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欢吃,这就证明──灵知灵觉这念心人人皆有,此即「本觉」。
本觉,不只人有,一切蠢动含灵都有。例如狗一看到主人回来,马上跑过去,摇摇尾巴,表现出很欢喜、很欢迎的样子,这就是灵性、觉性的作用!有些动物的感觉、触觉,较人类还要灵敏。譬如狼犬的嗅觉,就远超于人类之上;又譬如山上的猎犬,只要循着兔子的气味追踪,马上就能发现兔子的所在位置,而我们人类就无法做到。例如牛也有灵性,见屠夫来了,知道屠夫要把自己买回去杀掉,马上就流泪。世间上有很多这种例子,慢慢去观察就能体会,一切有情众生都有灵性,灵知灵觉的这念心就是佛性。
皈依三宝的介说(二十六)
于自由时报92.10.11(六)刊载
每个人都有本觉──本具的觉性,只因无始以来都在迷惑颠倒中,所以无法显发本觉的智慧。在这个世界,聪明、迟钝,智慧高、智慧低,每个人各不相同,这些都是因为前世的因果所造成。过去世心中迷惑颠倒的程度比较低,今生的智慧就比较高;过去世迷惑颠倒的程度较重,今生的智慧就较低,一切只因迷、悟而有差别;而修行,就是要转迷成悟。
虽然觉性人人本具,想要超凡入圣,就必须要有始觉。「始觉」,就是从现在开始觉悟的这念心,能够觉察、觉照不再迷惑颠倒,如此便能显发本觉无量的智慧,开发这念心潜藏无穷的妙用。譬如透过禅修静坐,有了定力,证到神通,就可以移山倒海,而这只是将本具的力量显发出来,一般人称此为潜能。人人都潜藏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譬如一个很宽的河沟,平时跳不过去,可是遇到后面有强盗追过来,为了保命,这个时候可能一下就可以跳过去;因为要保命,所以不顾一切,一心专注,一跳就过去了。如果本来没有这种力量,如何能跳得过去?所以佛法中提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这一念心。
皈依三宝的介说(二十七)
于自由时报92.10.18(六)刊载
心性本具无量的智慧功德,只因众生执着颠倒,这念心迷惑了;所以虽然本具,却如同遗失。佛陀是觉悟的圣者,觉悟这念心,到达究竟圆满;并依觉悟之理教化众生,令其返迷归真,开启含藏万德的心灵宝所。佛法中「戒、定、慧」的真理,如同打开宝所的三把钥匙,依之修行明悟心性,此生就能受用无穷。
透过听经闻法,了达世间一切都是无常、苦、空、无我,虚妄不实、不可久留。既有生必有死,即使活到一百岁,如果不知修行,死后仍要流转诸趣受苦。所以要把握难得的人身,用功修行,为生命找到安身立命之处。
安身立命之处,就是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想要达到涅槃的境界,就要落实「戒、定、慧」的修行,依此来漏尽烦恼,净化、提升自己的心灵。知道了这个道理,就是始觉;依佛法的道理,不断觉察、觉照身口意三业,以始觉之智照本觉之理,就能体达圣人究竟圆满的觉悟境界。
皈依三宝的介说(二十八)
于自由时报92.10.21(二)刊载
释迦牟尼佛历经六年苦行,最后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觉,叹然说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一切众生皆有本觉之智,灵知灵觉这念心,本具大智慧、大神通;只因有妄想、执着,所以无法体证本具的智慧。
始觉即是去恶修善的智慧,把恶的习惯转化,善法自然现前,用能观之智开发本具的智慧、觉性,就能开启心性无穷的智慧、妙用。
本觉之理,就是实相、就是自性法宝、就是真如法身。例如,晚上睡觉时,睡在只有一个榻榻米那么大的地方,然而作梦的时候,却梦到其他城市或国家,梦中是另外一个宽广的天地,这就是自性实相、真如法身所起的作用。这念心性攀缘什么境界,实相就现出什么境界,这念心虽然随着因缘起种种变化、作用,然而能知的这念心、这个实相始终不变,这就是我们自性法宝。
皈依三宝的介说(二十九)
于自由时报92.10.23(四)刊载
「始觉之智照本觉之理」,返照,就是观空、破执,藉由空性之理破除我们的执着,息灭妄想。藉止观,修止、修定,使心静下来,不起妄想,心如止水,真心自能现前。
一般人眼睛喜欢往外看、耳朵往外听,因为一直向外攀缘,心就随外境散乱、颠倒,所以要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往内收摄。如同蜗牛的触角一碰触到外面的东西,马上就收回来。我们的六根也是如此,如果一直往外攀缘,迷执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就是轮回生死的根本;所以要时时保持觉性,六根攀缘境界,马上知道觉察,往内收摄,断除生死轮回的因。
看到好的境界心生贪爱,心中的贪念一起,马上能够觉察,就是始觉。觉察后,赶快端正心念,两眼内视、两耳内听,六根不缘六尘,六根清净,这念心达到寂静、正定,没有生、没有灭,本具的智慧自能开显,定慧等持这念心是最真实的。
