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擇。符合自己情況的念法,功德就大,不符合的,功德就小。
170.“佛說阿彌陀經”是什麼佛所說?
釋迦牟尼佛所說。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所有的佛經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171.我自從皈依叁寶以來,已經有七年時光。當開始念佛一年後,就感覺每念一句佛號,心中就會出現一次滾動。因此曾經請教大德開示,教導我念到不動爲好。念到現在後,心已果然不動,但如果偶然生起貪嗔癡的念頭,心中仍然亂動不停。只有立即提起正念,才能控製動心。如果平時善于調心,不起貪嗔癡的念頭,到臨終時是否能夠心不顛倒,一心念佛,蒙佛接引,往生極樂?
貪嗔癡叫做叁毒,製止叁毒念頭,當然是正路。果然能斷除,臨終就不會顛倒。但調心不要著相,如果存有斷除叁毒的念頭,反而又增加一個念頭了。莫如把心歸到佛號上去,使佛號不斷,不管出現什麼境界,是好是壞,都不要管,只是提起一句佛號,這就是正念,心和佛號不相應,就是顛倒。
172.我吃素一月後就歸依,以後就長久吃素。因爲有家庭負擔,不能時常聚會念佛。又因爲佛教經典太多,每部都是寶藏,但我們的生命很短,每部都想受持,實在困難,我只好選擇《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及《佛說阿彌陀經》作早晚課誦,並終生信願受持。現在我每天早晨五六點鍾時念《普門品》,晚上十一點鍾時念《彌陀經》,念完後再念佛號千聲。這個時間,這樣念誦,是否正確?不打法器是否可以?
念佛在于求定,功夫好時就是一心不亂。這樣的境界,每個人在家中朝暮課誦時都能得到。至于到一些佛教團體聚會念佛,不過是結緣隨喜,因事忙不能常去參加,沒有關系。可是家中的早晚功課萬萬不能間斷,早晨念《普門品》,晚上念《彌陀經》,未嘗不可。功夫在精不在多,貪多不精,反無效力。不見禅家一句話頭要參究一生嗎?打法器的事,家庭環境許可就用,否則不用。
173.念佛可增加智慧,拜佛可消除業障。前者念佛念到妄念少時,確實有這種感覺。後者拜佛怎樣才算是消除業障的體驗?是不是指平人肝髒之火,使人心靜氣和的意思?
衆生有身體,舉手擡足,無不是罪,最顯著的就是殺盜淫。有惡業一定會得惡報。一點鍾拜佛,一點鍾不造殺盜淫等罪業,一天拜佛,一天不造殺盜淫等罪業。不造新罪,就不會得新惡報。並且因爲不起惡緣,過去的罪業就沒有受報的條件。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是體驗。反省自己的內心,觀察自己的行動,不感到慚愧時,就是消業障的消息。
174.“念一句佛號就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那麼我們不如造罪以後再來念佛。如果說念佛是消過去的罪業,不再去造新罪,那麼造了罪以後,不又是過去的舊罪了嗎?
從前某甲正在大吃砒霜,某乙看見就驚奇地問:“爲什麼要自殺?”甲說:“我不是自殺,因爲聽說某店有解毒的靈藥,我想買來服用,所以就先吃砒霜。”先生所問不正是這不意思嗎?過去、現在和未來是沒有一個界限的,但改過從新卻是有界限的。不論是做好人,還是學佛,都從他發心的那一天算起,以前的時間就是過去。
175.“琉璃王滅釋種,釋尊頭痛叁日。”成佛之後,都不能擺脫因果,念佛怎麼能滅罪呢?
因果關系,千頭萬緒。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是基本原則。但有抵有折,有討有解,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能偏執一端。但先生所問,不在這個範圍之內。要知道,業障全無,凡情頓消,才能圓成佛果。怎麼會成佛以後,還有業障的道理?例如,十五的月亮不缺才稱圓,既然叫做圓,就決定不會缺了。你所說那段經文,是爲了說明因果不假,釋尊現身說法,並不是世尊真的受報啊!再如八相成道,也不過是古佛示現演講佛法,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前早已成佛。
176.如果有人往生西方,他的子孫爲他誦經作功德,是往生的人得到呢,還是他的子孫得到呢?
往生的人蓮品就會增高,子孫盡孝,而又信奉佛法,當然也有很大的功德。例如,父母旅行,兒子爲他們趕車、駕船,減少了父母的勞累,父母得到了利益的現果。兒子盡孝,也有了福報的前因,有因一定會得果。
177.淨土宗的信仰者,有必要研究外宗的經典嗎?
“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四弘誓願之一,這是大乘佛法的原則,淨土宗哪能例外。不過學習時,應該知道本末和先後。“本”就是本宗的經典先弄通,“末”就是其他宗派的經典後學習。根本都沒有弄通,就去學其他的內容,恐怕如邯鄲學步,別人的沒有學會,反而把自己的本行丟了。本行已經明了,卻不博學,就會孤陋寡聞,執著一邊,不能圓融。
178.阿彌陀佛是不是世自在王佛給他授記?觀世音菩薩是什麼佛給他授記?
