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歡吃,這就證明──靈知靈覺這念心人人皆有,此即「本覺」。
本覺,不只人有,一切蠢動含靈都有。例如狗一看到主人回來,馬上跑過去,搖搖尾巴,表現出很歡喜、很歡迎的樣子,這就是靈性、覺性的作用!有些動物的感覺、觸覺,較人類還要靈敏。譬如狼犬的嗅覺,就遠超于人類之上;又譬如山上的獵犬,只要循著兔子的氣味追蹤,馬上就能發現兔子的所在位置,而我們人類就無法做到。例如牛也有靈性,見屠夫來了,知道屠夫要把自己買回去殺掉,馬上就流淚。世間上有很多這種例子,慢慢去觀察就能體會,一切有情衆生都有靈性,靈知靈覺的這念心就是佛性。
皈依叁寶的介說(二十六)
于自由時報92.10.11(六)刊載
每個人都有本覺──本具的覺性,只因無始以來都在迷惑顛倒中,所以無法顯發本覺的智慧。在這個世界,聰明、遲鈍,智慧高、智慧低,每個人各不相同,這些都是因爲前世的因果所造成。過去世心中迷惑顛倒的程度比較低,今生的智慧就比較高;過去世迷惑顛倒的程度較重,今生的智慧就較低,一切只因迷、悟而有差別;而修行,就是要轉迷成悟。
雖然覺性人人本具,想要超凡入聖,就必須要有始覺。「始覺」,就是從現在開始覺悟的這念心,能夠覺察、覺照不再迷惑顛倒,如此便能顯發本覺無量的智慧,開發這念心潛藏無窮的妙用。譬如透過禅修靜坐,有了定力,證到神通,就可以移山倒海,而這只是將本具的力量顯發出來,一般人稱此爲潛能。人人都潛藏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譬如一個很寬的河溝,平時跳不過去,可是遇到後面有強盜追過來,爲了保命,這個時候可能一下就可以跳過去;因爲要保命,所以不顧一切,一心專注,一跳就過去了。如果本來沒有這種力量,如何能跳得過去?所以佛法中提到「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都取決于我們這一念心。
皈依叁寶的介說(二十七)
于自由時報92.10.18(六)刊載
心性本具無量的智慧功德,只因衆生執著顛倒,這念心迷惑了;所以雖然本具,卻如同遺失。佛陀是覺悟的聖者,覺悟這念心,到達究竟圓滿;並依覺悟之理教化衆生,令其返迷歸真,開啓含藏萬德的心靈寶所。佛法中「戒、定、慧」的真理,如同打開寶所的叁把鑰匙,依之修行明悟心性,此生就能受用無窮。
透過聽經聞法,了達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苦、空、無我,虛妄不實、不可久留。既有生必有死,即使活到一百歲,如果不知修行,死後仍要流轉諸趣受苦。所以要把握難得的人身,用功修行,爲生命找到安身立命之處。
安身立命之處,就是常、樂、我、淨的涅槃境界。想要達到涅槃的境界,就要落實「戒、定、慧」的修行,依此來漏盡煩惱,淨化、提升自己的心靈。知道了這個道理,就是始覺;依佛法的道理,不斷覺察、覺照身口意叁業,以始覺之智照本覺之理,就能體達聖人究竟圓滿的覺悟境界。
皈依叁寶的介說(二十八)
于自由時報92.10.21(二)刊載
釋迦牟尼佛曆經六年苦行,最後于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覺,歎然說道:「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切衆生皆有本覺之智,靈知靈覺這念心,本具大智慧、大神通;只因有妄想、執著,所以無法體證本具的智慧。
始覺即是去惡修善的智慧,把惡的習慣轉化,善法自然現前,用能觀之智開發本具的智慧、覺性,就能開啓心性無窮的智慧、妙用。
本覺之理,就是實相、就是自性法寶、就是真如法身。例如,晚上睡覺時,睡在只有一個榻榻米那麼大的地方,然而作夢的時候,卻夢到其他城市或國家,夢中是另外一個寬廣的天地,這就是自性實相、真如法身所起的作用。這念心性攀緣什麼境界,實相就現出什麼境界,這念心雖然隨著因緣起種種變化、作用,然而能知的這念心、這個實相始終不變,這就是我們自性法寶。
皈依叁寶的介說(二十九)
于自由時報92.10.23(四)刊載
「始覺之智照本覺之理」,返照,就是觀空、破執,藉由空性之理破除我們的執著,息滅妄想。藉止觀,修止、修定,使心靜下來,不起妄想,心如止水,真心自能現前。
一般人眼睛喜歡往外看、耳朵往外聽,因爲一直向外攀緣,心就隨外境散亂、顛倒,所以要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往內收攝。如同蝸牛的觸角一碰觸到外面的東西,馬上就收回來。我們的六根也是如此,如果一直往外攀緣,迷執于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就是輪回生死的根本;所以要時時保持覺性,六根攀緣境界,馬上知道覺察,往內收攝,斷除生死輪回的因。
看到好的境界心生貪愛,心中的貪念一起,馬上能夠覺察,就是始覺。覺察後,趕快端正心念,兩眼內視、兩耳內聽,六根不緣六塵,六根清淨,這念心達到寂靜、正定,沒有生、沒有滅,本具的智慧自能開顯,定慧等持這念心是最真實的。
