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皈依叁寶的介說▪P2

  ..續本文上一頁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及四果阿羅漢;緣覺聖者則不立分位。

  「苦、集、滅、道」爲四谛法寶,彰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真理。現在受的苦果,是過去所造的因;若不造苦因,將來自然就不受苦果。知苦後不再造苦因,就是「斷集」,「集」就是因,要「斷集」就必須修道,落實佛法、修叁十七助道品……,修道就能「滅」除煩惱,證得清淨涅槃。

  「十二因緣」,從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共十二支,這是衆生生死輪轉的因果。體悟十二因緣之理,知道無明是生死輪回的因,滅除無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就證得涅槃,由生死中解脫。所以「十二因緣」從無明緣行,行緣識至老死,是屬于生死流轉門;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至老死滅,則是聖道還滅門。從生滅門思惟至還滅門,如此順逆思惟,最後能思惟的心與所思惟之理相應,就破除無明,證「緣覺果位」。

  

  皈依叁寶的介說(九)

  于自由時報92.09. 02(二)刊載

  「大乘叁寶」,以佛的法、報、化叁身爲佛寶;六波羅蜜爲法寶;叁賢十聖爲僧寶。雖有叁身,但叁身還是一身;法身是真如身,不生不滅;惟有法身才是真實究竟。

  修行智慧開顯,就可體悟到法身;智慧未明,見到的法身即同一般凡夫所見的叁藏經典及佛舍利。叁藏經典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其中具足無量無邊的真理,所以也是法身的一種。若依據經典道理修行,斷盡煩惱,體證真如,見到自己本具的心性,這就是真正的法身。衆生所見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之佛,屬于化身佛。化身有成就有壞、有生必有死,這是不變的真理。古德亦言:「有始則有終」有開始就一定有終了。所以此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之果報身,將來緣盡,終必有壞滅之日。故十方淨土中的諸佛,最終還是要舍此果報身入涅槃,無上大涅槃就是清淨法身,法身是不滅。

  

  皈依叁寶的介說(十)

  于自由時報92.09. 04(四)刊載

  佛有法、報、化叁身,叁身還同一身。

  舉例而言,太陽的光如佛的法身;太陽的體相、形狀同報身;太陽照射大地萬物,現出種種的影子,如照樹有樹的影子、照山有山的影子。所以太陽有種種的影子,千差萬別。影子屬于隨物起相,諸佛的化身和太陽的影子一樣,隨衆生所需的境界,佛即變現其所需的境界,令衆生得利益。

  《普門品》中提到:觀世音菩薩有叁十二應身,這些皆屬化身。化身是佛菩薩應緣所現,因緣滅菩薩的化身也隨之消失。例如生病時,求觀世音菩薩慈光加被,此時觀世音菩薩可能示現一位醫生,爲自己治病;或在夢中爲自己摩頂、灑甘露,病痊愈後,所現的境界也隨之消失。

  佛菩薩的化身很多,端視衆生應以何因緣得度,佛菩薩即隨緣示現,如《普門品》言:衆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爲說法。所以,佛的化身是隨因緣而現,因緣滅時,化身隨滅。只有法身是不滅,無始無終,所謂「常寂常照」,常寂常照就是涅槃。

  

  皈依叁寶的介說(十一)

  于自由時報92.09. 06(六)刊載

  修行學佛者乃至一般人都想見佛,如何才是真正的見佛?釋迦牟尼佛曾教示弟子:「見佛,不是見外在的佛,而是見自心中的法身佛。」

  什麼是法身佛?一、佛是一種理,知諸法緣起,緣起性空,見到真空無爲之理,即是法身佛。二、自己本具的心性,就是法身佛。要見到本具的法身佛,首先要「觀空破執」,思惟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虛妄不實,破除對實有的執著;進一步「觀空不住空」,知萬法是空,卻又不住著在真空中,繼續努力,最後契入本具的真如自性,即是見佛。

  這一念心性,本來就有,無始無終。譬如師父在這裏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就是自己的法身,始終存在。人的色身是由父母所生,但這一念靈知靈覺的心本自具足,非父母所生。法身雖然是本具,卻也不能離開色身,所以要使法身顯現,仍須假色身而起修。如何修?首先破除執色身爲我的執著;若不破我執,就不識現前這念靈知靈覺的法身,反而會執假爲真。破了我執,進一步再修六波羅蜜,福慧具足,自然而然就能親證本具的法身。

  

  皈依叁寶的介說(十二)

  于自由時報92.09. 09(二)刊載

  「大乘叁寶」,以六波羅蜜爲法寶。六波羅蜜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波羅蜜」爲梵語,譯作「度」,即「到彼岸」之意。菩薩慈心廣大,因悲憫衆生之苦,故菩薩乘六波羅蜜船,能運載衆生及自身,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令心達到自在、安樂的寂滅境界。

  以叁賢十聖菩薩爲僧寶。佛法中,菩薩的階位可分成四十二階位、五十二階位等。如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最初爲四十一位菩薩說《華嚴經》,此四十一位,非指四十一個人,而是四十一種果位的菩薩。四十二階位即爲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階位,即于初住中再開出十信,即是五十二階位。叁賢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

