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的源泉──中道思想的介說▪P12

  ..續本文上一頁即能成就佛道。

  

  

  

  

  

  普賢十大行願(叁十八)

  八者常隨佛學2──修行須慎擇師

  于自由時報90.06.09(六)刊載

  

  

  佛陀已入滅,我們沒有因緣常伴佛側,隨佛而學。因此即應向秉持正法的大善知識學習,請其給予正確的指導,否則,自己盲修瞎練,容易走遠路;甚或錯遇邪師,更會使我們走錯路。

  

  經典記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與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于未遇佛前,曾隨外道讪阇耶學道,但始終在人生的真理上無法獲得究竟的解答。于是二人互相約定,若遇明師,一定要告知對方。一日,舍利弗在路上遇到了威儀庠序的馬勝比丘,深深地被他的威儀所攝受,于是上前請教:「這位行者,見您如此莊嚴甯靜,想必您的師父一定是得道的高人。請問您的師父是誰?他說的是什幺法?」馬勝比丘回答:「我的師父所講的法如大地塵土那樣多,雖然我無法完全記得,但是他常教導我們:一切諸法乃是因緣和合所生,亦隨因緣分離而滅,其中並無永恒不變的主宰,亦無所謂的『我』及『我所』的存在。」舍利弗聽聞之後,頓時啓開了慧眼,長久以來對于真理的迷惑,終于得到了解答。他如獲至寶地把這個法告訴了目犍連,二人都認爲他們終于找到了真正的老師,于是一同皈投于佛陀門下。在佛陀的善巧開導之下,目犍連七天就證得阿羅漢果,而舍利弗也在半個月之內成道。

  

  《六祖壇經》雲:「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大善知識秉承諸佛的正法眼藏,能鑒機施教,或于叁言兩語之中,直指心性;或于日常行住坐臥中,透露消息。弟子親承教法,依教奉行,自然而然能啓發善根,開啓智慧。如舍利弗于未遇佛之前,無論如何努力精進,始終不能得道;然而當他遇到佛陀之時,親承佛教即能證果悟道。由此可知,修行欲有所成就,必須慎擇明師,唯有依靠大善知識的指導,才能幫助我們增益道行,直契道法。

  

  

  

  

  

  普賢十大行願(叁十九)

  八者常隨佛學3──平實中見大悲心

  于自由時報90.06.12(二)刊載

  

  經典中有許多佛陀于平實中顯現大悲的事迹,可爲後世隨學的軌範。例如《增一阿含經》記載:有一次,佛陀及弟子于夏安居結束的第二天,在僧團中舉行自恣,也就是隨他人之意自己舉發所犯之過錯。當時,佛陀自己也離開師子座,敷草席地而坐,對大衆僧說:「各位,請你們說說看,我對大衆有沒有什幺過咎?身口意中有沒有什幺過患?」如此問了叁次。如來雖已證得聖果,仍舊示同凡人之法,在自恣日時,任衆僧舉過,以此垂範後世。

  

  亦有一次佛陀親自巡視僧衆寮,見一位身染重病的比丘孤伶伶地躺在床上,于是問他:「爲什幺你生病了,卻無人照顧呢?」病比丘回答:「我生性疏懶,沒有耐心照顧病人,現在自己生病了,便無人瞻視。」佛陀慈悲地告訴他:「沒關系,我來照顧你。」于是佛陀細心地爲他清理穢物、沐浴淨身、晾洗衣物,然後再把他扶回已經換了新草的床上,蓋上一件幹淨的衣,並喂他進食……。佛陀乃世出世間所最尊者,卻仍不舍勞務,事事以身作則。從佛爲病比丘所做的種種,我們看到了佛的廣大悲心,這一切均是我們應當學習的。

  

  《遺教經》中,佛陀曾訓勉弟子:「世間的俗人尚且以驕慢爲人格的過患,何況是出家行道之人,爲了追求解脫之道,而放下了一切名利,行乞自活呢!大衆應當速疾滅卻驕慢之心。」修行人無論身居何等名位,或是學得深奧的法門,都只是爲了度衆生而已,若是起了有所得的心,心生驕慢,即落入生死輪回。因此,爲佛弟子應學習佛陀的平實,于平實中,以大悲心廣植福慧,得無所得,自能與菩提心相應。

  

  

  

  

  

  普賢十大行願(四十)

  八者常隨佛學4──恒常與精進

  于自由時報90.06.14(四)刊載

  

  

  常隨佛學的「常」,意謂恒常與精進,其中亦有超越的涵義:在時間上,超越了我們可以想象的一年、二年,或十年、二十年,是盡未來際,生生世世地常隨佛學;在精神及體力上,也意味著超越一般人身心的極限,努力不懈地修行。

  

  諸佛無量的福德與智慧,皆由不惜身命地累劫精進勤修所得。以佛陀的相好爲例,每一相皆須具足百福圓滿,而如何才算是成就「一福」?經中說明:好比大千世界中,一切衆生皆眼盲,若能爲其治療,使所有盲者痊愈,可稱爲一福。佛陀即是以一百個小劫的時間,修成叁千二百福,圓滿叁十二相攝受衆生。佛陀精進匪懈的求道精神,由此可略窺一二。

  

