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和轮回
汉人似乎对死亡有一种忌讳,总会尽力避开这个话题。其实,对一个修持的人来说,了解死亡是很重要的。对没有修行的人来说,其实也没必要避讳害怕认识死亡。最终我们都难逃一死,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即使我们躲开死亡这个话题,也不能避免死亡本身。
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福报及寿元二者。二者中若福报尽了而寿元尚存,或寿元快尽但福报尚存,都会遭遇死亡。人在死亡时,可说有四种不同的境界。在外在上来说,这四种死亡都不外乎是断气而已,但死亡的人因其不同的境界而有截然不同的主观体验及景况。最上等的行者经历了最上的修持,在死时并无痛苦,也不经历中阴阶段,直接便能成就果境。中等修持的人虽未证悟高层次的果境,而需经历中阴阶段,但他们因平素的修行及熟习,死时能把中阴阶段转为修行的工具,从而得到不错的成就及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平素尚算有修持佛法的人,死时若能把一向修持的佛法利用起来,其死亡过程亦未算太糟,痛苦也较少。平素从无修行的人,在死时会经历极大的痛苦及恐惧。今天我们所讲述的,主要是并无修持的凡夫之死亡过程及景况。
在这世界,一切东西都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所合成,而人类的肉身亦如是。在死时,我们的肉身中之四大元素会渐渐分解及衰退,身体的机能亦会相继失效。首先是地大元素衰退而融入水大元素,此时的身体会变瘦或凹陷,皮肤开始失去光泽,面部可能会变形扭曲,鼻梁仿似塌了下去,视觉亦会开始失效。正在经历死亡者,会经历如草原上的阳焰映像的内征兆。曾作恶业的人会感到山崩地裂的幻境,甚至开始神智失常。多作善业的人大多并不会遇到可怕的幻境。在地大融入水大后,水大便会衰退而融入火大。此时,将亡者的听觉开始失效,体液逐渐干沽,外在的声音仿似由远处传来似的,同时会见到如烟雾的内兆境。曾多作恶业者,此时会感到犹如身处海啸或漩涡当中。再下来,火大会融入风大,嗅觉开始失灵。如果我们把身体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意识功能,形容为一座有五所房间及一个中央大厅的屋子,此时就好比屋中的三间房已关了灯,只余两间房及大厅的灯还亮着。这时候,视觉、听觉及嗅觉已先后失效了,将亡的人与外界的接触,只余味觉及触觉功能尚未失效。同时,身体的温度会开始下降。一生中多作善者,体温多由下身往上收摄至胸部,也即是说他的脚部会先开始变冷。多作恶者,体温往往则是由上身退温至胸间,也即是说头部先冷。将亡之人此时见到的内征兆,是如萤火虫或火星向上飞扬的景况。一生多作恶业者,同时会经历身处大火中或全身着火的可怕幻境。当风大融入意识时,将死者的味觉也开始失效,内在的征兆是火花闪烁,犹如烛火将熄未熄时的最后几下忽明忽弱的景况。常作恶者,此时会感处狂风或旋风之中的可怕幻境。跟着下来,触觉也会失效,身体开始僵硬。到这时候,四大元素已一一分解完毕而融入意识之中,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已相继失效,只余心中的意识仍在运作。这个情况,就好比屋中的五间房已相继关灯,房中办公的人也已相继下班去了,只余中央大堂中还有一灯亮着及楼中尚余一个人仍在办公。没多久后,临死者吐出一口浊气,医生便宣布此人断气。在这一剎那,亡者的意念是有取决性意义的。人在死时的意念,可以分为善心、不善心及无记心。善心是指皈依心、对三宝及上师的信心、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等。不善心是指贪、瞋、痴等等。无记心则是不善不恶的中性心态。这死时的一念,有极强的力量,亡者的下一生将生善道或恶道,就是看这一念了。这一念的生起,可以是由外界引发的,例如说四大收摄过程中,师长或同门在旁提示,亡者可能便会生起皈依心或其它善心;又或正在经历死亡过程者,见到了他喜欢或不喜欢的人和事,便可能在那一剎那间生起贪欲或瞋念。
