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苦,是爲安忍度。樂此不疲地致力于施,是精進。一心不亂而專注于此事業上,是禅定。以叁輪體空見作施,見施者、受者及施之行爲皆無自性,是般若。在作其它五度時,每一度亦是涵括六度的,我們余此類推即可。
持戒度
前一度之布施精神在于施予,而現在說的持戒度之精神在于遮止。「持戒」並非單指一條條的戒規,凡對損害衆生之念頭,或由此念所發之言行,生出欲斷除之心,便是「持戒」。我們自己永不會願意受到別人的傷害,推己及人,其它衆生亦不願受到傷害,所以我們應遮止害他之心。所以,持戒之關鍵並不只是戒規,而在于此心。持戒並不一定是持戒度,光是不去做某些事亦非持戒度修持,必須是依菩提心而修習斷除害他之心,直至其圓滿,方堪稱「持戒度」。
戒是一切善德之根本,它能遮止叁惡道及令生于叁善道。前面講過布施的許多利益,但布施若不與持戒同行,便只會感召生爲龍族之果報等,是故應知持戒之重要性。欲求解脫者,又必須成就戒學,方能進入定學及慧學。欲成佛的人,又必須圓滿持戒度。在今生中,善持戒者永遠會是平靜的,而且心中十分安樂自在。由于他的自製能力及不害衆生之心,別的衆生都自然會樂于親近他。故此,持戒是很重要及很好的修持,我們應樂于其中。
持戒之修持主要分叁類,即律儀戒、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律儀戒是限製不讓身、語、意作不善業。這類戒是叁種戒中最重要者,它有叁種層次,一爲別解脫戒,二爲菩薩戒,叁爲密戒。別解脫戒本身又分許多種,包括居士之五戒、比丘及比丘尼之具足戒、沙彌及沙彌尼之戒,乃至八關齋戒等。作爲上士行者,不可視別解脫戒爲分開的一套戒條,因爲它們事實上是菩薩戒的一部份。菩薩戒即十八重及四十六輕戒等。密戒則是受過四密續之上二密部灌頂者之戒誓。攝善法戒之性質與律儀戒不太相同。六度萬行、修出離心、修菩提心或修空性見等,全都屬于此戒之範圍內。饒益有情戒之精神是,凡利益有情之事,我們都應作。如果歸
#123;來說,它們分爲十一點:
(1) 對苦者應令離苦
(2) 對不懂佛法者應開示佛法
(3) 對需助者應施助
(4) 對處危難者應解其危難
(5) 對憂愁者應解其憂愁
(6) 對貧困者應解其貧困
(7) 對無房舍者應施予房舍
(8) 令衆生滿願
(9) 對行正道者應予助緣
(10) 對行邪道者應引入正道
(11) 以神通救度衆生
總結地說,我們應以菩提心爲根本,由現在開始努力持戒,尤其是十善業及各各曾受之律儀戒等,更應謹慎防護不令破犯。現時我們雖未能發真實的菩提心,所以難以馬上進入真正的持戒度修持,但我們可以發起相似之菩提心,而在初級行者之層面上修持戒,這便能令我們于未來具足條件修菩薩之持戒度。
安忍度
面對任何痛苦及困難皆不被幹擾,是爲「安忍」。「安忍」與「嗔心」,可說是相反詞。故此,欲培養願修安忍度的心者,必須參思嗔心之禍害及安忍之利益。若配合菩提心而修安忍,即稱「安忍度」。
嗔心是最大的罪業,它能在一刹那間把我們所有功德毀滅。即使我們的修行已經很接近成就,在嗔心一起時,會被打回原形。如果嗔恨的對象是佛、菩薩、羅漢、師長或父母,則後果更加不堪想象。在【金剛手灌頂經】中,大勢至問佛陀輕慢上師有何果報,佛陀竟然答:「我不敢說!這種果報說出來的話,連大菩薩都會昏倒!」由此可知,以嗔心對待功德田之果報十分恐怖。嗔心能令我們墮于叁惡道中,萬劫不複。雖然惡業可忏,但若不斷嗔,則根本未曾根治問題之所在,即使再強的忏罪還是不管用的。即使我們不講未來生之果報,但說今生,嗔心大者和自己也過不去,心永不安甯,甚至在嗔恨心發起時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著。在生妒忌心或慢心時,我們尚且會有判斷力,但在生嗔時,我們會連最基本的理智也失去,甚至會殺害自己的父母、至親。大家勿以爲這是誇張,在報章上天天都能讀到這類新聞。在人際關系上,脾氣壞的人朋友一定不多。不信的話,我們可以把十個脾氣臭的人關在屋內幾天,看看他們是結爲好友或是打起來了。衲恐怕多會是後者。換過來說,安忍是令我們心得安甯之方法。一個堪忍的人,去到哪裏都會怡然自得。在這個世界上,有形形式式的人及其它衆生與災難等,這就好比大地上遍布刺腳的荊棘;我們絕無能力把所有仇亂都一一降伏,這就好比我們無法造一塊能覆蓋整片大地的軟墊的同道理。可是如果我們能守住自己的心,令其不生瞋恚,就好比穿上了鞋,不論走到哪裏也不怕荊棘了,所以我們根本不需要造一塊能覆蓋整片大地的軟墊,也不需要把所有仇亂都一一降伏。如果我們能忍,便等于降伏了自己內心中的仇亂。一旦克服了這個大敵,就等于降伏了世上所有敵人。
