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福慧明灯》--佛法入门导引 菩提心和六度

  菩提心和六度

  大乘分爲共道的显部,或称「经部」、「波罗密多乘」及「因乘」,及不共的密部,或称「续部」、「金刚乘」、「咒乘」及「果乘」,但不论是大乘的显法或不共密法,若无菩提心,则修亦无用,亦不算是入了大乘之列。故此,正如皈依是入于佛教之列的门坎、出离心是入于小乘之门坎,菩提心则是入于大乘的门坎。

  若有人问:「佛从何来?」,答案是「由菩提心而来!」所以,菩提心被称爲「佛父」。 有关这一点,衲作一些解释说明:在世间上,我们固然必须有父、有母方能出生,但我们的种姓取决于父亲,父为王则其子为太子,父为贵族则子女亦为贵族,父爲老百姓则子女只可能是老百姓。不论是佛或小乘罗汉,均由空性慧所生出。若无空性慧,固然不可能成就解脱或成佛。可是,单单看空性慧,它既可能生出佛境,但也可能生出罗汉的境界,这是说不定的,所以空性慧并非取决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如果有空性慧再配上菩提心,所生出的则必定会是佛境,断不可能生出小乘之果境。故此,空性慧及菩提心二者固然均爲成佛之必需,但菩提心才是具取决性的一方。因着这个原因,空性只堪被称爲「佛母」,而菩提心则被尊爲「佛父」。

  大乘的心就似一把锋利的刀,堪能有效地作许多事情,我们只需略用少许力即可成功。举个例说:若以下士心布施一颗米予一蚁,则顶多只能得人、天之果,而且因为所施物很小,布施之力量不大;若以中士心布施,则顶多只能得一解脱之因,其力量仍然不大;但若以上士心布施这同样的一颗米,因心力故,这是一个很强大的因,能令我们成佛。同样的一件简简单单的小善行,由大乘心而作,力量则大有不同,而且果报会无尽地倍增。有了菩提心者,纵使他甚麽别的成就都没有,也堪受人、天之尊敬及顶礼,而且名爲「佛子」,身份比具神通及成就的罗汉还要高许多。爲甚麽呢?衲举些譬喻:在世俗上,钻石的价值最高。如果把一颗小小的钻石与大的珍珠比,也仍是钻石在价值上胜出。又或者以血统爲例:一位太子哪怕年龄再小和再不懂事,也仍然比最年长和最有能力的老臣子尊贵。同样的道理,有菩提心者,在一开始便身份不同,其「光芒」能把罗汉等通通比下去。

  光是发心而不作修行,绝不可能成佛,这就好比肚子饿但不买菜、做饭及进食便不可能得饱之道理。修行又必须正确地去修。若修不得法,便如在牛角上挤牛奶般,绝无效用。故此,我们并不是随意地修便能成佛,而必须谨慎选择正确的成佛之道。在佛教历史上有许多邪说。有些人认爲凡是分别念,不论其善恶,皆爲生死之因,只有无分别住才是成佛之道。这些人说:「布施及持戒等,是爲了愚夫愚妇而教的,它们并非成佛之道。正如黑狗咬人也痛,白狗咬人也一样痛的道理,不论善念或恶念,均只会障碍成佛。我们不必布施及持戒,只需入于无善无恶之无分别念中,便可成佛!」这纯属一派胡言。若果成佛不需布施及持戒等,佛陀前生以身喂虎等善行,岂不等同白做?佛陀之衆多有关布施及持戒之开示,乃至三藏中之整套律藏,岂不等于白说?佛教有许多宗派及见解,譬如说大乘有中观应成派、中观自续派及唯识派等,各持不同的见。对这些不同之见解,我们必须尊重,因爲它们都是佛陀的教法。可是,有些人根本分不出权说、实说、世俗义、胜义、了义及不了义之教法,他们只取佛经中之某几句,便断章取义地宣扬颠倒因果之见解,这是十分愚昧的,而且更会危害许多别的人。我们固然应尊重别的宗派,但切莫堕入颠倒因果的邪见,否则等同自断慧命,万劫不复。认爲不必看经、不必礼佛及不必持戒,单单修无分别念便能成佛,正是一种很可怕、很颠倒的见解,大家必须谨慎对待。

  甚麽才是正确的成佛之道呢?在发起菩提心后,行者当入于大乘之正修 --六度等菩萨行法门。「度」是甚麽意思呢?这是「令我们能由苦海度至佛境的法门」的意思。六度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及般若六者。此六者乃行者必须修至圆满,以令自己成佛的方法。六度之最终目的,是爲了令我们积聚圆满的功德与智慧,以成佛境。布施、持戒、安忍、精进及禅定五者,所积聚的主要乃功德资粮,般若乃积聚智慧资粮的方法。前五度又称爲「方便法门」,后一称爲「智慧法门」。这二法门乃成佛之必需品,犹如鸟之双翅,若缺其一便飞不起来。技术性一点来说的话,我们知道佛陀有法身、报身及应化身三身,后二身乃佛之色身,而智慧及功德二者,分别是成就佛之法身及色身之资粮。菩萨道之修学内容无边无际,但不外乎六度和四摄。一切方便及智慧法门、一切深观派及广行派法要,皆能归纳入六度之中。总括来说,成佛必须方便及智慧俱全,否则不能达成目的。

