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苦,是爲安忍度。乐此不疲地致力于施,是精进。一心不乱而专注于此事业上,是禅定。以三轮体空见作施,见施者、受者及施之行爲皆无自性,是般若。在作其它五度时,每一度亦是涵括六度的,我们余此类推即可。
持戒度
前一度之布施精神在于施予,而现在说的持戒度之精神在于遮止。「持戒」并非单指一条条的戒规,凡对损害众生之念头,或由此念所发之言行,生出欲断除之心,便是「持戒」。我们自己永不会愿意受到别人的伤害,推己及人,其它众生亦不愿受到伤害,所以我们应遮止害他之心。所以,持戒之关键并不只是戒规,而在于此心。持戒并不一定是持戒度,光是不去做某些事亦非持戒度修持,必须是依菩提心而修习断除害他之心,直至其圆满,方堪称「持戒度」。
戒是一切善德之根本,它能遮止三恶道及令生于三善道。前面讲过布施的许多利益,但布施若不与持戒同行,便只会感召生为龙族之果报等,是故应知持戒之重要性。欲求解脱者,又必须成就戒学,方能进入定学及慧学。欲成佛的人,又必须圆满持戒度。在今生中,善持戒者永远会是平静的,而且心中十分安乐自在。由于他的自制能力及不害众生之心,别的众生都自然会乐于亲近他。故此,持戒是很重要及很好的修持,我们应乐于其中。
持戒之修持主要分三类,即律仪戒、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律仪戒是限制不让身、语、意作不善业。这类戒是三种戒中最重要者,它有三种层次,一为别解脱戒,二为菩萨戒,三为密戒。别解脱戒本身又分许多种,包括居士之五戒、比丘及比丘尼之具足戒、沙弥及沙弥尼之戒,乃至八关斋戒等。作为上士行者,不可视别解脱戒为分开的一套戒条,因为它们事实上是菩萨戒的一部份。菩萨戒即十八重及四十六轻戒等。密戒则是受过四密续之上二密部灌顶者之戒誓。摄善法戒之性质与律仪戒不太相同。六度万行、修出离心、修菩提心或修空性见等,全都属于此戒之范围内。饶益有情戒之精神是,凡利益有情之事,我们都应作。如果归
#123;来说,它们分为十一点:
(1) 对苦者应令离苦
(2) 对不懂佛法者应开示佛法
(3) 对需助者应施助
(4) 对处危难者应解其危难
(5) 对忧愁者应解其忧愁
(6) 对贫困者应解其贫困
(7) 对无房舍者应施予房舍
(8) 令众生满愿
(9) 对行正道者应予助缘
(10) 对行邪道者应引入正道
(11) 以神通救度众生
总结地说,我们应以菩提心为根本,由现在开始努力持戒,尤其是十善业及各各曾受之律仪戒等,更应谨慎防护不令破犯。现时我们虽未能发真实的菩提心,所以难以马上进入真正的持戒度修持,但我们可以发起相似之菩提心,而在初级行者之层面上修持戒,这便能令我们于未来具足条件修菩萨之持戒度。
安忍度
面对任何痛苦及困难皆不被干扰,是为「安忍」。「安忍」与「嗔心」,可说是相反词。故此,欲培养愿修安忍度的心者,必须参思嗔心之祸害及安忍之利益。若配合菩提心而修安忍,即称「安忍度」。
嗔心是最大的罪业,它能在一刹那间把我们所有功德毁灭。即使我们的修行已经很接近成就,在嗔心一起时,会被打回原形。如果嗔恨的对象是佛、菩萨、罗汉、师长或父母,则后果更加不堪想象。在【金刚手灌顶经】中,大势至问佛陀轻慢上师有何果报,佛陀竟然答:「我不敢说!这种果报说出来的话,连大菩萨都会昏倒!」由此可知,以嗔心对待功德田之果报十分恐怖。嗔心能令我们堕于三恶道中,万劫不复。虽然恶业可忏,但若不断嗔,则根本未曾根治问题之所在,即使再强的忏罪还是不管用的。即使我们不讲未来生之果报,但说今生,嗔心大者和自己也过不去,心永不安宁,甚至在嗔恨心发起时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在生妒忌心或慢心时,我们尚且会有判断力,但在生嗔时,我们会连最基本的理智也失去,甚至会杀害自己的父母、至亲。大家勿以为这是夸张,在报章上天天都能读到这类新闻。在人际关系上,脾气坏的人朋友一定不多。不信的话,我们可以把十个脾气臭的人关在屋内几天,看看他们是结为好友或是打起来了。衲恐怕多会是后者。换过来说,安忍是令我们心得安宁之方法。一个堪忍的人,去到哪里都会怡然自得。在这个世界上,有形形式式的人及其它众生与灾难等,这就好比大地上遍布刺脚的荆棘;我们绝无能力把所有仇乱都一一降伏,这就好比我们无法造一块能覆盖整片大地的软垫的同道理。可是如果我们能守住自己的心,令其不生瞋恚,就好比穿上了鞋,不论走到哪里也不怕荆棘了,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造一块能覆盖整片大地的软垫,也不需要把所有仇乱都一一降伏。如果我们能忍,便等于降伏了自己内心中的仇乱。一旦克服了这个大敌,就等于降伏了世上所有敌人。
