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福慧明燈》--佛法入門導引 菩提心和六度

  菩提心和六度

  大乘分爲共道的顯部,或稱「經部」、「波羅密多乘」及「因乘」,及不共的密部,或稱「續部」、「金剛乘」、「咒乘」及「果乘」,但不論是大乘的顯法或不共密法,若無菩提心,則修亦無用,亦不算是入了大乘之列。故此,正如皈依是入于佛教之列的門坎、出離心是入于小乘之門坎,菩提心則是入于大乘的門坎。

  若有人問:「佛從何來?」,答案是「由菩提心而來!」所以,菩提心被稱爲「佛父」。 有關這一點,衲作一些解釋說明:在世間上,我們固然必須有父、有母方能出生,但我們的種姓取決于父親,父爲王則其子爲太子,父爲貴族則子女亦爲貴族,父爲老百姓則子女只可能是老百姓。不論是佛或小乘羅漢,均由空性慧所生出。若無空性慧,固然不可能成就解脫或成佛。可是,單單看空性慧,它既可能生出佛境,但也可能生出羅漢的境界,這是說不定的,所以空性慧並非取決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如果有空性慧再配上菩提心,所生出的則必定會是佛境,斷不可能生出小乘之果境。故此,空性慧及菩提心二者固然均爲成佛之必需,但菩提心才是具取決性的一方。因著這個原因,空性只堪被稱爲「佛母」,而菩提心則被尊爲「佛父」。

  大乘的心就似一把鋒利的刀,堪能有效地作許多事情,我們只需略用少許力即可成功。舉個例說:若以下士心布施一顆米予一蟻,則頂多只能得人、天之果,而且因爲所施物很小,布施之力量不大;若以中士心布施,則頂多只能得一解脫之因,其力量仍然不大;但若以上士心布施這同樣的一顆米,因心力故,這是一個很強大的因,能令我們成佛。同樣的一件簡簡單單的小善行,由大乘心而作,力量則大有不同,而且果報會無盡地倍增。有了菩提心者,縱使他甚麽別的成就都沒有,也堪受人、天之尊敬及頂禮,而且名爲「佛子」,身份比具神通及成就的羅漢還要高許多。爲甚麽呢?衲舉些譬喻:在世俗上,鑽石的價值最高。如果把一顆小小的鑽石與大的珍珠比,也仍是鑽石在價值上勝出。又或者以血統爲例:一位太子哪怕年齡再小和再不懂事,也仍然比最年長和最有能力的老臣子尊貴。同樣的道理,有菩提心者,在一開始便身份不同,其「光芒」能把羅漢等通通比下去。

  光是發心而不作修行,絕不可能成佛,這就好比肚子餓但不買菜、做飯及進食便不可能得飽之道理。修行又必須正確地去修。若修不得法,便如在牛角上擠牛奶般,絕無效用。故此,我們並不是隨意地修便能成佛,而必須謹慎選擇正確的成佛之道。在佛教曆史上有許多邪說。有些人認爲凡是分別念,不論其善惡,皆爲生死之因,只有無分別住才是成佛之道。這些人說:「布施及持戒等,是爲了愚夫愚婦而教的,它們並非成佛之道。正如黑狗咬人也痛,白狗咬人也一樣痛的道理,不論善念或惡念,均只會障礙成佛。我們不必布施及持戒,只需入于無善無惡之無分別念中,便可成佛!」這純屬一派胡言。若果成佛不需布施及持戒等,佛陀前生以身喂虎等善行,豈不等同白做?佛陀之衆多有關布施及持戒之開示,乃至叁藏中之整套律藏,豈不等于白說?佛教有許多宗派及見解,譬如說大乘有中觀應成派、中觀自續派及唯識派等,各持不同的見。對這些不同之見解,我們必須尊重,因爲它們都是佛陀的教法。可是,有些人根本分不出權說、實說、世俗義、勝義、了義及不了義之教法,他們只取佛經中之某幾句,便斷章取義地宣揚顛倒因果之見解,這是十分愚昧的,而且更會危害許多別的人。我們固然應尊重別的宗派,但切莫墮入顛倒因果的邪見,否則等同自斷慧命,萬劫不複。認爲不必看經、不必禮佛及不必持戒,單單修無分別念便能成佛,正是一種很可怕、很顛倒的見解,大家必須謹慎對待。

  甚麽才是正確的成佛之道呢?在發起菩提心後,行者當入于大乘之正修 --六度等菩薩行法門。「度」是甚麽意思呢?這是「令我們能由苦海度至佛境的法門」的意思。六度即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及般若六者。此六者乃行者必須修至圓滿,以令自己成佛的方法。六度之最終目的,是爲了令我們積聚圓滿的功德與智慧,以成佛境。布施、持戒、安忍、精進及禅定五者,所積聚的主要乃功德資糧,般若乃積聚智慧資糧的方法。前五度又稱爲「方便法門」,後一稱爲「智慧法門」。這二法門乃成佛之必需品,猶如鳥之雙翅,若缺其一便飛不起來。技術性一點來說的話,我們知道佛陀有法身、報身及應化身叁身,後二身乃佛之色身,而智慧及功德二者,分別是成就佛之法身及色身之資糧。菩薩道之修學內容無邊無際,但不外乎六度和四攝。一切方便及智慧法門、一切深觀派及廣行派法要,皆能歸納入六度之中。總括來說,成佛必須方便及智慧俱全,否則不能達成目的。

