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修持了许多年。在此期间,别说没有像见到本尊等奇妙的事发生了,祖师就连吉祥的梦也未曾有过。可是由于其精进,祖师在苦修十二年后,得见弥勒大士及得其引领至兜率净土学法。密勒日巴大师本为一个杀过人的罪者,可是他透过精进的苦修,最后即身成就。我们格律派的祖师宗喀巴大士名声虽大,但仍不忘精进。在西藏的奥卡区,现在还能见到祖师礼佛三百五十万拜而致石地被磨出人形凹位的圣迹。以往的这些大师之举,都因苦行而成就,我们若欲得成就,当然也必须同样地精进而行。
精进之障碍不外乎三类,一为推延修持,二为因贪着而不修,三为因自卑、懦弱而不敢修。第一种人,总是有各种借口拖延修行,譬如说他们现在忙于世俗工作,以后将修云云。对治推延,我们当思人身难得、生死无常及三恶道苦。第二种情况是指虽愿修持,但总被俗务分散了精力及专注。对治贪着,我们应多思不善业之祸患、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第三种情况是指我们见修行难,心生一念:「这种伟大的事,恐怕我没能力胜任!」对付懦弱及自卑心,我们应想:「佛陀以前亦不过是与我们一模一样的凡夫,现在祂却成爲了佛。我和他的分别不在于能力,而在于有无精进!」,以此念对治该障。
我们应参思业果法,以对因果生信,进而思善业之利益及不善业之祸害,便能生出信心。这种信心是令我们堪能精进的一股力量。另一种利于精进的助缘是自信,它能驱动我们把未竟之事完成。这种自信分为三种。第一,我们应对承担责任有自信,自知不必他人参与,由我们个人来进行自利及利他一切事业。第二,我们对自己的能力要有自信,想及众生无力而自己有此能力,便能生起精进之心。第三,我们要有与烦恼搏斗之「好勇斗狠」的心,把烦恼视为冤家,绝不让它把自己压倒。我们应承继上二力,于最初入于修行时便欢喜地进入。在修行期间,我们应以小孩对游戏之沉迷般,完全忘我地投入其中,乐此不疲,永不言休。此外,有些人发心时十分勇猛,但他们误解了「精进」之意思,所以在没多久后便把自己折磨至无法再修下去了。「精进」并不指极端的疯狂行为。我们固然应精进,但亦必须利用理智,如在一开始时把自己磨坏了,健康也失去了,甚至危害生命,以后还有甚么条件谈修行呢?所以,我们修行的人应该有聪明的「战略」,而并非如匹夫之勇。不善巧的精进行者,就似蚤子般,跳得很高,但最终却仍在原地。善巧的行者则似爬虫,他们一步、一步地走,纵使走得慢,但他们从不停下来,最终也必达目的地。故此,我们在修行时,应掌握松紧,若在太紧时便应略为松弛一点点,以令自己有后劲继续修下去。在具顺缘及除违缘时,我们应谨慎地行精进。甚么叫「谨慎」呢?我们必须同时对治烦恼令其消退,同时又要保护自己、攻守双全,否则便可能出现全心全意对治一种烦恼,而在此过程中反而让别的烦恼增长了的不幸情况。此外,我们应如临大敌,严阵以待,一旦稍有烦恼生起之迹象,便犹如睡中有蛇入裤,我们猛然觉醒,马上要把蛇抓着。这种精进心,能令我们有力量把任何事轻易地成办,就如微风能把棉花在风中随意吹来吹去的情况。
禅定度
心能安注于一善法之上而不散乱,便是「禅定」之定义。可是,既然外道、小乘和大乘都修定,怎样把它们区别呢?这端看其行者发心如何。以外道见发心者,纵使成就了定,也不属佛教范围之修持。有些人为了健康、长寿及世俗上之快乐而修定,这些也不算是佛法上之修持。以出离心修定,属小乘之定学及解脱之因。若以菩提心为动机修定,便属大乘菩萨之修持,亦即六度中之禅定度及成佛之因。禅定度与小乘定学所修内容基本上一致,只是发心方面有所不同而已。
