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信的佛法▪P2

  ..續本文上一頁學人明心見性,以臻至究竟。什麼是方便法門?譬如認爲念佛可以消災延壽,使身體健康、業障消除,以有所得的心來念佛,就是方便。若是用無所得的心以佛號來返照自心,「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念念歸自性」,用這句佛號顯出我們本具的性德,就是以名昭德,以事顯理,這就是究竟法門。

  從釋迦牟尼佛到現在叁千多年以來,不論科學如何進步、時空如何變化,佛法的道理都還是很實用。如果每一個人都明白佛法的道理,就能夠在物質生活之外,找到精神生活,進而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最高境界。

  

  正信的佛法(十)

  于自由時報91.06.11( 二)刊載

  每個人都有良知良能,能夠明辨是非、善惡、忠奸、正邪,這念良知良能就是我們的覺性、佛性。既然每個人都有佛性,爲什麼還不能成道?因爲我們這念覺性沒有辦法時時刻刻現前。譬如做錯事情,事後知道慚愧、忏悔,但是過了不久慚愧心又沒有了,甚至再犯同樣的錯誤。我們這念心從早到晚善惡念夾雜,有時昏沈、迷糊,這個佛性就起不了作用。因此,時時刻刻都要保持覺性,不斷返照自心,只要發現過失、煩惱,當下立刻覺察改過,修行才會有所進步。

  《六祖壇經》雲:「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佛道不假外求,當下這念心即是道。所謂「悟」就是悟這念心,這念覺悟心、平靜心、智慧心、慈悲心、不動心。未開悟之前,我們所修習的善法,如誦經、持咒、拜忏、檢討反省、慚愧忏悔……等,都是屬于加行。以這些善法加功用行,慢慢使心得到甯靜,一旦因緣成熟,就能契悟心性。然而,悟道之後要繼續修行,假使不修,還是無法成就。悟後起修方爲真修,時時刻刻都要使覺性現前、佛性現前,這時就入了「修道位」。

  

  正信的佛法(十一)

  于自由時報91.06.13(四)刊載

  佛性就是覺性,是人人本具的。初生的嬰兒,沒有人教就知道笑、哭,這個就是佛性。雖然佛性本具,若沒有覺悟,這個心起了煩惱,佛性就成了衆生性;如果起了邪見,就變成魔;如果造殺、盜、淫,就墮落爲畜牲。相反地,若能覺悟改過,就能成菩薩、成佛。

  舉例來說,眼前看見有一枝鑲金的鋼筆,非常名貴。心中起了貪念,想順手牽羊,把這枝筆占爲己有。正要去拿的時候,忽然覺悟到偷竊是不榮譽且犯法的事情;以佛法來看,不但不能偷,還要布施、供養、救濟,所以當下發起一個慚愧心,就把心念轉了過來。知道拿人家的東西是不對的,這就是「覺性」。

  再舉個例子來說,老師很關心學生的品德和學業,基于慈愛而呵責學生,學生當下起了無明。但轉念一想:其實老師也是一番苦心,爲了我們的課業、品性著想。于是就將心中的不滿忍下,並且慚愧忏悔,這也是覺性。能時時刻刻保持覺性,返照自心、檢討反省,就是「覺察」。

  只要我們這念心有了過失、煩惱,馬上覺察;覺察之後,馬上就轉。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行住坐臥或待人接物,都要用這個功夫,使我們的覺性時時刻刻現前,不斷地去除習氣煩惱,就能獲得心地的光明。

  

  正信的佛法(十二)

  于自由時報91.06.15(六)刊載

  一般人看到佛教叁藏經典浩瀚無涯,就望洋興歎:究竟在這麼多法門中,我們該怎麼樣修行?怎麼樣實踐佛法?中臺山將佛法的道理,濃縮、簡化成四個方向──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如果以這四個原則爲人處事,就是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上的開始,依據這個方向去努力,不論是學業、事業,或者是道業,一定都會有所成就。

  所謂「對上以敬」,就是對于佛、法、僧叁寶,以及父母、師長……等,我們都能養成恭敬之心,去除我慢驕傲。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恭敬心都十分重要,有一分恭敬,就能消除一分業障,增長一分福德和智慧。所謂「對下以慈」,即是對于子女、部屬等晚輩,乃至叁塗惡道的衆生,都能慈悲爲懷,去除瞋恚傷害之心。「對人以和」,就是爲人要和善,與人相處要和睦,如此人與人之間就能和諧,做起事來就容易成功。所謂「對事以真」,真誠心可以去除虛僞,對于自己份內的事,都要認真盡職,不投機取巧、推诿敷衍。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做到,乃至于修行也是一樣。

  無論是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只有秉持著「中臺四箴行」的原則,作爲日常生活之圭臬,時時刻刻不斷地努力。口說好話,身行善行,心當中愈來愈清淨,漸漸遠離貪、瞋、癡等過失,最後功德圓滿,就能成道、證果。

  

  正信的佛法(十叁)

