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共译了三十九部经;《八大人觉经》就是安世高所译。
安世高有宿命通,他的前世也是出家人,有一位道友瞋心很重,安世高常劝他要以慈悲心降伏自己的瞋恨心,否则命终后会堕入三涂。到了安世高这一世,这位前世的道友在庐山附近的共亭湖成为大蟒神,来往的船只如果不拜祭神庙,它就兴风作浪使船沉没。安世高来到这里,特地为它说法念咒,请它现身真正的忏悔,大蟒蛇果然是巨长,它听了安世高的开示,蟒首不断的叩头,泪如雨下,然后就隐身而去。后来村人在沼泽中见到这条死蟒,头尾长达数里,它已经舍掉蟒蛇报身了,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蛇村。
瞋心是很不好的,想把瞋心除掉,就要有大慈悲心,否则,很难除去。而且,瞋心一起,自己的身体先受害。脾气太大,可能一下子就会休克,或是中风。什么原因?瞋心属火,火烧功德林,瞋火一烧,细胞都被毁坏了。很多人不了解,常说:「你再对我不客气,我就要发脾气了!」其实,你发脾气,与别人有什么关系?只是跟自己过不去而已。一发脾气,气得面红耳赤,身体就受损伤。如果脾气太大,对上级主管不客气,容易冒犯长上,况且脾气这么大,谁敢聘用你?同事看到你脾气这么大,谁敢和你共事?于是就召感众叛亲离的果报。如果懂得佛法、人生的道里,心就能平静,和任何人也容易相处;心平气和,身体就会健康,也能够与大众和合相处,人生的旅程才会顺心如意。所以要慢慢熏习,使慈心广大,实在是既自利又利他。
一般人认为台湾不安定、有灾难,就想赶快移民;其实移民到那里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战火的灾害、火灾都是由于瞋心所感招。佛法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指每一个人的心念,依报是指环境。一般人不了解,遇到灾害,就怪东怪西。火灾固然是人为的,但还是因为瞋恨造成。试想,全世界那里没有瞋心?瞋心有多大,灾害就有多大,所以逃到任何地方,都逃不了火灾,逃不了仇恨造成的灾难。
自己检讨心中有没有贪心?贪心属水,想吃,吃不到,口水就流出来了。贪色、贪财、贪名、贪利,都是贪,贪不到就怨恨、生气,瞋火就烧起来,又去动坏念头,想办法,做一些愚痴的事;一下子就被贪、瞋、痴三毒给害了,智慧也没有了。所以一定要戒贪。有贪心,就招感水灾。台湾有水灾,世界各地也都有水灾,为什么呢?都有贪心,往那里逃都逃避不了。
世界上有台风、龙卷风,为什么有?因为每个人都有痴心,有痴心一定招感风灾。因为内心和外面的境界是一体的,不了解的人,认为心是心、境是境,逃境安心,始终不是彻底解决之道。
要想外面的境界很太平、很安定、很清净,先要从心当中来转,《维摩诘经》讲:「心净则佛土净」。心清净了,这个地方就是净土,不必另外去找净土;心是平和、平等,这个世界就和平了。如果不从心上去转,无论逃到什么地方,都是一样的,所谓「在劫难逃」就是如此。
历史上有一个「在劫难逃」的记载,明朝末年,流寇张献忠杀人八百万,张献忠的部队攻破四川,到处杀人放火,四川人一听到张献忠来了,就没命的逃,但逃到那里才能躲过这一劫呢?有一个人心想:干脆逃到山林里去,张献忠的部队是在平地上行军,不可能跑到山林里。于是这个人就躲到山林里,看到一棵半截的梧桐树,这梧桐树是中空的,藏在里面应该很安全,于是就藏到这半截梧桐树里面。
万万没想到,张献忠的部队为了要赶时间,打算抄捷径,就改走山林,刚好走到梧桐树旁休息,张献忠吩咐部下赶快趁休息的时候,把刀磨利。大家纷纷找石头磨刀,张献忠也在磨,这刀磨得很利,就想找个东西来试刀,东看西瞧,看到旁边这一棵梧桐树,就砍它一刀;张献忠力大无穷,一刀就连树带人给砍断,头都滚了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在劫难逃」,不管逃到那里去,都逃不掉的。
避免灾难的方法,要从这念心去努力,时时刻刻自己检讨反省,不要有贪心、瞋心、痴心,就能逃过劫难。这些道理明白了,就要修慈悲观,转掉自己贪、瞋、痴的习气。慈悲心就是菩萨的境界,有了慈悲心,就能和菩萨的法界相感通。更进一步,时时刻刻都要有善念,进而保持正念,念念都清楚明白,念念都能作主,站得住、站得长,这就是如来的境界。
佛法讲开悟了,修行就很好修,四两拨千斤;没有开悟,好象是千斤重担一样,一直想着如何求佛?如何成道?希望佛祖帮我摩顶、放光、授记,始终是在妄想当中。开悟的人知道,心清净了就是佛;心悟了,就是道;时时刻刻迥光返照,保持当下这念清净心、不动心、觉悟的心、作主的心。起了贪心、瞋心、痴心,马上检讨反省,照见自己的烦恼,转个念,改过,这就是真正的修行。
对下以慈,对一切众生都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世间法,身体会健康,人生的旅途会顺利。做到了大慈悲心,就是菩萨,世间法就是佛法。
对人以和
「和」可以除去粗暴心,化解暴戾之气。个性要和善,对人要和悦、和蔼;相处要和气、和睦,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做起事来就会众缘「和合」,容易成功。
