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皈依三宝的介说

  皈依三宝的介说(一)

  于自由时报92.08.14(四)刊载

  皈依三宝,一般称为三皈依。佛教所说的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及僧宝。古德云:「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炎炎火宅内,三宝为雨泽;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塔。」说明三宝对众生的恩泽无穷无尽。

  「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种种苦,所以古人说:「苦海无边」,如贫穷的人很苦;富贵的人一样有烦恼;做为学生,有不愿考试的压力……,总而言之,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无论性别、年龄、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烦恼痛苦。「苦」从何来?认不清真理、实相,心中有烦恼、痛苦不得解脱就是苦的根源。

  佛法,就是在帮助人们脱离烦恼痛苦;想离苦得乐,就要依据佛法的道理修行,能够认清烦恼,虽处于苦海中,心中清楚明白,恒在定中,就是清凉净土;对于烦恼认识不清、无法觉察,即使是乐土也会变成秽邦。以佛法为舟航,乘着三宝所开演的法要,就能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佛法的舟航很多,如小乘依四圣谛、十二因缘为舟航;菩萨则是以六波罗蜜为舟航,无论搭乘那一种舟航皆能令众生离苦得乐,脱离世间的苦海。

  

  皈依三宝的介说(二)

  于自由时报92.08.16(六)刊载

  「炎炎火宅内,三宝为雨泽」,三界为火宅,处在三界中犹如火在烧一般。众生心中有三把火──饥饿之火、瞋恚之火、淫欲之火,这些火常烧得众生身心不安。瞋心一来,心中就有无明火;淫欲心一起,身体就发烧、发热;例如凡夫不能看见天上的天女,因为天女长得非常美貌,凡夫一见即欲心炽盛,便为淫火焚烧身亡。《楞严经》言:「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淫欲确实如同一把火,能烧毁众生的善根。

  「三宝为雨泽」,众生无量劫以来,都在生死轮回中,被众火不断烧灼,譬如大旱未雨,太阳炽盛,大众都处在炎热痛苦中;这时如果下了一场雨,灼热的苦痛顿时消除,大地一片清凉。而佛法就如同久旱欣逢的雨露,用佛法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无常……等种种方便法门将烦恼化除,熄灭心头的三把火,此心就是「清凉世界」。

  佛陀时代的提婆达多,因贪求名闻利养,起瞋心害佛,出佛身血,结果地面即时裂开,提婆达多当场坠入地狱猛火中。外在的境界,是众生内心所感召而来的,如果没有内心的火──饥饿之火、瞋恚之火、淫欲之火,外面的地狱应时消灭。所以,想出离地狱之苦,就必须用佛法化除心中烦恼之火,自性的清凉净土自然显现。

  

  皈依三宝的介说(三)

  于自由时报92.08.19(二)刊载

  「冥冥暗夜中,三宝为灯塔」什么是黑暗?愚痴,没有智慧就是黑暗,没有正确的知见,犹如在黑暗中,始终是无所归属、依靠。「愚痴」是指不了解因果的道理,认为行善没有善报;做恶没有恶报,自己不明因果,这一生就会做出种种的错事,人生就是一片黑暗。即使世间的学问很高,但是如果没有因果的观念,为人处事便有所偏差,有时反而因为学问高,所犯的错误愈大,前途也就愈黑暗。

  佛法以戒、定、慧为最香、最光明;做恶、破戒最臭秽、最黑暗,就如一般人所说的「遗臭万年」。譬如中国历史上的岳飞及秦桧,岳飞生前精忠报国,所以死后流芳千古;秦桧残害忠良,死后则遗臭万年。岳飞的墓葬在杭州西湖边,湖边立了一座岳飞的坐像,旁边塑了一尊秦桧的铜像,跪在岳飞前面。许多人到西湖见到岳飞像,都心生恭敬、仰慕,还写了碑铭加以赞叹;看到秦桧像则加诸秽物于铜像上,日积月累造像都生锈、发臭。所以,从这个历史典故来看,做恶的确是臭的,而且遗臭万年。以佛法而言,修善最香,修戒定慧更香,因为身语意清净,德行如馨香,令人心生欢喜;乃至成道、证果其香更是殊胜,不仅德香遍满世间,更香达天上,堪受人天供养。

  

  皈依三宝的介说(四)

  于自由时报92.08.21(四)刊载

  有智慧的人最光明,愚痴的人最黑暗。而佛法能启发众生无漏的智慧,依此能够出三界、了生死、断烦恼、证菩提,较一般世间所说的智慧更为殊胜。世间智慧属于方便智慧,佛法的智慧是究竟的般若之智,能够分别善恶、有漏法、无漏法、世间法、涅槃法;知道第一义谛、真谛、俗谛。《维摩诘经》言:「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有了佛法的智慧,对人生的看法就会更正确。

  释迦牟尼佛,已成佛道,智慧臻至究竟圆满,对宇宙万事万物的道理,无所不晓。虽然现在科学发达,但科学的知识领域犹不能超越佛法的境界,因为佛的智慧圆满究竟,非世间的学问知识能比拟。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位婆罗门想测验佛的智慧究竟有多高,一日来到佛所,指着身旁的一颗树对佛陀说:「世尊!您已成就佛道,智慧当属第一。请问您知不知这颗树上有多少叶子?」释迦牟尼佛当下毫不考虑地就说出树上有多少叶子。婆罗门虽然聪明,但也不知叶子的数目,故无从得知佛陀所说是否正确,于是心生一计,顺手从树上抓下一把叶子,又问世尊:「现在树上还剩下多少叶子?」世尊回答:「现在树上已少了七片叶子。」婆罗门张开手掌一看,果然是七片叶子。由上可知,佛的智慧究竟圆满,实无一人可超越。

