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常识答问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创立▪P3

  ..续本文上一页期成为雅利安人政治文化的中心(也就是婆罗门文明的中心),当时那个地区被称为"中国"(Madhya Desa)。至于东方和南方的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则被称为是化外的"边地"。但是到了释迦牟尼时代,形势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来"中国"地方的国家已经开始衰落,而东南边地的国家则勃然兴起。释迦牟尼居住最久、教化最盛的摩揭陀国就是当时新兴的霸国。这时候,文明的中心已经转移到摩揭陀国的王舍城,拘萨罗国的舍卫城,跋耆国的毗舍离城等新都市,其中王舍城尤为重要。

  

  32.问:这些新兴国家除了实力强盛之外,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有没有什么特点?

  答:据我初步地研究,有三种情况值得一提:①在种族问题上,矛盾的增多;②在经济问题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在思想上,反婆罗门教义的新思想的兴起。这三种情况都反

  映在"种姓制度"问题上。

  

  33.问:什么是种姓制度?

  答: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创立的。"种姓"这个词儿是从梵语"Varza" 9p.Vazza0翻译过来的,它的原来的字义是"颜色"或"品质"。照他们的说法,肤色白的雅利安人是品质高贵的种族,深色皮肤的达罗毗荼(Dravida)族和其他土著民族是品质低贱的种族。这种制度原来是用以划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界限的。后来随着工作和职业的分化的发展,本来用以划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种姓差别,也在雅利安人自己中间起了反映,于是有四姓(四个种姓)的划分。最高的种姓是婆罗门(Brqhmaza),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阶级(到后来婆罗门也可以当国王);其次是刹帝利(K2atriya),是掌握军政的国王和武士阶级;其次是吠舍(Vai1ya),是商人、手工业者,也有从事农耕的农民阶级;最下的种姓是首陀罗(1[dra),是农人、牧人、仆役和奴隶。前三者是雅利安人,后者是非雅利安人。各种姓有它的世袭的职业,不许被婚姻混乱,尤其严禁首陀罗和别的种姓混乱。对首陀罗男子和别的种姓女子结合所生的混血种,特别订有法律,给予一种贱名,如首陀罗男子与婆罗门女子的混血种名为旃陀罗(Cazfqla)。他们的地位最低贱,不能与一般人接触,被称为"不可触者"。这种人世世代代操着当时认为下贱的职业,如抬死尸、屠宰、当刽子手之类。种姓制度不仅订在法律里面,而且神圣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宗教教义和教条中。在婆罗门教势力强盛的"中国"地方,种姓制度最严格。

  

  34.问:在新兴国家地方也有种姓制度吗?

  答:随着雅利安人势力的扩展,这些国家都不能不受到婆罗门文化的影响,当然也都存在着种姓制度,但种姓制度所遇到的困难就比较多得多。第一,在这些国家里,土著人民占的比率大;第二,雅利安与非雅利安种族混合情况比较普遍;第三,为了巩固雅利安人在那些地方的统治,有不少土著部族的首领通过入教仪式被安排在刹帝利种姓之列。在种姓制度下,统治阶层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之间一向存在着矛盾,尤其是非雅利安人的刹帝利对婆罗门的优越地位的反抗,更加显著。据研究,摩揭陀国的人多半是吠舍和首陀罗的混血种,婆罗门法典认为他们是半雅利安、半野蛮的下等种族。后来统一印度的摩揭陀国阿育王,据说就是首陀罗的血统。在这种环境中,反对婆罗门种姓制度教义的学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欢迎,而释迦牟尼倡导的"四姓平等"之说,事实上反映着当时那些新兴国家的人民对种姓制度的不满。

  

  35.问:释迦是不是雅利安种?

  答:关于释迦的种族问题,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蒙古种,有的说是雅利安种。但是从当时的地理看,迦毗罗国地处僻远,又是小国(有人研究,认为它当时是拘萨罗国的附庸国),因此它的王族不是雅利安种的可能性较大,而且佛经上不只一次说释迦牟尼的身体是紫金色,这可以为释迦族不属于白色的雅利安种的一个论据。

  

  36.问:能不能说当时种姓制度问题上的矛盾纯粹是种族的矛盾?