從現象來說,阿彌陀佛在世自在王佛那裏授記,《無量壽經》裏面有記載。觀音則在古觀音如來那裏授記,《首楞嚴經》裏有記載。但是,凡是一位聖人的成就,都不是只供養了一佛二佛叁四五佛,無不供奉了千佛億佛,所以授記的,就絕對不只一佛了。
179.觀音、勢至,這兩尊菩薩,如果要理解他們的象征意義,就是顯露阿彌陀佛的悲智二德,對嗎?
西方叁聖,觀音、勢至位于阿彌陀佛的兩邊,輔助度衆。觀音表示“悲”,勢至表示“智”,就是“悲智雙運”的意思。
180.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什麼利益呢?父母主張給他受皈依,但他長大退心了,是誰的過錯呢?
低頭一拜,罪滅恒沙。念一句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小孩雖然暫時不理解,但是已經種下善根,怎麼能說沒有利益呢?至于長大退心,那是他另遇惡緣,但以前的種子堅如金剛,牢牢埋在第八識田中,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還是有利益啊!況且皈依的時候,不能預先就考慮他退心。如果一開始就存有這樣的念頭,那麼還有誰來引人向善呢?只能促進,不能促退啊。
181.除夕晚上全家大小都很歡樂,夜深之後起來念誦聖號,念完後已接近叁點,入睡後進入夢鄉。夢中念誦禮拜佛像,旁邊站立一位僧人,好像是玄妙法師,禮拜念誦中忽然哭泣不能自製。醒來後知道是夢,兩眼淚水還正在流出來。元旦晚上,晚課念到大悲觀世音菩薩時,忽然思念福建老家的慈母,悲從心起,淚由目出,一時痛哭不能控製。這兩種景象是善是惡,敬請指示。
念佛流淚,是心誠所起,思親流淚,是心孝而生。誠和孝都是善。古人說:“禍因惡積,福緣善慶。”誠和孝都是大善,就是大福之因。學佛的人,明白因果,你還有什麼擔心呢?
182.衆生遇難時,我代他念往生咒,他能生西嗎?
見別人遇難,能夠挽救就挽救,如果自己無法挽救,就念佛祈禱給以法施,這也是行菩薩道了。是否往生西方,必須具備種種因緣,不是因一點點善根就能成功。但佛法如太陽,到處都能見到光明。所回向的人即使不生西方,也能爲他消罪。
183.只會自己念佛,不會度衆生,臨終時能不能生西?
不會度衆生,是沒有弘法的才能;不肯度衆生,是沒有菩薩的願心。才能雖不能勉強,但菩提心不能不發。如果都做不到,只要真正肯死心塌地念佛,也能往生,只不過品位不高罷了。
184.佛經說往生西方,要具備“信願行”,世俗的嗜好不能痛改,是否能夠往生?
信願行的行字是指正行和助行,正行是六字洪名,助行是多做好事,多結善緣。正行和助行如鳥的雙翼,缺一不可。經上明明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明知有過錯,卻不願改正,自然是少福德而缺乏助緣,在“信願行”中的“行”就有所欠缺。信願行是淨土叁資糧,如果不能具備,怎麼能得到圓滿的結果。況且保持不良嗜好,臨終時就會有障礙。
185.講經說法,做種種功德,都不能往生西方。那麼就不要到外面宏揚佛法了,這樣難道不是閉門造車嗎?
說話不要如此偏激,一個法門,一種修法,種瓜不能得豆啊!淨土法門的正因只在念佛,其他如講經等種種功德,都是助緣罷了。助緣當然也不可缺少,但沒有正因,就如同沒有種子,又怎麼談得上往生呢?念佛是自利,弘法是利他,二者應該同時並進。如果單取助緣,忽略正因,當然就不能往生了。
186.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的人,是否還記得他們自己的眷屬?
一生到那個國土,就馬上獲得了神通,自然就知道他所有前世的一切事情。但所問“他們自己”含糊不清,到底是哪一個自己呢?無量劫來,自己改頭換面不知有多少了。修淨土的人,要發大乘心,並非只度自己的眷屬。更不能因恩愛習氣不斷,而阻礙了往生。
187.《無量壽經》說西方無惡人,但修淨宗的人是帶業往生,應當仍有惡的習氣,爲什麼沒有惡人了呢?
善與惡是一個相對的名詞,有一假定的界限。第八識田中所藏的惡種生起來時,指揮身口意去造十惡等罪,這個人就叫做惡人。能控製它或者斷除它,約束身口意不去造十惡等罪,這個人就叫做善人。不一定要盡去一切罪業,才稱爲善人。七地以前的菩薩,還有無明,但已經稱爲聖人。阿羅漢習氣未盡,也稱爲已證聖果。帶業往生的人,都獲得叁種不退,惡種已經壓伏或者斷除,不會再生起來,所以說西方沒有惡人。
188.《無量壽經》中說:“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又說:“于此修善十日十夜,勝于他方諸佛國中爲善千歲。”如果按照這個說法,極樂與其他佛土並沒有特殊之處,怎麼能勝過其他佛土呢?
極樂純善無惡,修善沒有障礙,再求上進,過百歲覺得很快。我們這個地方多惡少善,要作一點點善事,都很艱難,要作一天的善事,就更艱難。如果能夠做到,那麼一天所用的功力,就等于極樂百年的功力,所得到的功德就可以類推了。因爲恐怕還不足,所以就加正心正意齋戒爲助緣。極樂好比輕…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151問~200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