安忍分为三类,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及定解法忍三者。「耐怨害忍」乃指对衆生之加害之安忍。「安受苦忍」则指对其他自然发生之苦的安忍。「定解法忍」是指甘愿作对佛法之闻、思、修而不生疲累、厌倦或不安。
于快乐受损时,我们由两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首先想不应起嗔的原因,然后想理应以悲心对待加害者之原因。第一,对方亦没有自主可言,他乃由其自己的烦恼所驱使,犹如疯了一般,并非他自己真有选择地来加害我们的。第二,我们想想加害者是否本来就有害我之特性。如果有,则如火之特性乃热,若我们嗔恨火焰烧伤了自己,这肯定是不合理的。如果他没有害我之特性,则其加害之事好比天上忽然出现之云,我们没理由因为乌云而怪罪天空。第三,譬如说对方是因其自己的嗔心而害我们,我们应嗔恨其嗔心,而不应嗔恨加害者之本人。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人用棍打我们,我们应怪挥棍人,没理由反而怪罪棍子。同样地,加害我们的人只好比木棍,其嗔心才是真正的幕后挥棒者,我们要怪也只可怪它。第四,我们想想为甚么对方要加害于我们。这必定是我们于今生或过去生曾加害于众生之因所致,要怪也只能怪自己。现在我们受到加害,全因自己过往宿业所召。若不能忍,纯属自己之失败,而且更会令以后受到更大的苦。此外,嗔者乃小乘行者亦不应发,何况自视为大乘行者的我们呢!我们幻想一下自己的母亲患了精神病,她举着刀来杀我们,难道我们理应对她生嗔吗?当然不会!我们不但不应生嗔,更应以悲心对待她。同道理,众生乃因烦恼病而加害我们,他们全都是我们过往世的母亲,曾对我们有极大恩德,所以我们不应对其生嗔。
如果别人对我们之名声加害,我们仍然不应对其生嗔。他人赞我们、夸我们,能令我们带来甚么好处呢?名誉不会令我们变长寿或更加美丽,在未来生亦不会对我们有利,所以它本来就是一种没甚么具体好处的东西。就算失去了名誉,其实也不是甚么大损失。喜好名声不但无利,反而是令我们生出更多烦恼的缘。真心修行的人,本来就不应被名利心所缚。世间八法、喜好名声只会令我们堕于恶道之中。现在有人令我们的名声失去了,由某角度来看,他正是解除我们束缚之恩人,我们不但不应对此生嗔,反而应见其为福份。毁谤等事,既不能损害我们的身体,亦不能损害我们的心,有何应嗔的道理呢?如果他人之毁谤会令众生不喜欢我们,这仍然不成问题,真心修行的人是不关心这些事的。如果毁谤会令我们名誉扫地,以致财产或收入受损,这还是没有问题,因为真修行人连这些也不关心。
有些人见到仇家享福便会妒忌,见到仇家遇苦则幸灾乐祸,这是不对的。第一,这样想并不会损害仇家,而只会损害到自己,所以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第二,我们是发了心的大乘行者,理应赐予衆生安乐,哪有见到别人快乐而反而不喜的道理呢?这是与慈悲相违的心态。它只会令我们的修行失败,别无其它可能性。
我们从无始以往以来,亦经历过不少大苦,但却未能因此而得益。现在我们经历少许痛苦,但若能转化它爲修忍之方便,便能达到自利及利他等目的,所以这是好事。借着现前的人间小苦,我们可以永久脱离无边之生死大苦,所以这是很令人欢喜的事情。透过经历及忍受小苦,我们渐次便能忍受大苦,乃至后来能把苦视为修行之助缘,不但对苦能不畏惧,反而会能越战越勇。所以,苦能训练我们加强忍受力,令修行更有力量。
如果我们一看到禅坐的座垫便想偷懒或觉得心烦,便是由于缺乏了这「定解法忍」。我们应该要有耐心、不辞劳苦而对三士道、八万四千法门一一遍学,以产生通达。
我们无法完全避开痛苦,但我们可以避免被苦影响我们的心,甚至能把它转化为修行之有利助缘。我们应以菩提心作为动机,思嗔之祸害及忍之利益、依这里所教的方法修忍。现时我们虽未能发真实的菩提心,所以难以马上进入真正的安忍度修持,但我们可以发起相似之菩提心,而在初级行者之层面上修安忍,这便能令我们于未来具足条件修菩萨之安忍度。
精进度
「精进」的意思是「懒散」的相反,但致力于恶行并不列入精进范围,只有对善行之欢喜雀跃才算入精进之修持。精进是令我们完成善行的原动力,它与精进度之分别在于发心。其它五度之修持,均依赖于精进度作为动力。精进能令我们的成就迅速及广大,懒逸则导致成就慢且小。精进令我们得到证悟,懒逸则阻碍我们证悟。如果具足精进,行者便会朝着一个方向一步步地走,不论遇上甚么大苦,他都不会停步,所以最终必会达到目的地,佛境如同探囊取物,而且指日可待。一个慧力高的人,若有精进,成就是轻而易举的。若无精进,则反而可能会因自满而停步不前。反过来说,一个慧力低但精进过人的行者,往往却能十分成功地以勤补拙。故此可知,先天的慧力与后天之精进二者之间,以后者为更有价值。
过往的无着祖师,在洞中…
《《福慧明灯》--佛法入门导引 菩提心和六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