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能成就佛道。
普贤十大行愿(三十八)
八者常随佛学2──修行须慎择师
于自由时报90.06.09(六)刊载
佛陀已入灭,我们没有因缘常伴佛侧,随佛而学。因此即应向秉持正法的大善知识学习,请其给予正确的指导,否则,自己盲修瞎练,容易走远路;甚或错遇邪师,更会使我们走错路。
经典记载,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与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于未遇佛前,曾随外道讪阇耶学道,但始终在人生的真理上无法获得究竟的解答。于是二人互相约定,若遇明师,一定要告知对方。一日,舍利弗在路上遇到了威仪庠序的马胜比丘,深深地被他的威仪所摄受,于是上前请教:「这位行者,见您如此庄严宁静,想必您的师父一定是得道的高人。请问您的师父是谁?他说的是什幺法?」马胜比丘回答:「我的师父所讲的法如大地尘土那样多,虽然我无法完全记得,但是他常教导我们:一切诸法乃是因缘和合所生,亦随因缘分离而灭,其中并无永恒不变的主宰,亦无所谓的『我』及『我所』的存在。」舍利弗听闻之后,顿时启开了慧眼,长久以来对于真理的迷惑,终于得到了解答。他如获至宝地把这个法告诉了目犍连,二人都认为他们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老师,于是一同皈投于佛陀门下。在佛陀的善巧开导之下,目犍连七天就证得阿罗汉果,而舍利弗也在半个月之内成道。
《六祖坛经》云:「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大善知识秉承诸佛的正法眼藏,能鉴机施教,或于三言两语之中,直指心性;或于日常行住坐卧中,透露消息。弟子亲承教法,依教奉行,自然而然能启发善根,开启智慧。如舍利弗于未遇佛之前,无论如何努力精进,始终不能得道;然而当他遇到佛陀之时,亲承佛教即能证果悟道。由此可知,修行欲有所成就,必须慎择明师,唯有依靠大善知识的指导,才能帮助我们增益道行,直契道法。
普贤十大行愿(三十九)
八者常随佛学3──平实中见大悲心
于自由时报90.06.12(二)刊载
经典中有许多佛陀于平实中显现大悲的事迹,可为后世随学的轨范。例如《增一阿含经》记载:有一次,佛陀及弟子于夏安居结束的第二天,在僧团中举行自恣,也就是随他人之意自己举发所犯之过错。当时,佛陀自己也离开师子座,敷草席地而坐,对大众僧说:「各位,请你们说说看,我对大众有没有什幺过咎?身口意中有没有什幺过患?」如此问了三次。如来虽已证得圣果,仍旧示同凡人之法,在自恣日时,任众僧举过,以此垂范后世。
亦有一次佛陀亲自巡视僧众寮,见一位身染重病的比丘孤伶伶地躺在床上,于是问他:「为什幺你生病了,却无人照顾呢?」病比丘回答:「我生性疏懒,没有耐心照顾病人,现在自己生病了,便无人瞻视。」佛陀慈悲地告诉他:「没关系,我来照顾你。」于是佛陀细心地为他清理秽物、沐浴净身、晾洗衣物,然后再把他扶回已经换了新草的床上,盖上一件干净的衣,并喂他进食……。佛陀乃世出世间所最尊者,却仍不舍劳务,事事以身作则。从佛为病比丘所做的种种,我们看到了佛的广大悲心,这一切均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遗教经》中,佛陀曾训勉弟子:「世间的俗人尚且以骄慢为人格的过患,何况是出家行道之人,为了追求解脱之道,而放下了一切名利,行乞自活呢!大众应当速疾灭却骄慢之心。」修行人无论身居何等名位,或是学得深奥的法门,都只是为了度众生而已,若是起了有所得的心,心生骄慢,即落入生死轮回。因此,为佛弟子应学习佛陀的平实,于平实中,以大悲心广植福慧,得无所得,自能与菩提心相应。
普贤十大行愿(四十)
八者常随佛学4──恒常与精进
于自由时报90.06.14(四)刊载
常随佛学的「常」,意谓恒常与精进,其中亦有超越的涵义:在时间上,超越了我们可以想象的一年、二年,或十年、二十年,是尽未来际,生生世世地常随佛学;在精神及体力上,也意味着超越一般人身心的极限,努力不懈地修行。
诸佛无量的福德与智慧,皆由不惜身命地累劫精进勤修所得。以佛陀的相好为例,每一相皆须具足百福圆满,而如何才算是成就「一福」?经中说明:好比大千世界中,一切众生皆眼盲,若能为其治疗,使所有盲者痊愈,可称为一福。佛陀即是以一百个小劫的时间,修成三千二百福,圆满三十二相摄受众生。佛陀精进匪懈的求道精神,由此可略窥一二。
