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皈依叁寶的介說▪P5

  ..續本文上一頁向修行,人生便會愈走愈光明。而佛教是含具真理、智慧的宗教,透過對佛法的信心與實踐,必能得到大利益。

  

  皈依叁寶的介說(叁十五)

  于自由時報92.11.06(四)刊載

  梁啓超先生曾說:「佛法的真理,使上智的人不得不信;佛法講因果,使下愚的人不得不畏。」因爲佛法所講的真理是絕對的,世間上再沒有比佛法更真實的道理。

  所謂真理就是永恒不變的道理,過去、現在、未來皆如是,不因時間、空間、人事不同而改變;儒家提到: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如果過去認爲是對的,經過一段時間就不正確了,這就不是真理,譬如在科學界發明一種理論,這個理論對當時而言是正確的,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又發現另一個新的理論,取代之前的說法,于是當初認爲是正確的道理,現在來看就不見得真實。科學時時都在日新月異,新的理論與發現始終是層出不窮,現在發現的道理雖然正確,但無法禁得起時間、空間的考驗,就不是絕對的真理。

  真正的至道,是絕對真實的道理,恒常不變,佛法所說的道理就是絕對不變的真理。

  

  皈依叁寶的介說(叁十六)

  于自由時報92.11.08(六)刊載

  學佛就是要信仰佛法真實的道理,建立正確的觀念,依善知識的教導去實踐,做到「依法不依人」,修行才能發長遠心。譬如有些人跟隨某位師父學習,覺得對方的道德、學問、修行都很不錯,等到因緣改變,或者遇到一些境界,馬上推翻對這位師父的看法,對佛法的信心就動搖了,甚至退失對修行的信心。其實,信心不應建立在對某個人的執著,而是信仰他所說的道理,是佛法、是真理,信仰這個道理並落實,如此修行,方可長遠,終能成就正覺。

  佛法有很多真實的道理,如四谛——苦、集、滅、道的真理,過去如是、現在如是、未來如是,是絕對不變的;信仰這個真理,知道苦的根源來自種種煩惱,落實修行,斷除煩惱,便能得證涅槃,涅槃是最安樂的所在。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超越生死、斷除煩惱、證涅槃,有此觀念,就是真正的正信。

  末法時期,邪說熾盛,如果對佛法的道理不了解,就容易爲外界各種知見所迷惑,一迷惑,就容易退失信心,道業也無法成就。所以,學佛必須先皈依叁寶,經常親近叁寶,受叁寶熏習,八識田中的種子轉識成智,回歸清淨的自性,徹見自性叁寶,生生世世都受用無窮,才是叁皈依的真正意義。

  

  皈依叁寶的介說(叁十七)

  于自由時報92.11.11(二)刊載

  釋迦牟尼佛說:「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正說明佛性本具、平等,大家都可以成佛,依照佛法修習,最後都能成就如來的功德果報;藉由皈依外在叁寶爲方便,親近叁寶、慢慢熏習,最後就能徹見自性叁寶。

  佛陀的教導智慧、平等,希望每個人透過修行,都能達到慈悲圓滿、智慧圓滿、人格圓滿的境界;從這個角度去思惟、觀察,就會發現佛教真正值得皈依,佛法的道理確實值得學習。

  皈依有「回轉」之義,我們無始以來,因爲種種邪見背棄叁寶,念念都是向外馳求,在生死苦海中輪轉,現在聽聞佛法、了解真理,馬上將過去的邪見舍掉,將心念回轉過來,依佛法的道理返照自心,即能化解煩惱、成就菩提。

  「佛法如大海」,海能容納百川,無論是江、河、溪流、清水、濁水,都能被接納彙流于大海。就如同佛菩薩心量廣大,具有無量智慧、慈悲可以包容、接納任何有情,從不舍棄任何一個衆生。了解佛法的道理,舍離過去的邪見,依此修行,至誠皈依叁寶,自能得到十方佛法僧的慈光加被。

  

  皈依叁寶的介說(叁十八)

  于自由時報92.11.13(四)刊載

  有些人過去信奉鬼神,雖然知道佛教是正法,但擔心皈依佛教會受鬼神處罰,害怕因此受到災害,所以始終不敢皈依,這樣的見解並不正確。

  佛陀是覺悟圓滿的聖者,神通、智慧、功德圓滿,是人天教主、叁界的導師,諸護法善神皆皈命護持,所以皈依佛法,不但過去所信奉的鬼神不會瞋責,並且因爲叁寶的威德、佛法的殊勝,這些鬼神也會轉而護持自己的道業。

  如同社會上有些人能力很好,所開創的事業潛力很大,周遭的親友也會一起來協助,一方面讓這個事業早日成就、一方面也共享這份功德與光明。同樣的道理,鬼神也想提升自己,因爲佛法是真理、佛是至高無上的聖人;當自己發願學佛,親近正法,自然有許多護法善神前來擁護。

  世間上有許多宗教雖能勸人爲善,但畢竟不夠究竟,無法使人得到最高的智慧、究竟的解脫。了解佛法的道理,知道以前所學的並不圓滿,現在覺悟了,就要翻邪歸正,皈依叁寶並且發願成就正覺,落實佛法,讓生命更光明、福德更圓滿。

  

  皈依叁寶的介說(叁十九)