  

  皈依三宝的介说(五)

  于自由时报92.08.23(六)刊载

  佛具有三种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达到智慧圆满的境界就是佛。阿罗汉修析空观,断见思惑,证我空,得「一切智」;菩萨修假观,断尘沙惑,证法空,得「道种智」;修中道实相观,断无明惑,就能证到佛的「一切种智」。

  三智圆明,皆是本具的智慧;譬如心静下来,灵感即现前,可知灵感、智慧实不从外得,而是从内心当中而来。有的小说家要到非洲找寻灵感,然而非洲并没有灵感,灵感是来自心中;因为到了非洲与大自然接近,心安定下来,得到清凉,便能引发心中本具的灵感。同样地,看到佛寺庄严的佛像、清净的环境,心中觉得很宁静、清凉,心中本具的智慧、功德、善法自然显现;反之,看到世间五花八门的境界──酒家、舞厅、歌厅……,心中生起种种尘劳、烦恼,就会障蔽我们的智慧心无法现前。

  佛法中有「三因佛性」,一、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三、缘因佛性,三者因缘具足,就能启发正因佛性。「冥冥暗夜中,三宝为灯塔」,佛宝、法宝、僧宝的智慧,能令众生心得清凉,远离愚痴黑暗,从生死之苦解脱,进而证到像佛一样三智圆满的境界。所以,三宝是启发本具智慧的清净外缘,因此对众生的恩泽广大,实非言语、文字所能道尽。

  

  皈依三宝的介说(六)

  于自由时报92.08.26(二)刊载

  三宝,何谓「宝」?世间人认为的宝,不外是金银财宝,这些财宝是可用尽的;而佛法所说的宝,比世间的金银财宝更加宝贵,因为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佛法中提到:「世间的钱财为五家所共有,常为五家所侵。」五家是指水灾、火灾、恶子、贪官、盗贼;世间的钱财,非自己所能恒久拥有。所以有了钱财不要欢喜、骄傲,要赶快利用世间有漏的钱财布施、行善,藉此将它转为无漏之财。无漏之财就是善财、圣财,是人生真正的财宝。修善、做好事,是善财;做了善事、好事,心不执着,慢慢就由善财变成圣财,这就是无漏财,有了无漏财,生命便能由烦恼痛苦中解脱,使心灵得到真正的安乐。

  释迦牟尼佛常告诫在家弟子,世间上的钱财既是五家共有,就不是真正的宝,拥有了钱财有时反而会带来不安,若不知善用,也可能会为自己带来灾祸,所以要积极把握因缘,将有漏钱财转成无漏的功德法财。。

  今生得遇三宝,依佛法的道理修行,就能证得佛法的智慧,进一步运用这种智慧修善,将钱财用在善的方面,种善因得善果,未来自然就得善的果报。这种果报生生世世跟随着自己,受用不尽,不为盗贼、水火所坏,任何人都取不走,这才是真正的至宝。

  

  皈依三宝的介说(七)

  于自由时报92.08.28(四)刊载

  佛法中的三宝,依不同的意义,可略分为「化相三宝」、「小乘三宝」、「大乘三宝」、「住持三宝」及「自性三宝」。

  「化相三宝」,即佛陀教化众生所立三宝相;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鹿野苑转四谛*轮,度五比丘,此时释迦牟尼佛是佛宝,四圣谛法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此是佛门中最初的三宝,又名「最初三宝」,或称为「别体三宝」,因为佛、法、僧三宝个别成立,各有其体相(别体三宝,又有大乘三宝、小乘三宝之分);或称为「真实三宝」,释迦牟尼佛已成就佛果;所说四谛法是无漏法;五比丘皆已证圣位,这是究竟、真实的佛宝、法宝、僧宝,是名「真实三宝」。

  释迦牟尼佛经过勤苦修行,最后在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开始度化众生。佛陀最初说华严大法,度大根机的菩萨;后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宣说四圣谛法,令五比丘开悟证果。四谛是指苦、集、灭、道四谛之谛理,为佛法的基本教义,无论大乘、小乘,皆是以四谛为根本。

  五比丘,即是佛陀为悉达多太子时,离宫出家修行,父亲净饭王派五位大臣:阿若憍陈如、頞鞞、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前去将太子追回。五位大臣找到太子,却无法劝返意志坚定的太子回宫,于是便留下来跟随太子一起修道;太子成道后,在鹿野苑所度即是此五位比丘。

  

  皈依三宝的介说(八)

  于自由时报92.08.30(六)刊载

  「小乘三宝」,以释迦牟尼佛丈六金身的应身为佛宝;四谛、十二因缘为法宝;声闻、缘觉圣贤僧为僧宝。

  佛的应身长有丈六,现金色光;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方得此相好,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声闻、缘觉圣贤为僧宝;声闻圣者分为初果须陀…

《皈依三宝的介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从苦中解脱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