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證入涅槃;這一切都是本具、現成的,只要用功努力,心定、心淨,人人都可體證涅槃,這是最真實的境界。
皈依叁寶的介說(十七)
于自由時報92.09.20(六)刊載
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後,佛弟子因爲見不到佛,便將佛陀的形象刻成佛像禮拜。一般人不了解拜佛的意義,便誤以爲拜佛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實上拜佛是非常有意義的行門;因爲佛是衆生的老師,衆生以學習的心追念佛的慈悲、智慧、功德,因此禮拜、供養。見到佛像,就想到要向佛學習,學習佛的慈悲、智慧,努力圓成佛道,這就是拜佛的真實意義。
拜佛若只是向佛菩薩求消災延壽、保平安,雖然也能得佛菩薩的庇佑,但畢竟不如依著佛法學習,成就佛道來得究竟。俗雲:「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依著佛法的道理努力修行,因而成就佛的智慧、神通,豈不是更圓滿!譬如學生進大學念書,看到教授的知識、道德都很不錯,心生景仰。但是,如果只是對著教授的相片心生崇拜,對自己的學業也無濟于事;最好還是將教授所教的課程、知識都消化吸收,成爲學識淵博的人,如同教授一般,不僅學業成就了,也能教化他人。
所以,拜佛如果始終只是求佛菩薩保佑,就像是有依賴心的孩子,永遠長不大。必須進一步忏悔業障,努力向佛菩薩學習,才是正確拜佛的知見,依此用功,人生便能愈走愈光明。
皈依叁寶的介說(十八)
于自由時報92.09.23(二)刊載
「住持叁寶」是以受過具足戒的出家男衆、出家女衆爲僧寶。出家男衆稱爲比丘;出家女衆名爲比丘尼。
比丘有叁種意義:一、乞士:乞即乞求之意,乞士就是「上乞佛法以資慧命;下乞飲食以資色身。」二、破惡:惡,指煩惱;破惡,就是破除心中的煩惱,如見惑及思惑。叁、怖魔:指發心出家,能令魔王心生恐怖。
出家爲何能令魔王心生怖畏?因爲有人發心出家、受戒,佛道就一天天的增長,魔道勢力相對就一日日的消減,因此令魔王心生恐懼。所以,世間之人,若多修善法,天上人間就愈來愈光明,世人的福德也自然增長;反之,世人多造惡業,魔王勢力則愈增盛,世人多遭災厄之事。所以在末法時代,爲何多生災厄危難?皆由世人造惡多端,惡業熾盛,魔王惡勢日增之故。
一切法皆是唯心所現,想讓所處的世間變成淨土,不須向外馳求,只要世間之人,都能修善法──持五戒、修十善,世間的穢土自能轉爲人間淨土。
皈依叁寶的介說(十九)
于自由時報92.09.25(四)刊載
「心淨佛土淨」,外在一切境界無有自性,虛妄不實,皆是這念心所現。這念心清淨,六根就清淨,六根清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即清淨;乃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也就清淨;六識清淨,所見的國土就是清淨。所以,唯有心清淨,才是真正的淨土;反之,心不清淨,所見的國土也不清淨。譬如白天修了善法,心中充滿愉悅,就是一片光明,晚上睡覺就睡得安穩、香甜;倘若心中有煩惱,乃至做了惡事,內心充滿不安,就是一片黑暗,甚至都會做惡夢。
每個人的心都有本具的光明,這不是一種譬喻,而是確確實實的真理。例如人有身光、智光。智光──智慧就是光明;身光──熏修善法,心定了,身上也會有很好的氣色。譬如看相的人,判斷一個人運勢如何,就是看這個人的氣色。因爲氣色是隨善惡業所現,善惡業又隨這念心而現。如善業現前,心念都是光明,身上就現出光明,氣色佳,運勢也很好,因爲善的果報正現前;假使惡業現前,心念又一片黑暗,身上氣色不好,臉上是一團穢氣,運勢自然也不佳。
所以,命相也有其根據與道理,然而與佛法畢竟不同,看相所看的是「果」;而佛法注重的是「因」。有因才有果,果報已經現前,逃避、不願承擔只是徒增煩惱痛苦,佛法告訴我們要積極從因中努力,如此才能改造命運,做生命的主人,而非一直從果報上去冀求。
皈依叁寶的介說(二十)
于自由時報92.09.27(六)刊載
功名、事業、學業,想要有所成就,要靠自己不斷地努力,再加上具足善法、福德,因緣和合就能成功;有了福德再加上努力,這一生的前途一定無限光明。種善因得善果,因果相應,這是佛法所說不變的真理。
想要成功必須衆緣和合,一個人如果沒有福德,雖然自己很努力,可惜機運不好,今生想功成名就也不容易。例如世間有些企業的董事長,自己不一定很聰明,但總經理、秘書之類的部屬,卻都很有智慧。這就是由于身爲董事長的人,過去生多修福德,所以能有許多助緣,幫助其成就事業。又或者過去有許多文學家,雖具才華,但一生卻潦倒不堪,不受肯定重視,究其原因也是如此;過去如果只修慧而不修福,雖然頗有才華,卻好似生不逢時,很難有所成就。所以,佛法教示大衆要修福、修慧,福慧雙修;既有智慧能明達一切,又有種種福德助緣,因緣和合這一生的功名利祿、事業、學業就能很順利、很光明!
