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常識答問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創立▪P3

  ..續本文上一頁期成爲雅利安人政治文化的中心(也就是婆羅門文明的中心),當時那個地區被稱爲"中國"(Madhya Desa)。至于東方和南方的恒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則被稱爲是化外的"邊地"。但是到了釋迦牟尼時代,形勢有了很大的改變。原來"中國"地方的國家已經開始衰落,而東南邊地的國家則勃然興起。釋迦牟尼居住最久、教化最盛的摩揭陀國就是當時新興的霸國。這時候,文明的中心已經轉移到摩揭陀國的王舍城,拘薩羅國的舍衛城,跋耆國的毗舍離城等新都市,其中王舍城尤爲重要。

  

  32.問:這些新興國家除了實力強盛之外,在社會、經濟、文化方面有沒有什麼特點?

  答:據我初步地研究,有叁種情況值得一提:①在種族問題上,矛盾的增多;②在經濟問題上,社會生産力的發展;③在思想上,反婆羅門教義的新思想的興起。這叁種情況都反

  映在"種姓製度"問題上。

  

  33.問:什麼是種姓製度?

  答:種姓製度是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創立的。"種姓"這個詞兒是從梵語"Varza" 9p.Vazza0翻譯過來的,它的原來的字義是"顔色"或"品質"。照他們的說法,膚色白的雅利安人是品質高貴的種族,深色皮膚的達羅毗荼(Dravida)族和其他土著民族是品質低賤的種族。這種製度原來是用以劃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界限的。後來隨著工作和職業的分化的發展,本來用以劃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種姓差別,也在雅利安人自己中間起了反映,于是有四姓(四個種姓)的劃分。最高的種姓是婆羅門(Brqhmaza),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階級(到後來婆羅門也可以當國王);其次是刹帝利(K2atriya),是掌握軍政的國王和武士階級;其次是吠舍(Vai1ya),是商人、手工業者,也有從事農耕的農民階級;最下的種姓是首陀羅(1[dra),是農人、牧人、仆役和奴隸。前叁者是雅利安人,後者是非雅利安人。各種姓有它的世襲的職業,不許被婚姻混亂,尤其嚴禁首陀羅和別的種姓混亂。對首陀羅男子和別的種姓女子結合所生的混血種,特別訂有法律,給予一種賤名,如首陀羅男子與婆羅門女子的混血種名爲旃陀羅(Cazfqla)。他們的地位最低賤,不能與一般人接觸,被稱爲"不可觸者"。這種人世世代代操著當時認爲下賤的職業,如擡死屍、屠宰、當劊子手之類。種姓製度不僅訂在法律裏面,而且神聖不可動搖地規定在宗教教義和教條中。在婆羅門教勢力強盛的"中國"地方,種姓製度最嚴格。

  

  34.問:在新興國家地方也有種姓製度嗎?

  答:隨著雅利安人勢力的擴展,這些國家都不能不受到婆羅門文化的影響,當然也都存在著種姓製度,但種姓製度所遇到的困難就比較多得多。第一,在這些國家裏,土著人民占的比率大;第二,雅利安與非雅利安種族混合情況比較普遍;第叁,爲了鞏固雅利安人在那些地方的統治,有不少土著部族的首領通過入教儀式被安排在刹帝利種姓之列。在種姓製度下,統治階層的婆羅門和刹帝利之間一向存在著矛盾,尤其是非雅利安人的刹帝利對婆羅門的優越地位的反抗,更加顯著。據研究,摩揭陀國的人多半是吠舍和首陀羅的混血種,婆羅門法典認爲他們是半雅利安、半野蠻的下等種族。後來統一印度的摩揭陀國阿育王,據說就是首陀羅的血統。在這種環境中,反對婆羅門種姓製度教義的學說,容易爲大衆所接受和歡迎,而釋迦牟尼倡導的"四姓平等"之說,事實上反映著當時那些新興國家的人民對種姓製度的不滿。

  

  35.問:釋迦是不是雅利安種?

  答:關于釋迦的種族問題,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蒙古種,有的說是雅利安種。但是從當時的地理看,迦毗羅國地處僻遠,又是小國(有人研究,認爲它當時是拘薩羅國的附庸國),因此它的王族不是雅利安種的可能性較大,而且佛經上不只一次說釋迦牟尼的身體是紫金色,這可以爲釋迦族不屬于白色的雅利安種的一個論據。

  

  36.問:能不能說當時種姓製度問題上的矛盾純粹是種族的矛盾?