  現在我們對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及般若逐一講說。

  布施度

  布施是大乘及小乘均作之善行,但大乘之布施是布施度,亦即圓滿布施,這與小乘布施並不相同。大乘者修布施行,是爲了圓滿六度中之布施度,非爲其它目的。若以大乘心布施即使少至一粒米,功德亦大于下士布施廣大的資財。隨便送一件東西給別人,也算是修布施,但卻不一定是六度中之布施度。布施度的取決性關鍵在于布施的心。

  悭吝是貧窮及生于餓鬼道之主因。我們參思生死無常,便知道我們始終必死,于死時任何財物乃至自己的身體均無益處,亦無法帶至下一生。這些東西,倒不如趁有機會時行施,令我們于未來能得利益,乃至成就無上佛境。在布施時,不但受者得助,施者亦能積廣大功德。這種修持既積功德,又能對治悭吝心,又有令未來富足或令我們解脫之殊勝作用,更能令我們證入佛境。

  所布施之東西不一定限于實質的物品,對別人講法亦是布施之一類,令衆生免于生命危險亦是。所以,布施一共有叁個類別,一爲法布施,二爲無畏布施,叁爲財布施。現在我們把叁者分別解釋。

  任何令對方明白佛法之意義的語言等,皆爲法布施。舉凡升座說法、傳法、灌頂、口傳及教授佛法等行爲,皆算入法布施之列。老和尚教小沙彌學字母的行爲,也是法布施。在曆史上,有許多大師曾與其友人或弟子通信,這些信的內容全爲佛法義理,所以亦屬法布施。事實上,諸如龍樹祖師及宗喀巴祖師的某些書信內容,在後世被結集爲論,對佛教影響甚大。我們勿以爲升座說法才算是法布施。在日常生活中,向人說及一些因果或善業之道理,或者勸人戒殺,或者講一些有關慈悲的道理,只要內容符合佛法,即使根本未提過「佛」或「法」這兩個字,也可以是法布施的一種。此外,我們在誦讀經文時,可以觀想有天或非人在聽經,這也算是法布施。若果在誦經時剛巧有些昆蟲或小動物聽到誦經聲,這也是法布施。大家勿小看這種法布施的力量,現在衲爲大家說一個故事∶龍樹祖師有大聲誦經的習慣,在祖師之居處屋頂有一只鴿子,牠長年聽到祖師之誦經聲,在牠死後轉生爲人,並能記得前生之事,更找到了龍樹祖師而拜入門下。這個人後來稱爲「龍覺」(Nagabodhi),他亦成爲了一位佛法大師。由此可知,單單爲昆蟲誦經持咒,也是法布施,而且其利益亦不可思議。

  無畏布施是指令衆生免于危難及病苦等,譬如說我們放生或對有病的生命施予照顧便是。對無面臨危險者所施之「助」,不算無畏布施,譬如說有些人把觀賞魚買來放生,就不能算是無畏布施了。除了是成佛的因以外,無畏布施也是令我們長壽的因。

  財布施並不是狹指給予錢財,而包括任何實質的東西。我們不應搶東西來作布施,亦不可故意令受者起煩惱或以此要

  #123;受者答應甚麽事,也不可對受者輕視或冷言冷語等。有些人在給予他人幫助時,故意要對方等上半天,然後把受者視爲乞丐似的,這是很不好的行爲。有些東西若我們布施了反而不對,這類不恰當的施物包括自己的父母、壞了的食品及黾胰酥碌取3黾胰酥賣牡炔粦x身,若有人來求,出家人不施並非出于悭吝,而是因爲它們有別的重大意義,所以不施並不違學處。上師所賜之特殊信物,亦相當于此類不恰當施物。此外,若有人求毒品或武器等,以達到自殺或殺生之目的,我們不施反而才是正確的行爲。只要不是以上的不當情況及對象等,我們便應行施。此外我們還需運用智慧,譬如說來人求毒性物品者是爲了醫某種病,或求刀者是爲了利益衆生而並不是想去害人,我們便應施予。在行施時,應恭敬地給予。有關這一點,古印度的君主是很好的模範。他們在興大布施時,並非隨便遣仆人派東西,而必定會親手把物品交予受者,這是很好的一種布施行式。簡略地說,凡能令受者之煩惱增加或對他有害者便不應施,凡對受者有真正好處者,我們才應舍予,否則便違反了布施之意義。有些人認爲自己很貧窮,所以他們便不修布施,這想法是不合理的。如果我們貧困,真實原因正是因爲我們在過去未曾布施,所以才感得貧困之果報。要對治貧窮,並不是應悭貪,反而更加需要多作布施。無力作真實財布施者,可在心中觀想。透過這種觀想亦能生布施功德,而且亦積集了善因,于將來便會有能力真實作施。由于這種觀想有很大利益,有能力作真實財施者,也應該常在心中觀自己作財布施。

  一般來行,在家者應以財布施爲主,出家者應以法布施爲主。這並非說出家人不許作財布施,而是因爲出家人一般財物不多,亦不宜花心血刻意去積聚財物。如果有些出家人因各種因緣而自然有財施的條件,則亦可作財布施,否則應主要以法布施之形式行施。曆史上雖然亦有很多像仲頓巴大居士等作弘法大事業之案例,但一般來說居士應作居士之事,所以應以財布施爲主業。

  若如法地作布施,其本身便具足六度在內。在布施時,乃至把布施功德回向,是爲布施度。如理而作便是持戒。于行施時,我們心甘情願承受各…

《《福慧明燈》--佛法入門導引 菩提心和六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