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命的源泉──中道思想的介说▪P9

  ..续本文上一页  在这个如梦如幻的世界里,众生颠颠倒倒地过日子,总是看到自己的好,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总是习于膨胀自我,而贬损他人。因此,这个世界到处充斥着不平,产生种种的烦恼与痛苦:总是行善者少,造恶者多,富贵者少,贫贱者多,因而众生在六道中轮回,备萦万苦。《楞严经》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随喜功德是以平等、欢喜的心,随顺一切众生行随喜行:见一切圣贤所成就的广大功行,能以至诚心宣扬赞叹;乃至见一切众生做一切功德,或发一念好心,都要随喜赞叹。如此,将习于造恶的身口意,转为积极行善的身口意;把握每一时每一刻,与每一个众生缘下善缘。我们的心就能转利己为利他,我们的生命,将会越来越有意义;而我们的世界,也将越来越趋向平等、喜悦的佛国净土。

  

  

  

  

  

  普贤十大行愿(二十五)

  五者随喜功德3──随自意喜与随他意喜

  于自由时报90.05.10(四)刊载

  

  

  「随喜功德」,就能修随喜的人而言,包含主动的「随自意喜」及被动的「随他意喜」两类。「随自意喜」,就是自己发心,主动、积极地修善,令众生欢喜;「随他意喜」,则是见到他人行善,乃至起一念善心,都以同等欢喜的心,随顺成就他人的功德,肯定他人的成就,增加他人的欢喜。无论是主动的随自意喜,或是被动的随他意喜,其目的都是要长养自他心中的善根、福德与智慧。

  

  佛世时,释提桓因是忉利天的天主,极为崇敬、信仰佛法。经典记载:释提桓因过去生曾为商人,某次,在经商的旅途中,经过一座倾颓的佛寺,由于不忍见到寺院败坏,于是发心重整寺院。当时,他的三十二位伙伴,见他如此发心,深受感动,都纷纷出钱、出力随喜帮忙,共同修建这一座寺庙。由于共同建寺的功德,他们后世一同感得生天的福报,释提桓因为忉利天宫的天主,其余三十二位则成为他的辅弼。

  

  释提桓因主动发心建寺,属于「随自意喜」,其余的三十二位伙伴,帮助他完成这个功德,属于「随他意喜」,虽有主动与被动的不同,然而这念发心,同是出自内心信敬佛法、护念众生,希求成佛的善根所起的欢喜。所以,无论随自意喜或随他意喜,一旦发起随喜的心,这一念心即具有一切诸佛因地发心的善根与功德。

  

  「随喜」之所以为「功德」,就是因为这分随喜的发心,称合了万法仗因托缘、待缘而起的原理,不论是主动或被动,大众能随喜发心就是「功」,众缘和合成就了善法,就是「德」。由于深契一切法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对人、我的分别,就越发的淡然,对于佛法的信心,就更坚定与清净。这一分清净的信心,即是成就菩提涅槃的种子。

  

  

  

  

  

  普贤十大行愿(二十六)

  五者随喜功德4──随喜的方式

  于自由时报90.05.12(六)刊载

  

  

  一般人的观念中,布施财物是最易行,也是最普遍的随喜方式。然而,除了钱财的布施以外,藉由其他方式,也能够修随喜功德。譬如:运用自身的体力,以劳动去帮助别人;在道场听闻佛法,回到家庭、社会、工作单位,随缘为人解说;或是以口赞叹、以手鼓掌,乃至见人行善,发起了一念欢喜、赞叹的心,这些都是修随喜的方式。

  

  佛在世时,在祇园精舍旁,有一户非常贫穷的人家,经常看人们到精舍供佛、斋僧,作种种布施,自己也想布施。但是,家里一贫如洗,无法布施钱财,于是发心每天去打扫精舍。一日,有一位大富长者,得知贫者因为无钱布施,而日日至心不倦地打扫精舍,于是也发起欢喜心,布施贫者五百两黄金,帮助他圆满供佛斋僧的心愿。

  

  贫者虽然没有钱财,但是他运用自身的体力,打扫精舍,也能使他圆满了布施的心愿。打扫精舍,是力的随喜;长者发欢喜心赞助他完成布施金钱、供佛斋僧的心愿,则同时包含了钱财与心念的随喜。

  

  其实,在道场中经常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没有充足的钱财随喜供养三宝,建设道场,但是也能运用其他的方式随喜发心:或是到精舍打扫环境,或帮忙接电话,或随喜为来到精舍的人服务,或是赞叹功德主的发心,或与人分享自己对佛法的领悟等等,藉由这些发心,扩展生活的领域,与更多的人结善缘,使他们的内心,总是充满法的喜悦。

  

  《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因为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法门;因为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众生。行者在广修随喜功德的过程中,一方面摄受、度化了众生;同时,藉由一切有为的方便法门,消弭自心的种种障碍,启开智慧之眼,而契入众生本具、平等的心性,了达一切法乃是因心所生。于是十方法界,一切时、一切处、一切法门,都成了广修随喜功德的菩萨行处,心量也就开展向无量无边的法界。