佛教史上,祖师大德们亦莫不是以身命为代价以求道果,续佛慧命。如慧能大师参五祖弘忍大师时,即誓愿「唯求作佛」,并发心至碓坊舂米,以此苦行炼心、保任。由于慧能大师的身材瘦小,他便在腰间挂上两颗大石以增加体重,裨便将悬着石杵的碓踏起,但也因此伤及腰、脚。五祖至碓坊探问时,慧能大师回答:「不见有身,谁言之痛。」于是得五祖赞许:「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由于慧能大师的上根利智,加上为法忘躯的修行精神,五祖因此传其衣、法,成为禅宗六祖。 《大智度论》云:「菩萨从初发心,作誓愿:当令一切众生得欢乐,常为一切,不自惜身命,若惜身者,于诸善法不能成办。」修行人若缺乏难行能行的恒常精进力,则无法超越无始劫的业障和习气,如此又怎幺能够成办一切善法,转众生业力呢?是故行菩萨道应以佛陀历劫勤修证道的历程为准绳,发大愿行,不舍昼夜地勇猛精进,即能超越无明、业力的束缚,为众生作大福田,利乐一切众生。
普贤十大行愿(三十七)
八者常随佛学1──学佛与成佛
于自由时报90.06.07(四)刊载
修行学佛,就是要向佛学习,学佛的身、佛的口、佛的心,身、口、意三业均如佛一样圆满无碍,即能成佛。
学佛的身、口、意,须在因地下功夫。佛身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行、住、坐、卧具足四威仪,众生见之无不欢喜,这些都是因地累劫修来的果报。所以,学习佛陀修一切善,断一切恶,行住坐卧不离四威仪: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这就是学佛的身。佛的口业清净殊胜,过去累劫不犯口过,因而感得广长舌相,说法时梵音微妙清远,众生随类皆能得解。学佛的口,就应口业清净,不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多讲爱语、柔软语,不出口伤人。佛的心没有贪、瞋、痴,时时刻刻都在定慧当中,具大慈悲,无时不在普度众生。所以学习佛的心,必须契悟菩提心,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发大慈悲心,自利利他,就是学佛的心。
向佛学习,不是只在特定的某些时候才学,而是要「常随佛学」。释迦牟尼佛从因地初发心修行菩萨道: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乃至最后一生出家、成道、转*轮、入涅槃,示现了一名凡夫经由精勤的修行,进趣庄严佛果的历程。古德云:「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发心学佛,以佛心为己心,以佛行为己行,以佛言为己言,以如佛般精进的心向佛学习,三业清净了,一身都会充满光明;直至三业都没有过失,功德圆满了,即能成就佛道。
普贤十大行愿(三十八)
八者常随佛学2──修行须慎择师
于自由时报90.06.09(六)刊载
佛陀已入灭,我们没有因缘常伴佛侧,随佛而学。因此即应向秉持正法的大善知识学习,请其给予正确的指导,否则,自己盲修瞎练,容易走远路;甚或错遇邪师,更会使我们走错路。
经典记载,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与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于未遇佛前,曾随外道讪阇耶学道,但始终在人生的真理上无法获得究竟的解答。于是二人互相约定,若遇明师,一定要告知对方。一日,舍利弗在路上遇到了威仪庠序的马胜比丘,深深地被他的威仪所摄受,于是上前请教:「这位行者,见您如此庄严宁静,想必您的师父一定是得道的高人。请问您的师父是谁?他说的是什幺法?」马胜比丘回答:「我的师父所讲的法如大地尘土那样多,虽然我无法完全记得,但是他常教导我们:一切诸法乃是因缘和合所生,亦随因缘分离而灭,其中并无永恒不变的主宰,亦无所谓的『我』及『我所』的存在。」舍利弗听闻之后,顿时启开了慧眼,长久以来对于真理的迷惑,终于得到了解答。他如获至宝地把这个法告诉了目犍连,二人都认为他们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老师,于是一同皈投于佛陀门下。在佛陀的善巧开导之下,目犍连七天就证得阿罗汉果,而舍利弗也在半个月之内成道。
《六祖坛经》云:「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大善知识秉承诸佛的正法眼藏,能鉴机施教,或于三言两语之中,直指心性;或于日常行住坐卧中,透露消息。弟子亲承教法,依教奉行,自然而然能启发善根,开启智慧。如舍利弗于未遇佛之前,无论如何努力精进,始终不能得道;然而当他遇到佛陀之时,亲承佛教即能证果悟道。由此可知,修行欲有所成就,必须慎择明师,唯有依靠大善知识的指导,才能帮助我们增益道行,直契道法。
普贤十大行愿(三十九)
八者常随佛学3──平实中见大悲心
于自由时报90.06.12(二)刊载
经典中有许多佛陀于平实中显现大悲的事迹,可为后世随学的轨范。例如《增一阿含经》记载:有一次,佛陀及弟子于夏安居结束的第二天,在僧团中举行自恣,也就是随他人之意自己举发所犯之过错。当时,佛陀自己也离开师子座,敷草席地而…
《生命的源泉──中道思想的介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