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择。符合自己情况的念法,功德就大,不符合的,功德就小。
170.“佛说阿弥陀经”是什么佛所说?
释迦牟尼佛所说。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所有的佛经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171.我自从皈依三宝以来,已经有七年时光。当开始念佛一年后,就感觉每念一句佛号,心中就会出现一次滚动。因此曾经请教大德开示,教导我念到不动为好。念到现在后,心已果然不动,但如果偶然生起贪嗔痴的念头,心中仍然乱动不停。只有立即提起正念,才能控制动心。如果平时善于调心,不起贪嗔痴的念头,到临终时是否能够心不颠倒,一心念佛,蒙佛接引,往生极乐?
贪嗔痴叫做三毒,制止三毒念头,当然是正路。果然能断除,临终就不会颠倒。但调心不要著相,如果存有断除三毒的念头,反而又增加一个念头了。莫如把心归到佛号上去,使佛号不断,不管出现什么境界,是好是坏,都不要管,只是提起一句佛号,这就是正念,心和佛号不相应,就是颠倒。
172.我吃素一月后就归依,以后就长久吃素。因为有家庭负担,不能时常聚会念佛。又因为佛教经典太多,每部都是宝藏,但我们的生命很短,每部都想受持,实在困难,我只好选择《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及《佛说阿弥陀经》作早晚课诵,并终生信愿受持。现在我每天早晨五六点钟时念《普门品》,晚上十一点钟时念《弥陀经》,念完后再念佛号千声。这个时间,这样念诵,是否正确?不打法器是否可以?
念佛在于求定,功夫好时就是一心不乱。这样的境界,每个人在家中朝暮课诵时都能得到。至于到一些佛教团体聚会念佛,不过是结缘随喜,因事忙不能常去参加,没有关系。可是家中的早晚功课万万不能间断,早晨念《普门品》,晚上念《弥陀经》,未尝不可。功夫在精不在多,贪多不精,反无效力。不见禅家一句话头要参究一生吗?打法器的事,家庭环境许可就用,否则不用。
173.念佛可增加智慧,拜佛可消除业障。前者念佛念到妄念少时,确实有这种感觉。后者拜佛怎样才算是消除业障的体验?是不是指平人肝脏之火,使人心静气和的意思?
众生有身体,举手抬足,无不是罪,最显著的就是杀盗淫。有恶业一定会得恶报。一点钟拜佛,一点钟不造杀盗淫等罪业,一天拜佛,一天不造杀盗淫等罪业。不造新罪,就不会得新恶报。并且因为不起恶缘,过去的罪业就没有受报的条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体验。反省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行动,不感到惭愧时,就是消业障的消息。
174.“念一句佛号就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么我们不如造罪以后再来念佛。如果说念佛是消过去的罪业,不再去造新罪,那么造了罪以后,不又是过去的旧罪了吗?
从前某甲正在大吃砒霜,某乙看见就惊奇地问:“为什么要自杀?”甲说:“我不是自杀,因为听说某店有解毒的灵药,我想买来服用,所以就先吃砒霜。”先生所问不正是这不意思吗?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没有一个界限的,但改过从新却是有界限的。不论是做好人,还是学佛,都从他发心的那一天算起,以前的时间就是过去。
175.“琉璃王灭释种,释尊头痛三日。”成佛之后,都不能摆脱因果,念佛怎么能灭罪呢?
因果关系,千头万绪。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基本原则。但有抵有折,有讨有解,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能偏执一端。但先生所问,不在这个范围之内。要知道,业障全无,凡情顿消,才能圆成佛果。怎么会成佛以后,还有业障的道理?例如,十五的月亮不缺才称圆,既然叫做圆,就决定不会缺了。你所说那段经文,是为了说明因果不假,释尊现身说法,并不是世尊真的受报啊!再如八相成道,也不过是古佛示现演讲佛法,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
176.如果有人往生西方,他的子孙为他诵经作功德,是往生的人得到呢,还是他的子孙得到呢?
往生的人莲品就会增高,子孙尽孝,而又信奉佛法,当然也有很大的功德。例如,父母旅行,儿子为他们赶车、驾船,减少了父母的劳累,父母得到了利益的现果。儿子尽孝,也有了福报的前因,有因一定会得果。
177.净土宗的信仰者,有必要研究外宗的经典吗?
“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四弘誓愿之一,这是大乘佛法的原则,净土宗哪能例外。不过学习时,应该知道本末和先后。“本”就是本宗的经典先弄通,“末”就是其他宗派的经典后学习。根本都没有弄通,就去学其他的内容,恐怕如邯郸学步,别人的没有学会,反而把自己的本行丢了。本行已经明了,却不博学,就会孤陋寡闻,执著一边,不能圆融。
178.阿弥陀佛是不是世自在王佛给他授记?观世音菩萨是什么佛给他授记?