  答:不能那麼說。據我看,它還反映著當時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所帶來的矛盾。

  

  37.問:釋迦牟尼時代印度的社會是不是奴隸社會?

  答:近代在印度河流域的發掘,證明在公元前3500-2750年之間,那裏的土著民族(可能就是達羅毗荼族),早已有了驚人的城市文明。他們有城市規劃,有下水道;有兩叁層磚建樓房,有公私浴室;街道上有貨攤和店鋪,有紡織業和陶業。這個事實推翻了西方學者們一向認定印度文明是雅利安人帶來的說法,事實上是遊牧民族的雅利安人接受了土著的高級文明。根據發掘的材料來看,當時土著民族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而且可以斷定他們有了相當發達的農業。至于雅利安人定居下來很長時期(約一千年)以後,到了種姓製度確立了的時期,那裏的社會是否仍然是奴隸社會,值得研究。從婆羅門的法典看來,首陀羅並不是奴隸,只是有一部分人當奴隸,而奴隸只是從事雜役勞動,在生産部門很少參加,顯然奴隸不是主要生産者,因此很難斷定當時是奴隸社會。

  

  38.問:據你看當時是什麼製度的社會呢?

  答:佛經中的資料記載,當時國王每年有一固定的日期,在自己的田地裏舉行親耕儀式,人民都在替他耕田。這與婆羅門的法典規定的靠自己勞動爲生的首陀羅人要以勞動向國王納稅的條文相合。根據我國古代譯師的注釋,"刹帝利"的原來字義是"田主"。從這個線索來推斷,似乎"種姓"製度開始完備地確立的時期,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而到了釋迦牟尼時代,在新興的國家裏,情形又有所演變。根據佛經的資料,當時的商業很發達,有相當規模的陸運和航運的商隊,商人掌握著雄厚的經濟力量。例如把一座林園送給佛的大富商須達多,他有力量以黃金布地和拘薩羅的王子比富;手工業也很發達,有細密的分工,自由經營的小工商業在生産上占重要地位;當時有了納稅的自由農民,有佃農。可以設想,在吠舍人和首陀羅人混合種族的新興國家裏,刹帝利可能不是領主,而是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印度在公元前一千年間己經有了鐵器,到這時期,鐵製農業器具更已普遍使用,農業上生産力有了很大的發展。在當時的經濟情況下,封建領主的割據,是不利于商業、手工業,特別是農業的發展的。曆史證明,統一興修水利和灌溉系統是促成阿育王統一印度的重要原因。雖然阿育王是佛逝世二百年以後的人,但是佛在世時,人們就有"轉輪王統一天下"的理想。佛幼年時,他的父王和國人曾期望他做轉輪王。佛雖然舍棄了王位,但是他也推重轉輪王這樣的理想人物。"轉輪王"思想,實際是反映著當時一般人要求有一個中央集權政府來代替領主割據的願望,這個要求和願望必然和種姓製度發生沖突。

  

  39.問:釋迦牟尼和婆羅門、刹帝利的關系怎樣?

  答:釋迦牟尼是公開宣布反對婆羅門教義的,所以一生遭到婆羅門攻擊的事很多。但是也有不少婆羅門教徒和學者改變了原來的信仰而歸依了他。婆羅門人受了佛教的刺激,就有了《摩奴法典》的出現。這部法典一方面固然是爲了維護種姓製度,一方面也可能作了一些修正。在《摩奴法典》裏攻擊佛教的文句雖不明顯,但後出的《述記氏法論》則把攻擊佛教的態度明白地表示出來。至于佛和刹帝利的關系,你知道,佛是出身于刹帝利種姓的。當時佛所遊化的那些國家的國王們,如摩揭陀國的頻毗娑羅王,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等,都是他的信徒和有力的支持者,後來阿育王更大弘佛法。應當說,新興國家的刹帝利對佛是極其尊重信仰的。值得注意的是,佛經中提到四姓時,改變了原來以婆羅門爲首的次序(即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而把婆羅門放在刹帝利之後,這是違反傳統習慣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他貶抑婆羅門地位的態度。

  

  40.問:釋迦牟尼和平民的關系怎樣?

