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命的源泉──中道思想的介说▪P13

  ..续本文上一页坐,对大众僧说:「各位,请你们说说看,我对大众有没有什幺过咎?身口意中有没有什幺过患?」如此问了三次。如来虽已证得圣果,仍旧示同凡人之法,在自恣日时,任众僧举过,以此垂范后世。

  

  亦有一次佛陀亲自巡视僧众寮,见一位身染重病的比丘孤伶伶地躺在床上,于是问他:「为什幺你生病了,却无人照顾呢?」病比丘回答:「我生性疏懒,没有耐心照顾病人,现在自己生病了,便无人瞻视。」佛陀慈悲地告诉他:「没关系,我来照顾你。」于是佛陀细心地为他清理秽物、沐浴净身、晾洗衣物,然后再把他扶回已经换了新草的床上,盖上一件干净的衣,并喂他进食……。佛陀乃世出世间所最尊者,却仍不舍劳务,事事以身作则。从佛为病比丘所做的种种,我们看到了佛的广大悲心,这一切均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遗教经》中,佛陀曾训勉弟子:「世间的俗人尚且以骄慢为人格的过患,何况是出家行道之人,为了追求解脱之道,而放下了一切名利,行乞自活呢!大众应当速疾灭却骄慢之心。」修行人无论身居何等名位,或是学得深奥的法门,都只是为了度众生而已,若是起了有所得的心,心生骄慢,即落入生死轮回。因此,为佛弟子应学习佛陀的平实,于平实中,以大悲心广植福慧,得无所得,自能与菩提心相应。

  

  

  

  

  

  普贤十大行愿(四十)

  八者常随佛学4──恒常与精进

  于自由时报90.06.14(四)刊载

  

  

  常随佛学的「常」,意谓恒常与精进,其中亦有超越的涵义:在时间上,超越了我们可以想象的一年、二年,或十年、二十年,是尽未来际,生生世世地常随佛学;在精神及体力上,也意味着超越一般人身心的极限,努力不懈地修行。

  

  诸佛无量的福德与智慧,皆由不惜身命地累劫精进勤修所得。以佛陀的相好为例,每一相皆须具足百福圆满,而如何才算是成就「一福」?经中说明:好比大千世界中,一切众生皆眼盲,若能为其治疗,使所有盲者痊愈,可称为一福。佛陀即是以一百个小劫的时间,修成三千二百福,圆满三十二相摄受众生。佛陀精进匪懈的求道精神,由此可略窥一二。

  

  佛教史上,祖师大德们亦莫不是以身命为代价以求道果,续佛慧命。如慧能大师参五祖弘忍大师时,即誓愿「唯求作佛」,并发心至碓坊舂米,以此苦行炼心、保任。由于慧能大师的身材瘦小,他便在腰间挂上两颗大石以增加体重,裨便将悬着石杵的碓踏起,但也因此伤及腰、脚。五祖至碓坊探问时,慧能大师回答:「不见有身,谁言之痛。」于是得五祖赞许:「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由于慧能大师的上根利智,加上为法忘躯的修行精神,五祖因此传其衣、法,成为禅宗六祖。 《大智度论》云:「菩萨从初发心,作誓愿:当令一切众生得欢乐,常为一切,不自惜身命,若惜身者,于诸善法不能成办。」修行人若缺乏难行能行的恒常精进力,则无法超越无始劫的业障和习气,如此又怎幺能够成办一切善法,转众生业力呢?是故行菩萨道应以佛陀历劫勤修证道的历程为准绳,发大愿行,不舍昼夜地勇猛精进,即能超越无明、业力的束缚,为众生作大福田,利乐一切众生。

  

  

  

  

  普贤十大行愿(四十一)

  九者恒顺众生1──众生欢喜 诸佛欢喜

  于自由时报90.06.16(六)刊载

  

  恒顺众生,意即:恒常随顺一切众生。其中,「恒顺」亦有随缘摄受的意思,所以也可解释为:随缘摄受一切众生。众生种种善恶之行,皆不离迷心,既然如此,为何要恒顺众生?因为「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菩萨欲普度众生,必须与众生结善缘,若不随顺众生,则无法化导众生。因此,为了达到化导众生的目的,必须先以种种方便随缘摄受,然后深入众生的根性,以种种法门教化,使令转迷成悟。

  

  往昔,有一国人民性情粗暴,广造诸恶。目犍连尊者听闻此事便向佛提出度化他们的意愿。他来到这个地方,教导人民:造恶者,将自食恶报。结果全国人民不但不顺从他的教诲,反而辱骂他。后来,摩诃迦叶等五百大阿罗汉皆一一前往,也是倍受折辱,无功而返。佛陀于是遣派文殊师利菩萨前往度化。文殊菩萨并不立即为他们说法,反而随顺他们的习性,做种种利益他们的事业。结果全国人民不但不辱骂轻毁他,反而在国王面前赞叹他是前所未见的贤人、智者,并以上好的宝物供养文殊菩萨,希望菩萨为他们说法。文殊菩萨却告诉他们:我的师父是已经证悟的佛陀,你们供养他,将会获得无上的福慧。佛陀为他们说法时,大地振动,一切人民皆发广大道心,获得不退的果位。

