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皈依三宝的介说▪P2

  ..续本文上一页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及四果阿罗汉;缘觉圣者则不立分位。

  「苦、集、灭、道」为四谛法宝,彰显「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真理。现在受的苦果,是过去所造的因;若不造苦因,将来自然就不受苦果。知苦后不再造苦因,就是「断集」,「集」就是因,要「断集」就必须修道,落实佛法、修三十七助道品……,修道就能「灭」除烦恼,证得清净涅槃。

  「十二因缘」,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共十二支,这是众生生死轮转的因果。体悟十二因缘之理,知道无明是生死轮回的因,灭除无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就证得涅槃,由生死中解脱。所以「十二因缘」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至老死,是属于生死流转门;由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至老死灭,则是圣道还灭门。从生灭门思惟至还灭门,如此顺逆思惟,最后能思惟的心与所思惟之理相应,就破除无明,证「缘觉果位」。

  

  皈依三宝的介说(九)

  于自由时报92.09. 02(二)刊载

  「大乘三宝」,以佛的法、报、化三身为佛宝;六波罗蜜为法宝;三贤十圣为僧宝。虽有三身,但三身还是一身;法身是真如身,不生不灭;惟有法身才是真实究竟。

  修行智慧开显,就可体悟到法身;智慧未明,见到的法身即同一般凡夫所见的三藏经典及佛舍利。三藏经典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其中具足无量无边的真理,所以也是法身的一种。若依据经典道理修行,断尽烦恼,体证真如,见到自己本具的心性,这就是真正的法身。众生所见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佛,属于化身佛。化身有成就有坏、有生必有死,这是不变的真理。古德亦言:「有始则有终」有开始就一定有终了。所以此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果报身,将来缘尽,终必有坏灭之日。故十方净土中的诸佛,最终还是要舍此果报身入涅槃,无上大涅槃就是清净法身,法身是不灭。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

  于自由时报92.09. 04(四)刊载

  佛有法、报、化三身,三身还同一身。

  举例而言,太阳的光如佛的法身;太阳的体相、形状同报身;太阳照射大地万物,现出种种的影子,如照树有树的影子、照山有山的影子。所以太阳有种种的影子,千差万别。影子属于随物起相,诸佛的化身和太阳的影子一样,随众生所需的境界,佛即变现其所需的境界,令众生得利益。

  《普门品》中提到: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这些皆属化身。化身是佛菩萨应缘所现,因缘灭菩萨的化身也随之消失。例如生病时,求观世音菩萨慈光加被,此时观世音菩萨可能示现一位医生,为自己治病;或在梦中为自己摩顶、洒甘露,病痊愈后,所现的境界也随之消失。

  佛菩萨的化身很多,端视众生应以何因缘得度,佛菩萨即随缘示现,如《普门品》言: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佛的化身是随因缘而现,因缘灭时,化身随灭。只有法身是不灭,无始无终,所谓「常寂常照」,常寂常照就是涅槃。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一)

  于自由时报92.09. 06(六)刊载

  修行学佛者乃至一般人都想见佛,如何才是真正的见佛?释迦牟尼佛曾教示弟子:「见佛,不是见外在的佛,而是见自心中的法身佛。」

  什么是法身佛?一、佛是一种理,知诸法缘起,缘起性空,见到真空无为之理,即是法身佛。二、自己本具的心性,就是法身佛。要见到本具的法身佛,首先要「观空破执」,思惟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虚妄不实,破除对实有的执着;进一步「观空不住空」,知万法是空,却又不住着在真空中,继续努力,最后契入本具的真如自性,即是见佛。

  这一念心性,本来就有,无始无终。譬如师父在这里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自己的法身,始终存在。人的色身是由父母所生,但这一念灵知灵觉的心本自具足,非父母所生。法身虽然是本具,却也不能离开色身,所以要使法身显现,仍须假色身而起修。如何修?首先破除执色身为我的执着;若不破我执,就不识现前这念灵知灵觉的法身,反而会执假为真。破了我执,进一步再修六波罗蜜,福慧具足,自然而然就能亲证本具的法身。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二)

  于自由时报92.09. 09(二)刊载

  「大乘三宝」,以六波罗蜜为法宝。六波罗蜜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为梵语,译作「度」,即「到彼岸」之意。菩萨慈心广大,因悲悯众生之苦,故菩萨乘六波罗蜜船,能运载众生及自身,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令心达到自在、安乐的寂灭境界。

  以三贤十圣菩萨为僧宝。佛法中,菩萨的阶位可分成四十二阶位、五十二阶位等。如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最初为四十一位菩萨说《华严经》,此四十一位,非指四十一个人,而是四十一种果位的菩萨。四十二阶位即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阶位,即于初住中再开出十信,即是五十二阶位。三贤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