  佛教史上,祖師大德們亦莫不是以身命爲代價以求道果,續佛慧命。如慧能大師參五祖弘忍大師時,即誓願「唯求作佛」,並發心至碓坊舂米,以此苦行煉心、保任。由于慧能大師的身材瘦小,他便在腰間挂上兩顆大石以增加體重,裨便將懸著石杵的碓踏起,但也因此傷及腰、腳。五祖至碓坊探問時,慧能大師回答:「不見有身,誰言之痛。」于是得五祖贊許:「求道之人,爲法忘軀,當如是乎!」由于慧能大師的上根利智,加上爲法忘軀的修行精神,五祖因此傳其衣、法,成爲禅宗六祖。 《大智度論》雲:「菩薩從初發心,作誓願:當令一切衆生得歡樂,常爲一切,不自惜身命,若惜身者,于諸善法不能成辦。」修行人若缺乏難行能行的恒常精進力,則無法超越無始劫的業障和習氣,如此又怎幺能夠成辦一切善法,轉衆生業力呢?是故行菩薩道應以佛陀曆劫勤修證道的曆程爲准繩,發大願行,不舍晝夜地勇猛精進,即能超越無明、業力的束縛,爲衆生作大福田,利樂一切衆生。

  

  

  

  

  普賢十大行願(叁十七)

  八者常隨佛學1──學佛與成佛

  于自由時報90.06.07(四)刊載

  

  

  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學佛的身、佛的口、佛的心,身、口、意叁業均如佛一樣圓滿無礙,即能成佛。

  

  學佛的身、口、意,須在因地下功夫。佛身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行、住、坐、臥具足四威儀,衆生見之無不歡喜,這些都是因地累劫修來的果報。所以,學習佛陀修一切善,斷一切惡,行住坐臥不離四威儀: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鍾、臥如弓,這就是學佛的身。佛的口業清淨殊勝,過去累劫不犯口過,因而感得廣長舌相,說法時梵音微妙清遠,衆生隨類皆能得解。學佛的口,就應口業清淨,不犯兩舌、惡口、妄言、绮語,多講愛語、柔軟語,不出口傷人。佛的心沒有貪、瞋、癡,時時刻刻都在定慧當中,具大慈悲,無時不在普度衆生。所以學習佛的心,必須契悟菩提心,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發大慈悲心,自利利他,就是學佛的心。

  

  向佛學習,不是只在特定的某些時候才學,而是要「常隨佛學」。釋迦牟尼佛從因地初發心修行菩薩道: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乃至最後一生出家、成道、轉*輪、入涅槃,示現了一名凡夫經由精勤的修行,進趣莊嚴佛果的曆程。古德雲:「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只要發心學佛,以佛心爲己心,以佛行爲己行,以佛言爲己言,以如佛般精進的心向佛學習,叁業清淨了,一身都會充滿光明;直至叁業都沒有過失,功德圓滿了,即能成就佛道。

  

  

  

  

  

  普賢十大行願(叁十八)

  八者常隨佛學2──修行須慎擇師

  于自由時報90.06.09(六)刊載

  

  

  佛陀已入滅,我們沒有因緣常伴佛側,隨佛而學。因此即應向秉持正法的大善知識學習,請其給予正確的指導,否則,自己盲修瞎練,容易走遠路;甚或錯遇邪師,更會使我們走錯路。

  

  經典記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與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于未遇佛前,曾隨外道讪阇耶學道,但始終在人生的真理上無法獲得究竟的解答。于是二人互相約定,若遇明師,一定要告知對方。一日,舍利弗在路上遇到了威儀庠序的馬勝比丘,深深地被他的威儀所攝受,于是上前請教:「這位行者,見您如此莊嚴甯靜,想必您的師父一定是得道的高人。請問您的師父是誰?他說的是什幺法?」馬勝比丘回答:「我的師父所講的法如大地塵土那樣多,雖然我無法完全記得,但是他常教導我們:一切諸法乃是因緣和合所生,亦隨因緣分離而滅,其中並無永恒不變的主宰,亦無所謂的『我』及『我所』的存在。」舍利弗聽聞之後,頓時啓開了慧眼,長久以來對于真理的迷惑,終于得到了解答。他如獲至寶地把這個法告訴了目犍連,二人都認爲他們終于找到了真正的老師,于是一同皈投于佛陀門下。在佛陀的善巧開導之下,目犍連七天就證得阿羅漢果,而舍利弗也在半個月之內成道。

  

  《六祖壇經》雲:「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大善知識秉承諸佛的正法眼藏,能鑒機施教,或于叁言兩語之中,直指心性;或于日常行住坐臥中,透露消息。弟子親承教法,依教奉行,自然而然能啓發善根,開啓智慧。如舍利弗于未遇佛之前,無論如何努力精進,始終不能得道;然而當他遇到佛陀之時,親承佛教即能證果悟道。由此可知,修行欲有所成就,必須慎擇明師,唯有依靠大善知識的指導,才能幫助我們增益道行,直契道法。

  

  

  

  

  

  普賢十大行願(叁十九)

  八者常隨佛學3──平實中見大悲心

  于自由時報90.06.12(二)刊載

  

  經典中有許多佛陀于平實中顯現大悲的事迹,可爲後世隨學的軌範。例如《增一阿含經》記載:有一次,佛陀及弟子于夏安居結束的第二天,在僧團中舉行自恣,也就是隨他人之意自己舉發所犯之過錯。當時,佛陀自己也離開師子座,敷草席地而…

《生命的源泉──中道思想的介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十牛圖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