  

  菩萨欲度众生,须先以善巧方便随顺众生的欲乐,如同世间为人父母者希望小孩用功读书,先以种种奖品和言语作为鼓励,目的是使小孩愿意学习。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文殊菩萨并不单刀直入地为性情粗暴的人民说法,而是先做种种利益他们的事,结果,不用等他说法,这些人民主动来向他请法。由此可知,恒顺众生实乃菩萨度化众生不可或缺的法门。

  

  《普贤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佛弟子尊重承事诸佛,应以佛之大悲心为己心,以佛度众生之志为己志。古德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度化众生,必须入于众生之中,恒顺众生,使众生心生欢喜,愿意依于佛法修行入道,则能度化一切众生。此即称合于诸佛之悲心与本愿,令一切诸佛欢喜。

  

  

  

  

  

  普贤十大行愿(四十二)

  九者恒顺众生2──四摄法(上)

  于自由时报90.06.19(二)刊载

  

  

  「恒顺众生」既有随缘摄受众生的意思,那幺,应如何摄受众生呢?经论中提出四种方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合称为「四摄法」。

  

  「布施摄」就是用布施的方法摄受众生。无论供给财物,或是奉献自己的身命利益大众,或为众生宣说佛法,或是帮助众生远离种种怖畏,皆是以布施摄令众生起欢喜心的方法。不但佛教提倡布施,儒家也谈布施,如《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曾经告诉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广行布施、救济众生,这种人不但可称为仁者,简直就是圣人了。」英国哲人法兰西斯培根也说:「财富就像肥料,如果不予以布施,便失去了它的好处。」足见布施实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善行。

  

  「爱语摄」就是远离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口过,而以柔软语、赞叹语、善言慰喻来鼓励众生。后汉庞统,每次称赞别人的优点时,往往言过其实,有人好奇地请问他,他回答:「现在善人少,恶人多。当有人要行善、增长道业时,如果不赞叹肯定他,只怕行善的人愈来愈少。我努力赞美劝善,十人之中,至少有五人能因此获得勉励而继续他们的善行,这样不是很好吗?」

  

  众生都喜爱听好听的话,亲近对他有益的人;而布施、爱语皆是顺乎人心,导人向善,使人身心喜悦的行为。一般人常行布施、爱语,能改善人际关系;人人行之,则能促使社会详和,消弭社会上暴戾之气。因此,布施、爱语实是最普遍,也是最易行的善法。菩萨随顺众生所好而行布施、爱语,不但能利益社会,且众生于受益的同时,也对佛法产生好感,欢喜与佛法亲近,乃至信受奉行,即可达到度化众生的目的。

  

  

  

  

  

  普贤十大行愿(四十三)

  九者恒顺众生3──四摄法(中)

  于自由时报90.06.21(四)刊载

  

  「利行摄」就是行善利益众生,使众生因此生亲爱之心,而愿意接受佛法的教化。

  

  《大智度论》中记载:有一老比丘视力不佳,缝衣服时,不小心针线脱落,找了很久都无法寻获,心中非常苦恼,于是呼喊请求帮助,佛陀知道了,立即现身前来帮助他。老比丘认出佛陀的声音,欢欣无比地说:「佛陀,您已经圆满成就无量的功德,为何不嫌这点小事,还来帮助我呢?」佛陀回答:「我就是因为心无疲厌,持续帮助众生而成佛,现在虽已成佛,利益众生的心仍然永不衰减。」老比丘感动万分,恳请佛陀为他说法,因而启发慧眼,同时也恢复了视力。佛陀为了度化老比丘,可以现身为他捡一根针,圣者平等视一切众生如子,为了利益众生而不舍小善之利行,于此表露无遗。

  

  以身口意之行利益众生,乃是修行学佛者首先要学习的事。如居士到道场发心,或出坡作务,如擦佛像、打扫等等,或在行堂为大众端菜饭,或禅七时担任护七的工作,或关怀临终的人,为他们助念……,这些都是「利行」,都是发自内心真诚的奉献。藉由这种奉献的精神与身体力行,一方面消弭内心悭贪、自私的习气;另一方面,也可修得福报;同时,藉由这些利行与大众结缘,将来当我们需要他人帮忙时,也一样会获得援助。出家法师们更是奉献自己的一生,不分昼夜、不计报酬地为大众服务。如知客法师和霭可亲的为来寺参访者介绍环境,大寮法师为大众准备可口的斋饭,乃至住持法师说法不断……。法师在无有疲厌的利他之行中,逐渐放下了自我的执着,长养慈悲心;同时,由于此等无私奉献的精神,居士因而对法师生起敬爱之心,也欢喜到道场来听经闻法,修福修慧。

  

  由此可知,藉由「利行摄」的实践,菩萨与众生皆能同沾法益、增益福慧,即能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普贤十大行愿(四十四)

  九者恒顺众生4──四摄法(下)

  于自由时报90.06.23(六)刊载

  

  

  「同事摄」即是和光同尘,随同众生心之所好,作众生的善友,并以身示教予以感化、熏习。

  

  佛世时,有一个人名叫丑鬼,长得极…

《生命的源泉──中道思想的介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十牛图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