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信的佛法▪P2

  ..续本文上一页学人明心见性,以臻至究竟。什么是方便法门?譬如认为念佛可以消灾延寿,使身体健康、业障消除,以有所得的心来念佛,就是方便。若是用无所得的心以佛号来返照自心,「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念念归自性」,用这句佛号显出我们本具的性德,就是以名昭德,以事显理,这就是究竟法门。

  从释迦牟尼佛到现在三千多年以来,不论科学如何进步、时空如何变化,佛法的道理都还是很实用。如果每一个人都明白佛法的道理,就能够在物质生活之外,找到精神生活,进而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最高境界。

  

  正信的佛法(十)

  于自由时报91.06.11( 二)刊载

  每个人都有良知良能,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忠奸、正邪,这念良知良能就是我们的觉性、佛性。既然每个人都有佛性,为什么还不能成道?因为我们这念觉性没有办法时时刻刻现前。譬如做错事情,事后知道惭愧、忏悔,但是过了不久惭愧心又没有了,甚至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这念心从早到晚善恶念夹杂,有时昏沉、迷糊,这个佛性就起不了作用。因此,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觉性,不断返照自心,只要发现过失、烦恼,当下立刻觉察改过,修行才会有所进步。

  《六祖坛经》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佛道不假外求,当下这念心即是道。所谓「悟」就是悟这念心,这念觉悟心、平静心、智慧心、慈悲心、不动心。未开悟之前,我们所修习的善法,如诵经、持咒、拜忏、检讨反省、惭愧忏悔……等,都是属于加行。以这些善法加功用行,慢慢使心得到宁静,一旦因缘成熟,就能契悟心性。然而,悟道之后要继续修行,假使不修,还是无法成就。悟后起修方为真修,时时刻刻都要使觉性现前、佛性现前,这时就入了「修道位」。

  

  正信的佛法(十一)

  于自由时报91.06.13(四)刊载

  佛性就是觉性,是人人本具的。初生的婴儿,没有人教就知道笑、哭,这个就是佛性。虽然佛性本具,若没有觉悟,这个心起了烦恼,佛性就成了众生性;如果起了邪见,就变成魔;如果造杀、盗、淫,就堕落为畜牲。相反地,若能觉悟改过,就能成菩萨、成佛。

  举例来说,眼前看见有一枝镶金的钢笔,非常名贵。心中起了贪念,想顺手牵羊,把这枝笔占为己有。正要去拿的时候,忽然觉悟到偷窃是不荣誉且犯法的事情;以佛法来看,不但不能偷,还要布施、供养、救济,所以当下发起一个惭愧心,就把心念转了过来。知道拿人家的东西是不对的,这就是「觉性」。

  再举个例子来说,老师很关心学生的品德和学业,基于慈爱而呵责学生,学生当下起了无明。但转念一想:其实老师也是一番苦心,为了我们的课业、品性着想。于是就将心中的不满忍下,并且惭愧忏悔,这也是觉性。能时时刻刻保持觉性,返照自心、检讨反省,就是「觉察」。

  只要我们这念心有了过失、烦恼,马上觉察;觉察之后,马上就转。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行住坐卧或待人接物,都要用这个功夫,使我们的觉性时时刻刻现前,不断地去除习气烦恼,就能获得心地的光明。

  

  正信的佛法(十二)

  于自由时报91.06.15(六)刊载

  一般人看到佛教三藏经典浩瀚无涯,就望洋兴叹:究竟在这么多法门中,我们该怎么样修行?怎么样实践佛法?中台山将佛法的道理,浓缩、简化成四个方向──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如果以这四个原则为人处事,就是把佛法落实在生活上的开始,依据这个方向去努力,不论是学业、事业,或者是道业,一定都会有所成就。

  所谓「对上以敬」,就是对于佛、法、僧三宝,以及父母、师长……等,我们都能养成恭敬之心,去除我慢骄傲。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恭敬心都十分重要,有一分恭敬,就能消除一分业障,增长一分福德和智慧。所谓「对下以慈」,即是对于子女、部属等晚辈,乃至三涂恶道的众生,都能慈悲为怀,去除瞋恚伤害之心。「对人以和」,就是为人要和善,与人相处要和睦,如此人与人之间就能和谐,做起事来就容易成功。所谓「对事以真」,真诚心可以去除虚伪,对于自己份内的事,都要认真尽职,不投机取巧、推诿敷衍。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做到,乃至于修行也是一样。

  无论是世间法,或是出世间法,只有秉持着「中台四箴行」的原则,作为日常生活之圭臬,时时刻刻不断地努力。口说好话,身行善行,心当中愈来愈清净,渐渐远离贪、瞋、痴等过失,最后功德圆满,就能成道、证果。

  

  正信的佛法(十三)