皈依三宝的介说(三十)
于自由时报92.10.25(六)刊载
藉由修习止观法门,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往内收摄,长期用功下来,功夫纯熟,这时候心达到涅槃、寂灭的境界;就是「常寂常照」。常就是不变,寂就是不动,照就是观照,这一念心,始终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更进一步,这念心没有第二念心,能所一如,能照与所照、能观与所观,到达绝对的境界;不落两边、不落空、不落有,一切无住,归于中道了义,就是佛法最高的境界。如《金刚经》上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知种种境界,而不着于境界,这念心始终是清楚明白、如如不动,就是菩提涅槃。
「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菩提就是指我们这念心性,能够分别是非、善恶、对种种境界,了了分明,这一念智光就是菩提。这念心不动不摇、不去不来,始终平静、没有妄念,就是涅槃。
皈依三宝的介说(三十一)
于自由时报92.10.28(二)刊载
涅槃和菩提,不是一、也不是二,涅槃如如不动,菩提了了分明。涅槃和菩提,就好比是我们的手一样,手撑开来是掌,一握起来是拳头;拳头就好比是涅槃,手掌譬如菩提,虽然形态不同,但都是手,所以不是二。
菩提和涅槃也不是一,握紧拳头了就不是手掌,一撑开手掌来就不是拳头,虽然都是手,但形态不同,所以不是一。拳与掌不能分开,是一体的两面;涅槃和菩提也是一体的两面。菩提是一种智慧,这个智慧心了了分明,但如果未达到如如不动的境界,就不能保养长久。所以悟了菩提心,更进一步还要保持定力,培养不动的这念心,能够恒久坚住正念、如如不动,才是究竟觉悟的境界。
所以禅宗祖师大德开悟以后,还要到水边林下去保养圣胎,就是要保任这念心,悟到这念心,始终是安住在这念心上,保持不动的境界;经过保任,道心坚固、不退了,这一生就能了生死。依着这样来用功,持续地以能观之智照所观之理,当能观与所观到达一如的境界,本具的自性三宝就现前,体悟到自性三宝,这一生便能受用无穷。
皈依三宝的介说(三十二)
于自由时报92.10.30(四)刊载
了解自性三宝是我们本具的心性,依着佛法的道理去实践,修正自己的身口意,在修行的路上保持长远心,才能启发、开显自性三宝。
修行学佛,首先要受三皈依,依着大善知识、依着佛法来修行;佛法有无量无边的法门,真正了解三皈依的道理,依此道理来实践,这一生的道业必有所成就。
皈依的道理有深、有浅,只知皈依外相的三宝,而不知皈依自性三宝,始终只能在事相上努力,不能体达心性的真理,道业就很难更进一步;只能在佛法中种下善根,种了善根,慢慢修习,因缘成熟,将来听闻到自性三宝的道理;或者体悟到心性的真理,亲见自性三宝方能成就正觉。
皈依三宝的介说(三十三)
于自由时报92.11.01(六)刊载
皈依就是归顺、依靠。尚未亲见自性三宝前,必须依着佛法僧三宝的教导来学习,否则外境的染缘及邪见炽盛,遇到不好的因缘,言行举止就会受影响;养成坏的习气,产生许多的烦恼与痛苦。正如儒家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交往的是良朋益友,今生就能受其熏习,深受其益;交往的是损友,无形当中学到许多不良的习惯,让自己堕落痛苦。
三宝就是清净的善缘,能令我们转化烦恼,出离生死苦海,所以要把握因缘皈依三宝。譬如小孩子,离开家庭到外面游荡,失去了家庭、父母的依靠,生活乏人教导、照顾,日子便过的很辛苦;突然想到父母的慈悲,觉得还是家庭安全,于是回家受父母的照顾、教导,感觉得很安全、有依靠,人生也充满希望。
佛法中提到,众生没有觉悟以前,就如同小孩离家流浪,在生死苦海、地狱火坑、三涂恶道、人天道上游荡飘泊,始终是在三界中轮回受苦;觉悟到过去的迷惑颠倒,就要皈依三宝,落实修行才能离苦得乐。
皈依三宝的介说(三十四)
于自由时报92.11.04(二)刊载
了解皈依的道理,皈依三宝为佛弟子,初初修行学佛,尚未得正见、正信、正定,信念未坚,对真理的信心不足,修行就容易退转,所以必须依靠善知识教导、指引,对佛法产生信心,才能真正落实修行。所谓「信满成佛」,信心真正到达绝对、百分之百,一定能依着佛法的道理去实践,今生道业必能成办。
一般人初信佛法,心中疑惑未除,怀疑世间究竟有没有佛菩萨?自性中是不是真有神通、禅定?……,只要心中起疑,信心开始动摇,便缺乏落实佛法的力量。佛经中提到:「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就是强调信心的重要,一般宗教也强调信仰、信心,但佛法更进一步,不但要相信,而且还要具有正信,透过正确的知见,才是有智慧的信仰,知道是非善恶、邪正曲直,不为错误的邪见所迷惑,依此方…
《皈依三宝的介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