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臺四箴行▪P4

  ..續本文上一頁共譯了叁十九部經;《八大人覺經》就是安世高所譯。

  

  安世高有宿命通,他的前世也是出家人,有一位道友瞋心很重,安世高常勸他要以慈悲心降伏自己的瞋恨心,否則命終後會墮入叁塗。到了安世高這一世,這位前世的道友在廬山附近的共亭湖成爲大蟒神,來往的船只如果不拜祭神廟,它就興風作浪使船沈沒。安世高來到這裏,特地爲它說法念咒,請它現身真正的忏悔,大蟒蛇果然是巨長,它聽了安世高的開示,蟒首不斷的叩頭,淚如雨下,然後就隱身而去。後來村人在沼澤中見到這條死蟒,頭尾長達數裏,它已經舍掉蟒蛇報身了,這個地方後來被稱爲蛇村。

  

  瞋心是很不好的,想把瞋心除掉,就要有大慈悲心,否則,很難除去。而且,瞋心一起,自己的身體先受害。脾氣太大,可能一下子就會休克,或是中風。什麼原因?瞋心屬火,火燒功德林,瞋火一燒,細胞都被毀壞了。很多人不了解,常說:「你再對我不客氣,我就要發脾氣了!」其實,你發脾氣,與別人有什麼關系?只是跟自己過不去而已。一發脾氣,氣得面紅耳赤,身體就受損傷。如果脾氣太大,對上級主管不客氣,容易冒犯長上,況且脾氣這麼大,誰敢聘用你?同事看到你脾氣這麼大,誰敢和你共事?于是就召感衆叛親離的果報。如果懂得佛法、人生的道裏,心就能平靜,和任何人也容易相處;心平氣和,身體就會健康,也能夠與大衆和合相處,人生的旅程才會順心如意。所以要慢慢熏習,使慈心廣大,實在是既自利又利他。

  

  一般人認爲臺灣不安定、有災難,就想趕快移民;其實移民到那裏都是一樣的。爲什麼?戰火的災害、火災都是由于瞋心所感招。佛法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指每一個人的心念,依報是指環境。一般人不了解,遇到災害,就怪東怪西。火災固然是人爲的,但還是因爲瞋恨造成。試想,全世界那裏沒有瞋心?瞋心有多大,災害就有多大,所以逃到任何地方,都逃不了火災,逃不了仇恨造成的災難。

  

  自己檢討心中有沒有貪心?貪心屬水,想吃,吃不到,口水就流出來了。貪色、貪財、貪名、貪利,都是貪,貪不到就怨恨、生氣,瞋火就燒起來,又去動壞念頭,想辦法,做一些愚癡的事;一下子就被貪、瞋、癡叁毒給害了,智慧也沒有了。所以一定要戒貪。有貪心,就招感水災。臺灣有水災,世界各地也都有水災,爲什麼呢?都有貪心,往那裏逃都逃避不了。

  

  世界上有臺風、龍卷風,爲什麼有?因爲每個人都有癡心,有癡心一定招感風災。因爲內心和外面的境界是一體的,不了解的人,認爲心是心、境是境,逃境安心,始終不是徹底解決之道。

  

  要想外面的境界很太平、很安定、很清淨,先要從心當中來轉,《維摩诘經》講:「心淨則佛土淨」。心清淨了,這個地方就是淨土,不必另外去找淨土;心是平和、平等,這個世界就和平了。如果不從心上去轉,無論逃到什麼地方,都是一樣的,所謂「在劫難逃」就是如此。

  

  曆史上有一個「在劫難逃」的記載,明朝末年,流寇張獻忠殺人八百萬,張獻忠的部隊攻破四川,到處殺人放火,四川人一聽到張獻忠來了,就沒命的逃,但逃到那裏才能躲過這一劫呢?有一個人心想:幹脆逃到山林裏去,張獻忠的部隊是在平地上行軍,不可能跑到山林裏。于是這個人就躲到山林裏,看到一棵半截的梧桐樹,這梧桐樹是中空的,藏在裏面應該很安全,于是就藏到這半截梧桐樹裏面。

  

  萬萬沒想到,張獻忠的部隊爲了要趕時間,打算抄捷徑,就改走山林,剛好走到梧桐樹旁休息,張獻忠吩咐部下趕快趁休息的時候,把刀磨利。大家紛紛找石頭磨刀,張獻忠也在磨,這刀磨得很利,就想找個東西來試刀,東看西瞧,看到旁邊這一棵梧桐樹,就砍它一刀;張獻忠力大無窮,一刀就連樹帶人給砍斷,頭都滾了下來。這就是所謂的「在劫難逃」,不管逃到那裏去,都逃不掉的。

  

  避免災難的方法,要從這念心去努力,時時刻刻自己檢討反省,不要有貪心、瞋心、癡心,就能逃過劫難。這些道理明白了,就要修慈悲觀,轉掉自己貪、瞋、癡的習氣。慈悲心就是菩薩的境界,有了慈悲心,就能和菩薩的法界相感通。更進一步,時時刻刻都要有善念,進而保持正念,念念都清楚明白,念念都能作主,站得住、站得長,這就是如來的境界。

  