安忍分爲叁類,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及定解法忍叁者。「耐怨害忍」乃指對衆生之加害之安忍。「安受苦忍」則指對其他自然發生之苦的安忍。「定解法忍」是指甘願作對佛法之聞、思、修而不生疲累、厭倦或不安。
于快樂受損時,我們由兩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首先想不應起嗔的原因,然後想理應以悲心對待加害者之原因。第一,對方亦沒有自主可言,他乃由其自己的煩惱所驅使,猶如瘋了一般,並非他自己真有選擇地來加害我們的。第二,我們想想加害者是否本來就有害我之特性。如果有,則如火之特性乃熱,若我們嗔恨火焰燒傷了自己,這肯定是不合理的。如果他沒有害我之特性,則其加害之事好比天上忽然出現之雲,我們沒理由因爲烏雲而怪罪天空。第叁,譬如說對方是因其自己的嗔心而害我們,我們應嗔恨其嗔心,而不應嗔恨加害者之本人。舉一個例子:如果有人用棍打我們,我們應怪揮棍人,沒理由反而怪罪棍子。同樣地,加害我們的人只好比木棍,其嗔心才是真正的幕後揮棒者,我們要怪也只可怪它。第四,我們想想爲甚麼對方要加害于我們。這必定是我們于今生或過去生曾加害于衆生之因所致,要怪也只能怪自己。現在我們受到加害,全因自己過往宿業所召。若不能忍,純屬自己之失敗,而且更會令以後受到更大的苦。此外,嗔者乃小乘行者亦不應發,何況自視爲大乘行者的我們呢!我們幻想一下自己的母親患了精神病,她舉著刀來殺我們,難道我們理應對她生嗔嗎?當然不會!我們不但不應生嗔,更應以悲心對待她。同道理,衆生乃因煩惱病而加害我們,他們全都是我們過往世的母親,曾對我們有極大恩德,所以我們不應對其生嗔。
如果別人對我們之名聲加害,我們仍然不應對其生嗔。他人贊我們、誇我們,能令我們帶來甚麼好處呢?名譽不會令我們變長壽或更加美麗,在未來生亦不會對我們有利,所以它本來就是一種沒甚麼具體好處的東西。就算失去了名譽,其實也不是甚麼大損失。喜好名聲不但無利,反而是令我們生出更多煩惱的緣。真心修行的人,本來就不應被名利心所縛。世間八法、喜好名聲只會令我們墮于惡道之中。現在有人令我們的名聲失去了,由某角度來看,他正是解除我們束縛之恩人,我們不但不應對此生嗔,反而應見其爲福份。毀謗等事,既不能損害我們的身體,亦不能損害我們的心,有何應嗔的道理呢?如果他人之毀謗會令衆生不喜歡我們,這仍然不成問題,真心修行的人是不關心這些事的。如果毀謗會令我們名譽掃地,以致財産或收入受損,這還是沒有問題,因爲真修行人連這些也不關心。
有些人見到仇家享福便會妒忌,見到仇家遇苦則幸災樂禍,這是不對的。第一,這樣想並不會損害仇家,而只會損害到自己,所以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第二,我們是發了心的大乘行者,理應賜予衆生安樂,哪有見到別人快樂而反而不喜的道理呢?這是與慈悲相違的心態。它只會令我們的修行失敗,別無其它可能性。
我們從無始以往以來,亦經曆過不少大苦,但卻未能因此而得益。現在我們經曆少許痛苦,但若能轉化它爲修忍之方便,便能達到自利及利他等目的,所以這是好事。借著現前的人間小苦,我們可以永久脫離無邊之生死大苦,所以這是很令人歡喜的事情。透過經曆及忍受小苦,我們漸次便能忍受大苦,乃至後來能把苦視爲修行之助緣,不但對苦能不畏懼,反而會能越戰越勇。所以,苦能訓練我們加強忍受力,令修行更有力量。
如果我們一看到禅坐的座墊便想偷懶或覺得心煩,便是由于缺乏了這「定解法忍」。我們應該要有耐心、不辭勞苦而對叁士道、八萬四千法門一一遍學,以産生通達。
我們無法完全避開痛苦,但我們可以避免被苦影響我們的心,甚至能把它轉化爲修行之有利助緣。我們應以菩提心作爲動機,思嗔之禍害及忍之利益、依這裏所教的方法修忍。現時我們雖未能發真實的菩提心,所以難以馬上進入真正的安忍度修持,但我們可以發起相似之菩提心,而在初級行者之層面上修安忍,這便能令我們于未來具足條件修菩薩之安忍度。
精進度
「精進」的意思是「懶散」的相反,但致力于惡行並不列入精進範圍,只有對善行之歡喜雀躍才算入精進之修持。精進是令我們完成善行的原動力,它與精進度之分別在于發心。其它五度之修持,均依賴于精進度作爲動力。精進能令我們的成就迅速及廣大,懶逸則導致成就慢且小。精進令我們得到證悟,懶逸則阻礙我們證悟。如果具足精進,行者便會朝著一個方向一步步地走,不論遇上甚麼大苦,他都不會停步,所以最終必會達到目的地,佛境如同探囊取物,而且指日可待。一個慧力高的人,若有精進,成就是輕而易舉的。若無精進,則反而可能會因自滿而停步不前。反過來說,一個慧力低但精進過人的行者,往往卻能十分成功地以勤補拙。故此可知,先天的慧力與後天之精進二者之間,以後者爲更有價值。
過往的無著祖師,在洞中…
《《福慧明燈》--佛法入門導引 菩提心和六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