  于自由時報92.11.15(六)刊載

  這念心具足無量的智慧、光明,修行若能發起成佛的願心,依此精進努力,必能成就道果。

  從前有位羅漢聖者,帶著一位沙彌弟子一起行腳。小沙彌走在師父後面,幫忙背行李。邊走邊想:「自己發心出家,將來一定要成佛普度衆生。」阿羅漢聖者有神通,知道弟子發了菩薩的大願,就要小沙彌走前面,換自己背包袱走在後面。

  走了一段時間,小沙彌又想:「成佛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生生世世要救度衆生,時間太長、太辛苦,還是求證羅漢果位,做個聲聞聖者就好。」阿羅漢知道弟子的想法,馬上說道:「現在你還是走在我後面,幫忙背包袱吧!」小沙彌感到奇怪,問道:「師父!您爲什麼一下要我走前面,一下要我走後面?」羅漢回答:「起初你發了想成佛的心,這種大願,將來必能圓成佛果,這是我所不及的,所以請你走在我前面;現在你只是發願要證羅漢果,而且目前還是未成就的凡夫,而我已證阿羅漢道,所以理應走在我後面,幫忙背行李。」

  發心不可思議,一切法皆由心生,這一念成佛的願心,就是圓成佛果的正因。現在發心要成佛,去邪歸正,過去所信奉的鬼神也會轉而護持,因爲自己未來成就道業,也能度脫這些鬼神脫離生死苦海。明白這些道理,知道佛法的可貴,對于過去所信奉的外道、邪見應盡快舍離,皈依叁寶,依著佛法的智慧與光明,到達究竟圓滿的涅槃彼岸。

  

  皈依叁寶的介說(四十)

  于自由時報92.11.18(二)刊載

  有些學佛的人,一生中受過多次叁皈,皈依多位法師,稱爲「結緣叁皈」。覺得所認識的法師道德很高、學問很好,因此想跟他結法緣、跟隨他學習,當然必須親近他,跟隨他作師父,所以佛法中不限定只能皈依一位法師。法師受了具足戒,具足僧衆威儀,能夠做爲佛法的代表,爲發願求受叁皈者做證明,證明皈依了佛法僧叁寶。所以,法師只要受過具足戒,具備德行,我們就可以皈依。

  修行學佛,目的在明悟心性,親見自性叁寶;然而,初初開始修行,道業尚未成就,就必須先皈依外在的住持叁寶,藉由外在叁寶的啓發、引導,建立正確知見,進而脫離生死苦海。

  皈依有正名定分的意義,如同學生入學辦理注冊手續,注冊以後,知道自己是學生,應該要用功努力;再則已取得學生的身分,受到學校的保障,可以正式在學校學習,而學校也有輔導課業的義務。同理,皈依以後,正式成爲叁寶弟子,跟隨皈依的法師、依著佛法努力修行,人生的道路就會很光明、很有希望。皈依後能得到叁寶的慈光加被及善神的護持;四大天王會派遣叁十六位善神予以守護,受了叁皈依,將來彌勒佛出世成正覺,龍華叁會就能得度,這些都是皈依的功德與利益。

  

  皈依叁寶的介說(四十一)

  于自由時報92.11.22(六)刊載

  皈依佛、法、僧叁寶,必須了解所皈依的範圍,才能把握修行的方向。皈依佛者,現在以釋迦牟尼佛爲代表,皈依一尊佛,即代表皈依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皈依法者,即是一切經律論皆當皈依,不限于某一法。

  然而現在末法時期,有些人知見不正確,對法産生了偏執,執著某一法門,而認爲其他法門不究竟。事實上,皈依法就是要皈依一切佛法,佛法說要「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經」等于是學校的教科書,有小學、中學、大學的課程之分,因爲小學生無法消化大學的課程;正如同小根機的人不能容受大法一般,因此,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對不同根機的人說不同的法,此即應機施教,讓每位聽法的人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學佛修行,應選擇適合自己根機的法門,但也不能因此而排斥其他法門。

  佛法傳到中國後由于經典太多,祖師們將之分門別類,而産生不同的宗派,但這些都是佛所說的法門,透過這些法門,都能夠讓我們明心見性。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學佛,圓成佛的智慧、功德,證到解脫的境界。學佛就要歸于了義經,了義經是最徹底的,見中道、見實相、證涅槃,這是屬于了義經,了解這些道理以後,就不會發生見解上的偏差。修行學佛不執著那一宗、那一派,因爲一切佛法都是我們的老師,要心行平等,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

  

  皈依叁寶的介說(四十二)

  于自由時報92.11.25(二)刊載

  所謂皈依僧者,僧寶有菩薩僧、羅漢僧、凡夫清淨僧,上至賢聖僧、下至凡夫僧皆當皈依,不限于某一法師。佛弟子受叁皈後,應以佛爲師、以法爲師、以僧爲師;依正法修行,不再皈依天魔外道。

  「外道」是指心外求道,有些宗教雖然也有善法,但是無法明心見性,不是成道的因,所以終究無法成就道業,至多只能達到生天的功德。想要成道,就要明心見性,心外求道,沒有見到真實的道理,便稱爲「外道」。

  「天魔」,是指六欲天中「他化自在天」的波旬。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靜坐,即將成佛的時候,天魔前來擾亂。面對魔擾,太子保持正念、心不爲所動,天魔無法擾亂太子的修行,最後只好驚惶而…

《皈依叁寶的介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從苦中解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