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和輪回
漢人似乎對死亡有一種忌諱,總會盡力避開這個話題。其實,對一個修持的人來說,了解死亡是很重要的。對沒有修行的人來說,其實也沒必要避諱害怕認識死亡。最終我們都難逃一死,這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即使我們躲開死亡這個話題,也不能避免死亡本身。
人的壽命長短,取決于福報及壽元二者。二者中若福報盡了而壽元尚存,或壽元快盡但福報尚存,都會遭遇死亡。人在死亡時,可說有四種不同的境界。在外在上來說,這四種死亡都不外乎是斷氣而已,但死亡的人因其不同的境界而有截然不同的主觀體驗及景況。最上等的行者經曆了最上的修持,在死時並無痛苦,也不經曆中陰階段,直接便能成就果境。中等修持的人雖未證悟高層次的果境,而需經曆中陰階段,但他們因平素的修行及熟習,死時能把中陰階段轉爲修行的工具,從而得到不錯的成就及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平素尚算有修持佛法的人,死時若能把一向修持的佛法利用起來,其死亡過程亦未算太糟,痛苦也較少。平素從無修行的人,在死時會經曆極大的痛苦及恐懼。今天我們所講述的,主要是並無修持的凡夫之死亡過程及景況。
在這世界,一切東西都由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所合成,而人類的肉身亦如是。在死時,我們的肉身中之四大元素會漸漸分解及衰退,身體的機能亦會相繼失效。首先是地大元素衰退而融入水大元素,此時的身體會變瘦或凹陷,皮膚開始失去光澤,面部可能會變形扭曲,鼻梁仿似塌了下去,視覺亦會開始失效。正在經曆死亡者,會經曆如草原上的陽焰映像的內征兆。曾作惡業的人會感到山崩地裂的幻境,甚至開始神智失常。多作善業的人大多並不會遇到可怕的幻境。在地大融入水大後,水大便會衰退而融入火大。此時,將亡者的聽覺開始失效,體液逐漸幹沽,外在的聲音仿似由遠處傳來似的,同時會見到如煙霧的內兆境。曾多作惡業者,此時會感到猶如身處海嘯或漩渦當中。再下來,火大會融入風大,嗅覺開始失靈。如果我們把身體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意識功能,形容爲一座有五所房間及一個中央大廳的屋子,此時就好比屋中的叁間房已關了燈,只余兩間房及大廳的燈還亮著。這時候,視覺、聽覺及嗅覺已先後失效了,將亡的人與外界的接觸,只余味覺及觸覺功能尚未失效。同時,身體的溫度會開始下降。一生中多作善者,體溫多由下身往上收攝至胸部,也即是說他的腳部會先開始變冷。多作惡者,體溫往往則是由上身退溫至胸間,也即是說頭部先冷。將亡之人此時見到的內征兆,是如螢火蟲或火星向上飛揚的景況。一生多作惡業者,同時會經曆身處大火中或全身著火的可怕幻境。當風大融入意識時,將死者的味覺也開始失效,內在的征兆是火花閃爍,猶如燭火將熄未熄時的最後幾下忽明忽弱的景況。常作惡者,此時會感處狂風或旋風之中的可怕幻境。跟著下來,觸覺也會失效,身體開始僵硬。到這時候,四大元素已一一分解完畢而融入意識之中,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已相繼失效,只余心中的意識仍在運作。這個情況,就好比屋中的五間房已相繼關燈,房中辦公的人也已相繼下班去了,只余中央大堂中還有一燈亮著及樓中尚余一個人仍在辦公。沒多久後,臨死者吐出一口濁氣,醫生便宣布此人斷氣。在這一剎那,亡者的意念是有取決性意義的。人在死時的意念,可以分爲善心、不善心及無記心。善心是指皈依心、對叁寶及上師的信心、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等。不善心是指貪、瞋、癡等等。無記心則是不善不惡的中性心態。這死時的一念,有極強的力量,亡者的下一生將生善道或惡道,就是看這一念了。這一念的生起,可以是由外界引發的,例如說四大收攝過程中,師長或同門在旁提示,亡者可能便會生起皈依心或其它善心;又或正在經曆死亡過程者,見到了他喜歡或不喜歡的人和事,便可能在那一剎那間生起貪欲或瞋念。