  于自由时报91.06.18(二)刊载

  所谓「深信」,便是相信佛法为确实可实践的真理,在任何环境中,都不退失信仰、退失菩提心。

  我们可以检视自己的信心,是否经得起考验:在面对他人种种讥讽的言语,是否皆能甘之如饴,不退失菩提心?例如有人说:「学佛是迷信,根本无佛!佛法仅是圣人设教,告诉我们须行善法。」听闻后,心中不为所动,处之泰然,相信安住在这念觉悟的心性就是菩萨,修行功德圆满就是佛。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皆如此修行成就,心不受外境影响,就是「深信」。

  具足正知正见,信心生根了,进而要由解起行,藉由静坐熏习禅定。将贪财、贪色、贪吃、贪名、贪睡等烦恼漏尽,将心镜擦拭得干干净净,不沾染一点尘埃。

  有人认为,活在世间假使不贪名利,人生便毫无意义。其实,不贪并非不要,儒家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本份以内的东西,「实至名归」,便不属于贪。佛法讲因果,现在种善因,将来必得善果,相反的,在非份以外过份妄求便是贪,种了恶因,无穷尽的痛苦烦恼也多由此而生。

  明白什么是烦恼,如何漏尽烦恼,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践,人生便能找到一条光明的大道。

  

  正信的佛法(十四)

  于自由时报91.06.20(四)刊载

  由初信、正信、深信,经过不断的努力,最后达到「证信」。「证」分有为法与无为法二种。「有为法」是指日常生活上的所作所为,包括一切善法、功德。「无为法」就是大众听法这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动,不想过去、现在、未来,「活在当下」,就是真正的自己。

  活在当下并不容易,因为我们这念心,从早到晚,时时刻刻都在生灭流转之中。一动念头就是生,第二念生起,前念又灭掉了。譬如每天的生活中,早上起床是一个念头。起床之后穿衣服,穿衣服的时候,起床的念头就灭掉了。衣服穿好了,又要穿袜子、鞋子,还要漱口、洗脸,接着去看书……等。一天当中,心念不断地生灭变化,究竟何者才是真正的自己?能找出答案就是开悟了,而没有开悟的人就很难肯定真正的自己。

  一般人无法离开生灭的念头,在善念、恶念都不起时,又觉得无聊,不知该把心安住在何处;随着众多心念生灭而迁流便是众生境界!修行要达到这念心能够作主,离开生灭、离开众生境界,才是人生究竟的归属和安身立命之处。

  

  正信的佛法(十五)

  于自由时报91.06.22(六)刊载

  一般人在追求身体与环境的安适时,却往往忽略了心灵的安住。如果内心不能平静、安定,无论住在高楼大厦或是七宝宫殿,终究仍会起烦恼。譬如,住在城市里动久生厌,就喜欢去清幽的地方;然而,真正到别墅住了,经过一段时间,又想再回都市走动。我们的心就是始终不停地生灭活动,无法随处自在,这就是众生心。

  修行就是要用禅定的方法,将有念归于无念,使这念心像一潭止水、一片明镜,超越时间、空间。当我们心境清凉、自在,没有时间、空间的感觉,这念心就慢慢趋于宁静,从相对提升至绝对,超越时空,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这念心就是最高的禅定、最高的智慧,能够化除无明;假使我们能如是修行,就能够净化心灵,人格就能更完整。人格完整是最大的福报;心灵净化就是最高的智慧,然后依据福德、智慧来为人处事,无论是事业、学业、道业、功德,必然都会有所成就。

  

  正信的佛法(十六)

  于自由时报91.06.25(二)刊载

  由初信、正信、深信,达到证信,「证」就是成道证果。如果能依此四个层次来做人处事,便不会虚度此生。

  一个人活得再长久,终将化为尘土一坏。由此观察,人实在十分渺小、卑微,就算家财万贯、名盛于世、事业如日中天,临命终时,一切都无法带走,就连至亲的亲眷也爱莫能助。然而,如果明白佛法的意义,体悟到这念心性,就能领略生命无穷尽的意义与价值。

  佛法所说的这念心在哪里?举例来说,敲木鱼时,能听见木鱼声;不敲木鱼时,也能知道没有发出声音。无论有声、无声,能听的这念心始终存在,不随着境界而生灭,这就是我们的真生命。《楞严经》耳根圆通章,教导学人依耳根来修行,返闻闻自性。如果能听的这念觉性常存,功夫日益加深,心逐渐安定、宁静,身心便能得到的喜悦与自在。

  世人拼命追逐声色名利,认为这些是真正的幸福。但是,以佛法的角度而言,除了这些声色尘境,我们自心还有一个宝藏,是始终存在,只是自己迷惑不识。这念心能内照,保持平静、清凉与自在,便是最高的富贵与宝藏。明白此理,人生便找到一条真正光明的大道。

  

  

《正信的佛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