  證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就屬于賢位;證到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即屬聖位。如天臺別教中所說,見到真如法身,即稱「初地菩薩」,屬于「摩诃薩」,即大菩薩之意。由于體證真如法身有深淺之別,所以階位有初地至十地之分。然而不論是叁賢、初地或十地,皆屬于大乘的僧寶。

  

  皈依叁寶的介說(十叁)

  于自由時報92.09. 11(四)刊載

  「住持叁寶」,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正法時期,不僅可以見到佛的丈六金身,也可以聽聞佛親口宣說妙法,乃至處處可見菩薩、緣覺、聲聞等諸聖衆。現在釋迦牟尼佛已入涅槃,佛已不複得見;佛所說四谛法、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等諸法,也只有在經典中才可得知;雖然現在仍有許多羅漢住世,如迦葉尊者、賓頭盧尊者、十八羅漢等,但唯有緣的人,方能得見。

  概而言之,如今佛、緣覺及聲聞聖者,難能得見;而佛所說之妙法,也無法親聞;既是如此,現在當以什麼爲叁寶?即是「住持叁寶」。「住持叁寶」:將釋迦牟尼佛的形相,以金屬、木、石、紙張等雕刻、繪畫成之佛像爲佛寶;以經藏、律藏、論藏爲法寶;已受具足戒之比丘、比丘尼爲僧寶;具足戒即具足沙彌(尼)戒、比丘(尼)戒及出家菩薩戒。此叁寶住持世間,能使正法長流,爲世間最上福田,能令衆生廣植福田,增長福慧,故稱「住持叁寶」。

  

  皈依叁寶的介說(十四)

  于自由時報92.09. 13(六)刊載

  一般人不知修行,對于心性沒有體證,清淨心爲煩惱、執著所障,所以只能見到以佛像爲佛寶、叁藏經典爲法寶、出家衆爲僧寶的「住持叁寶」。倘若透過修行,這念心清淨了,也能與佛菩薩産生感應,見到佛菩薩的化身。這種感應境界,不是向外求,而是自性清淨所産生的功德妙用。所謂「心淨佛土淨」,這念心清淨了,自然而然就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俗雲:「物以類聚」,什麼個性、習氣相近的人,就喜歡結交相同個性、習氣的朋友。例如喜歡寫文章的人,就與愛寫文章的人聚在一起;喜歡下棋的人,結交的朋友也有下棋嗜好,這些都是由于業報相感應。修行也是同樣的道理,修六度,自然就與修六度的菩薩相感應;修四谛法、十二因緣,就與聲聞、緣覺聖人相感應。所以依照佛法的道理,在這念心上用功,心清淨了,自然就能與佛菩薩産生感應。

  

  皈依叁寶的介說(十五)

  于自由時報92.09.16(二)刊載

  「住持叁寶」中的佛寶,即世尊入無余「涅槃」後,以佛像爲佛寶。

  所謂涅槃:「涅」是不生,「盤」即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涅槃」。不生不滅,是指這念心,沒有煩惱,妄想不生;妄想既不生,本具清淨的智慧心就現前不滅。所以涅槃指這念心達到不生不滅的絕對境界;達到涅槃境界,這念心性就具有常、樂、我、淨四種果德。

  一般人認爲入涅槃就是死,其實涅槃不是死,而是這念心到達寂靜、絕對的境界,稱爲「涅槃妙心」。《大般泥洹經卷二》記載:「大般涅槃」具有八種法益,稱涅槃八味:一、常住,二、寂滅,叁、不老,四、不死,五、清涼,六、虛通,七、不動,八、快樂。

  涅槃境界無比殊勝,故聲聞聖者一入涅槃,就住于偏空中,不想出涅槃。明白涅槃的意義及所具的功德,就知聖人涅槃的境界,不同于凡夫的死亡;體證到涅槃妙心,就沒有煩惱存在,心清涼了,就是清涼淨土。

  

  皈依叁寶的介說(十六)

  于自由時報92.09.18(四)刊載

  有些人不了解佛法,誤以爲佛法消極、厭世;其實佛法非常積極進取,想圓成佛的智慧,就必須努力廣修六度,作一分得一分,作十分得十分;若不實踐什麼也無法獲得。

  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的道理,心與理相應,心開悟了,便能了知世間一切法都是佛法;心性本具,如果不知向內觀照,只想向外找一個境界求得解脫,始終是找不著的。佛法言:「煩惱即菩提」,把煩惱心轉過來,當下就是菩提。《六祖壇經》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在日用中,只要這念心不隨境轉,處處作主,就能解脫,心定就能生慧,對種種因緣觀察入微,事事就能得心應手。

  所以,涅槃並非子虛烏有、形而上的學問,它是佛法最高的境界,也是修行人追求的目標。涅槃人人本具,就是吾人本心本性,因爲這念心爲煩惱所覆蓋,所以無法體現心的清淨妙用。如同太陽本自光明,即使忽逢陰雨見不到陽光,但太陽始終存在,只是被烏雲遮住了。凡夫的心也是如此,本具清淨的智慧,爲貪瞋癡的煩惱所障蔽。只要「撥雲」就能「見日」,把煩惱化除,本心就現前,就…

《皈依叁寶的介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從苦中解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