  于自由時報91.06.18(二)刊載

  所謂「深信」,便是相信佛法爲確實可實踐的真理,在任何環境中,都不退失信仰、退失菩提心。

  我們可以檢視自己的信心,是否經得起考驗:在面對他人種種譏諷的言語,是否皆能甘之如饴,不退失菩提心?例如有人說:「學佛是迷信,根本無佛!佛法僅是聖人設教,告訴我們須行善法。」聽聞後,心中不爲所動,處之泰然,相信安住在這念覺悟的心性就是菩薩,修行功德圓滿就是佛。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一切諸佛皆如此修行成就,心不受外境影響,就是「深信」。

  具足正知正見,信心生根了,進而要由解起行,藉由靜坐熏習禅定。將貪財、貪色、貪吃、貪名、貪睡等煩惱漏盡,將心鏡擦拭得幹幹淨淨,不沾染一點塵埃。

  有人認爲,活在世間假使不貪名利,人生便毫無意義。其實,不貪並非不要,儒家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本份以內的東西,「實至名歸」,便不屬于貪。佛法講因果,現在種善因,將來必得善果,相反的,在非份以外過份妄求便是貪,種了惡因,無窮盡的痛苦煩惱也多由此而生。

  明白什麼是煩惱,如何漏盡煩惱,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實踐,人生便能找到一條光明的大道。

  

  正信的佛法(十四)

  于自由時報91.06.20(四)刊載

  由初信、正信、深信,經過不斷的努力,最後達到「證信」。「證」分有爲法與無爲法二種。「有爲法」是指日常生活上的所作所爲,包括一切善法、功德。「無爲法」就是大衆聽法這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動,不想過去、現在、未來,「活在當下」,就是真正的自己。

  活在當下並不容易,因爲我們這念心,從早到晚,時時刻刻都在生滅流轉之中。一動念頭就是生,第二念生起,前念又滅掉了。譬如每天的生活中,早上起床是一個念頭。起床之後穿衣服,穿衣服的時候,起床的念頭就滅掉了。衣服穿好了,又要穿襪子、鞋子,還要漱口、洗臉,接著去看書……等。一天當中,心念不斷地生滅變化,究竟何者才是真正的自己?能找出答案就是開悟了,而沒有開悟的人就很難肯定真正的自己。

  一般人無法離開生滅的念頭,在善念、惡念都不起時,又覺得無聊,不知該把心安住在何處;隨著衆多心念生滅而遷流便是衆生境界!修行要達到這念心能夠作主,離開生滅、離開衆生境界,才是人生究竟的歸屬和安身立命之處。

  

  正信的佛法(十五)

  于自由時報91.06.22(六)刊載

  一般人在追求身體與環境的安適時,卻往往忽略了心靈的安住。如果內心不能平靜、安定,無論住在高樓大廈或是七寶宮殿,終究仍會起煩惱。譬如,住在城市裏動久生厭,就喜歡去清幽的地方;然而,真正到別墅住了,經過一段時間,又想再回都市走動。我們的心就是始終不停地生滅活動,無法隨處自在,這就是衆生心。

  修行就是要用禅定的方法,將有念歸于無念,使這念心像一潭止水、一片明鏡,超越時間、空間。當我們心境清涼、自在,沒有時間、空間的感覺,這念心就慢慢趨于甯靜,從相對提升至絕對,超越時空,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這念心就是最高的禅定、最高的智慧,能夠化除無明;假使我們能如是修行,就能夠淨化心靈,人格就能更完整。人格完整是最大的福報;心靈淨化就是最高的智慧,然後依據福德、智慧來爲人處事,無論是事業、學業、道業、功德,必然都會有所成就。

  

  正信的佛法(十六)

  于自由時報91.06.25(二)刊載

  由初信、正信、深信,達到證信,「證」就是成道證果。如果能依此四個層次來做人處事,便不會虛度此生。

  一個人活得再長久,終將化爲塵土一壞。由此觀察,人實在十分渺小、卑微,就算家財萬貫、名盛于世、事業如日中天,臨命終時,一切都無法帶走,就連至親的親眷也愛莫能助。然而,如果明白佛法的意義,體悟到這念心性,就能領略生命無窮盡的意義與價值。

  佛法所說的這念心在哪裏?舉例來說,敲木魚時,能聽見木魚聲;不敲木魚時,也能知道沒有發出聲音。無論有聲、無聲,能聽的這念心始終存在,不隨著境界而生滅,這就是我們的真生命。《楞嚴經》耳根圓通章,教導學人依耳根來修行,返聞聞自性。如果能聽的這念覺性常存,功夫日益加深,心逐漸安定、甯靜,身心便能得到的喜悅與自在。

  世人拼命追逐聲色名利,認爲這些是真正的幸福。但是,以佛法的角度而言,除了這些聲色塵境,我們自心還有一個寶藏,是始終存在,只是自己迷惑不識。這念心能內照,保持平靜、清涼與自在,便是最高的富貴與寶藏。明白此理,人生便找到一條真正光明的大道。

  

  

《正信的佛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