  答:不能那么说。据我看,它还反映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矛盾。

  

  37.问:释迦牟尼时代印度的社会是不是奴隶社会?

  答:近代在印度河流域的发掘,证明在公元前3500-2750年之间,那里的土著民族(可能就是达罗毗荼族),早已有了惊人的城市文明。他们有城市规划,有下水道;有两三层砖建楼房,有公私浴室;街道上有货摊和店铺,有纺织业和陶业。这个事实推翻了西方学者们一向认定印度文明是雅利安人带来的说法,事实上是游牧民族的雅利安人接受了土著的高级文明。根据发掘的材料来看,当时土著民族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而且可以断定他们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至于雅利安人定居下来很长时期(约一千年)以后,到了种姓制度确立了的时期,那里的社会是否仍然是奴隶社会,值得研究。从婆罗门的法典看来,首陀罗并不是奴隶,只是有一部分人当奴隶,而奴隶只是从事杂役劳动,在生产部门很少参加,显然奴隶不是主要生产者,因此很难断定当时是奴隶社会。

  

  38.问:据你看当时是什么制度的社会呢?

  答:佛经中的资料记载,当时国王每年有一固定的日期,在自己的田地里举行亲耕仪式,人民都在替他耕田。这与婆罗门的法典规定的靠自己劳动为生的首陀罗人要以劳动向国王纳税的条文相合。根据我国古代译师的注释,"刹帝利"的原来字义是"田主"。从这个线索来推断,似乎"种姓"制度开始完备地确立的时期,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而到了释迦牟尼时代,在新兴的国家里,情形又有所演变。根据佛经的资料,当时的商业很发达,有相当规模的陆运和航运的商队,商人掌握着雄厚的经济力量。例如把一座林园送给佛的大富商须达多,他有力量以黄金布地和拘萨罗的王子比富;手工业也很发达,有细密的分工,自由经营的小工商业在生产上占重要地位;当时有了纳税的自由农民,有佃农。可以设想,在吠舍人和首陀罗人混合种族的新兴国家里,刹帝利可能不是领主,而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印度在公元前一千年间己经有了铁器,到这时期,铁制农业器具更已普遍使用,农业上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当时的经济情况下,封建领主的割据,是不利于商业、手工业,特别是农业的发展的。历史证明,统一兴修水利和灌溉系统是促成阿育王统一印度的重要原因。虽然阿育王是佛逝世二百年以后的人,但是佛在世时,人们就有"转轮王统一天下"的理想。佛幼年时,他的父王和国人曾期望他做转轮王。佛虽然舍弃了王位,但是他也推重转轮王这样的理想人物。"转轮王"思想,实际是反映着当时一般人要求有一个中央集权政府来代替领主割据的愿望,这个要求和愿望必然和种姓制度发生冲突。

  

  39.问:释迦牟尼和婆罗门、刹帝利的关系怎样?

  答:释迦牟尼是公开宣布反对婆罗门教义的,所以一生遭到婆罗门攻击的事很多。但是也有不少婆罗门教徒和学者改变了原来的信仰而归依了他。婆罗门人受了佛教的刺激,就有了《摩奴法典》的出现。这部法典一方面固然是为了维护种姓制度,一方面也可能作了一些修正。在《摩奴法典》里攻击佛教的文句虽不明显,但后出的《述记氏法论》则把攻击佛教的态度明白地表示出来。至于佛和刹帝利的关系,你知道,佛是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的。当时佛所游化的那些国家的国王们,如摩揭陀国的频毗娑罗王,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等,都是他的信徒和有力的支持者,后来阿育王更大弘佛法。应当说,新兴国家的刹帝利对佛是极其尊重信仰的。值得注意的是,佛经中提到四姓时,改变了原来以婆罗门为首的次序(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而把婆罗门放在刹帝利之后,这是违反传统习惯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他贬抑婆罗门地位的态度。

  

  40.问:释迦牟尼和平民的关系怎样?