在死後,心識經曆中陰階段,然後便又再投生,各依其業力于六道中之其中一道受生。在死亡時,我們的肉身失去生存的功能,經曆中陰及再次投生的僅是心識及其相隨的過往業因,這便是生命的輪回。以上所說的臨終一念,會誘發我們長久積集下來的業因,故此它直接影響亡者的中陰階段及下一生將投生何處。我們一生及過去生中所作之業因,固然是不善業爲多,但多多少少也曾會種下有丁點兒善因。臨終的一念若善,便會誘發我們積集下來的無數業因中的一個善因,這便令我們下一生投生善道之中。反之,臨終的一念若爲惡念,則會誘發我們長久積集起來的無數善、惡業因中的其中一個不善業因,令我們下一生墮入叁惡道中之其中一道。所以說,我們一生中固然要多作善及多生善心,但臨終的一念也不容忽視。這臨終一念,是十分強力的。假設有一個好的修行人,一生作善極多,但在臨死的一剎,他因某種外緣而生了一個惡念,例如說因他人的表現而在這一剎生了一念瞋心,他在下一生便會墮入叁惡道之中。這並非說他一生中所作之善便白費了,而是他的臨終最後一念誘發了他一生中或過去生中千千萬萬的業因中的其中一個惡業因,導致他下一生墮于惡道投生。他的善業因及業力並沒有白費,但只好等以後才待被誘發成熟了。反之,一個終生作惡的人,如果臨終因旁人的一句開示而生出了皈依心、慈心或悲心等,這一念便會誘發他意識中所積存的其中一個善業因,令他下一生中生于善道,其今生所作之惡業的業因及業力則待未來才會被誘發而成熟結果了。由此可見,修行人務必要令自己在臨終時在愛心、慈心、悲心、出離心、菩提心或依止心中死去,而要避免臨終時生起貪欲、瞋恨或愚癡等。如果我們在死時觀想上師、本尊、叁寶或禅思出離心或對衆生之慈心、悲心等,或觀想佛陀淨土,都能確保令臨終一念爲善念,從而保證下一生的福樂,甚至能往生淨土之中。反之,若死時見不喜的人、事、物等,又未能控製自己的心念,便可能生出一念之瞋恨而誘發某一曾作之不善因,導致下一生生于惡道之中。
常常有漢人及白人問衲:「我怎樣才可以利益臨終的親友呢?」現在的人,大多死在醫院之中,旁無上師或同門師兄弟引導,對佛法有認識的親友,應該盡可能在他的死亡過程中向他解釋佛法,又或叫他誦念佛號或佛咒等,這對亡者會有大利益,令他下一生免于惡道之苦。話說回頭,如果我們能在平時教化親友,則往往會有更佳效果。在死亡的恐懼中,連我們自己也未必有把握提起善念,何況要從未聽過佛法的人馬上學習提起善念呢!同時,我們亦要尊重將亡者及其親友的意願。如果他們並不信佛法,甚至有抗拒心,在病者的床前過度熱心地說教或念咒,或許反而會令臨死者生瞋恨心或與其它親友吵起來,這樣並不利于臨死者坦然安心地上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只好盡力把房間打理得潔淨,讓將亡者在安詳、安靜及舒適的環境中死去,令他在平靜的心境中上路,或許也可放一張繪爲面容安詳的佛陀畫像在一角,該亡者看一下也是好的。同時,在這時候,如果情況許可及衆親友與將亡者並不抗拒,也可給一些佛教中的觀音甘露丸等法藥令將亡者服下,這也能令他下生免于墮入惡道之中。如果將亡者爲佛教徒,我們在此時應該協助他修持,譬如說爲他助念、引導觀想或提醒他修持等。這並不是說,我們隨便念點經咒,而是應協助將死者修持他一貫修持及熟悉的法門。協助將亡者的人,宜爲他的師長或相交較深的同門,以免令他生起瞋恨或不安的心。此外,在這末法年代中,若能把《妙法蓮華經》或《菩提道次第廣論》置將亡者頭頂上觸一下,也會有十分大的助緣,但這樣做的前提是應在不會令亡者及其它親友不安的情況下進行。
在四大完成收攝及斷氣後,粗顯心已不複運作,身中的粗氣亦全攝于極細微心氣中。此時,亡者在外在上來看已是無任何生命迹象的死屍,亡者身心中只余心間的一點稱爲「極細微心氣不二明點」的東西仍在運作。這個極細微心氣不二明點,便是心識所在。近代科學與佛學間的矛盾,主要的一點便是心識的所在。科學家認爲人的意識住在腦中,佛學則認爲它在心間。科學家說意識在腦袋中,其實也並非錯誤,但這卻只是一個不全面的認知。衲在這一點上可以作一個比喻:我們白天在上班時,會上辦公室工作。在做完事後,晚上我們便會回到自己的家裏睡覺休息。心識的所在也是同一個道理:在運作時它在腦袋中運行,在辦完事後,例如在我們睡覺、昏迷或臨死時,它便回到心間而安靜地坐在那裏。極細微心氣不二明點像是一個空心的盒,我們的心識便在其內。在死亡過程的最後一剎那,這個明點會破裂二分,心識便在這時離開肉身外出。在這一剎那,死亡過程才算真的完成了,這便是今生完結與中陰階段開始的一剎。
以上所說的死亡過程,主要是依顯宗佛學的角度來描述的,密法中的開示則更爲細微及有少許出入。此外,上述的各個過程總共可以曆時較長,但也可能在極短時間中相繼全部完成。有些人會質疑:「在交通意外中,身亡者怎麼可能有四大元素相繼收攝等這麼多段的過程呢?」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在意外橫死等情況下,四大元素分離等過程也一樣全會發生,分別只在于它們全在一眨眼間便全部完成而已。
亡者的心識一旦離開肉身,整個死亡過程便告終結,這也是今生的終點及中陰階段的起點。中陰亦稱「中有」,它的藏文是bardo。在一生終結與另一生的開始之間,便稱作「中陰」。亡者在死亡過程完成後、投生六道中某一道前,其心識便會因業力及對自己的執愛,而得一種稱爲「中陰身」的細微身,以這種身存在至因緣成熟而再次投生爲止。這種中陰身的所謂「身相」,並無實質,只是大概具身相而矣。中陰身並不吃用實質的飲食,而以氣味爲食。中陰身的身相,是他的下一生的形相。如下一生將生畜牲道者,…
《《福慧明燈》--佛法入門導引 生死和輪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