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坐,對大衆僧說:「各位,請你們說說看,我對大衆有沒有什幺過咎?身口意中有沒有什幺過患?」如此問了叁次。如來雖已證得聖果,仍舊示同凡人之法,在自恣日時,任衆僧舉過,以此垂範後世。
亦有一次佛陀親自巡視僧衆寮,見一位身染重病的比丘孤伶伶地躺在床上,于是問他:「爲什幺你生病了,卻無人照顧呢?」病比丘回答:「我生性疏懶,沒有耐心照顧病人,現在自己生病了,便無人瞻視。」佛陀慈悲地告訴他:「沒關系,我來照顧你。」于是佛陀細心地爲他清理穢物、沐浴淨身、晾洗衣物,然後再把他扶回已經換了新草的床上,蓋上一件幹淨的衣,並喂他進食……。佛陀乃世出世間所最尊者,卻仍不舍勞務,事事以身作則。從佛爲病比丘所做的種種,我們看到了佛的廣大悲心,這一切均是我們應當學習的。
《遺教經》中,佛陀曾訓勉弟子:「世間的俗人尚且以驕慢爲人格的過患,何況是出家行道之人,爲了追求解脫之道,而放下了一切名利,行乞自活呢!大衆應當速疾滅卻驕慢之心。」修行人無論身居何等名位,或是學得深奧的法門,都只是爲了度衆生而已,若是起了有所得的心,心生驕慢,即落入生死輪回。因此,爲佛弟子應學習佛陀的平實,于平實中,以大悲心廣植福慧,得無所得,自能與菩提心相應。
普賢十大行願(四十)
八者常隨佛學4──恒常與精進
于自由時報90.06.14(四)刊載
常隨佛學的「常」,意謂恒常與精進,其中亦有超越的涵義:在時間上,超越了我們可以想象的一年、二年,或十年、二十年,是盡未來際,生生世世地常隨佛學;在精神及體力上,也意味著超越一般人身心的極限,努力不懈地修行。
諸佛無量的福德與智慧,皆由不惜身命地累劫精進勤修所得。以佛陀的相好爲例,每一相皆須具足百福圓滿,而如何才算是成就「一福」?經中說明:好比大千世界中,一切衆生皆眼盲,若能爲其治療,使所有盲者痊愈,可稱爲一福。佛陀即是以一百個小劫的時間,修成叁千二百福,圓滿叁十二相攝受衆生。佛陀精進匪懈的求道精神,由此可略窺一二。
佛教史上,祖師大德們亦莫不是以身命爲代價以求道果,續佛慧命。如慧能大師參五祖弘忍大師時,即誓願「唯求作佛」,並發心至碓坊舂米,以此苦行煉心、保任。由于慧能大師的身材瘦小,他便在腰間挂上兩顆大石以增加體重,裨便將懸著石杵的碓踏起,但也因此傷及腰、腳。五祖至碓坊探問時,慧能大師回答:「不見有身,誰言之痛。」于是得五祖贊許:「求道之人,爲法忘軀,當如是乎!」由于慧能大師的上根利智,加上爲法忘軀的修行精神,五祖因此傳其衣、法,成爲禅宗六祖。 《大智度論》雲:「菩薩從初發心,作誓願:當令一切衆生得歡樂,常爲一切,不自惜身命,若惜身者,于諸善法不能成辦。」修行人若缺乏難行能行的恒常精進力,則無法超越無始劫的業障和習氣,如此又怎幺能夠成辦一切善法,轉衆生業力呢?是故行菩薩道應以佛陀曆劫勤修證道的曆程爲准繩,發大願行,不舍晝夜地勇猛精進,即能超越無明、業力的束縛,爲衆生作大福田,利樂一切衆生。
普賢十大行願(四十一)
九者恒順衆生1──衆生歡喜 諸佛歡喜
于自由時報90.06.16(六)刊載
恒順衆生,意即:恒常隨順一切衆生。其中,「恒順」亦有隨緣攝受的意思,所以也可解釋爲:隨緣攝受一切衆生。衆生種種善惡之行,皆不離迷心,既然如此,爲何要恒順衆生?因爲「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菩薩欲普度衆生,必須與衆生結善緣,若不隨順衆生,則無法化導衆生。因此,爲了達到化導衆生的目的,必須先以種種方便隨緣攝受,然後深入衆生的根性,以種種法門教化,使令轉迷成悟。
往昔,有一國人民性情粗暴,廣造諸惡。目犍連尊者聽聞此事便向佛提出度化他們的意願。他來到這個地方,教導人民:造惡者,將自食惡報。結果全國人民不但不順從他的教誨,反而辱罵他。後來,摩诃迦葉等五百大阿羅漢皆一一前往,也是倍受折辱,無功而返。佛陀于是遣派文殊師利菩薩前往度化。文殊菩薩並不立即爲他們說法,反而隨順他們的習性,做種種利益他們的事業。結果全國人民不但不辱罵輕毀他,反而在國王面前贊歎他是前所未見的賢人、智者,並以上好的寶物供養文殊菩薩,希望菩薩爲他們說法。文殊菩薩卻告訴他們:我的師父是已經證悟的佛陀,你們供養他,將會獲得無上的福慧。佛陀爲他們說法時,大地振動,一切人民皆發廣大道心,獲得不退的果位。
菩薩欲度衆生,須先以善巧方便隨順衆生的欲樂,如同世間爲人父母者希望小孩用功讀書,先以種種獎品和言語作爲鼓勵,目的是使小孩願意學習。所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文殊菩薩並不單刀直入地爲性情粗暴的人民說法,而是先做種種利益他們的事,結果,不用等他說法,這些人民主動來向他請法。由此可知,恒順衆生實乃菩薩度化衆生不可或缺的法門。