  答:释迦牟尼教化的方式是接近平民的。他说法不用婆罗门的雅语,而用当时平民的俗语,就是一个例子。前面说过释迦牟尼曾经接受一个首陀罗人优波离为弟子,佛的兄弟和儿子在僧团内行次在他之下,他们都得向优波离礼拜。对一般人不肯接触的旃陀罗人,佛和弟子们平等接受他们的供养。佛曾经设法和一个不敢见他的旃陀罗人相见,并为他说法。佛对待所有不幸的人都是这样,他的弟子中有乞丐,也有妓女。有一次,佛谢绝了国王的邀请,而到一个不幸的堕落的女人那里去应供。在古代印度社会里,妇女的地位和奴隶差不多。佛接受妇女为出家弟子,让她们参加僧团的事实,被认为是宗教史上一个很大的革命举动。

  

  41.问:佛虽然对不幸的人们表示同情,但是他没有教他们向统治者进行反抗,不是吗?

  答:诚然,佛没有教他们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反抗统治者。佛主要教导人们断除内心的烦恼,以求解脱。同时又说现世止恶行善的因,会获得来世安乐的果,在这方面可以说,佛对现实生活问题,是抱着容忍的态度的。但是,他在思想上推倒了婆罗门的神权,宣布众生平等,说出"诸法无常"的真理,对当时的社会起了进步的作用。

  

  42.问:当时思想界的情况怎样?

  答:和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相仿佛,当时印度思想界也正处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总的说来,当时思想界有两大潮流,一个是正统的婆罗门教思想的潮流,一个是异端的反婆罗门教思想的潮流,佛教属于后者。

  

  43.问:婆罗门教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婆罗门教是多神教而又带着一神教的色彩,崇拜各种自然的神祇,盛行祭祀祈祷以招福禳灾,而以梵(Brahmq)为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梵从口生出婆罗门,从肩部生出刹帝利,从腹部生出吠舍,从足部生出首陀罗,以此定四姓的贵 贱,这就成为种姓制度的根据。人应当服从梵天的意旨,因此应当信奉《吠陀经》,奉事婆罗门,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后来婆罗门教义有所发展,它把"梵"抽象起来做为宇宙的本体,或宇宙生起的最高原理;一方面又从个人观察,认为"我"是个人的主宰和本体,人的身体由"我"而生,人的活动由"我"而起,外界万物也都因"我"而存在。由此推论出"我"与"梵"本来不二,人所应当努力的就是经过修行以达到梵我一致的境地,这样才能免去轮回之苦而得到大自在。

  

  44.问: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思想有多少派别?

  答:根据佛经所说有九十六种之多,最特出的有六个教派,佛经称这些教派的创立者为六师。其中一个就是耆那教(Jaina)的始祖尼乾子(Nigazwha Nqtaputta),其余五人是富兰那迦叶(Purqza Kassapa)、末迦梨(Makkhali Gosqla)、阿耆多(Ajita Kesakambala)、婆鸠多(Pakudha Kaccqyana)、散若夷(Sa`jaya Belawwhiputta)。除耆那教现还存在、有典籍可考外,其余五人都没有正式记载,现在只能从反驳他们学说的其他教派典籍中看到一鳞一爪。他们有的是否认因果关系的怀疑论者;有的主张纵欲;有的主张苦行;有的认为人由四大(地、水、火、风四个元素)组合而成,死后四大分散,归于断灭,否认来世,是唯物论者。

  

  45.问:佛教和各教派的关系怎样?

  答:佛教一方面批判婆罗门教义,同时也反对非婆罗门教的各教派。但是佛教和婆罗门教以及各教派的思想都有渊源,佛教接受了他们的某些思想,而根据"缘起"和"业"的理论,予以另一种解释。如"三世因果"(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来世受果)、"六道轮回"(随着自己善恶行为,或生天界而为天人,或生人界而为人,或为阿修罗--一种和天人差不多的好战斗的神,或为畜生,或为鬼,或堕地狱。一切众生永远升沉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六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地转着,所以叫做轮回) 、"四大和合"(地水火风四元素)等等,并接受了关于天文地理的某些传统说法。对婆罗门教的神祇,佛教也没有否定他们的存在,只是贬抑他们的地位,当做一种众生看待,认为他们也不免轮回生死之苦。如对于梵天,认为只是天界中的天人,将来也会堕地狱。关于这些,以后还可以谈。

  

  

《佛教常识答问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创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