功德是自己修的,为什幺能够因为回向,而令他人得到功德,且自己亦不失功德?其实众生的法界是相感召的,就如同山谷间的回音,因为回荡共鸣而得以远闻。又如同点火把,可以将火焰一传十,十传百,自己的光明却无任何减损。回向也是如此的,就好似火光一般,能够光光相照,功德再增功德。

  

  明了了普皆回向的殊胜之后,接着便须从因地之万行努力实践,以契入如来的果德。就好象世人在赚了钱之后,总不忘回馈社会,利益更多的人群,将有限的个人福报转为无限的功德法财。在佛法中,回向的方法,大致上可分为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三种。

  

  「回自向他」即是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亦即从最初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乃至恒顺众生等功德全部回向大众。大势至菩萨于过去修菩萨行时,曾听佛说:唯有修行办道方能回报父母恩。于是菩萨虔诚地将父母的遗骨以瓶子盛装起来,顶在头上,然后时时将修行的功德回向父母。由于菩萨的精进,终于成就道果。一日,瓶子里的遗骨竟然化为一片光明!这就是因为功德回向而令受者获益的不可思议感应。

  

  其次,「回事向理」即是将所修的各种事相上功德,如庄严道场、认供佛像、打斋供僧等,回向不生不灭的真如法界理体。也就是无论修了多少功德,这一念心始终不增不减,无得无失,所有功德尽销归清净本然之心性。「回因向果」即是在因上努力修一切功德,于此功德不取不舍,并以因地的回向行酬报菩提佛果,令自身及众生皆得共成佛道。

  

  人的一生不过数十寒暑,有的人一生中只为自己的前途奋斗,从不为周遭亲友着想;有的人欢喜为他人服务,却执着世间的福报善法,到最后均只是黄土一抔。因此,若能将自私自利的心转为慈悲平等无执的心,将所作的一切善法,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即能超越生命的局限,使真生命无穷无尽。

  

  

  

  

  普贤十大行愿(四十七)

  总结

  于自由时报90.07.03(二)刊载

  

  普贤十大愿乃是行持菩萨道的标竿,

  中台山更将其奉为每日清晨的定课,

  因为诵持、礼拜此十大行愿有殊胜之功德,

  能内调心性,外利众生。

  

  

  

  普贤十大愿乃是行持菩萨道的标竿,中台山更将其奉为每日清晨的定课,因为诵持、礼拜此十大行愿有殊胜之功德,能内调心性,外利众生。

  

  第一礼敬诸佛,能降伏慢心,长养虔诚恭敬心;第二称赞如来,能增长自他对三宝的欢喜心;第三广修供养,能对治悭贪不舍的心,现在利益他人,将来自己得福;第四忏悔业障则是消除往昔所造诸恶业;第五随喜功德,能对治嫉妒、不喜他荣的习气,转而肯定他人行善的功德;第六请转*轮及第七请佛住世,是劝请佛、法、僧常住世间,指导众生离苦得乐之道;第八常随佛学与第九恒顺众生,说明佛弟子应修学大乘佛法,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第十普皆回向则是将如上所修功德以无私无我的心,回向法界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真如石琦禅师云:「把手牵君行不得,为人自肯乃方亲。」此十大行愿一一皆是易行之法,只要发心,任何人都能做得到,随时、随处皆可修福修慧。做到一分,在心地上即有一分的实证,获得一分的福慧;做到十分就有十分的实证,获得十分的福慧;一直到「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地去做,即是普贤菩萨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这一切均不离当下这一念真诚的发心、对佛法的信心,以及平等、无私的慈悲心,和清净的菩提心。依着这些心念努力实践,定能消除自己的业障,增长福慧,而且将来必能圆满清净庄严的佛果菩提,以无量的福慧供养无量的众生,令众生皆得自证真实圆满的心性,获得究竟清净的解脱。

  

  

  

  

《生命的源泉──中道思想的介说》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十牛图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