  现在我们对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及般若逐一讲说。

  布施度

  布施是大乘及小乘均作之善行,但大乘之布施是布施度,亦即圆满布施,这与小乘布施并不相同。大乘者修布施行,是爲了圆满六度中之布施度,非爲其它目的。若以大乘心布施即使少至一粒米,功德亦大于下士布施广大的资财。随便送一件东西给别人,也算是修布施,但却不一定是六度中之布施度。布施度的取决性关键在于布施的心。

  悭吝是贫穷及生于饿鬼道之主因。我们参思生死无常,便知道我们始终必死,于死时任何财物乃至自己的身体均无益处,亦无法带至下一生。这些东西,倒不如趁有机会时行施,令我们于未来能得利益,乃至成就无上佛境。在布施时,不但受者得助,施者亦能积广大功德。这种修持既积功德,又能对治悭吝心,又有令未来富足或令我们解脱之殊胜作用,更能令我们证入佛境。

  所布施之东西不一定限于实质的物品,对别人讲法亦是布施之一类,令衆生免于生命危险亦是。所以,布施一共有三个类别,一爲法布施,二爲无畏布施,三爲财布施。现在我们把三者分别解释。

  任何令对方明白佛法之意义的语言等,皆爲法布施。举凡升座说法、传法、灌顶、口传及教授佛法等行爲,皆算入法布施之列。老和尚教小沙弥学字母的行爲,也是法布施。在历史上,有许多大师曾与其友人或弟子通信,这些信的内容全爲佛法义理,所以亦属法布施。事实上,诸如龙树祖师及宗喀巴祖师的某些书信内容,在后世被结集爲论,对佛教影响甚大。我们勿以爲升座说法才算是法布施。在日常生活中,向人说及一些因果或善业之道理,或者劝人戒杀,或者讲一些有关慈悲的道理,只要内容符合佛法,即使根本未提过「佛」或「法」这两个字,也可以是法布施的一种。此外,我们在诵读经文时,可以观想有天或非人在听经,这也算是法布施。若果在诵经时刚巧有些昆虫或小动物听到诵经声,这也是法布施。大家勿小看这种法布施的力量,现在衲为大家说一个故事∶龙树祖师有大声诵经的习惯,在祖师之居处屋顶有一只鸽子,牠长年听到祖师之诵经声,在牠死后转生爲人,并能记得前生之事,更找到了龙树祖师而拜入门下。这个人后来称爲「龙觉」(Nagabodhi),他亦成爲了一位佛法大师。由此可知,单单为昆虫诵经持咒,也是法布施,而且其利益亦不可思议。

  无畏布施是指令衆生免于危难及病苦等,譬如说我们放生或对有病的生命施予照顾便是。对无面临危险者所施之「助」,不算无畏布施,譬如说有些人把观赏鱼买来放生,就不能算是无畏布施了。除了是成佛的因以外,无畏布施也是令我们长寿的因。

  财布施并不是狭指给予钱财,而包括任何实质的东西。我们不应抢东西来作布施,亦不可故意令受者起烦恼或以此要

  #123;受者答应甚麽事,也不可对受者轻视或冷言冷语等。有些人在给予他人帮助时,故意要对方等上半天,然后把受者视爲乞丐似的,这是很不好的行爲。有些东西若我们布施了反而不对,这类不恰当的施物包括自己的父母、坏了的食品及黾胰酥碌取3黾胰酥卖牡炔粦x身,若有人来求,出家人不施并非出于悭吝,而是因爲它们有别的重大意义,所以不施并不违学处。上师所赐之特殊信物,亦相当于此类不恰当施物。此外,若有人求毒品或武器等,以达到自杀或杀生之目的,我们不施反而才是正确的行爲。只要不是以上的不当情况及对象等,我们便应行施。此外我们还需运用智慧,譬如说来人求毒性物品者是爲了医某种病,或求刀者是爲了利益衆生而并不是想去害人,我们便应施予。在行施时,应恭敬地给予。有关这一点,古印度的君主是很好的模范。他们在兴大布施时,并非随便遣仆人派东西,而必定会亲手把物品交予受者,这是很好的一种布施行式。简略地说,凡能令受者之烦恼增加或对他有害者便不应施,凡对受者有真正好处者,我们才应舍予,否则便违反了布施之意义。有些人认爲自己很贫穷,所以他们便不修布施,这想法是不合理的。如果我们贫困,真实原因正是因爲我们在过去未曾布施,所以才感得贫困之果报。要对治贫穷,并不是应悭贪,反而更加需要多作布施。无力作真实财布施者,可在心中观想。透过这种观想亦能生布施功德,而且亦积集了善因,于将来便会有能力真实作施。由于这种观想有很大利益,有能力作真实财施者,也应该常在心中观自己作财布施。

  一般来行,在家者应以财布施爲主,出家者应以法布施爲主。这并非说出家人不许作财布施,而是因爲出家人一般财物不多,亦不宜花心血刻意去积聚财物。如果有些出家人因各种因缘而自然有财施的条件,则亦可作财布施,否则应主要以法布施之形式行施。历史上虽然亦有很多像仲顿巴大居士等作弘法大事业之案例,但一般来说居士应作居士之事,所以应以财布施爲主业。

  若如法地作布施,其本身便具足六度在内。在布施时,乃至把布施功德回向,是爲布施度。如理而作便是持戒。于行施时,我们心甘情愿承受各…

《《福慧明灯》--佛法入门导引 菩提心和六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