从现象来说,阿弥陀佛在世自在王佛那里授记,《无量寿经》里面有记载。观音则在古观音如来那里授记,《首楞严经》里有记载。但是,凡是一位圣人的成就,都不是只供养了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无不供奉了千佛亿佛,所以授记的,就绝对不只一佛了。
179.观音、势至,这两尊菩萨,如果要理解他们的象征意义,就是显露阿弥陀佛的悲智二德,对吗?
西方三圣,观音、势至位于阿弥陀佛的两边,辅助度众。观音表示“悲”,势至表示“智”,就是“悲智双运”的意思。
180.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什么利益呢?父母主张给他受皈依,但他长大退心了,是谁的过错呢?
低头一拜,罪灭恒沙。念一句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小孩虽然暂时不理解,但是已经种下善根,怎么能说没有利益呢?至于长大退心,那是他另遇恶缘,但以前的种子坚如金刚,牢牢埋在第八识田中,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还是有利益啊!况且皈依的时候,不能预先就考虑他退心。如果一开始就存有这样的念头,那么还有谁来引人向善呢?只能促进,不能促退啊。
181.除夕晚上全家大小都很欢乐,夜深之后起来念诵圣号,念完后已接近三点,入睡后进入梦乡。梦中念诵礼拜佛像,旁边站立一位僧人,好像是玄妙法师,礼拜念诵中忽然哭泣不能自制。醒来后知道是梦,两眼泪水还正在流出来。元旦晚上,晚课念到大悲观世音菩萨时,忽然思念福建老家的慈母,悲从心起,泪由目出,一时痛哭不能控制。这两种景象是善是恶,敬请指示。
念佛流泪,是心诚所起,思亲流泪,是心孝而生。诚和孝都是善。古人说:“祸因恶积,福缘善庆。”诚和孝都是大善,就是大福之因。学佛的人,明白因果,你还有什么担心呢?
182.众生遇难时,我代他念往生咒,他能生西吗?
见别人遇难,能够挽救就挽救,如果自己无法挽救,就念佛祈祷给以法施,这也是行菩萨道了。是否往生西方,必须具备种种因缘,不是因一点点善根就能成功。但佛法如太阳,到处都能见到光明。所回向的人即使不生西方,也能为他消罪。
183.只会自己念佛,不会度众生,临终时能不能生西?
不会度众生,是没有弘法的才能;不肯度众生,是没有菩萨的愿心。才能虽不能勉强,但菩提心不能不发。如果都做不到,只要真正肯死心塌地念佛,也能往生,只不过品位不高罢了。
184.佛经说往生西方,要具备“信愿行”,世俗的嗜好不能痛改,是否能够往生?
信愿行的行字是指正行和助行,正行是六字洪名,助行是多做好事,多结善缘。正行和助行如鸟的双翼,缺一不可。经上明明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明知有过错,却不愿改正,自然是少福德而缺乏助缘,在“信愿行”中的“行”就有所欠缺。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如果不能具备,怎么能得到圆满的结果。况且保持不良嗜好,临终时就会有障碍。
185.讲经说法,做种种功德,都不能往生西方。那么就不要到外面宏扬佛法了,这样难道不是闭门造车吗?
说话不要如此偏激,一个法门,一种修法,种瓜不能得豆啊!净土法门的正因只在念佛,其他如讲经等种种功德,都是助缘罢了。助缘当然也不可缺少,但没有正因,就如同没有种子,又怎么谈得上往生呢?念佛是自利,弘法是利他,二者应该同时并进。如果单取助缘,忽略正因,当然就不能往生了。
186.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的人,是否还记得他们自己的眷属?
一生到那个国土,就马上获得了神通,自然就知道他所有前世的一切事情。但所问“他们自己”含糊不清,到底是哪一个自己呢?无量劫来,自己改头换面不知有多少了。修净土的人,要发大乘心,并非只度自己的眷属。更不能因恩爱习气不断,而阻碍了往生。
187.《无量寿经》说西方无恶人,但修净宗的人是带业往生,应当仍有恶的习气,为什么没有恶人了呢?
善与恶是一个相对的名词,有一假定的界限。第八识田中所藏的恶种生起来时,指挥身口意去造十恶等罪,这个人就叫做恶人。能控制它或者断除它,约束身口意不去造十恶等罪,这个人就叫做善人。不一定要尽去一切罪业,才称为善人。七地以前的菩萨,还有无明,但已经称为圣人。阿罗汉习气未尽,也称为已证圣果。带业往生的人,都获得三种不退,恶种已经压伏或者断除,不会再生起来,所以说西方没有恶人。
188.《无量寿经》中说:“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又说:“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极乐与其他佛土并没有特殊之处,怎么能胜过其他佛土呢?
极乐纯善无恶,修善没有障碍,再求上进,过百岁觉得很快。我们这个地方多恶少善,要作一点点善事,都很艰难,要作一天的善事,就更艰难。如果能够做到,那么一天所用的功力,就等于极乐百年的功力,所得到的功德就可以类推了。因为恐怕还不足,所以就加正心正意斋戒为助缘。极乐好比轻…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151问~200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