在成就禅定后,我们能把心固定在任何念上。即使在睡眠中,我们仍会有专注力,并会见到许多净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烦恼会自然地减少,所生烦恼力量亦相对变弱,所以我们对外境及欲乐之「免疫力」会增强很多,这是十分有利于成佛的。同时,禅定能引发神通。我们虽不稀罕为自己而得神通,但却可以利用这些神通来利益众生。最究竟的利益是,我们可用禅定支持般若度之修持,以令成佛。
在现时我们还未成就真正的菩提心,所以即使修定亦未算是修禅定度。可是,我们应尽力发出相似的菩提心,以这种心尽力尝试修习禅定,这样便能令自己于未来可进入真正的菩萨道禅定度。
般若度
「般若」即「智慧」之意。广义来说,凡对所观察之对象具判别能力,便属智慧之范畴。若从狭义上来说,此处所讲之智慧主要乃指究竟的空性智慧。如果配合菩提心而修智慧,这便是「般若度」。般若度修学内容与小乘慧学相对应。小乘所修慧学,主要只在发心上与大乘般若度有分别而已。欲求解脱的人,必须具正戒、定、慧三学。在菩萨道上,行者亦需要完成般若度之慧学修持,方能成就无上佛境。
修般若度有何好处呢?六度中之前五度修持,好比用金子铸造一个首饰,而般若度之修持则好比在黄金首饰上镶上宝石。即使说世俗上的工艺,例如缝纫或雕刻等,尚需有一定的智力方可做得好,何况佛法呢!若无智慧而单有前五度,就犹如一个四肢健全的盲人,他再走也走不了多远。反过来说,若有智能而缺其它五度,就好比一个眼明的残废人,他虽跛但仍能带领方向。若既有智能,且又具足其它五度,则可说佛境在望了。
智慧可分为三类,一为通达胜义慧,二为通达世俗慧,三为通达饶益有情慧。「胜义慧」是指经教理或经定中观察证得之无我空性实相慧。「世俗慧」是指通达佛学、因明、文学、医学及艺术五者之智慧。有人会生疑而问:「为甚么要通达艺术、文学及医学呢?」这是针对真正的菩萨而说的,大家应谨慎地去理解。菩萨为利益及
#123;伏有情,必须具备各种能力,这并不同于我们普通凡夫以名利心、耽搁更有意义的修行而追求世俗上的学问。「饶益有情慧」是通达能最有效地利益众生的方法之智慧。智慧有千千万万种,佛为何只说以上三种呢?这是因为以上三种才与大乘行者有关,其余无关之类别并未被包括在内。
般若度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成佛需要功德与智慧资粮双全,方能证得佛之色身及法身。前五度修持为功德资粮之积集,般若度则为智慧资粮之积集。可是,纵管我们能证得空性慧,若缺了菩提心,慧学仍然不算成佛之因。我们应做及马上可做的,是发相似的菩提心及愿修般若度之欲望,同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力修慧。这样的话,我们便积下了因,于未来便能正式进入般若度的修行中。
我们修持佛境,并非一朝一夕可成之事。在生生世世中,我们需要圆满德相之身,才能易有进益。此圆满德相身,经六度便可成办。能施方能好好地持戒,持戒方能安忍,堪忍方能精进,精进方能得定,有定方利于生般若慧,此乃六度生起之顺序。若从其胜劣之角度说,则般若爲最殊胜,次爲禅定、精进、安忍、持戒及布施,越后者为越殊胜。若以难易作比较,则越后者为越难。故此可知,六度的先后安排是很合理的。
在一切修行中,所作不外乎令自利及利他之事二者,而作此二事又不外乎六度。利他者,例如布施即是,持戒及安忍而不害有情亦是。令自己成熟者,不外乎欲令烦恼断除,此即由精进、禅定及般若所摄。故此,六度亦涵摄了自利及利他之所有义利在内。又由去除烦恼之角度来讲,布施及持戒对治贪,安忍对治瞋、禅定及般若对治痴,精进则令善增长。由三学之角度去看,持戒之本身爲戒学,布施爲持戒之资粮,安忍爲持戒之助缘,禅定便是定学,般若是慧学,精进则通于三学。总之,六度刚好不多也不少,将之铺展开来即一切我们所需之法。
《《福慧明灯》--佛法入门导引 菩提心和六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