皈依叁寶的介說(叁十)
于自由時報92.10.25(六)刊載
藉由修習止觀法門,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往內收攝,長期用功下來,功夫純熟,這時候心達到涅槃、寂滅的境界;就是「常寂常照」。常就是不變,寂就是不動,照就是觀照,這一念心,始終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更進一步,這念心沒有第二念心,能所一如,能照與所照、能觀與所觀,到達絕對的境界;不落兩邊、不落空、不落有,一切無住,歸于中道了義,就是佛法最高的境界。如《金剛經》上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知種種境界,而不著于境界,這念心始終是清楚明白、如如不動,就是菩提涅槃。
「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菩提就是指我們這念心性,能夠分別是非、善惡、對種種境界,了了分明,這一念智光就是菩提。這念心不動不搖、不去不來,始終平靜、沒有妄念,就是涅槃。
皈依叁寶的介說(叁十一)
于自由時報92.10.28(二)刊載
涅槃和菩提,不是一、也不是二,涅槃如如不動,菩提了了分明。涅槃和菩提,就好比是我們的手一樣,手撐開來是掌,一握起來是拳頭;拳頭就好比是涅槃,手掌譬如菩提,雖然形態不同,但都是手,所以不是二。
菩提和涅槃也不是一,握緊拳頭了就不是手掌,一撐開手掌來就不是拳頭,雖然都是手,但形態不同,所以不是一。拳與掌不能分開,是一體的兩面;涅槃和菩提也是一體的兩面。菩提是一種智慧,這個智慧心了了分明,但如果未達到如如不動的境界,就不能保養長久。所以悟了菩提心,更進一步還要保持定力,培養不動的這念心,能夠恒久堅住正念、如如不動,才是究竟覺悟的境界。
所以禅宗祖師大德開悟以後,還要到水邊林下去保養聖胎,就是要保任這念心,悟到這念心,始終是安住在這念心上,保持不動的境界;經過保任,道心堅固、不退了,這一生就能了生死。依著這樣來用功,持續地以能觀之智照所觀之理,當能觀與所觀到達一如的境界,本具的自性叁寶就現前,體悟到自性叁寶,這一生便能受用無窮。
皈依叁寶的介說(叁十二)
于自由時報92.10.30(四)刊載
了解自性叁寶是我們本具的心性,依著佛法的道理去實踐,修正自己的身口意,在修行的路上保持長遠心,才能啓發、開顯自性叁寶。
修行學佛,首先要受叁皈依,依著大善知識、依著佛法來修行;佛法有無量無邊的法門,真正了解叁皈依的道理,依此道理來實踐,這一生的道業必有所成就。
皈依的道理有深、有淺,只知皈依外相的叁寶,而不知皈依自性叁寶,始終只能在事相上努力,不能體達心性的真理,道業就很難更進一步;只能在佛法中種下善根,種了善根,慢慢修習,因緣成熟,將來聽聞到自性叁寶的道理;或者體悟到心性的真理,親見自性叁寶方能成就正覺。
皈依叁寶的介說(叁十叁)
于自由時報92.11.01(六)刊載
皈依就是歸順、依靠。尚未親見自性叁寶前,必須依著佛法僧叁寶的教導來學習,否則外境的染緣及邪見熾盛,遇到不好的因緣,言行舉止就會受影響;養成壞的習氣,産生許多的煩惱與痛苦。正如儒家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交往的是良朋益友,今生就能受其熏習,深受其益;交往的是損友,無形當中學到許多不良的習慣,讓自己墮落痛苦。
叁寶就是清淨的善緣,能令我們轉化煩惱,出離生死苦海,所以要把握因緣皈依叁寶。譬如小孩子,離開家庭到外面遊蕩,失去了家庭、父母的依靠,生活乏人教導、照顧,日子便過的很辛苦;突然想到父母的慈悲,覺得還是家庭安全,于是回家受父母的照顧、教導,感覺得很安全、有依靠,人生也充滿希望。
佛法中提到,衆生沒有覺悟以前,就如同小孩離家流浪,在生死苦海、地獄火坑、叁塗惡道、人天道上遊蕩飄泊,始終是在叁界中輪回受苦;覺悟到過去的迷惑顛倒,就要皈依叁寶,落實修行才能離苦得樂。
皈依叁寶的介說(叁十四)
于自由時報92.11.04(二)刊載
了解皈依的道理,皈依叁寶爲佛弟子,初初修行學佛,尚未得正見、正信、正定,信念未堅,對真理的信心不足,修行就容易退轉,所以必須依靠善知識教導、指引,對佛法産生信心,才能真正落實修行。所謂「信滿成佛」,信心真正到達絕對、百分之百,一定能依著佛法的道理去實踐,今生道業必能成辦。
一般人初信佛法,心中疑惑未除,懷疑世間究竟有沒有佛菩薩?自性中是不是真有神通、禅定?……,只要心中起疑,信心開始動搖,便缺乏落實佛法的力量。佛經中提到:「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就是強調信心的重要,一般宗教也強調信仰、信心,但佛法更進一步,不但要相信,而且還要具有正信,透過正確的知見,才是有智慧的信仰,知道是非善惡、邪正曲直,不爲錯誤的邪見所迷惑,依此方…
《皈依叁寶的介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