  答:釋迦牟尼教化的方式是接近平民的。他說法不用婆羅門的雅語,而用當時平民的俗語,就是一個例子。前面說過釋迦牟尼曾經接受一個首陀羅人優波離爲弟子,佛的兄弟和兒子在僧團內行次在他之下,他們都得向優波離禮拜。對一般人不肯接觸的旃陀羅人,佛和弟子們平等接受他們的供養。佛曾經設法和一個不敢見他的旃陀羅人相見,並爲他說法。佛對待所有不幸的人都是這樣,他的弟子中有乞丐,也有妓女。有一次,佛謝絕了國王的邀請,而到一個不幸的墮落的女人那裏去應供。在古代印度社會裏,婦女的地位和奴隸差不多。佛接受婦女爲出家弟子,讓她們參加僧團的事實,被認爲是宗教史上一個很大的革命舉動。

  

  41.問:佛雖然對不幸的人們表示同情,但是他沒有教他們向統治者進行反抗,不是嗎?

  答:誠然,佛沒有教他們以怎樣的實際行動反抗統治者。佛主要教導人們斷除內心的煩惱,以求解脫。同時又說現世止惡行善的因,會獲得來世安樂的果,在這方面可以說,佛對現實生活問題,是抱著容忍的態度的。但是,他在思想上推倒了婆羅門的神權,宣布衆生平等,說出"諸法無常"的真理,對當時的社會起了進步的作用。

  

  42.問:當時思想界的情況怎樣?

  答:和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相仿佛,當時印度思想界也正處在一個"百家爭鳴"的時期。總的說來,當時思想界有兩大潮流,一個是正統的婆羅門教思想的潮流,一個是異端的反婆羅門教思想的潮流,佛教屬于後者。

  

  43.問:婆羅門教的基本思想是什麼?

  答:婆羅門教是多神教而又帶著一神教的色彩,崇拜各種自然的神祇,盛行祭祀祈禱以招福禳災,而以梵(Brahmq)爲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梵從口生出婆羅門,從肩部生出刹帝利,從腹部生出吠舍,從足部生出首陀羅,以此定四姓的貴 賤,這就成爲種姓製度的根據。人應當服從梵天的意旨,因此應當信奉《吠陀經》,奉事婆羅門,嚴格遵守種姓製度。後來婆羅門教義有所發展,它把"梵"抽象起來做爲宇宙的本體,或宇宙生起的最高原理;一方面又從個人觀察,認爲"我"是個人的主宰和本體,人的身體由"我"而生,人的活動由"我"而起,外界萬物也都因"我"而存在。由此推論出"我"與"梵"本來不二,人所應當努力的就是經過修行以達到梵我一致的境地,這樣才能免去輪回之苦而得到大自在。

  

  44.問:當時反婆羅門教的思想有多少派別?

  答:根據佛經所說有九十六種之多,最特出的有六個教派,佛經稱這些教派的創立者爲六師。其中一個就是耆那教(Jaina)的始祖尼乾子(Nigazwha Nqtaputta),其余五人是富蘭那迦葉(Purqza Kassapa)、末迦梨(Makkhali Gosqla)、阿耆多(Ajita Kesakambala)、婆鸠多(Pakudha Kaccqyana)、散若夷(Sa`jaya Belawwhiputta)。除耆那教現還存在、有典籍可考外,其余五人都沒有正式記載,現在只能從反駁他們學說的其他教派典籍中看到一鱗一爪。他們有的是否認因果關系的懷疑論者;有的主張縱欲;有的主張苦行;有的認爲人由四大(地、水、火、風四個元素)組合而成,死後四大分散,歸于斷滅,否認來世,是唯物論者。

  

  45.問:佛教和各教派的關系怎樣?

  答:佛教一方面批判婆羅門教義,同時也反對非婆羅門教的各教派。但是佛教和婆羅門教以及各教派的思想都有淵源,佛教接受了他們的某些思想,而根據"緣起"和"業"的理論,予以另一種解釋。如"叁世因果"(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來世受果)、"六道輪回"(隨著自己善惡行爲,或生天界而爲天人,或生人界而爲人,或爲阿修羅--一種和天人差不多的好戰鬥的神,或爲畜生,或爲鬼,或墮地獄。一切衆生永遠升沈于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道中,猶如車輪沒有始終地轉著,所以叫做輪回) 、"四大和合"(地水火風四元素)等等,並接受了關于天文地理的某些傳統說法。對婆羅門教的神祇,佛教也沒有否定他們的存在,只是貶抑他們的地位,當做一種衆生看待,認爲他們也不免輪回生死之苦。如對于梵天,認爲只是天界中的天人,將來也會墮地獄。關于這些,以後還可以談。

  

  

《佛教常識答問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創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