在死后,心识经历中阴阶段,然后便又再投生,各依其业力于六道中之其中一道受生。在死亡时,我们的肉身失去生存的功能,经历中阴及再次投生的仅是心识及其相随的过往业因,这便是生命的轮回。以上所说的临终一念,会诱发我们长久积集下来的业因,故此它直接影响亡者的中阴阶段及下一生将投生何处。我们一生及过去生中所作之业因,固然是不善业为多,但多多少少也曾会种下有丁点儿善因。临终的一念若善,便会诱发我们积集下来的无数业因中的一个善因,这便令我们下一生投生善道之中。反之,临终的一念若为恶念,则会诱发我们长久积集起来的无数善、恶业因中的其中一个不善业因,令我们下一生堕入三恶道中之其中一道。所以说,我们一生中固然要多作善及多生善心,但临终的一念也不容忽视。这临终一念,是十分强力的。假设有一个好的修行人,一生作善极多,但在临死的一剎,他因某种外缘而生了一个恶念,例如说因他人的表现而在这一剎生了一念瞋心,他在下一生便会堕入三恶道之中。这并非说他一生中所作之善便白费了,而是他的临终最后一念诱发了他一生中或过去生中千千万万的业因中的其中一个恶业因,导致他下一生堕于恶道投生。他的善业因及业力并没有白费,但只好等以后才待被诱发成熟了。反之,一个终生作恶的人,如果临终因旁人的一句开示而生出了皈依心、慈心或悲心等,这一念便会诱发他意识中所积存的其中一个善业因,令他下一生中生于善道,其今生所作之恶业的业因及业力则待未来才会被诱发而成熟结果了。由此可见,修行人务必要令自己在临终时在爱心、慈心、悲心、出离心、菩提心或依止心中死去,而要避免临终时生起贪欲、瞋恨或愚痴等。如果我们在死时观想上师、本尊、三宝或禅思出离心或对众生之慈心、悲心等,或观想佛陀净土,都能确保令临终一念为善念,从而保证下一生的福乐,甚至能往生净土之中。反之,若死时见不喜的人、事、物等,又未能控制自己的心念,便可能生出一念之瞋恨而诱发某一曾作之不善因,导致下一生生于恶道之中。
常常有汉人及白人问衲:「我怎样才可以利益临终的亲友呢?」现在的人,大多死在医院之中,旁无上师或同门师兄弟引导,对佛法有认识的亲友,应该尽可能在他的死亡过程中向他解释佛法,又或叫他诵念佛号或佛咒等,这对亡者会有大利益,令他下一生免于恶道之苦。话说回头,如果我们能在平时教化亲友,则往往会有更佳效果。在死亡的恐惧中,连我们自己也未必有把握提起善念,何况要从未听过佛法的人马上学习提起善念呢!同时,我们亦要尊重将亡者及其亲友的意愿。如果他们并不信佛法,甚至有抗拒心,在病者的床前过度热心地说教或念咒,或许反而会令临死者生瞋恨心或与其它亲友吵起来,这样并不利于临死者坦然安心地上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好尽力把房间打理得洁净,让将亡者在安详、安静及舒适的环境中死去,令他在平静的心境中上路,或许也可放一张绘为面容安详的佛陀画像在一角,该亡者看一下也是好的。同时,在这时候,如果情况许可及众亲友与将亡者并不抗拒,也可给一些佛教中的观音甘露丸等法药令将亡者服下,这也能令他下生免于堕入恶道之中。如果将亡者为佛教徒,我们在此时应该协助他修持,譬如说为他助念、引导观想或提醒他修持等。这并不是说,我们随便念点经咒,而是应协助将死者修持他一贯修持及熟悉的法门。协助将亡者的人,宜为他的师长或相交较深的同门,以免令他生起瞋恨或不安的心。此外,在这末法年代中,若能把《妙法莲华经》或《菩提道次第广论》置将亡者头顶上触一下,也会有十分大的助缘,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应在不会令亡者及其它亲友不安的情况下进行。
在四大完成收摄及断气后,粗显心已不复运作,身中的粗气亦全摄于极细微心气中。此时,亡者在外在上来看已是无任何生命迹象的死尸,亡者身心中只余心间的一点称为「极细微心气不二明点」的东西仍在运作。这个极细微心气不二明点,便是心识所在。近代科学与佛学间的矛盾,主要的一点便是心识的所在。科学家认为人的意识住在脑中,佛学则认为它在心间。科学家说意识在脑袋中,其实也并非错误,但这却只是一个不全面的认知。衲在这一点上可以作一个比喻:我们白天在上班时,会上办公室工作。在做完事后,晚上我们便会回到自己的家里睡觉休息。心识的所在也是同一个道理:在运作时它在脑袋中运行,在办完事后,例如在我们睡觉、昏迷或临死时,它便回到心间而安静地坐在那里。极细微心气不二明点像是一个空心的盒,我们的心识便在其内。在死亡过程的最后一剎那,这个明点会破裂二分,心识便在这时离开肉身外出。在这一剎那,死亡过程才算真的完成了,这便是今生完结与中阴阶段开始的一剎。
以上所说的死亡过程,主要是依显宗佛学的角度来描述的,密法中的开示则更为细微及有少许出入。此外,上述的各个过程总共可以历时较长,但也可能在极短时间中相继全部完成。有些人会质疑:「在交通意外中,身亡者怎么可能有四大元素相继收摄等这么多段的过程呢?」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在意外横死等情况下,四大元素分离等过程也一样全会发生,分别只在于它们全在一眨眼间便全部完成而已。
亡者的心识一旦离开肉身,整个死亡过程便告终结,这也是今生的终点及中阴阶段的起点。中阴亦称「中有」,它的藏文是bardo。在一生终结与另一生的开始之间,便称作「中阴」。亡者在死亡过程完成后、投生六道中某一道前,其心识便会因业力及对自己的执爱,而得一种称为「中阴身」的细微身,以这种身存在至因缘成熟而再次投生为止。这种中阴身的所谓「身相」,并无实质,只是大概具身相而矣。中阴身并不吃用实质的饮食,而以气味为食。中阴身的身相,是他的下一生的形相。如下一生将生畜牲道者,…
《《福慧明灯》--佛法入门导引 生死和轮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