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皈依叁寶的介說

  皈依叁寶的介說(一)

  于自由時報92.08.14(四)刊載

  皈依叁寶,一般稱爲叁皈依。佛教所說的叁寶是指佛寶、法寶及僧寶。古德雲:「滔滔苦海內,叁寶爲舟航;炎炎火宅內,叁寶爲雨澤;冥冥大夜中,叁寶爲燈塔。」說明叁寶對衆生的恩澤無窮無盡。

  「滔滔苦海內,叁寶爲舟航」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種種苦,所以古人說:「苦海無邊」,如貧窮的人很苦;富貴的人一樣有煩惱;做爲學生,有不願考試的壓力……,總而言之,家家都有難念的經,無論性別、年齡、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的煩惱痛苦。「苦」從何來?認不清真理、實相,心中有煩惱、痛苦不得解脫就是苦的根源。

  佛法,就是在幫助人們脫離煩惱痛苦;想離苦得樂,就要依據佛法的道理修行,能夠認清煩惱,雖處于苦海中,心中清楚明白,恒在定中,就是清涼淨土;對于煩惱認識不清、無法覺察,即使是樂土也會變成穢邦。以佛法爲舟航,乘著叁寶所開演的法要,就能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佛法的舟航很多,如小乘依四聖谛、十二因緣爲舟航;菩薩則是以六波羅蜜爲舟航,無論搭乘那一種舟航皆能令衆生離苦得樂,脫離世間的苦海。

  

  皈依叁寶的介說(二)

  于自由時報92.08.16(六)刊載

  「炎炎火宅內,叁寶爲雨澤」,叁界爲火宅,處在叁界中猶如火在燒一般。衆生心中有叁把火──饑餓之火、瞋恚之火、淫欲之火,這些火常燒得衆生身心不安。瞋心一來,心中就有無明火;淫欲心一起,身體就發燒、發熱;例如凡夫不能看見天上的天女,因爲天女長得非常美貌,凡夫一見即欲心熾盛,便爲淫火焚燒身亡。《楞嚴經》言:「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淫欲確實如同一把火,能燒毀衆生的善根。

  「叁寶爲雨澤」,衆生無量劫以來,都在生死輪回中,被衆火不斷燒灼,譬如大旱未雨,太陽熾盛,大衆都處在炎熱痛苦中;這時如果下了一場雨,灼熱的苦痛頓時消除,大地一片清涼。而佛法就如同久旱欣逢的雨露,用佛法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無常……等種種方便法門將煩惱化除,熄滅心頭的叁把火,此心就是「清涼世界」。

  佛陀時代的提婆達多,因貪求名聞利養,起瞋心害佛,出佛身血,結果地面即時裂開,提婆達多當場墜入地獄猛火中。外在的境界,是衆生內心所感召而來的,如果沒有內心的火──饑餓之火、瞋恚之火、淫欲之火,外面的地獄應時消滅。所以,想出離地獄之苦,就必須用佛法化除心中煩惱之火,自性的清涼淨土自然顯現。

  

  皈依叁寶的介說(叁)

  于自由時報92.08.19(二)刊載

  「冥冥暗夜中,叁寶爲燈塔」什麼是黑暗?愚癡,沒有智慧就是黑暗,沒有正確的知見,猶如在黑暗中,始終是無所歸屬、依靠。「愚癡」是指不了解因果的道理,認爲行善沒有善報;做惡沒有惡報,自己不明因果,這一生就會做出種種的錯事,人生就是一片黑暗。即使世間的學問很高,但是如果沒有因果的觀念,爲人處事便有所偏差,有時反而因爲學問高,所犯的錯誤愈大,前途也就愈黑暗。

  佛法以戒、定、慧爲最香、最光明;做惡、破戒最臭穢、最黑暗,就如一般人所說的「遺臭萬年」。譬如中國曆史上的嶽飛及秦桧,嶽飛生前精忠報國,所以死後流芳千古;秦桧殘害忠良,死後則遺臭萬年。嶽飛的墓葬在杭州西湖邊,湖邊立了一座嶽飛的坐像,旁邊塑了一尊秦桧的銅像,跪在嶽飛前面。許多人到西湖見到嶽飛像,都心生恭敬、仰慕,還寫了碑銘加以贊歎;看到秦桧像則加諸穢物于銅像上,日積月累造像都生鏽、發臭。所以,從這個曆史典故來看,做惡的確是臭的,而且遺臭萬年。以佛法而言,修善最香,修戒定慧更香,因爲身語意清淨,德行如馨香,令人心生歡喜;乃至成道、證果其香更是殊勝,不僅德香遍滿世間,更香達天上,堪受人天供養。

  

  皈依叁寶的介說(四)

  于自由時報92.08.21(四)刊載

  有智慧的人最光明,愚癡的人最黑暗。而佛法能啓發衆生無漏的智慧,依此能夠出叁界、了生死、斷煩惱、證菩提,較一般世間所說的智慧更爲殊勝。世間智慧屬于方便智慧,佛法的智慧是究竟的般若之智,能夠分別善惡、有漏法、無漏法、世間法、涅槃法;知道第一義谛、真谛、俗谛。《維摩诘經》言:「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有了佛法的智慧,對人生的看法就會更正確。