皈依叁寶的介說(二十一)
于自由時報92.09.30(二)刊載
修福的方法,就是惜福、培福。惜就是愛惜,愛惜自己的福報,省吃儉用、不浪費。物資不僅要充分地運用,並且要愛護它,所謂「物盡其用」,如此就是惜福。惜福屬于消極的一面,進一步必須積極地培福;在經濟學而言,惜福、培福就是開源與節流。
在世間生存必須要具足「祿」與「壽」。「祿」指利祿,就是錢財、功名;「壽」,就是壽命。祿壽都有其因果定則,今世享有多少的祿壽,皆是取決于過去所種的因。例如過去生修善積福,今生得享壽七十歲,擁有一百萬財富的果報。只要今生不糟蹋自己的福報,就一定能平安的活到七十歲;而且只要努力,很快就能賺得一百萬。但是,若不知惜福,天天折損福報,可能就享用不到一百萬,甚至影響壽命。例如吃飯時,吃不完的白飯,直接就倒進垃圾桶,這就是糟蹋福報。明白祿壽不離因果的道理,就不會任意糟蹋日常所需,如此就能保有今生的福報。
惜福節流之外,還要積極開源,修善培福。開源之法,就是將過去生修福所感得的福報,加以運用再修善法。如此過去種善因,今生得善果;今生又再種善因,則所得的就更倍于前。所謂因能感果,果中又種因,始終是因果循環,無窮無盡,不斷在因中努力,修善積福,人生就愈來愈富貴,愈走愈光明。
皈依叁寶的介說(二十二)
于自由時報92.10.02(四)刊載
「壽」,指壽命。今生應享年壽多少,皆是前世所種的因。今生能享壽七十歲,若不糟蹋自己的壽命,這一生就能享有七十歲的壽命。但是,如果造作短命、減壽的因,就會感短命的果報;例如殺生,殺業太重,會感得多病、短命的果報,壽命自然會減少。其次是妄想心太重,這當中又以淫欲心最爲嚴重。一般人如果到處拈花惹草,縱情恣欲,很容易就會減短壽命。淫欲的因不僅會感短命的果報,同時深重的情執,也會讓自己在生死苦海中輪轉不休。想修長壽的福報,就必須斷除殺業,遠離淫欲,保持清淨心。
要戒除這些不良的行爲、習氣,就必須受叁皈、五戒,以善法舍去惡法,不斷修善積福,如此不僅能保有這一生的「祿壽」,而且還能增勝自己的福德。佛法中強調因果的重要,教導人們要知命,知命然後才能立命;立命,就是創造、改變自己的命運。從因地上積極地行善法、種善因,本著佛法因果的原則爲人處事,這一生的前途一定光明,生活必能幸福快樂。
皈依叁寶的介說(二十叁)
于自由時報92.10.04(六)刊載
深信因果,所作所爲不違背因果,就能知命、立命;進一步改變、創造自己的命運,這些例子在曆史、社會上俯拾即是。譬如以前有位一掌禅師,遇到一位懂得命理的人指點,知道自己只剩一鬥米的福報;這鬥米吃完,自己的壽命也將結束。想到今生的道業尚未成就,如今該如何是好?最後禅師心想:既然命中注定如此,那麼就將這鬥米愛惜著用吧!于是禅師將手掌沾濕,放入米缸中粘起幾十粒的米,每日就吃幾十粒米,不足部分就以野菜充饑。這段時間,禅師一方面惜福,省吃儉用;同時更精進的打坐用功,所以一鬥米尚未食用完,就已經成就聖道。
佛法的知命不是消極的認命,知命是承擔今生現前的果報,知命後要積極的立命,在因地上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明白佛法的道理,人生在逆境時就不會消極、悲觀,反而更能積極開創自己的命運。
皈依叁寶的介說(二十四)
于自由時報92.10.07(二)刊載
由于叁寶在世間,佛法得以弘揚,使衆生能夠知道真理,得到出世解脫的利益,爲世間人的最上福田,因此稱爲「住持叁寶」。所以,以恭敬心供養叁寶,可以增長我們的福報。
但是,人生只是培福還不夠,還要積極修慧。前面所講的最初叁寶、小乘叁寶、大乘叁寶和住持叁寶,是屬于心外的叁寶;而自性叁寶是屬于自己心內的叁寶。自性,就是靈知靈覺這念心;大衆聽法的這念心,就是自己本具的心性。這念智慧心能起觀照,即是「自性佛寶」;心當中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是「自性法寶」;這念清淨心沒有是非、得失,二六時中寂照一如、定慧等持,就是「自性僧寶」。本具心性中具足佛、法、僧叁寶,所以自性叁寶又稱爲一體叁寶,修行就是要使自己本具的叁寶現前,體會到自性叁寶,道業才能有所成就。
皈依叁寶的介說(二十五)
于自由時報92.10.09(四)刊載
如何使自性叁寶現前?在理上,要了解自性叁寶人人本具。體悟自性叁寶,可分兩方面來說:一是始覺、一是本覺。「覺」就是靈知靈覺這念心,能知冷、熱、痛、癢;能知是、非、善、惡就是覺。如小孩子一出生就知道哭、知道笑,餓了就知道要吃東西,也知道那個是好、那個是壞,好的就喜歡吃、壞的就不喜…
《皈依叁寶的介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