家庭「和合」,家和万事兴;做事业的「和合」,和气生财;团体「和合」才有发展、才能茁壮;社会「和合」,和衷共济才能祥瑞;国家「和合」,就能富强安康;道场「和合」,佛法就能兴盛。所以,「和」是很重要的。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意见不同、观点迥异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如何在不同当中以大众的利益为优先考量、放下一己之私,去找出共识,这就是在修菩萨行,这就要有包容心与忍耐力。佛法上说,一切法得成于忍;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的确是如此,「一切法」就是指万事万物,世间上的事要忍,忍才能和合;修行人更要用忍,忍心不说、忍意不动,乃至于无生法忍,道业才能成就。
「和」也就是无诤,无诤也是修行、也是作主。对于事情,因为角度不同,各持己见,争论的结果,自己起了瞋心、起了烦恼还没有觉察到,以为自己很有道理,还去讲给别人听,找人评理,制造更多的是非与不安。在世间法,因为不和,结了恶缘,以后就产生成见,因为不和合,做事就不容易成功。在佛法上,对修行是个大障碍。日常生活当中,行住坐卧,动静闲忙,要时时观照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平日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习气磨掉多少?是不是时时保持正念?
释迦牟尼佛为僧团制定了「六和敬」的制度,六和敬做到了,自己道业就能成就,道场才能兴隆。目前在台湾这个社会,处于弹丸之地,更要和合;和合才能团结,团结才有力量。以前有个譬喻,一根筷子、二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合在一起就不容易折断了。又譬如瞎子和瘸子,两个人都残缺不全,可是因为他们肯合作;瞎子腿好,背着瘸子:瘸子眼好,可以指路。所以,无论是家庭、团体、社会、国家,世间法、出世间法,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合是极其重要、不可以忽视的。
对事以真
「真」就是实在、不虚假。用真诚的心可以去除虚伪。对人真诚,别人才会信赖,才能有真实的友情,人际关系才不致虚假。大部分的人都爱面子,多多少少都有些虚伪心,消除虚伪心就要用真诚不二的这念心。对事以真,把事情做得很好,这是做事的大原则。
研究学问的人对于自己的学业要真,才能真正的了解道理,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肚子里确实有东西」。做学问不是沽名钓誉,也不是靠做学问来弄个一官半职。过去有些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研究学问的目的在升官发财,这个心念已经不正确了,那就不是真。做一个学问家,要研究真正的道理,不抄袭别人的作品,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理想,要努力以赴,才能有所成就。
对于事情要认真负责,自己应该做的事绝不推诿,而且要尽力去完成。本来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做完,你半天就做完了,多余的时间就多做一些,这就是一种布施。不迟到、不早退,而且还多做几分钟;不要小看多做几分钟,今天多做几分钟,明天多做几分钟,加起来就很多了。善法是从小、从微聚集起来的。
如果作人、做事都很实在,平时很认真、很负责,主管一定知道你的为人处事,将来好的事情自然就轮到你身上。如果平时就投机取巧,好贪小便宜,那么将来好的事情可能就轮不到你身上。
公家的电话,若不是公事,绝不随意打电话聊天,不假公济私。电话费虽然不多,可是对于自己的人格、修行影响很大,乃至于一枝铅笔、一张信纸,都不随便妄取,做到了就是无量的福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以为一定要做个大善事才有功德,而认为小小的善事没有什么。什么叫大善事?以佛法而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人一命是件大功德,这一生有多少机会可以救人一命?这种大功德做不到,就要在日常生活上一点一滴来积功累德。所谓「公事门中好修行」,慢慢集合起来,由小善就变成大善。在佛经里面讲,就是要广集福慧资粮。所以,福报是由小的善法点点滴滴累积而来,能够广集福慧资粮,自然能感召光明如意的人生。大众都能够广集福慧资粮,就能感召光明祥和的社会。
佛法讲善缘与福报,一个人如果没有福报就不容易有助缘;没有福德因缘,就不容易成功。一般人说「人算不如天算」,人算得再好,到最后还是会有无常变化,就是因为平时福德累积不够。如果福德具足,不用去求福报,福报也会自然现前;福德不够,即使侥幸得到利益,不久也会失去。
历史上有一则公…
《中台四箴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