  

  《华严经》云:「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这是道场中,每日必发的大愿。菩萨在随喜发心,与众生共同成就功德善法的因缘中,施者与受者互相熏陶、互相含摄,终能达成最初所发的大愿:与一切众生同登平等法界,共入诸佛清净本具的毗卢性海。

  

  

  

  

  

  普贤十大行愿(二十七)

  五者随喜功德5──随喜的功德

  于自由时报90.05.15(二)刊载

  

  

  随喜功德有随喜功德的果报。例如富贵豪门今生享受荣华富贵,是过去修来的福报,这个福报,使那些与他有关系的人也受到好处。好比家里的佣人、随从等,这些人虽然自己没有修这幺大的福报,但是由于沾了老板的光,使他们也能住住好、吃得好、穿得好。从因果的角度来看,这是由于过去随喜修福,所以现在感这样的果报。

  

  《百缘经》记载:佛住世时,舍卫国有一位大富须达长者,曾以黄金铺地,建立了祇洹精舍;更以无数的钱财布施、护持三宝。然而,却不以此为满足。他想:我一个人修布施是一个人的功德,这分功德能使我享尽天福。但是一切众生有苦,单以个人的福报,并不能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于是,他亲自骑着白象到城里化缘,劝化大众随喜功德,同他一齐随喜修福。许多人因此心生欢喜,纷纷把自己上好的璎珞、金银财物等,都拿出来布施。有一位贫女听闻此事,心想:由于我前世没有修布施,致使今生穷苦潦倒,全身上下只剩这张遮体用的毛布,我宁可把握这个良机布施,否则以后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于是回到住处,将身上仅有的毛布自窗口拋出。须达长者得知此事,非常感动,立即卸下身上的宝饰回赠给她。数日后,贫女往生成为忉利天上的天人。由于自知是过去随喜供佛的因缘,而得此胜报。为了感恩,他以天上的香花供养佛陀及须达长者,又听闻佛说四谛的道理,心开意解,证得须陀洹果。

  

  须达长者,由于悲愍一切众生有苦,所以将自己布施修福的机会,分享给大众,令一切有缘的人,只要愿意发心,皆有随喜修福的机会。贫女即是因须达长者的劝化,发心随喜布施,而感得生天证果的果报。其实,除了贫女之外,一切发心随喜功德的人,都分享了这一分随喜的功德。

  

  随喜的功德是非常大的。法华经「随喜功德品」说:如来灭后,若有人因听经而发菩提心,随缘、随处、随力为人演说。听闻者,又辗转为人演说,此人所得功德,大过于以一切资具布施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的六道众生,又使他们修道证果的功德。

  

  为什幺随喜功德有这幺大呢?因为,一个人闻法而发欢喜心,是一个人的功德。由于他的发心,随缘、随处、随喜地为人演说;这些听闻者,又继续辗转不断地对与他们有缘的人演说,令闻者皆发菩提心,信乐佛道。因为众生无尽,随喜发心的愿行亦无穷尽,所以这分随喜的功德就如一灯传千灯,灯灯相传,光光相照,永远不会断绝。

  

  《大智度论》云:「菩萨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是功德为调伏一切众生,为净一切众生,为度一切众生故起。」菩萨随喜功德的无尽愿行,乃是由于悲愍一切众生;为调伏、净化、救度一切众生而起,志令一切众生皆得出离生死苦海,回归清净的自心。所以修了一切功德,仍须回向无上菩提,销归于清净本然的自性。因为,只有这一念清净本然的自性,才是菩萨随喜功德的本怀,也是究竟解脱的无上大道。

  

  

  

  

  普贤十大行愿(二十八)

  六者请转*轮1──*轮的意义

  于自由时报90.05.17(四)刊载

  

  「*轮」是对佛法的譬喻,以如车轮的图象代表佛陀的教法。「轮」具有四种意义:一、运载义,意指佛法能运载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直登佛国净土。二、摧碾义,佛法如巨轮,能摧毁、碾碎众生的无明、烦恼,令超凡入圣,成就出世间的道果。三、辗转义,佛陀的教法,犹如车轮辗转不停,能遍及一切法界。四、圆满义,佛陀说法圆融无碍,犹如大轮,圆满无缺。因为佛法犹如大轮,能遍及一切法界,令一切众生去除烦恼、无明,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所以称为「*轮」。

  

  为了顺应众生各各不同的根机,佛即宣说大、小、顿、渐等种种法门。所以「*轮」也有几种不同的形式,轮中不同的辐数,即代表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例如六辐代表六波罗蜜,八辐代表八正道,十二辐代表十二因缘;轮中若无任何辐条,则象征顿超空有,清净圆满的大圆镜智。所以,不同的*轮,代表不同的方便与智慧:声闻、缘觉道是转四谛、十二因缘的*轮;菩萨道是转六波罗密的*轮。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只是为了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帮助众生扫除自心的种种执着、无明,自见人人本具的佛性。因此,最终目的还是要转实相*轮,归向圆满无碍的佛智──大圆镜智。

  

  由此可…

《生命的源泉──中道思想的介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十牛图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