  釋迦牟尼佛,已成佛道,智慧臻至究竟圓滿,對宇宙萬事萬物的道理,無所不曉。雖然現在科學發達,但科學的知識領域猶不能超越佛法的境界,因爲佛的智慧圓滿究竟,非世間的學問知識能比擬。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位婆羅門想測驗佛的智慧究竟有多高,一日來到佛所,指著身旁的一顆樹對佛陀說:「世尊!您已成就佛道,智慧當屬第一。請問您知不知這顆樹上有多少葉子?」釋迦牟尼佛當下毫不考慮地就說出樹上有多少葉子。婆羅門雖然聰明,但也不知葉子的數目,故無從得知佛陀所說是否正確,于是心生一計,順手從樹上抓下一把葉子,又問世尊:「現在樹上還剩下多少葉子?」世尊回答:「現在樹上已少了七片葉子。」婆羅門張開手掌一看,果然是七片葉子。由上可知,佛的智慧究竟圓滿,實無一人可超越。

  

  皈依叁寶的介說(五)

  于自由時報92.08.23(六)刊載

  佛具有叁種智慧: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達到智慧圓滿的境界就是佛。阿羅漢修析空觀,斷見思惑,證我空,得「一切智」;菩薩修假觀,斷塵沙惑,證法空,得「道種智」;修中道實相觀,斷無明惑,就能證到佛的「一切種智」。

  叁智圓明,皆是本具的智慧;譬如心靜下來,靈感即現前,可知靈感、智慧實不從外得,而是從內心當中而來。有的小說家要到非洲找尋靈感,然而非洲並沒有靈感,靈感是來自心中;因爲到了非洲與大自然接近,心安定下來,得到清涼,便能引發心中本具的靈感。同樣地,看到佛寺莊嚴的佛像、清淨的環境,心中覺得很甯靜、清涼,心中本具的智慧、功德、善法自然顯現;反之,看到世間五花八門的境界──酒家、舞廳、歌廳……,心中生起種種塵勞、煩惱,就會障蔽我們的智慧心無法現前。

  佛法中有「叁因佛性」,一、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叁、緣因佛性,叁者因緣具足,就能啓發正因佛性。「冥冥暗夜中,叁寶爲燈塔」,佛寶、法寶、僧寶的智慧,能令衆生心得清涼,遠離愚癡黑暗,從生死之苦解脫,進而證到像佛一樣叁智圓滿的境界。所以,叁寶是啓發本具智慧的清淨外緣,因此對衆生的恩澤廣大,實非言語、文字所能道盡。

  

  皈依叁寶的介說(六)

  于自由時報92.08.26(二)刊載

  叁寶,何謂「寶」?世間人認爲的寶,不外是金銀財寶,這些財寶是可用盡的;而佛法所說的寶,比世間的金銀財寶更加寶貴,因爲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佛法中提到:「世間的錢財爲五家所共有,常爲五家所侵。」五家是指水災、火災、惡子、貪官、盜賊;世間的錢財,非自己所能恒久擁有。所以有了錢財不要歡喜、驕傲,要趕快利用世間有漏的錢財布施、行善,藉此將它轉爲無漏之財。無漏之財就是善財、聖財,是人生真正的財寶。修善、做好事,是善財;做了善事、好事,心不執著,慢慢就由善財變成聖財,這就是無漏財,有了無漏財,生命便能由煩惱痛苦中解脫,使心靈得到真正的安樂。

  釋迦牟尼佛常告誡在家弟子,世間上的錢財既是五家共有,就不是真正的寶,擁有了錢財有時反而會帶來不安,若不知善用,也可能會爲自己帶來災禍,所以要積極把握因緣,將有漏錢財轉成無漏的功德法財。。

  今生得遇叁寶,依佛法的道理修行,就能證得佛法的智慧,進一步運用這種智慧修善,將錢財用在善的方面,種善因得善果,未來自然就得善的果報。這種果報生生世世跟隨著自己,受用不盡,不爲盜賊、水火所壞,任何人都取不走,這才是真正的至寶。

  

  皈依叁寶的介說(七)

  于自由時報92.08.28(四)刊載

  佛法中的叁寶,依不同的意義,可略分爲「化相叁寶」、「小乘叁寶」、「大乘叁寶」、「住持叁寶」及「自性叁寶」。

  「化相叁寶」,即佛陀教化衆生所立叁寶相;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鹿野苑轉四谛*輪,度五比丘,此時釋迦牟尼佛是佛寶,四聖谛法是法寶,五比丘是僧寶,此是佛門中最初的叁寶,又名「最初叁寶」,或稱爲「別體叁寶」,因爲佛、法、僧叁寶個別成立,各有其體相(別體叁寶,又有大乘叁寶、小乘叁寶之分);或稱爲「真實叁寶」,釋迦牟尼佛已成就佛果;所說四谛法是無漏法;五比丘皆已證聖位,這是究竟、真實的佛寶、法寶、僧寶,是名「真實叁寶」。

  釋迦牟尼佛經過勤苦修行,最後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開始度化衆生。佛陀最初說華嚴大法,度大根機的菩薩;後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宣說四聖谛法,令五比丘開悟證果。四谛是指苦、集、滅、道四谛之谛理,爲佛法的基本教義,無論大乘、小乘,皆是以四谛爲根本。

  五比丘,即是佛陀爲悉達多太子時,離宮出家修行,父親淨飯王派五位大臣:阿若憍陳如、頞鞞、跋提、十力迦葉、摩男俱利;前去將太子追回。五位大臣找到太子,卻無法勸返意志堅定的太子回宮,于是便留下來跟隨太子一起修道;太子成道後,在鹿野苑所度即是此五位比丘。

  

  皈依叁寶的介說(八)

  于自由時報92.08.30(六)刊載

  「小乘叁寶」,以釋迦牟尼佛丈六金身的應身爲佛寶;四谛、十二因緣爲法寶;聲聞、緣覺聖賢僧爲僧寶。

  佛的應身長有丈六,現金色光;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方得此相好,所謂「叁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聲聞、緣覺聖賢爲僧寶;聲聞聖者分爲初果須陀…

《皈依叁寶的介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從苦中解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