  证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就属于贤位;证到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即属圣位。如天台别教中所说,见到真如法身,即称「初地菩萨」,属于「摩诃萨」,即大菩萨之意。由于体证真如法身有深浅之别,所以阶位有初地至十地之分。然而不论是三贤、初地或十地,皆属于大乘的僧宝。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三)

  于自由时报92.09. 11(四)刊载

  「住持三宝」,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正法时期,不仅可以见到佛的丈六金身,也可以听闻佛亲口宣说妙法,乃至处处可见菩萨、缘觉、声闻等诸圣众。现在释迦牟尼佛已入涅槃,佛已不复得见;佛所说四谛法、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等诸法,也只有在经典中才可得知;虽然现在仍有许多罗汉住世,如迦叶尊者、宾头卢尊者、十八罗汉等,但唯有缘的人,方能得见。

  概而言之,如今佛、缘觉及声闻圣者,难能得见;而佛所说之妙法,也无法亲闻;既是如此,现在当以什么为三宝?即是「住持三宝」。「住持三宝」:将释迦牟尼佛的形相,以金属、木、石、纸张等雕刻、绘画成之佛像为佛宝;以经藏、律藏、论藏为法宝;已受具足戒之比丘、比丘尼为僧宝;具足戒即具足沙弥(尼)戒、比丘(尼)戒及出家菩萨戒。此三宝住持世间,能使正法长流,为世间最上福田,能令众生广植福田,增长福慧,故称「住持三宝」。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四)

  于自由时报92.09. 13(六)刊载

  一般人不知修行,对于心性没有体证,清净心为烦恼、执着所障,所以只能见到以佛像为佛宝、三藏经典为法宝、出家众为僧宝的「住持三宝」。倘若透过修行,这念心清净了,也能与佛菩萨产生感应,见到佛菩萨的化身。这种感应境界,不是向外求,而是自性清净所产生的功德妙用。所谓「心净佛土净」,这念心清净了,自然而然就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俗云:「物以类聚」,什么个性、习气相近的人,就喜欢结交相同个性、习气的朋友。例如喜欢写文章的人,就与爱写文章的人聚在一起;喜欢下棋的人,结交的朋友也有下棋嗜好,这些都是由于业报相感应。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修六度,自然就与修六度的菩萨相感应;修四谛法、十二因缘,就与声闻、缘觉圣人相感应。所以依照佛法的道理,在这念心上用功,心清净了,自然就能与佛菩萨产生感应。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五)

  于自由时报92.09.16(二)刊载

  「住持三宝」中的佛宝,即世尊入无余「涅槃」后,以佛像为佛宝。

  所谓涅槃:「涅」是不生,「盘」即不灭,不生不灭就是「涅槃」。不生不灭,是指这念心,没有烦恼,妄想不生;妄想既不生,本具清净的智慧心就现前不灭。所以涅槃指这念心达到不生不灭的绝对境界;达到涅槃境界,这念心性就具有常、乐、我、净四种果德。

  一般人认为入涅槃就是死,其实涅槃不是死,而是这念心到达寂静、绝对的境界,称为「涅槃妙心」。《大般泥洹经卷二》记载:「大般涅槃」具有八种法益,称涅槃八味:一、常住,二、寂灭,三、不老,四、不死,五、清凉,六、虚通,七、不动,八、快乐。

  涅槃境界无比殊胜,故声闻圣者一入涅槃,就住于偏空中,不想出涅槃。明白涅槃的意义及所具的功德,就知圣人涅槃的境界,不同于凡夫的死亡;体证到涅槃妙心,就没有烦恼存在,心清凉了,就是清凉净土。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六)

  于自由时报92.09.18(四)刊载

  有些人不了解佛法,误以为佛法消极、厌世;其实佛法非常积极进取,想圆成佛的智慧,就必须努力广修六度,作一分得一分,作十分得十分;若不实践什么也无法获得。

  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的道理,心与理相应,心开悟了,便能了知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心性本具,如果不知向内观照,只想向外找一个境界求得解脱,始终是找不着的。佛法言:「烦恼即菩提」,把烦恼心转过来,当下就是菩提。《六祖坛经》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在日用中,只要这念心不随境转,处处作主,就能解脱,心定就能生慧,对种种因缘观察入微,事事就能得心应手。

  所以,涅槃并非子虚乌有、形而上的学问,它是佛法最高的境界,也是修行人追求的目标。涅槃人人本具,就是吾人本心本性,因为这念心为烦恼所覆盖,所以无法体现心的清净妙用。如同太阳本自光明,即使忽逢阴雨见不到阳光,但太阳始终存在,只是被乌云遮住了。凡夫的心也是如此,本具清净的智慧,为贪瞋痴的烦恼所障蔽。只要「拨云」就能「见日」,把烦恼化除,本心就现前,就…

《皈依三宝的介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从苦中解脱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