《普賢行願品》雲:「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佛弟子尊重承事諸佛,應以佛之大悲心爲己心,以佛度衆生之志爲己志。古德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度化衆生,必須入于衆生之中,恒順衆生,使衆生心生歡喜,願意依于佛法修行入道,則能度化一切衆生。此即稱合于諸佛之悲心與本願,令一切諸佛歡喜。
普賢十大行願(四十二)
九者恒順衆生2──四攝法(上)
于自由時報90.06.19(二)刊載
「恒順衆生」既有隨緣攝受衆生的意思,那幺,應如何攝受衆生呢?經論中提出四種方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合稱爲「四攝法」。
「布施攝」就是用布施的方法攝受衆生。無論供給財物,或是奉獻自己的身命利益大衆,或爲衆生宣說佛法,或是幫助衆生遠離種種怖畏,皆是以布施攝令衆生起歡喜心的方法。不但佛教提倡布施,儒家也談布施,如《論語.雍也篇》中,孔子曾經告訴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夠廣行布施、救濟衆生,這種人不但可稱爲仁者,簡直就是聖人了。」英國哲人法蘭西斯培根也說:「財富就像肥料,如果不予以布施,便失去了它的好處。」足見布施實是放諸四海皆准的善行。
「愛語攝」就是遠離兩舌、惡口、妄言、绮語等口過,而以柔軟語、贊歎語、善言慰喻來鼓勵衆生。後漢龐統,每次稱贊別人的優點時,往往言過其實,有人好奇地請問他,他回答:「現在善人少,惡人多。當有人要行善、增長道業時,如果不贊歎肯定他,只怕行善的人愈來愈少。我努力贊美勸善,十人之中,至少有五人能因此獲得勉勵而繼續他們的善行,這樣不是很好嗎?」
衆生都喜愛聽好聽的話,親近對他有益的人;而布施、愛語皆是順乎人心,導人向善,使人身心喜悅的行爲。一般人常行布施、愛語,能改善人際關系;人人行之,則能促使社會詳和,消弭社會上暴戾之氣。因此,布施、愛語實是最普遍,也是最易行的善法。菩薩隨順衆生所好而行布施、愛語,不但能利益社會,且衆生于受益的同時,也對佛法産生好感,歡喜與佛法親近,乃至信受奉行,即可達到度化衆生的目的。
普賢十大行願(四十叁)
九者恒順衆生3──四攝法(中)
于自由時報90.06.21(四)刊載
「利行攝」就是行善利益衆生,使衆生因此生親愛之心,而願意接受佛法的教化。
《大智度論》中記載:有一老比丘視力不佳,縫衣服時,不小心針線脫落,找了很久都無法尋獲,心中非常苦惱,于是呼喊請求幫助,佛陀知道了,立即現身前來幫助他。老比丘認出佛陀的聲音,歡欣無比地說:「佛陀,您已經圓滿成就無量的功德,爲何不嫌這點小事,還來幫助我呢?」佛陀回答:「我就是因爲心無疲厭,持續幫助衆生而成佛,現在雖已成佛,利益衆生的心仍然永不衰減。」老比丘感動萬分,懇請佛陀爲他說法,因而啓發慧眼,同時也恢複了視力。佛陀爲了度化老比丘,可以現身爲他撿一根針,聖者平等視一切衆生如子,爲了利益衆生而不舍小善之利行,于此表露無遺。
以身口意之行利益衆生,乃是修行學佛者首先要學習的事。如居士到道場發心,或出坡作務,如擦佛像、打掃等等,或在行堂爲大衆端菜飯,或禅七時擔任護七的工作,或關懷臨終的人,爲他們助念……,這些都是「利行」,都是發自內心真誠的奉獻。藉由這種奉獻的精神與身體力行,一方面消弭內心悭貪、自私的習氣;另一方面,也可修得福報;同時,藉由這些利行與大衆結緣,將來當我們需要他人幫忙時,也一樣會獲得援助。出家法師們更是奉獻自己的一生,不分晝夜、不計報酬地爲大衆服務。如知客法師和霭可親的爲來寺參訪者介紹環境,大寮法師爲大衆准備可口的齋飯,乃至住持法師說法不斷……。法師在無有疲厭的利他之行中,逐漸放下了自我的執著,長養慈悲心;同時,由于此等無私奉獻的精神,居士因而對法師生起敬愛之心,也歡喜到道場來聽經聞法,修福修慧。
由此可知,藉由「利行攝」的實踐,菩薩與衆生皆能同沾法益、增益福慧,即能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普賢十大行願(四十四)
九者恒順衆生4──四攝法(下)
于自由時報90.06.23(六)刊載
「同事攝」即是和光同塵,隨同衆生心之所好,作衆生的善友,並以身示教予以感化、熏習。
佛世時,有一個人名叫醜鬼,長得極…
《生命的源泉──中道思想的介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