  佛法講開悟了,修行就很好修,四兩撥千斤;沒有開悟,好象是千斤重擔一樣,一直想著如何求佛?如何成道?希望佛祖幫我摩頂、放光、授記,始終是在妄想當中。開悟的人知道,心清淨了就是佛;心悟了,就是道;時時刻刻迥光返照,保持當下這念清淨心、不動心、覺悟的心、作主的心。起了貪心、瞋心、癡心,馬上檢討反省,照見自己的煩惱,轉個念,改過,這就是真正的修行。

  

  對下以慈,對一切衆生都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在世間法,身體會健康,人生的旅途會順利。做到了大慈悲心,就是菩薩,世間法就是佛法。

  

  

  

  對人以和

  

  「和」可以除去粗暴心,化解暴戾之氣。個性要和善,對人要和悅、和藹;相處要和氣、和睦,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做起事來就會衆緣「和合」,容易成功。

  

  家庭「和合」,家和萬事興;做事業的「和合」,和氣生財;團體「和合」才有發展、才能茁壯;社會「和合」,和衷共濟才能祥瑞;國家「和合」,就能富強安康;道場「和合」,佛法就能興盛。所以,「和」是很重要的。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意見不同、觀點迥異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如何在不同當中以大衆的利益爲優先考量、放下一己之私,去找出共識,這就是在修菩薩行,這就要有包容心與忍耐力。佛法上說,一切法得成于忍;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的確是如此,「一切法」就是指萬事萬物,世間上的事要忍,忍才能和合;修行人更要用忍,忍心不說、忍意不動,乃至于無生法忍,道業才能成就。

  

  「和」也就是無诤,無诤也是修行、也是作主。對于事情,因爲角度不同,各持己見,爭論的結果,自己起了瞋心、起了煩惱還沒有覺察到,以爲自己很有道理,還去講給別人聽,找人評理,製造更多的是非與不安。在世間法,因爲不和,結了惡緣,以後就産生成見,因爲不和合,做事就不容易成功。在佛法上,對修行是個大障礙。日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動靜閑忙,要時時觀照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平日要經常反省自己的習氣磨掉多少?是不是時時保持正念?

  

  釋迦牟尼佛爲僧團製定了「六和敬」的製度,六和敬做到了,自己道業就能成就,道場才能興隆。目前在臺灣這個社會,處于彈丸之地,更要和合;和合才能團結,團結才有力量。以前有個譬喻,一根筷子、二根筷子,容易折斷,一把筷子合在一起就不容易折斷了。又譬如瞎子和瘸子,兩個人都殘缺不全,可是因爲他們肯合作;瞎子腿好,背著瘸子:瘸子眼好,可以指路。所以,無論是家庭、團體、社會、國家,世間法、出世間法,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和合是極其重要、不可以忽視的。

  

  

  

  對事以真

  

  「真」就是實在、不虛假。用真誠的心可以去除虛僞。對人真誠,別人才會信賴,才能有真實的友情,人際關系才不致虛假。大部分的人都愛面子,多多少少都有些虛僞心,消除虛僞心就要用真誠不二的這念心。對事以真,把事情做得很好,這是做事的大原則。

  

  研究學問的人對于自己的學業要真,才能真正的了解道理,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肚子裏確實有東西」。做學問不是沽名釣譽,也不是靠做學問來弄個一官半職。過去有些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他研究學問的目的在升官發財,這個心念已經不正確了,那就不是真。做一個學問家,要研究真正的道理,不抄襲別人的作品,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理想,要努力以赴,才能有所成就。

  

  對于事情要認真負責,自己應該做的事絕不推诿,而且要盡力去完成。本來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做完,你半天就做完了,多余的時間就多做一些,這就是一種布施。不遲到、不早退,而且還多做幾分鍾;不要小看多做幾分鍾,今天多做幾分鍾,明天多做幾分鍾,加起來就很多了。善法是從小、從微聚集起來的。

  

  如果作人、做事都很實在,平時很認真、很負責,主管一定知道你的爲人處事,將來好的事情自然就輪到你身上。如果平時就投機取巧,好貪小便宜,那麼將來好的事情可能就輪不到你身上。

  

  公家的電話,若不是公事,絕不隨意打電話聊天,不假公濟私。電話費雖然不多,可是對于自己的人格、修行影響很大,乃至于一枝鉛筆、一張信紙,都不隨便妄取,做到了就是無量的福報。「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不要以爲一定要做個大善事才有功德,而認爲小小的善事沒有什麼。什麼叫大善事?以佛法而言「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救人一命是件大功德,這一生有多少機會可以救人一命?這種大功德做不到,就要在日常生活上一點一滴來積功累德。所謂「公事門中好修行」,慢慢集合起來,由小善就變成大善。在佛經裏面講,就是要廣集福慧資糧。所以,福報是由小的善法點點滴滴累積而來,能夠廣集福慧資糧,自然能感召光明如意的人生。大衆都能夠廣集福慧資糧,就能感召光明祥和的社會。

  

  佛法講善緣與福報,一個人如果沒有福報就不容易有助緣;沒有福德因緣,就不容易成功。一般人說「人算不如天算」,人算得再好,到最後還是會有無常變化,就是因爲平時福德累積不夠。如果福德具足,不用去求福報,福報也會自然現前;福德不夠,即使僥幸得到利益,不久也會失去。

  

  曆史上有一則公…

《中臺四箴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皈依叁寶的介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